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第211部分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211部分

小说: 重生之大科学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最新消息,武昌叛军已经先期编成了四个协。凭手头这点乌合之众,如何打败他们?袁世凯心里一点成算都没有。

而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朝廷先后编成了三个军,每个军都在两万人以上:以第四镇、第三混成协、第十一混成协组成第一军,由荫昌统领南下;以第五镇、第五混成协、第三十九混成协组成第二军,由冯国璋统领听候调遣;以第一镇、禁卫军组成第三军,由载涛统领拱卫京畿。

在袁世凯看来,第三军是满清保护老巢的,第二军是居中观望的。而第一军则是抵在自己腰眼上的刀子。自己带领不足万人的乌合之众去攻打武汉,败了,朝中政敌正好有机会除掉自己,第一军可以坐收渔翁之利;胜了,在大军威逼下。自己也难以有多大作为,顶多不过是替朝廷火中取栗罢了。将来自己的结局依然难测。

如此两难境地,袁世凯该怎么做?拒绝朝廷伸出的橄榄枝,继续躲在洹上村养老?不!他不想,也不敢。

在袁世凯心里,还是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不是在乡野之间拥金带银、偎红倚翠做个富家翁。如今武汉闹事,便是他起复的最好机会。如果他拒绝,没准正中清廷的下怀。朝廷既可以用这个借口,塞责朝野要求起复袁世凯的呼声,也能缓解各国为此施加的压力。

所以,朝廷派阮忠枢送来上谕之后,袁世凯的幕僚便依照他的意思拟写了一封谢恩折子,借用彰德知府的大印盖上,随即发往北京。文中写道:闻命之下,惭赧实深。伏念臣世受国恩,愧无报称。我皇上嗣应宝箓,复蒙渥沛殊恩,宠荣兼备。徒以养病乡里,未能报效驱驰,奉读诏书,弥增感激。值此时艰孔亟,理应恪遵谕旨,迅赴事机。惟臣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去冬又牵及左臂,时作剧痛。此系数年宿疾,急切难望痊愈。然气体虽见衰颓,精神尚未昏瞀。近自交秋骤寒,又发痰喘作烧旧症,益以头眩心悸,思虑恍惚。虽非旦夕所能痊愈,而究系表证,施治较旧恙为易。现既军事紧迫,何敢遽请赏假,但困顿情形,实难支撑。已延医速加调治,一面筹备布置,一俟稍可支持,即当力疾就道,藉答高厚鸿慈于万一。

在奏折中。袁世凯不忘旧仇。把载沣等人讽刺挖苦了一番。你当年想赶我回家的时候,不是说我患有足疾么?如今国家有事的时候,怎么不提我的足疾了?我袁某可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任你们随意驱使的人!想用我?我现在足疾尚未痊愈呢,你们慢慢等着吧。

但袁世凯也不敢太过分,万一惹毛了载沣,那个愣头青真敢把他彻底雪藏。说句不好听的,全国十六镇、十八混成协的陆军中,难道找不出一个平叛的将帅之才?难道没有你袁屠夫,大清四万万人就都得吃连毛猪?所以袁世凯在折子里既不敢拒绝,也不敢请假。反而一再表明:我的病不严重,我也很想出去工作。至于为什么没有立即出去上班呢?原因你懂的。

袁世凯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巧了,朝廷也是前怕狼后怕虎:既怕袁世凯不出来。导致武汉叛军坐大,北上争夺天下;又怕袁世凯出来,效法曹操、司马懿,谋权篡位。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就有了讨价还价的空间。

在两下商议的时候,袁世凯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活动,争取权力,比如向清廷建议郑重对待叛军,稳扎稳打。不可冒进,借以获取载沣的好感;再比如奏请朝廷拨给军费四百万两,以便他招募军队,扩大手中的兵力;再比如奏请起用已经开缺或革职的心腹,如王士珍、张锡銮、倪嗣冲、袁乃宽等人,丰满自己的羽翼。

相对袁世凯接到上谕时的从容不迫,孙元起的表现就逊色多了。因为上谕下发前一点风声也没有,孙元起听到之后,是目瞪口呆、惊疑不定,惶惑之中甚至有些怀疑是不是宣读上谕的人弄错了。

但宣读的人怎么可能弄错呢?除了“暂署四川总督。著迅速赴任”的任命书外,还有一封“所有该省军队暨各路援军,均归该督节制调遣”的授权书,上面可都明明白白地写着孙元起的名字。

等孙元起把两份上谕带到书房,杨度、杨永泰等幕僚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之前他们所做的设想和预案在这一刻几乎全部作废,需要推倒重来。

等他们传看已毕。孙元起郁闷地挠了挠头:“皙子、畅卿,你们觉得这是怎么回事?之前一点动静没有,怎么突然就让我去四川署理总督?”

