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

第106部分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106部分

小说: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胶幽希忠匠ぐ渤悄冢皇腔氍{、李晟等人尽力反抗叛军,唐朝几乎有覆没的危险。七八四年,唐德宗回长安,七八五年,取河中,战祸算是大体上告一结束。
  七八三年,魏县行营解散,李抱真退屯临洺县,留在河北观望形势。李抱真利用王武俊与朱滔间的矛盾,说王武俊归唐。唐德宗困在奉天,使人说田悦、王武俊、李纳,允许赦他们的罪,并给大官爵。本来三人只要割据得到承认,名义上归唐并无不可,三人都秘密答应了。七八四年,陆贽替唐德宗起草一道罪己大赦诏,文字确实诚挚动人,据说,诏书颁发下去,四方人心大悦。七八五年,李抱真入朝,对唐德宗说,“山东宣布赦书,士卒皆感泣,臣见人情如此,知贼不足平也”。一个皇帝肯自认错误,愿意悔过,话又说得那样恳切,士卒感泣是很可能的。不过,陆贽的文章,首先没有感动唐德宗本人。赦书开头几句是“致理(治)兴化,必在推诚;忘己济人(民),不吝改过”。唐德宗过去是后来还是最不推诚、最吝改过的昏君,他根本不承认自己有错误。其次也没有感动田悦等三人,他们依然为割据而进行争夺,赦书只是给他们一个取消叛臣名义的借口。三人见赦诏,都自去王号,上表谢罪。唐德宗任命王武俊为恒冀深赵节度使,李纳为平卢节度使,田悦早已任节度使,特加检校左仆射官号。剩下幽州的朱滔和淮西的李希烈,朱滔于七八五年病死,将士立刘怦为主,朝廷任命刘怦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李希烈于七八六年为部将陈仙奇所杀。陈仙奇来降,朝廷任为淮西节度使。吴少诚说是为李希烈报仇,杀陈仙奇,自为留后,朝廷即任为淮西留后。由传子制引起的一场大混乱,就这样可耻地结束了。
  陆贽是唐朝卓越的政论家。唐德宗作太子时,已经听到陆贽的声名。七八三年,战祸蔓延到河南,需要大手笔替他起草文告,才召用陆贽为翰林学士。陆贽正直,唐德宗有问,总是剀切指陈,有过,总是竭诚谏净。唐德宗逃到奉天,事事和陆贽商量,不可一日离左右,但重要议论却很少采纳。唐德宗逃到汉中,使人去召杭州刺史李泌。陆贽的严肃态度,与唐德宗刚愎的性格是不能相容的,陆贽尽管能发救时的宏论,遇到昏君,不免大部分化成空谈。李泌经历玄、肃、代、德四朝,昏君的心理已经摸得够清楚了,因此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诱导唐德宗做一些好的事情,使得有些祸乱受到阻止,内忧外患多少有减轻的趋势。
  为了仇视回纥,要与吐蕃和好,这是唐德宗一贯的主张。七八四年,唐德宗回长安,吐蕃来求安西、北庭两镇。唐德宗想召还郭听和李元忠,割两镇给吐蕃。李泌说,两镇将士尽忠竭力,为国家固守近二十年,如果割弃,他们将来从吐蕃入侵,怨恨朝廷如报私仇,一定很凶悍。朝臣赞助李泌的意见,两镇得保存下来。唐德宗刚进长安城,便猜忌功臣,七八五年李怀光死,猜忌心更不可抑制。吐蕃入寇,被李晟击败。吐蕃人说,唐良将不过李晟、马燧、浑耍眉迫サ羲牵梢匀√乒F甙肆辏罗杀虻椒锵璩窍拢评铌山形颐抢矗裁床怀隼搓汀5诙焱巳ァU馐呛蔚茸玖拥睦爰浞ǎ频伦谌葱乓晕妫叛由统嘶侔铌伞@铌芍缫箍奁肭蟪黾椅频伦诓恍怼F甙似吣辏罗质谷讼蚵盱萸蠛停盱荻岳铌捎邢釉梗胶驼叛由停ㄔ紫啵χ鹘埠汀L频伦谝院屯罗13二为借口,削去李晟的兵权。又令浑崦耸梗傩惺保频伦谝巴瞥稀倍源罗胁豢捎胁录尚摹O匀唬蛲罗蠛秃茫康氖窃诙嶂罟Τ嫉谋ǎ酝獾型瞥喜痪桑捎诙怨Τ疾录刹煌瞥希庋蟮囟源Τ迹撕跏芡罗奈昱;氍{到平凉结盟,吐蕃伏兵突起,杀唐官和唐兵,浑崧硖踊亍M罗胱交窕氍{,使马燧因创和议得罪,然后进兵攻取长安。现在浑幼撸盱菟湟驯惶频伦谠鞫瘢ジ痹А⒑佣诙仁沟戎拔唬椿姑挥兄巫铮サ募苹蚨V埂
