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飞豹出击 >

第248部分

飞豹出击-第248部分

小说: 飞豹出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米罗夫斯基是莫斯科东方大学经济系教授,他刚到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来就遇到了一次这个样的情况,接受了一次不会说汉语的尴尬。基米罗夫斯基教授并不是第一次到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可是当他时隔第三大城市时,他有些发懵了。这里的变化太大了。完全象到了国外一样,整个城市高楼林立,建筑完全不是俄罗斯的风格,而是积木式毫无美感而言的直线条高层建筑。第一夜之时,繁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到处中国产小轿车,还有就是令人眼花缭乱,由不同光色组合变化多端、光影幻动的中国方块字的牌匾和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各种图像巨大的广告牌。夜色中的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宛如一座不夜城,一片流光溢彩,在黑夜中,营造出绚丽多彩的光影美景。
    他在一座灯火辉煌古色古香的中国饭店前停住了脚步,看到里面杯光碟影,杯觥交错,灯红酒绿,乐不可支,他清楚的记得这里原来是一片白桦树林。向一个黄毛、灰眼穿着一件印有中国北京**图案T桖衫绝对纯种斯拉夫民族血统的小伙子问道:“Товарищи;япрошу;какдобратьсядоУральский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филармоническийоркестр?”(同志,请问到乌拉尔交响乐团怎么走?)
    “一直向前走1000米,街道的右边就是啦。”小伙子不屑一顾的用汉语回答道。
    基米罗夫斯基教授微笑着、很友好的说道:“Товарищи;Янезнаюкитайского;непонимал;очемвыговорите?”(同志,我不懂汉语,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Такимобразом;уменянетдрузей傻*”(那我就没办法啦)小伙子最后用汉语骂了一句,若无旁人的掏出了“随身听”的耳塞。
    基米罗夫斯基颇为不满的问道:“Вынесоветскиелюди?”(你不是苏联人吗?)
    “Вырусскиетоже!ЯмужчинаокругЗападнаяСибирь;вызнаете?傻*,农村人”(你才是苏联人呢我是特区人,特区人你懂吗?)小伙子最后留下来一串中国骂,看都没看基米罗夫斯基教授一眼,骑着中国产的电动摩托车,扬长而去。
    西西伯利亚特区由于工资和其他各方面的待遇要比在苏联内地的工资待遇高一块,而且工资的支付大部分是人民币。加之中苏两国的商品进入西西伯利亚特区,没有关税,东西相对便宜。尤其是中国的轻工产品和电子产品,这些苏联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要比在苏联买便宜一半还多,而且这里的确繁华,前卫,生活水平高。所以西西伯利亚地区特区成了苏联人,尤其是苏联青年最为向往的地方。这里的苏联人均以其自己是特区人而感到自豪,牛b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现象。弱弱得藐视一下不会讲中文的外地人也不算太过分。
    虽然基米罗夫斯基教授自己也是为了特区的现代化生活和高工资,高待遇,经一番上上下下的活动才来到这里工作的。但他还是对自己这个名牌教授,在这里所遇到的轻视感到有些气愤。到了学校后,他和大家说起这件事时,大家都不以为然的说他少见多怪,并告诉他,在这里本来就应该会讲中国话。否则你无法进入主流社会,竟管你在苏联是名牌教授,在这里你甚至无法工作和生活。
    “可是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明确规定,中、俄文都是这里的官方语言啊,俄语在这里不应该受到歧视。”基米罗夫斯基教授仍旧有些愤愤不平的说道。
    基米罗夫斯基教授的苏联同事很不客气的告诉他:“教授同志,这里没有人歧视俄语,甚至有些中国同志还努力的说着俄语,可是讲中文是这儿的潮流,首先你不懂中文你就无法接受先进的东西,你不懂中文你的学生就不接受你。甚至你到餐厅、咖啡店、酒吧这样的公共场所因为你说俄语,那里的服务员都会慢待你。所以我劝你,要么你回去,要么马上去参加中文***。”
    当这位基米罗夫斯基教授在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这个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首府呆了一个月后,他这个经济学的专家发现“物质决定意识”这条唯物主义最基本原理的正确性。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的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录放机,放像机的磁带这些传播物质进入特区,人们是绝对无法回避中国文化巨大的影响和传播的,从而影响着这里人们的原来头脑中固有观念的转变。
