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88部分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88部分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童话形式,人物性格突出,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鞠爱敏)


《海燕》散文诗。高尔基作于1901 年,当时的俄国正值工农群众与学
生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猛烈冲击着沙皇专制制度,第一次大革命(1905~
1907)即将来临的时期。作者用象征、拟人、比喻等手法,通过对暴风雨来
临前夕大海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广大革命群众在大革命前夜的
情绪与愿望,歌颂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全诗共16 节,
前6 节在对比中描写海燕及其它水鸟在暴风雨来临前的种种表现,比喻俄国
当年不同阶级和人物对即将到来的大革命所持的不同态度;中5 节写暴风雨
更迫近时海上的情景,进一步表现海燕的战斗姿态和精神;后5 节写暴风雨
就要来临时的海上出现的更为紧张的搏斗情景及海燕对暴风雨的更加渴望的
心情。作品选取大自然中最富有特征的暴风雨来临前的海上景象,来暗示
1901 年俄国的社会现实,反映和歌颂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鼓舞和号召人民
去进行更坚决的斗争,推翻沙皇的反动统治。

(赵伟)


《母亲》长篇小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作于1902~1906 年。以后又反
复修改,1922 年才出版最后定本。在世界文学史上《母亲》第一次以巨大的
艺术力量描绘了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表现了广大劳
动人民的觉醒,并成功地塑造了先进工人、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因而成为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通过青年工人巴威尔及母亲尼拉洛芙娜
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故事,描绘二十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波
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揭露沙皇制度的黑暗统治和资产阶级的剥削,
展示马克思主义真理教育工人群众,指导革命斗争的强大力量,反映俄国
1905 年革命准备时期,在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下蓬勃展开的工人运动。作品渗
透着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对俄国十月革命前的革命运动产生了积极影
响,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斗志。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的全新的历史时期。是无产阶级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列宁曾高度评
价《母亲》对无产阶级革命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鞠爱敏)


《童年》长篇小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著。自传体三部曲之一。写于1913
年。书中描绘了19 世纪70 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小主人公阿廖沙
(高尔基的小名)父亲逝世后寄居外祖父家度过的艰辛岁月。表现他如何在
小市民庸俗丑恶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孩子。在这期间,他深深体
会到只有外祖母真正关心与爱护阿廖沙,成为他童年时代唯一的保护人。外
祖母讲述的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不仅培育了阿廖沙对民间创作的热
爱,而且以人民的道德理想和对光明生活的憧憬陶冶着阿廖沙,使他产生了
对正义事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文笔流丽,语言精炼,写得深刻细腻,
引人入胜,好象一颗颗珍珠缀成一串晶莹的项琏。

(鞠爱敏)


《我的大学》长篇小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著。自传体三部曲之三。写
于1923 年。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记述了他在喀山时期的生活和成长,他不仅与
底层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参加了民粹主义小组的活动,在接近各种各样
知识分子的过程中,进行着紧张的思想探索。该作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和
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以及这一时期俄国知识界、思想界的混乱状况。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独特性。作品形象地描
写了高尔基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同时也反映
了俄国革命者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历程。

(鞠爱敏)


《在人间》长篇小说。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著,自传体三部曲之二。写于
1916 年。书中叙述了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生活逼迫着十岁的高尔基自谋生
路,他做过鞋店学徒,轮船上的洗碗工,在绘画师家和圣橡作坊当学徒、受
尽了剥削阶级的残酷压迫和欺侮,却锻炼的更加坚强,他广泛接触社会,又
看了很多揭露黑暗社会、激励革命斗志的书,这一切都使这位伟大的革命作
家受到深刻影响,他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反抗情绪愈
来越强烈,追求光明美好的生活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该作品是研究作家生活、
思想和创作的宝贵资料,也是十九世纪70~80 年代俄国黑暗社会的缩影和俄
国革命新人成长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独特性。

(鞠爱敏)


