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太平血 >

第394部分

太平血-第394部分

小说: 太平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僧格林沁的撤退是慌乱的,似乎他们压根没有察觉恒福和绵愉的计划,僧王丢失了大量的辎重和武器,甚至当戴维上士带着士兵冲进城内占领僧王的指挥部之时,在天津布政使衙门内,他们还看到僧王煮着的热茶。
    大约有八千清军步兵没能及时撤出天津城。他们被同胞,西山锐健营的人围在了城内的大营之内。结果十几名将官自刃之后,这些清军在惠亲王绵愉的劝说下选择了投降。
    连续阻挡了联军将近十天时间的天津就这样被占领了,联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随后英法部队驻扎城外,分别坐落于盐库中间的2座炮台要塞安营,英军在左岸,法军在右岸。
    但是,法军主帅十分不满,巴夏礼和葛伦特在第一时间通过水路到达天津,而且非常便利的开展了军需采购,英军提前就与城中主要供货商——他们原来为中**队提供给养——敲定合同,保证英军食品供应,甚得格兰特将军夸奖。结果导致法军到来之时,什么食品也找不到了,而且他们的给养非常窘迫,为此蒙托邦愤怒不已。
    按规定,凡途经各地提供的粮食与物品,两军应当兄弟般分享。他威胁说,为使部下吃饱饭,只得去老百姓家抢粮了。英军只得让步,并且道歉。两军分享供给,好在中国商贩和僧格林沁囤积的军需都在,食品应有尽有。
    天津是个大城市,工业重镇(各种手工作坊非常多,相较其他清军治下的城市而言的确是工业重镇),人口密集,城墙环抱。市民有30万还是60万,一下说不清楚,或许津塘地区战乱,很多人都逃到天津躲避战火也说不定。
    蒙托邦第一感觉还是老样子,城市“脏得可怕”,相比太平军治下那些干净的城市而言,清军治下的城市简直就是地域。天津东临白河,北临连接天津与北京的大运河,既是良港,又为京城物资供应中心,尤其是大米、高粱、小米等粮食和其他各类食品。这也是个仓储之城,特别是销售堆积如山的食盐,以及从俄国进口的皮毛与制品,在有盖顶的大商铺,货物齐全,琳琅满目,于是联军发了第一笔横财。
    阿尔芒医生对天津物资供应充足大加赞扬:“凡出征过的大兵,恐怕从未见过这么丰盈的食物。”这里有能在法国农促会获一等奖的农副产品。有菜农挑来的新鲜蔬菜——生菜、洋葱、胡萝卜、萝卜、笋瓜等;有鸡鸭肉蛋和野味,以及各种水产海味;还有糖类和烧酒及作料。而且,水果中有一种白葡萄,简直和枫丹白露地区产的那种一样。可以说,大家无不称心如意,真像《巨人传》中的庞大固埃那样一饱口福。
    全城居民,有一部分出于安全考虑,害怕被抢,已经逃离,他们都是逃往京城,但大多数人选择相信僧格林沁能守住天津而留了下来,结果就成了沦陷区的人。天津道台曾扬言:西方人都是残杀成性的夷匪,到处破坏抢掠一空。因此,联军士兵接到军令,要纪律严明,他们无权进城。但军官例外,故他们竞相前去游览市容,研究地形,了解物产,为补充军需物资做准备。
    在城内,英法使节和格兰特住进一处宽阔舒适的宅院,而蒙托邦情愿住在白河和大运河汇合处的“衙门”里。天津城内并没有遭到炮击的破坏,尽管外围战斗激烈,但联军还是控制了炮火的覆盖范围,所以现在他们才有了舒适的住宅而不是一片瓦砾。
    在下榻的地方,英法公使和格兰特、荣禄见到了恒福和绵愉两位,在表达了两国皇室向清国皇室遭受的不幸之后,双方的谈话转到了军事和政治上来。
    恒福的话将荣禄心中的疑窦解开,原来在第三天的炮击中,彭玉麟亲临前线,结果受了伤,一枚炮弹在他身旁不远处炸开,导致他从战马上摔了下来,腿骨折断,同时受了内伤,一连几天都卧床静养,所以并没有能够察觉恒福和绵愉的计划。
    僧格林沁被绵愉和恒福蒙骗了,察哈尔的蒙古同胞庆均也出卖了他,结果僧格林沁只得选择仓皇撤退,一小队卫队护送他先走,随后亲兵护卫抬着彭玉麟的担架离开天京,然后又数千步军跟随逃离了天津。还好僧格林沁的骑兵军团没有在城内,他们驻扎在城外稍远的地方,主要是防备联军的迂回和切断天津通往京城的通道,因此逃过一劫。
    恒福总督要求保护直隶居民的生命,答应对联军以贵宾相待。额尔金爵士却却大言不惭,称自己是这里的主人。于是,他下令占领最近的天津城门,其实只是象征性的占领而已。而在场的市民,好奇地观看联军士兵行动,并无敌意。很快两国公使邀请恒福和绵愉参加了升旗仪式,英吉利和法兰西国旗便在东门城楼上飘扬。在中国人面前,英军竟如此耀武扬威地以惟一的胜利者自居……