    这里的电视节目,只有一个俄语频道节目,可是收视率不算很高,除了放映一些苏联的老电影之外就是中国的商品俄语广告,在这个频道最受欢迎的当属身着“唐装”的西西伯利亚特区电视台副台长,原来在苏联《科学和生活》杂志社工作的赫鲁晓夫大女儿拉达。尼基吉奇娜主持的宣传中国生活方式的电视节目,在这挡节目中她饶有兴趣的现场讲解如何制做中国菜和如何品尝中国的茶叶,更为可笑的是在节目中,她还详细的介绍如何使用中国筷子,使用筷子可以开发智力等诸多的好处云云。还有就是讲解一些有关中国历史的一些典故、中国的成语、介绍中国经济建设和名山大河等等。
    其余的几个频道80%全都是中文节目,它所携带的中国文化基因象瘟疫一样在这里传播,感染着这里的所有人。这里的人把吃中国菜看成是一种时尚,而且有形成习惯之势,超市里有很多向水饺,包子,馒头这样的中国快餐食品,中国各种口味的方便面更是这里每家必备的食品,很符合这里的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这里的人把到中国同事家里吃一顿饭看成一件无比炫耀的事情。吃的是什么菜,喝的是什么酒,中国同事家里的家用电器是多么的先进等等。人浮浅到这种程度,真是让人感到“发晕”。可是当他参加了一次中国人的家庭宴请后,也变得和别人一样的浮浅了。能脱俗的人毕竟是少数人。
    这里的人们老老少少都以穿中国的名牌服装,穿名牌鞋,挎中国包为荣。尤其是年青人更是如此。大学生们把自己打零工赚的那点收入几乎全部用来,装备这些“名牌”了。真是可悲的一代。当他被同事们稀落几次后,咬牙跺脚的买了一家北京“蓝天”牌西装后,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腰也直了,精神也焕发了。竟管这是自己的精神作用,但别人看自己的目光的确变了。名牌服装的确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自信。
    这里的苏联年轻人就连结婚的庆典也学中国人的样子,找中国人办的“庆典公司”由他们主持操办,到中国饭店摆上几桌筵席,收一些亲朋好友送上的“红包”。新娘子也是穿上代表喜庆的中国大红色的旗袍或“唐装”,新房中贴着鸳鸯戏水的大红双喜字。并把这一过程,全部的录制下来。说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献给未来的回忆”。
    还有就是这里的人听的是中国金曲精选300首,唱的是什么“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乱七八糟的靡靡之音的中国歌,毫无艺术而言。
    艺术什么是艺术,艺术就象*子一样,谁有钱,谁有权就跟谁走。她跟谁走,谁就是艺术。
    基米罗夫斯基教授感慨,中国这种强大的“精神文明”寄生在中国雄厚的“物质文明”之上的现象是无法抵挡的。除非是你嫌虱子多把棉袄烧了。否则这种文化的占领是必然的。中国文化成为西西伯利亚特区的主导文化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
第三百二十四章 苏联太子党
    在西西伯利亚还有一个更为一个让基米罗夫斯基教授心里感到十分不爽的现象就是,一些俄罗斯女青年,完全尚失“国格”不知自尊自爱,非〖中〗国人不嫁,越漂亮的妞越越是如此。甚至〖中〗国人年令大,长的丑都行。你说这些女人贱不贱,不就是〖中〗国人收入高一点,国家物资丰富一点,性格温柔一点,勤劳善良一点吗。剩下还有什么好?你瞧瞧〖中〗国人那小眼睛长的,要不是皮肤不和,上下眼皮能长到一起,还有那身材也没有俄罗斯人高,这种不良基因不是直接遗传给下一代吗。还有据听说〖中〗国人的小弟弟还没有俄罗斯人的一半大,到那时看你后悔不后悔。
    对于基米罗夫斯基教授的这些感慨,和他在一起工作的〖中〗国同志曾这样对他说过:“我们都信仰马列主义的**者,虽然中苏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一些文化上的差异,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和谐相处。〖中〗国人喜欢吃饺子,苏联人喜欢吃面包,现在苏联人也喜欢吃饺子了,〖中〗国人也喜欢吃面包了,这重要吗?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为我们共同的理想而奋斗。
    〖中〗国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它能海纳百川,以其强大的包容性,把一切文化汇入自己的文化体系。最后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马列主义本身就是外来文化,〖中〗国人并没有因此而加以拒绝和排斥。而是加以吸收,当成我们〖中〗国**的指导思想,并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草命的具体实践想结合”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我们要克服了中苏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不要缠绕着什么〖中〗国文化,苏联文化的这些毫无意义的话题,一心一意的把特区的建设搞上去,尽快的提高特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才是正道。