  和吐蕃几乎招来战争,更危险的是李晟失兵权,遭猜忌,武臣们如李抱真等都愤怒解体,不肯再为朝廷出力。宰相张延赏辞职,表明和吐蕃的责任,但君臣相疑,内外解体的分裂状况仍无法消除。这又是唐朝一个紧急关头,唐德宗大概感到危险,任用李泌为宰相,李泌大概也感到非任职不可,居然允许做宰相。这时候,确实只有李泌一人可以挽救危局,因为只有他能够说透利害,打动唐德宗的内心,使他多少听从一些。
  李泌受任后,与李晟、马燧等进见唐德宗。唐德宗对李泌说,从前你在灵武时,就该做这个官,你一定不肯做。现在我用你为相,要同你定个约:你切不可报仇,你有恩要报,我替你代报。这几句话完全流露出唐德宗的猜忌心,他怕李泌报恩报仇,滥行职权,损害皇帝独掌的赏罚权。他用李泌,但并不了解李泌的为人。李泌说,我一向奉道教,不与人结仇,也没有什么私恩要报。今天,我倒要和你定个约。唐德宗说,可以。李泌说,愿你勿害功臣。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你万一害他们,内自宿卫,外至方镇,那个不愤怒,恐怕中外叛变,大乱立刻到来。你能诚心对待他们,他们自然也就安心,国家有事,他们出去征伐,无事在朝内任职,不是很好么?你不要忌二臣功大,二臣也不要因位高自疑,天下就无事了。唐德宗听说,答应不害李晟、马燧,二人也涕泣拜谢,表示感激。一个紧急关头就这样平稳地渡过去。李泌做了许多有利于国的事,愈得信任,因而提“北和回纥,南通云南(南诏国),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计划。唐德宗坚决反对和回纥,经李泌反复开导,才决定与回纥和亲。七八八年,回纥可汗得唐许婚,非常喜悦,愿为庸牵制吐蕃。七九三年,南诏国也脱离吐蕃,与唐恢复亲善关系。吐蕃的两个与国变成敌国,唐的两个敌国变成与国,唐与吐蕃形势大变,从此吐蕃势弱,不能为唐大害。唐朝免去吐蕃的威胁,到唐宪宗时,又有力量和关东割据势力作战,并取得胜利。李泌这一建议的实施,对唐与吐蕃两国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他的政治生活中,这是最大的一个成功。
  李泌常与唐德宗进行有意义的争论。有一次,一个妄人对唐德宗说,白起(战国时秦国名将)告诉他,吐蕃将要来寇,自起能替国家守卫西边。本来,吐蕃侵边是常事,唐守边兵把它赶走也是常事。唐德宗把边上战胜看作白起的功劳,要在京城立白起庙。李泌说,我只听说过“国将兴,听于人(民)”(《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将帅立了功,你却赏白起,边上谁还肯杀身御敌?请外兵和请鬼神,都是贬低功臣的一种手法,李泌这一驳议,正打中唐德宗的隐情,白起庙只好作罢。有一次论到卢杞,唐德宗说,人都说卢杞奸邪,我觉得不是那样。李泌说,让你一个人不觉得,正是他的奸邪处。如果你早觉得,何至有奉天的祸难。唐德宗说,那是天命,术士早就说过,与卢杞不相干。