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太平血 >

第173部分

太平血-第173部分

小说: 太平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强者出现的时候,阵中不少的将官会遵循这个法则,归附强者。冯子材当年脱离天地会义军,接受清军的招降而归附也是这个原因。
    萧云贵眼下还看不出冯子材会成为后世那个赫赫有名的镇南关老将,他一点也不觉得惊奇,因为现在太平军和清军打的是内战,自己人杀自己人有什么好威风的?而且冯子材还年轻,才三十余岁的他还需要经历很多才能拥有后世那位冯子材的那种民族气节。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伟人、名人,也没有人生下来就大义凛然,更没有人生下来就知道气节为何物,这些都需要时间来磨练的。萧云贵不介意让冯子材从一个牌尾做起,重新磨练他,萧云贵相信太平军这个大熔炉会让冯子材知道什么是民族气节的。
    但随后的虎家父子就不那么好对付了。虎嵩林嘉庆四年生于四川省成都新都县,祖籍甘肃天水一带年幼习武,青年从军,曾参加清军在新疆喀什噶尔对张格尔的平叛之战。因有战功被赏戴蓝翎。虎嵩林一生戎马倥偬,足迹踏遍贵州、广西、湖南等地,为向荣手下第一悍将。其子虎坤元也是十七岁时随父亲一起参军,勇力过人,逢到打仗必然身先士卒,军中都称其为“小虎”。这两人说白了都是清军世家出身,这种人对清廷的忠诚可谓是盲目的。
    所以两人到堂上来当然是破口大骂伪西王。看到一旁换了太平军号衣的冯子材后,也是破口大骂,而且一个比一个骂得凶,萧云贵也懒得和他们废话,命人各打三十大板。然后堵了嘴巴扔回牢里去。
    萧云贵不忿的嘟囔了一句:“浪费本王的时间。”
    唐二牛躬身道:“西王殿下,还有一个赖镇海要不要见?”
    萧云贵不耐烦的道:“赖镇海?此人不过是清妖广东虎门水师营中一个千总。不见也罢。浪费时辰。”
    唐二牛抱拳领命,正转身要出去把赖镇海带回牢房时,萧云贵忽然打了个喷嚏,他揉了揉自己的鼻子,自言自语道:“怎么会无缘无故的打喷嚏?难道有什么人在念道我?”想到这里萧云贵心念一动喊道:“等一等,把赖镇海带上来。”
    多年以后。赖镇海成为太平天国海军的创始人之一,每当回忆起他归附天国这一段往事时,他总是笑着说:“我的命是一个喷嚏救回来的。”
    赖镇海,字盘洲。道滘昌平洲人,后世官位做到了福建水师提督,此人少年时读书,深明大义,由行伍补虎门水师中营把总,随后升任千总。咸丰三年,太平天国西王攻陷南京后,他随广东水师都司陈国泰去了福建,随后开往上海。这人乃是清军水师出身,常年和海盗作战,海战颇为精熟。
    被唐二牛等人押到堂上后,赖镇海不卑不亢的向萧云贵拱了拱手。
    萧云贵饶有兴致的问道:“赖镇海,你乃是清妖水师将领,吴淞一战,广东水师尽墨,你觉得如何?”
    赖镇海倒也光棍,毫不掩饰的道:“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败之无怨。”
    萧云贵抚掌笑道:“你倒是想得明白,可惜你还没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你们到底为何而战。”
    为何而战?赖镇海和堂上换了号衣的冯子材都是微微愕然,大丈夫学的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自然是为了自己的官位前程,博个封妻荫子而战了。至于尽忠朝廷,赖镇海自然觉得那对自己来说还很遥远。有清一代,满清为了防范汉人等各族造反,各地防兵对老百姓的防范更甚于外,说白了满清从没拿百姓当自己的子民看待,而百姓们也从没有国家的概念。
    在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战船沿海岸线北上,每到一地都有百姓划着小船前来兜售新鲜的蔬菜瓜果,在后世看来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后世人也会觉得那时候的老百姓也太没民族意识了,你的国家这在和英国打仗,你怎么能和英国人做买卖呢?
    其实凡事必有因,旗人乃是少数,他们要统治多数民族,各种高压的手段必然要有,如此一来就导致百姓只知有朝廷有官府,朝廷和官府都是欺压百姓的,却不知道有国家这个概念。英国人是侵略者吗?他们打官军、打官府,老百姓只会当看戏一般来看,甚至还有一种深深的快慰感。
    至于三元里以及后来的广州抵抗英国人入城运动?那是因为英军在三元里开棺暴尸、抢劫财物、奸污妇女,入广州城也是直接侵犯了百姓们的利益,所以百姓们自发的行动而已,很可悲的是这一切行动与国家大义无关,偏偏后世教科书把这些彪炳成国家民族斗争的旗帜。在萧云贵看来这些都是百姓们保护自己的手段而已,与堂堂的大清帝国无关。
    赖镇海、冯子材这些人眼下的思维也是这般,所以当萧云贵问起为何而战时,两人都有些愕然。
    萧云贵呵呵笑道:“不明白没关系,赖镇海,你可愿投效我太平天国?”