杨度早已把折扇丢在了一旁,捧着脑袋思忖道:“你作为内阁大臣,之前都没有听到动静,充分说明这两道上谕出自摄政王的乾纲独断。关键还在于它和袁项城出任湖广总督的任命是在前后脚,并且你的任命只是‘暂署’,其中就大有文章了。”

孙元起道:“不管里面有没有文章,首先我想问一个问题:这个差事能不能推掉?各位都知道,我一直在学界打转转,虽然在官场混迹那么久,可连知县、知府都没做过,如何能做总督?而且看这两封上谕的意思,还要节制军队,负责督抚事宜。官场我都是半路出家,军事更是一窍不通,这总督怎么做?”

杨永泰摇了摇头:“既然是摄政王的乾纲独断,而且连着两份上谕,催大人您迅速赴任,只怕推是推不掉的,除非您做好了开缺回籍的准备。”

袁世凯能和朝廷讨价还价,那是因为人家实力雄厚,手里有资本。孙元起是孤家寡人一个,根本就没什么反抗的余地。所以除了接受,只有辞职。

“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这回孙元起彻底郁闷了。

杨度半天突然说道:“其实,百熙你做一回总督,未尝不是好事。”

“哪来的好事?”孙元起闷闷地说道。

杨度道:“大人入仕便担任国子监博士厅博士,以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学部右侍郎、湖北提学使、学部左侍郎、学部尚书,直至入阁。从升迁速度上来说,可谓青云直上,没有半点蹉跎;但要从履历上看,却未免太单薄了点,如你刚才所说,一直是在学界打转转,别说知县、知府、巡抚这类分管一地民政的主官没做过,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也没有经历过。在内阁中如何能说上话?这回署理总督,作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综理军民事务、统辖文武、考核官吏,正好可以历练一番!”

说到这里,杨度也有些跃跃欲试。担任总督的幕僚,可以接触全省军民事务,明显比处理学部那些琐事有趣许多。

孙元起有气无力地说道:“我宁可一辈子呆在学部。”

“如果你不做这个总督,你在学部也呆不下去!”杨度说话毫不留情。

孙元起有些懊恼:“那也不至于去四川吧?谁不知道如今四川已经乱成一锅粥?”

远东广播集团传过来的情报里有不少是关于四川的,幕僚们对四川的乱局可谓了然于心,听到孙元起说起,也都心有戚戚焉。

刘师培此时说道:“大人在青年学子间素有声誉,到了四川,不妨先行安抚。只要瓦解青年学子,形势必然为之一新。四川本身有陆军第十七镇和第三十三混成协共计一万六千兵力,端方入川又带了湖北两标共计四千人,凭借这些军队,何愁不能戡定叛乱?”

孙元起瞅了刘师培一眼:“申叔,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破损的羊圈外面有狼,而是狼在坚固的羊圈里面。湖北就是前车之鉴!”

这话倒是说的没错。真实历史中,四川最后一任总督赵尔丰就是被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尹昌衡擒获,并斩首于成都明远楼的。

——好在孙元起不知道这段史实,否则打死他他也不会答应去四川的。既然他不知道,那他对担任四川总督也就没那么排斥了。

第二五五章偏师借重黄公略

杨度见孙元起没有峻拒,心思顿时活泛起来:“百熙,你不要忘了我们在东北还有千余人的队伍呢!”

“哦,对了,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孙元起从东北回来之后,差不多上忘了留在东北的那批学生。偶尔想起来问杨度时,他也只会回答:“他们啊,现在正在募兵呢!”

“他们啊,现在正在训练呢!”

“他们啊,可能正在演习吧?”

“他们啊,可能还在演习吧?”

……

总之,一切正常。只是粮饷被褥不停地补充,弹药一个基数、一个基数地运过去,连迫击炮也陆陆续续要去了40门,这么长时间就是连土匪毛都没摸到一根。

杨度眨眨眼睛:“他们如今已经训练成军,虽然跟北洋六镇不能比,但比一般的杂牌军要好上不少。关键这些人都是你的学生,对你颇为忠心,自然不会发生狼在羊圈里的闹剧。只要装备好武器,有他们拱卫,保证百熙你到四川后不出纰漏。”

“武器啊……”孙元起有些无奈。如今北平铁厂除了生产钢盔、迫击炮及炮弹外,只能生产简单的手榴弹和地雷。至于复杂的步枪和子弹,目前还处于后期研制阶段,没有正式定型。如果真的需要大批枪支弹药,就得向朝廷开口。

杨度却不以为然:“俗话说得好,皇帝不差饿兵。朝廷既然派你去四川负责剿抚事宜。总不能让你赤手空拳去和那些乱匪厮杀吧?我看不如这样。你向朝廷上奏,就说鉴于目前四川新军作乱,兵匪不分,此次入川平叛困难重重,恳请朝廷允许你自募一混成协兵力。如果朝廷不许,你正好有借口不去四川;如果允许,那你入川之后,至少也有应变之力。”

孙元起摸着胡茬思考片刻:朝廷对于军队控制,向来极严,估计不会批准。自己就可以逃过一劫。关键在于,如果批准了呢?