李泌说,天命,一般人可以说说,只有君和相不可说。君、相是造命的人,君、相也说天命,那末,礼、乐、刑、政还有什么用?纣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商就是这样亡国的。盾德宗说,卢杞小心,我说的活他都听从,他没有学问,不能和我辩驳,我常常觉得才能比他大得多。利用昏君自以为是、自以为能的弱点,按照昏君的意图来顺从,这是奸人得宠的秘诀。卢杞为相,出的主意没有一件不误大事,在奉天危城中还是如此,唐德宗却始终信任,原因就在卢杞的主意全是唐德宗的主意,事情坏了,宰相受朝臣们斥责,绝不推辞,唐德宗自然认为是忠臣,愈加信任。李泌反驳说,凭着言无不从,就得称忠臣么!“言而莫予违”,正是孔子所谓“一言丧邦”呵!庸德宗说自己为什么能接受李泌的谏诤,因为李泌说理深透,态度和顺,使人信服,不能不从。七八九年,李泌病死。他喜欢谈神仙怪异,自称是道教徒,从反对立白起庙、反对信天命看来,他谈神仙怪异,实是处乱世的一种智谋。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说是“子房(西汉初张良)欲从赤松游之故智”,可谓能知李泌的心事。
  唐与回鹘(音胡hú,七八八年改纥为鹘)、南诏讲和后,吐蕃不敢轻易入侵,各藩镇也因要求得到满足,名义上尊奉朝廷,唐德宗处在比较和缓的情势下,充分行施着他的恶劣政治,陆贽虽然做了两年多(七九二年夏至七九四年冬)宰相,提出许多好的建议,但并不能改变当时的恶政。这些恶政是:
  (一)宦官专军政——七八四年,唐德宗猜忌宿将,使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监左、右神策军。七九二年,左神策大将军柏良器,募精壮人代替挂名军籍的小商贩。监军窦文场认为可疑,唐德宗贬柏良器。七九六年,任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从此宦官兼管禁军,藩镇将帅多从神策军出身,有些朝官也出入宦官门下。边上诸军,多请隶属于神策军,称为神策行营,归中尉统率,神策军因此扩大到十五万人。窦、霍势力盛大,为唐后期宦官挟兵权把持废立大权的局面开了最初的端。
  (二)大权独揽,亲理小事——陆贽因直谏,七九四年罢相。七九五年,贬陆贽为忠州(四川忠县)司马。自从陆贽被逐出朝,唐德宗耳根清净了。他不再任用宰相,官员小至县令,都由他自己选用,宰相只管行文书的事务。他对那些拥兵并有反叛可能的人,却屈意姑息,一州一镇只要有兵,就不敢去触犯,他的大权表现在做小事上,在大事上他是缺乏权力的。
  (三)贪进奉、兴宫市——唐德宗在奉天吃过穷乏的苦头,回长安后,专心贪财物。他从穷乏生活中,没有取得任何有益的经验,独取得贪财的经验,真是昏愚到极端。因为他贪财,节度使多以迸奉名义来讨喜欢。名目有“税外方圆”(正税外周转)、“用度羡余”等等。节度使额外刻剥百姓,所得财物大部分自吞,进奉只是十分中的一二。有的每月进奉,称为月进,有的每天进奉,称为日进。后来州刺史也有进奉,幕僚也有进奉。所谓进奉,就是鼓励地方官加紧剥削,皇帝坐地分赃。在京师,使宦官为宫市使。宫市使手下有白望数百人,专在市上抢掠货物。所谓宫市,就是皇帝作窝主,宫中用物不买就会得到。七八七年,唐德宗对宰相李泌说,每年各地方进奉,共值钱五十万缗,今年只得三十万缗,宫中用度不够,怎么办!李泌劝他不要求私财,国库每年供给宫中一百万缗,请从此不受进奉并停止宣索(随时派宦官到地方上要财物)。