    赖镇海看了冯子材一眼,抱拳一揖淡淡的说道:“天国如日中天,清廷日薄西山,镇海不才,愿为西王效力。”
    萧云贵点点头道:“甚好,你可在我水营将军唐正财麾下任事,至于为何而战,你们入了军中之后,慢慢的自然会明白。”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他即可改变和影响环境,同时又会受环境的影响和改变,萧云贵相信两人在太平军中会找到答案,因为为何而战他早已靠着典官在军中搞的诉苦运动而深深植入了西殿太平军,他更希望冯子材、赖镇海这些新降的清将和普通清兵一样,自己去找答案,军队就是个大熔炉,再懦弱的人经过捶打也会百炼成钢的。这也是西殿太平军和其余太平军、清军的不同之处。
    洪韵儿那边顺利得多,被俘的清军将官中,共有二十余名千总以上清将归附,洪韵儿根据归降清兵的口供,剔除那些作恶多端的人之后,收服了十余人。萧云贵都将他们充入各军之中,从低级将官做起,并没有按清军的官位给他们官职。而像虎嵩林父子这些死硬分子,萧云贵毫不客气命人装入囚车内,同和春、张国梁等人一起准备押入天京献俘。
    ……
    罗大纲等将凯旋而回之后,萧云贵犒赏了众将一番,随后给罗大纲等将交代了镇江、瓜州的防务后,便准备带着自己的两千余亲卫部曲赶往天京。
    萧云贵交代罗大纲要积极备战,清军退守扬州,虽说短时间内不可能再建江北大营,但扬州城内毕竟还有两万余清军,而且北方各省的清军还会陆续来援,是以要做好瓜州的防御,苏北这个立足点还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能不能打扬州萧云贵让罗大纲根据军情变化自行决断,扬州能打下来最好,但眼下西殿太平军要消化新打下的苏南、宁波等地盘,不太可能给镇江大规模的兵力援助,罗大纲部要防守瓜州、镇江之外,还要打扬州确实有些勉强,所以萧云贵让罗大纲临机决断。
    临走前,萧云贵和洪韵儿又在大江之上见了荣禄一面,萧云贵和洪韵儿都很是高兴,因为荣禄给的情报无误,说明荣禄还是有心帮着太平军的。随后萧云贵问起荣禄扬州城能否攻下,荣禄能否再做一次内应时,荣禄摇摇头说他这次做内应已经得罪了胜保,估摸着胜保会把自己调往别处战场,这些天自己的部曲已经在移交扬州的防务了。
    萧云贵有些失望,问起荣禄会调往何处时,荣禄只说要等兵部任命下来才知道,可能去湖南,也可能去安徽,还有可能去江西。
    末了西王夫妇再一次邀请荣禄要不就带着愿意归附的兵马南下瓜州,他夫妇二人会热情接待,萧云贵甚至许以西殿春官副丞相的高位给荣禄。
    最后荣禄微微一笑说道:“我在清军里做内应的作用远比和你们在一起的作用大。我带兵不如萧云贵,知识广博不如洪韵儿,计谋算计不如你手下那些谋士将领,我还是在清军那边作用大些。”
    见荣禄还是不肯南下,西王夫妇二人只得作罢,最后萧云贵还是让荣禄小心一些,若是事不可为还可以来找他。两人约定了新的联络人和暗语之后,荣禄又回扬州去了。
    处理完镇江的军务后,萧云贵和洪韵儿带着两千余部曲,连同数十辆装着要进献的金珠宝贝和清军俘虏,打出西王的旗号,浩浩荡荡的往天京而去。(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七章 沿途轶事
    萧云贵带着洪韵儿、唐二牛、钱江、李璇玑以及两千余西殿参护浩浩荡荡从镇江往南京而去,镇江水营船队要抢运江北大营的战利品和俘虏,因此萧云贵没有选择走水路去抢占镇江水营的船只,反正镇江离南京也不算远,萧云贵便带着大伙走陆路往南京而去。
    从镇江出发,过桥头镇、栖霞镇,八十多里的路萧云贵等人走了两天。萧云贵带了不少要进献给天京那些大佬们的礼物,还有数十辆囚车随行,加上左右无事,萧云贵带着洪韵儿一路游山玩水放两天假,是以行程慢了些。
    过了桥头镇后便不是西殿兵马的驻防之地了,在栖霞镇外围的小栗庄,西王的兵马遇上了第一股天京外围防军。小栗庄驻防了一个卒的兵力,为首的卒长见是西王旗号到来,欣喜若狂之下,命全军列队迎候。
    这卒长名唤陈老三,乃是南京人氏,自从加入太平军之后,就一直听闻西王战无不胜的赫赫威名,他领兵驻守南京外围,到目前为止,他见过最大的官便是来下关检视过附近兵马的东殿承宣、冬官又正丞相陈宗扬,极少有机会见到天朝的王爷,如何能不激动?和陈老三一样,他手下一卒的兵马列队后,都像是看上帝一般,拜伏于地三喊西王八千岁起身后,用敬仰的目光不时偷望鼎鼎大名的西王和西王娘。
    萧云贵呵呵笑了起来,大声道:“兄弟们辛苦了,本王带天国上下多谢你们辛苦守土。”
    陈老三等人听了西王的褒奖后,骨头都酥了,身体里只觉得有使不完的劲,一起高声呐喊道:“为天国尽忠!”