勃洛克(1880~1921)俄罗斯诗人。生于彼得堡贵族家庭。父亲是教授,
母亲是作家。童年即开始写诗。1904 年出版象征派诗作《美女诗草》,有脱
离现实的倾向1905 年革命后,写有《饱汉》、《集会》、《白雪假面》、《抒
情短诗》、《雪地》、《夜晚的时辰》等,表达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十月
革命后,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写有《知识分子与革命》、《十二个》、《野
蛮人》等,他曾参加高尔基创办的“世界文学丛书”的出版工作。他是俄国
象征派诗歌的积极代表,是俄国诗歌史上革命时期新旧交替中承前启后的大
诗人。

(吕传武)


《十二个》长诗。勃洛克作于1918 年。是作者的代表作。反映十月革
命的伟大风暴和新旧两个世界的尖锐对立。它根据十二使徒寻找耶稣基督的
故事,写12 个赤卫军战士在革命风暴席卷的夜晚,行进在大街上。他们勇敢
坚定,步伐雄健,与象征旧世界的路旁“饿狗”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诗人
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但在艺术上仍有象征主义的特点。长诗中出现基
督的形象,表明诗人对革命本质的理解尚有不正确的方面。

(吕传武)


别德内依(1883~1945)前苏联诗人。生于贫农家庭。彼得堡大学历史
语文系毕业。1912 年加入共产党。他常为《真理报》撰稿,运用各种诗歌体
裁,特别是运用寓言形式,揭露地主、资本家、官僚和神父的罪行。诗歌富
有思想性和战斗性,通俗易懂,但也有些诗显得粗俗。主要作品有:诗体小
说《关于土地、关于自由、关于工人的命运》,政治讽刺诗《尤登尼奇的宣
言》、《男爵封·弗兰格尔的宣言》和抒情诗《共产主义马赛曲》。配合政
治斗争,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1918~1921 年间,共写了45 本诗集。1923
年被全俄中央执委会主席团授予“红旗”勋章。1924 年发表的《干劲》描写
工人忘我劳动和高尚品质,被斯大林誉为“珍珠”。长诗《大街》歌颂工人
阶级光辉的历程,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申)


《关于土地、关于自由、关于工人的命运》长诗。别德内依作于1917
年。全诗分为《沙皇的战争》、《二月革命》、《民主的欺骗》、《希尔什
维克的十月》四部分。全诗以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事实为背景,叙述了两个
青年农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
大战到十月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揭露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人民的本
质,号召工人阶级和农民团结战斗。长诗运用民歌、小调、寓言、壮士歌等
民间口头诗歌的多种形式,浅显易懂、生动活泼、鼓动性强,受到广大读者
的欢迎。

(王景甫)


阿·托尔斯奉(1883~1945)前苏联作家。出身贵族。十月革命前的作
品,主要写俄国贵族地主的破产和堕落。革命后一度侨居国外。1923 年回国。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苦难的历程》(《两姊妹》、《一九一八年》、
《阴暗的早晨》),描写革命初期和国内战争时期苏联人民的英勇斗争和知
识分子思想转变的过程。长篇小说《彼得大帝》和剧本《伊凡雷帝》,都是
据据历史题材创作而成的。在卫国战争时期,写了许多政论和短篇小说,鼓
舞人民同法西斯德国进行斗争。写有歌颂察里津保卫战的长篇小说《粮食》。
还写过科学幻想小说和民间故事等。他的创作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探索过程,
由象征派到批判现实主义,最后成为杰出的社会主义作家。他善于描绘大规
模的群众场面,安排复杂的情节,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并被誉为语言
大师。他曾被授予列宁勋章,并三次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

(张书水)


《彼得大帝》长篇历史小说。阿·托尔斯泰著。共三卷。分别作于1929~
1930 年、1933~1934 年、1944~1945 年(第三卷未完成)。描写17 世纪至
18 世纪20 年代俄罗斯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小说从彼得大帝的童
年和青年写起,其中包括他登基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经济建设、对外远征
等重要经历。作者在承认人民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前提下,评价了彼得大帝在
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既肯定了他与大贵族集团进行斗争,改变落后面貌,
建立并巩固地主阶级与商人统治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功绩,也指出他以野蛮的
斗争手段来反对野蛮势力,靠残酷剥削农民来实现各种改革的历史事实。但
对彼得大帝企图“征服世界”(马克思语)的野心缺乏揭露与批判。作品情
节曲折,场面宏大壮阔,人物性格鲜明,大量优美风景的描写更使作品富有
诗情画意。被高尔基誉为“真正卓越的长篇历史小说”。