    如果你一定要纠缠这些无聊的话题,这样不利于西西伯利亚特区内的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不利于西西伯利亚特区社会的和谐发展,不利于把西西伯利亚特区的经济建设,更不利于把西西伯利亚特区人民包括你本人在内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宏观上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一个**者最终的理想是实现世界大同”消灭国家。我们今天不正在为英特耐雄纳尔一定要实现这一人类最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吗。”
    看看〖中〗国同志说的多好,**境界多高。
    需要是现实,理想走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的尽管像基米罗夫斯基这样的人,一方面念念不忘的向往着大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服从现实的需要”每天比谁都卖力的学习汉语,努力的接受〖中〗国文化。当他学会点汉语后,他同样象当初给他刺激的那个男青年一样鄙视不会讲汉语的人,感到这些人应该象自己一样努力的学习汉语,努力的适应这里的社会”最后融入这个社会。
    人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是这样的容易转变,有时就连自己都说不清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西西伯利亚特区的建立,使苏联打开了一个了解〖中〗国的巨大的窗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赫然的展现在苏联人民面前。同时这里也为中苏两国各方面的相互交流的一个乓大的平台。
    西西伯利亚特区的社会制度虽说是社会主义制度,但相对中苏两国内来讲,这里的社会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只要你不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不从事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遵守特区的法律,好好的工作都可以生活的很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能力〖自〗由的选择职业。当然职业也可以不选择你。总之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社会。是个比较容易发挥人的个性的地方。这一点对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们来讲,应该说是一种个性的解放。而且特区内的一些企业也在中苏两国间招聘一些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各类人子。
    赫鲁晓夫大女儿拉达尼基吉奇娜就是从自己做《消息报》总编辑的丈夫阿列克谢那里得知“〖中〗国远东传媒集团西西伯利亚特区电视台”招聘副台长消息的,从他丈夫那里他了解到,西伯利亚特区电视台是中资企业,电视台准备先开通10个频道,其中特区政府长期租用了6个频道,苏联政府拟租2个频道,〖中〗国自己占用2个频道。那里的工资可能会高于苏联很多……
    当拉达了解这些情况后,依然的辞去了在《科学和生活》杂志社那份悠闲的工作,来的了西西伯利亚特区独闯天下,被聘用为“〖中〗国远东传媒集团西西伯利亚特区电视台”当了副台长兼俄语频道主任之职,同时她自己还要求兼做《龙的传说》栏目组的节目主持人。
    西伯利亚特区电视台,由于苏联政府拟租的2个频道,可是一直没付钱,所以〖中〗国自己占用4个频道,这就是让基米罗夫斯基教授看到电视大部分都是〖中〗国节目的原因。
    作为中资国有企业的〖中〗国远东传媒集用西西伯利亚特区电视台,把拉达尼基吉奇娜招到自己的旗子。并把她打造成名人大腕,不管是对〖中〗国和〖中〗国远东传媒集团本身都是有其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的。
    按社会主义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拉达尼基吉奇娜在这里的月工资奖金加在一起是在有001600元人民币之间。人民币和卢布官方汇率为…,这是她在苏联的工资的5倍,是她老爹赫鲁晓夫每月800卢布工资两倍,如果在加上她一年所承接的个人广告的100000多人民币元的税后收入,她在特区工作一年的工资收入相当于在苏联工作10年的收入总和。这还不算人民币实际购买能力要比卢布强这个隐形的差价。这一切在苏联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事情。
    到特区工作的第2年她就买了一辆〖中〗国原装的60款“蓝天300sel骏马”轿车。这可比〖中〗国送给她爹的那辆59款“蓝天300e骏马”轿车高级。除了不具备她老爹那辆轿车的防弹功能外”其余的都比他爹的那辆高级和豪华。“蓝天300sel骏马”轿车”除了具有天窗外,还配备了车载电视和车载电话并有双气囊保护装置。这一下在苏联引起巨大的足够的轰动。
    一时间,苏联党政军那些令人仰望特权阶层的领导人的子女纷纷“下海””来到西西伯利亚特区,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特权阶层的太子党,从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