    绵愉和恒福多少有些尴尬,而荣禄则神色如常,吴士礼中校曾今私下里议论过,说这位清国贵族似乎希望在战后加入英国国籍,对于这个大胆的想法吴士礼都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展现了该有的仪态之后,双方的会谈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绵愉当众展示了清国东太后的诏谕,并且希望联军能加入到他发出的檄文中来,一同发出联合檄文。
    额尔金爵士通过解释明白了檄文的含义,对于这个联合申明一类的条款他还是乐意接受的,法国公使葛罗表示赞同,他们都希望为这次的军事行动披上一层更加合法的外衣,绵愉的建议正中下怀。
    同时,这种申明换得了天津城内所有物资免费供应的承诺,让法国人更加的高兴,英国人则有些懊恼,因为他们提前签订了一些供应协议,这意味着他们还是要出钱给中国的商贩。在听闻英国人的窘事之后,恒福总督大度的当众代表中国商贩免除了英国人的协议义务,声称也同样免费提供供应给英国人。英国人不清楚这位总督大人如何能代表中国商贩,但既然有免费的东西自然是笑纳了。事后,巴夏礼才知道,在清国治下,官员就能代表一切民众的利益,真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第二天,英国、法国公使额尔金爵士、葛罗爵士共同在联合檄文上签字盖印,最后绵愉广发天下,号召清国的所有军民百姓起来讨伐朝中的奸党,恭亲王被描绘成继摄政王多尔衮之后的最大奸王!史称“联洋靖难”!(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三章 绝人之路
    檄文很快广发天下,檄文到底起了多少作用大家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作用是明确的,那就是为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而老百姓则没有什么被激励的地方,他们仍然会遭受战火的荼毒。
    吴士礼中校惊奇的发现,在得知檄文的内容之后,天津城的市民们没有欢欣鼓舞,没有迸发极高的热情参与到这场捍卫皇室的战争中来,相反他们更加的悲观和怯弱。从一位长者那里吴士礼听到了这样的话,“恭王爷是奸王?他似乎没犯什么错,倒是你们来了之后,我们的生活一团糟……”吴士礼很欣赏这位长者的坦率,过了几天之后,他再去探望这位长者的时候,没见到人,听说他在街上被几名喝醉酒的印度锡克兵开枪打死了……
    于是,吴士礼中校得出这个国家的百姓对于皇威和皇权淡漠的结论,他们对于皇权只存在畏惧之心,而没有半点敬仰之情,要他们为争夺皇位、皇权献身似乎是不大可能的。
    但不论如何还是鼓舞了一批人,那就是绵愉以下所有站出来反对西太后的军将士兵们,他们有了效忠的对象和目标,也有了合法的大义名分,可以将战争延续下去了。
    联军在天津城内休整了数日,随后传来的情报显示,溃败的清军在通州重整旗鼓,僧格林沁在一座通往京城的桥上竖起大旗拉住溃兵,最后他集结起了一支三万多人的部队。于是这位蒙古王爷还是阴魂不散的挡在联军前往京城的道路上。是如此的不离不弃。
    虽然两万多英法联军加上四万余绵愉、荣禄的清国盟军,联军在兵力上第一次处于优势,但大家都承认。挺进北京,风险四伏。在塘沽地区的磨难,让联军上下都认为,这次进军有可能再一次被拖长,途中困难而危险。
    这天,坏消息又传来,据海军的侦察情报。因水不够深,在天津白河上游,联军的船只无法航行。而天津原本足够多的内河船只被僧格林沁拿去填河,联军在这一地区没能找到适合内河航行的船只,因此想靠河道运输军需物资的打算落空。
    而法军运输工具不足,他们缺少马匹、骡子、牛车等等。吴士礼怀疑骡马、牛等东西在塘沽时都被法军充作军粮吃掉了。所以联军军需运输供应问题严重。
    这仅是一系列困难的开始,是一场真正大战的开始。对于统领这支联合远征军的两司令来说,真正严峻的问题是,他们必须坚决地冲向一个全然陌生之境。联军将进入什么样的地方?部队及行装和炮兵是否会被意外的困难和障碍所阻?海军因水深不足无法溯河而上,那么联军安营扎寨和物资供应将有何来源?而部队给养可能出现的困难及所带来的危险,比要战斗更为可怕。