(王景甫)


《苦难的历程》长篇小说。阿·托尔斯泰著。由《两姊妹》、《一九一
八年》、《阴暗的早晨》三部曲组成。这部近百万言的巨著,以十月革命前
夕、革命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以达莎、卡嘉两姊妹
和她们的丈夫捷列金、罗欣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革
命的过程。表明知识分子只有与人民相结合才是出路,只有献身祖国才能获
得幸福。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都经过了痛苦的磨难,克服了各自不同的缺点、
弱点和错误,完成了自己的“历程”,他们把个人命运和革命结合起来,从
而得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小说善于把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个人命运的描写
相结合,把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同细腻的人物心理和感情描写相结合,把错
综复杂的社会场景的现实主义反映同浪漫主义激情的抒发相结合,具有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优秀小说之一,
曾获斯大林奖金。

(王景甫)


革拉特科夫(1883—1958)前苏联作家。生于贫农家庭,自幼随父母到
处流浪。1920 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新世界》杂志编委、高尔基文学院院长
等职。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为革拉特科夫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
料。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走向光明》、《深渊》,中篇小说《失去继承权
的贵族》、《宣誓》,长篇小说《水泥》、《幼力》以及自传性三部曲:《童
年的故事》(获1950 年度斯大林奖金)、《自由人》(获1951 年度斯大林
奖金)、《荒乱年代》等。他终生勤奋笔耕,由于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贡献,
曾两次获得列宁勋章。他的作品受到中国读者欢迎。鲁迅曾称《水泥》是“新
俄文学的永久的碑碣。”

(申)


《永泥》长篇小说。前苏联作家革拉特科夫作于1925 年。国内战争结
束后,俄共(布)中央又领导苏联人民投入了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伴随着
经济恢复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作者创作了这部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以描写工
人生活斗争和创造性劳动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小说中忘我无私、坚韧不拔的
工人格列勃·楚马列夫的形象和”女无产者”达莎形象皆是苏联文学中崭新
的艺术典型。小说描写水泥厂党支部书记楚马列夫带领工人们为恢复工厂同
内外敌人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斗争,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恢复了生产。同时,
也描写了他的妻子达莎积极参加革命工作,锻炼成为坚强、勇敢的共产党员
妇女干部的艰苦历程,以及夫妻间的感情纠葛。鲁迅曾称赞这部作品是“新
饿文学的永久的碑碣。”

(张书水)


马卡连柯(1888~1939)前苏联作家、教育家。他主要生活在俄国十月
革命时期。19l4 年入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致力教育工作。十月革
命后任高级小学校长。1920 年起全力从事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工
作。至1938 年,先后领导创办了高尔基劳动教养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1937
年迁居莫斯科,专心投入文学创作活动。两年中,他发表的作品近60 种,主
要有《父母必读》、《荣誉》、《塔上旗》,教育论文,政治、文学论文以
及短篇小说等。长篇小说《教育诗》是他的代表作。1939 年获劳动红旗勋章。

(张新莉)


《教育诗》长篇小说,前苏联作家、教育家马卡连柯作于1935 年。描
写马卡连柯从事教育、改造犯罪儿童的经历。圭书分三部。第一部写学童们
在劳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健康的集体;第二部描写这个集体通过劳动在
精神和物质方面获得的成就;第三部描写高尔基教养院对另一教养院的积极
影响。表现了新旧世界、新旧势力、新旧思想的斗争过程,强调了教育人的
三个重要因素——高度的信任、严格的要求和集体劳动,显示了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实际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总结。作品由回忆录、特写、
日记、政论文、中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组成,描写深刻、真实,具有真正
的“诗”的特点。体现了教育学与诗意的融合。

(张新莉)


富里诺夫(1891~1926)前苏联作家,生于科斯特罗省谢列达村的一个
农民家庭。1912~1914 年在莫斯科大学历史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