貌似后世历史课本上说,中华民国政府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随后清政府便签署逊位诏书。全国走向共和。眼下已经是1911年10月14日,距离胜利不到两个半月,自己路上耽搁一下,就能把这段时间给熬过去。民国政府一成立,四川问题迎刃而解,自己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回北京了。

想到这里,孙元起点点头:“这样也好。对了,一个混成协大概多少人?”

沈翔云打开抽屉,拿出一份文件递给孙元起:“大人,混成协只是临时过渡性单位。没有一定的标准。如果按步兵两标,炮兵、马兵各一营,工兵、辎重兵各一队的标准来计算,约有5500人。但实际人数多有不足,正常在4200人左右。少的像驻扎奉天省城的第一混成协,只有三千人;驻扎江苏清江浦的第十三混成协更少,只有两千四百人。”

孙元起接过文件,只见上面详细罗列了大清十八个混成协的驻防地点、官兵编制、武器装备等情报。看完随手丢在一旁,皱着眉头说道:“即便我们按照最小的混成协编制,岂不是还有1400人的缺口?万一朝廷允许我们自建一协。我们仓促之间上哪儿招募那么多人?”

杨度哈哈大笑:“百熙,那你也太贵人多忘事了吧?上次去东北防疫,二十天之内你便在山海关聚集三千多人,如今只缺两千人就难倒你了?”

孙元起道:“这和上次可不同!上次东北防疫,虽然也有生命危险。但只要处置得宜,并无大碍。这次入川可是真刀真枪的干。沙场之上,生生死死谁说得准?万一出现伤亡,我岂不是愧对天下学生父母!”

杨度“哗”地打开折扇:“这就要看百熙你的本事喽!”

“我的本事?我除了教书,还有什么本事?再说,即便刘伯温重生、诸葛亮再世,谁又能保证打战时一个不死、一个不伤?”孙元起答道。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杨度摇头晃脑地背诵道:“这段话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是你们孙家先辈的不朽名作。朝廷此次命你暂署四川总督,节制诸军,负责剿抚事宜。注意,是‘剿’和‘抚’,只要你能说服蜀中青年学子,让他们放下刀枪,和平解决问题,不战而屈人之兵,同样可以达到平叛目的,又怎么会出现伤亡呢?要知道,混成协士兵是你的学生,蜀中那些青年也十有七八是读你编写的教材长大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孙元起不禁默然,半天才说道:“你们还是先帮我拟封奏折吧。朝廷允不允许我们募兵、我们要不要入川,都还在两可之间。现在奢谈以后的事情,未免太痴人说梦了。”

半个小时之后,孙元起拿着写好的折子找载沣讨价还价去了。孙元起前脚刚出门,杨度后脚就进了电报房,低声吩咐道:“把这份密电发给东北。还有,发完别忘了把底稿烧掉。”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东北。

舒兰,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与老爷岭汇合处,在清末它只是位于吉林省府东北、距离吉林府不到200里的一个小镇子。这个并不繁华的镇子,因为月前一支两千多人的部队突然到来,而显得有些紧张和喧闹。好在这些军人虽然穿着与正规军不同,手里拿着枪炮,态度却比较和蔼,军纪也好,这些日子并没有出现奸淫掳掠、烧杀抢夺的事儿,总算让镇子上男女老少松了口气。

这支队伍就是赵景行、阎锡山、蒋志清等人。孙元起走后,他们便如蛟龙入海、猛虎归山,彻底没有了管束。在杨度的纵容下,很快队伍扩充到了2500人。

前三个月,他们确实如同杨度所说,在滨江厅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把一群学生、农夫、无业者锻炼成标准的军人。三个月之后,他们开始了对周边土匪的围剿,围剿对象完全没有局限在血胡子身上,只要是土匪,都是他们剿灭的对象。在2500人、800支步枪、70门迫击炮面前,顶多一两百人一绺子的土匪根本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围剿其实就是围殴,很快把滨江厅、阿城一带的土匪打扫干净。

相对于剿灭普通土匪时的赶尽杀绝,赵景行等人对于真正的血胡子反而变成了围而不打、战而不歼、逃而不追。短短三四个月,血胡子被他们追着在黑龙江、吉林、奉天、内蒙古四省交界区域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但总体趋势是渐渐向吉林府方向迫近。

一个月前,赵景行等人玩腻了也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