    好在他们的清国盟军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经过惠亲王绵愉和荣禄的筹划,清**队派出一万骑兵和步兵充当前锋。格兰特和蒙托邦相信他们的盟军熟悉本地情况,能做得比联军要好。而英法联军尾随其后。他们打算稳扎稳打,建立稳固的后勤保障线,用6至 7 天的时间,一段一段地逐步向北推进,直抵通州,那里是清朝都城北京最后的门户,距北京不远。
    攻占天津之后的第十天,清国盟军前导部队在前,联军分3个纵队,相隔一天出发。第一纵队在4月15日起程,包括英军800步兵和600骑兵以及2个阿姆斯特朗炮队,额尔金骑马跟随。法军纵队随后出发,秩序井然。由冉曼将军部下3000人马和2个炮兵连组成。
    法军和法国使团出发的情景非常壮观,法国使团随军出征,占有显要地位。两个北非骑兵开路在先,紧跟而来的是葛罗男爵的轿子,由身强体壮的南洋苦力抬在肩上。接着是蒙托邦将军及参谋部成员。走在后面的大队伍,兴高采烈地行进在中国土地上,为越过先躯者们止步的界限而倍感自豪。
    据说,葛罗本想留在天津,等候事态的发展。他觉得,这样“对于使臣来讲,比去冒征战风险更为适宜,更合身份,更方便些”。可是激奋不已的英使额尔金不听他的意见,不愿离开英军主帅一步!葛罗于是不得不也随军而行。
    在致外交大臣的信件中,他写道:“一场如此特殊的外交之战,无论它对我来说有多么艰难、严酷,我都毫不犹豫投身其中;在天津与我们的清国盟友达成一致后,我便随法军一同前进了。”
    为此,葛罗带了一支可观的外交使团及车队,有一批要员和随从,25辆马车、4顶轿子以及40来个南洋苦力。随行成员中有秘书巴士达和韦努耶、通译美理登和德拉马神甫、特里科海军上校、沙内将军副官约雷斯上尉,以及使团和军队联络员年轻军官布布隆。另外还有5名欧洲仆从,3位中国文人和8名水手等。葛罗率的随军使团享受军人同等给养,由军需处供应配额饼干、熟肉及白酒等。
    第二纵队由英军后续部队约2000人,由米启尔将军率领,随后出发,法军四千人紧随其后,接着就是绵愉和荣禄率领的清国盟友大军。
    第一纵队上路后的第三天夜里,营地突遇暴雨袭击。大批护送物资的壮丁(大部分是天津当地人组成,由恒福总督征募的)乘机开小差,并把马匹和骡子带走。这是否是僧格林沁插手所致?总之,联军曾这样怀疑。就在天津,不知是意外还是敌意,联军马厩竟然失火,一些马匹烧死,幸亏多数马匹及马鞍绳索被救出。
    总之一路上,联军部队总是遭受着莫名其妙的事故,联军似乎遭受了更多的敌视和敌意,局面令人担忧。
    每日行军,均由一支新纵队轮流开路。每段行程都相当短。天气逐渐开始炎热起来,穿越沙质的平原,道路两边尽是高粱地,高粱比骑在马上的人还要高,暴雨过后道路泥泞不堪,故而行进非常艰难。雨天的泥泞道路给联军带来了困难,清国联军也来帮忙,但人力始终不能和大自然相抗衡,联军部队再次陷入糟糕的境地,不知何时能继续前进。蒙托邦将军极为沮丧,他的部队陷入缺少给养的瘫痪状态,沿途能找到食物的村落很少,要么就是空无一人。
    更加令人沮丧的是人员的逃亡,天津的壮丁基本已经逃光,在逃走的时候,他们还煽呼走了不少南洋苦力。南洋苦力们在此前的抢劫中发了财,据说很多人愿意回到故土而不愿意再做这种伺候人的事。就连葛罗特使的轿夫也逃走了,他们甚至带走了轿子上名贵的几件饰品,葛罗特使则更加绝望……
    幸运的是,如上尉参谋沙努安所说,“天无绝人之路”,炮兵上校本茨曼和架桥兵上尉布莱维尔在露营地周围转悠时,发现远处桅杆高耸。有桅杆,必有船只;有船只,必有航道。果然,那条河流仅由高粱地隔开,与联军营地近在咫尺,有无数帆船从通州南下。
    经打听,船老板们回答说,这条河系北京运粮通道。原来是海军弄错了,把这条150米宽的河流与不通航的小运河相混淆……
    侦察明显有误,同时联军海军自以为专业的侦查手段误导了联军统帅部,而联军也非常傲慢的忘记了请教他们的清国盟友关于河道深浅的问题,于是联军讲究科学的海军侦查员们一口咬定白河上游过了天津3公里就不再通航,连两头尖的小木舟也不行。对海军所犯的这一错误,贝齐亚上尉严加抨击,而格兰特和蒙托邦更加重视这个事件,他们为自己部下的自以为是和傲慢态度付出了代价。
    当再一次开会时候,吴士礼像中方盟友说明将使用新航道运送补给的时候,绵愉和荣禄一脸吃惊的模样,原来他们没有理会联军的水路问题,以为联军已经知道这条航道的情况,于是双方闹了一个大乌龙,这与上一次攻打军粮城时候,联军把攻城梯忘记在北塘村是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