    勉励一番之后。萧云贵命唐二牛犒赏些肉食给陈老三等人,看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的,一定是很少得到肉食的缘故。陈老三等人自然是高兴万分,欢天喜地的拜谢了西王,带着手下兵马去领肉食去了。
    洪韵儿走在萧云贵身旁,淡淡一笑说道:“看来天京的兵马待遇不怎么好啊,瞧他们的样子,多半都是吃些黑豆粗粮度日的。”
    萧云贵点点头叹口气道:“天京城兵马、人口不下百万,之前还能有钱粮供养,不都是靠着打下城池之后缴获清军的钱粮。还有咱们西殿和各地都上了不少的钱粮给总圣库,才算勉强能够支撑。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啊,天京快有大半年没出队打清军了,不出队打仗,失去了最大的钱粮来援。天京总圣库再富有,也只有坐吃山空的份。加上天京搞了个什么《待百姓条例》。百姓们所获的钱粮都要缴到圣库。生产积极性不高,是以圣库只有小进,而每日却都是在大出,如此情况下,就算是座金山也会被吃空了。”
    洪韵儿红唇轻轻一抿道:“是啊,窥一斑可知全豹。看这里驻防兵马的待遇便知天京各处的供应也不怎么样,看来天京的经济非常不景气啊。”
    萧云贵微微一笑道:“这事未必不是坏事,天京经济困难,看来我们说服各王爷出兵皖鄂的成算又高了几分。”
    洪韵儿也报以一笑道:“你啊你。还说自己不腹黑?”两人相视一笑,到此处最好的屋子里安歇去了。
    这里最好的屋子本是此处疏附衙的官署,这疏附衙乃是天京东王所设。在定都天京之后,为了方便天京调度各地军队,调度各地运输,递送公文,天京建立起通信机构…疏附衙,由朝内疏附官主持全国通信工作。正疏附衙设在天京,由东殿左七检点聂光先主管、右八检点张万顺为副主管。在各地部队中设军中疏附官,各地设疏附衙。每隔三、五十里设一个疏附衙,每衙有军官一人,士兵二、三十人驻守,负责通信工作。各衙建有来去文簿,登记在册,定期检查。公文及信件附有递文路程单(如清末排单),注明公文所经路线和到达地,由各地疏附衙标上收、转日期与时间。并建有“火牌”制度,附有火牌的公文,须按时送到,否则军法论处。
    太平天国递送公文水陆兼办,主要路线是:一为从天京直到长沙;一为经瓜州、镇江到苏州,分别通往江苏、江西等地。交通工具主要是八浆快船和快马。以水路为主,船上挂有黄旗,上书“天朝疏附”或“监军疏附”字样。下水顺风日行二百四十里,上水顺风日行一百余里。陆路则用快马,寻常文书日行百里。紧急公文在封套上加盖木制云马圆戳,中间刻有翅飞马,周围刻云,戳上端刻发文将领官衔,如“西王发”、“西殿天官正丞相发”等。此戳不可轻用,只有紧急军报才可使用,规定每一时辰需飞驰五十里,称“云马文书”。
    在此处疏附衙内,萧云贵口述,洪韵儿提笔写了一份公文寄往天京,公文大意就是西王、西王娘回京述职,文中详细书写了回京的陪同人员名姓和部队规模。太平天国规制严苛,入京述职的将官必须提前奏请入京的人员和随行兵马规模,萧云贵乃是西王,按照规制两千余人的亲卫规模倒也不多。
    在小栗庄逗留一天后,翌日清晨收到了天京天王府和东殿的公文回复,天王和东王都回复欢迎西王回京,还问若是随行兵马不足,可再召集兵马随行,天王更是回复说,西殿进京兵马一应用度皆可从沿途圣库中支取。
    萧云贵和洪韵儿看了之后哑然失笑,沿途圣库都穷成啥样了,还有能力供应两千余兵马的用度?看来天王还在做着他的黄粱美梦啊。
    得了天京诏旨之后,萧云贵便提兵继续前行,当日便过了栖霞镇,在栖霞镇歇宿一日后,不久就要到下关了。
    沿途的太平军和百姓们都是敲锣打鼓、焚香箪壶的迎接西王凯旋,果然和萧云贵、洪韵儿所料一样,沿途的军民百姓都一起过着穷日子,非但不能供应西殿兵马用度。反倒是西殿兵马给了不少钱粮接济一二。
    萧云贵不觉得自己吃亏,说买人心这种事都是从点滴做起的,散些钱粮出去以结军民之心,何乐而不为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