唐德宗答应了,可是还暗中派宦官去要,敕令地方官不许让宰相得知。封建皇帝以天下为家,因为爱家,不敢过分剥削民众,这就成为好皇帝。唐德宗连京师街市都不顾,只顾宫中的家,私财积得愈多愈好,死也不肯拿出一些来。有一次,禁军缺粮要哗变,恰好江、淮运到米三万石,唐德宗高兴,走到东宫对太子李诵(唐顺宗)说,米运到了,我父子得活命了。江、淮运米,连运费每斗值钱三百五十文,京师市上米价每斗不过数十文,他宁愿兵变,不愿拿出私财来籴米。七八三年,泾原变兵占据长安,给他的教训却是加紧充实琼林、大盈库,贪鄙的毒如此深入骨髓,不发生第二次兵变,算是他的侥幸。
  对功臣猜忌,对拥兵者姑息,对财物贪得无厌,唐德宗就是这样的一个昏君。八○五年,这个昏君死了,唐顺宗继位。唐顺宗得中风病,不能说话,亲信人王伾(音丕pī,杭州人)、王叔文(越州山阴人)替他出主意,朝臣中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名士,帮助王叔文议论政事。唐顺宗即位,下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停止地方官进奉和盐铁使的月进钱;减江淮海盐价,每斗自三百七十钱降为二百五十钱,减北方池盐价为每斗三百钱;取消宫市;召回陆贽和著名谏臣阳城等;宣布京兆尹李实的贪污罪,贬为通州(四川达县)长史。这些,在当时都是善政。为夺取宦官的兵权,派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宦官俱文珍等和反王伾、王叔文的朝官结合起来,拥立唐顺宗的长子李纯(唐宪宗)为皇帝,唐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唐宪宗贬王伾、王叔文。王伾病死,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人都算是王叔文党,贬到远州做司马。王伾、王叔文是南方人,又是小官,一向没有声望,骤然掌握朝廷大权,引起众官的憎恨,是很自然的。夺宦官兵权,当然要遭到宦官的仇视。唐顺宗病重,很快就要死去。王叔文等在这种情况下执掌政权,思想上还以为大有可为,未免急于求成,见利忘害。不过,他们在掌权的几个月内,颁布的政令,都是改革弊政,有利于民众,也有利于朝廷,唐宪宗给他们极重的处罚,完全从争夺权利的私仇出发,根本不顾及他们究竟犯了什么罪。从此,唐朝又创了一个新的恶例,每一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当作私人,后帝对前帝的私人,不分是非功过,一概敌视,予以驱逐。宦官拥立皇帝,朝官分成朋党,本来有相沿成习的趋势,在唐宪宗继位时,都开始表面化了,唐中期也就向后期过渡。
四 第三次斗争(八○五年——八二○年)
  唐朝廷潜在的力量,实际上远胜割据者,只是唐肃宗以下都是昏君,腐朽势力统治着朝廷,在和割据势力斗争中,总是处于劣势。唐宪宗比他的先帝们有振作朝廷的意愿,多少能够听朝臣们的谏诤,也多少改革一些前朝的恶政,所用宰相也还得人,因此,朝廷在政治上呈现唐中期未曾有过的气象,在军事上也就获得未曾有过的胜利。
  但是,唐宪宗基本上是腐朽势力的代表。当朝廷取得一些胜利显出优势以后,腐朽势力又统治着朝廷,已得的胜利和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