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

第20部分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20部分

小说: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用钱三百,余钱一千零五十,每人衣服用钱三百,五人共一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加上妇女纺织,全家收入大体相抵。)如遇天灾和疾病、丧葬、临时赋敛等意外费用,便入不敷出。事实上,公田制废弃后,农民不是都有田百亩,少地农民生活自然更穷困,有百亩田的农民,负担也极沉重,很难出入相抵,李悝平籴法多少起着保护农民的作用,是有进步意义的一种措施,因为比商人地主任意操纵,到底是好一些。
  上述农民生活情况,各国大体相似。商人、地主乘 河南信阳出土战国木俑农民困急,放高利贷,因而取得粟米、土地与奴婢。弱赖对秦王说,商人不耕作,却有积粟,是有其实而无其名;农夫终年劳苦,家无积粟,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可见农民的收获物、田宅与一家人,都是商人、地主榨取的对象。
  农民遭受残酷的剥削,竭力求谋生存:有的节衣缩食,生活费用减到最低程度;有的放弃本业,转入工商业;有的离乡背井,散至四方谋生。一般失去耕地的农民,有的在商店当佣工,有的为人灌园,有的充当雇农。韩非子说雇农出卖劳力替人耕作,主人给他衣食工钱,希望他耕得深,耘得快。流浪到都市上,充当临时雇工的,人数也不少。如荀子说,雇市上佣工打仗;韩非子说,雇佣工开沟渠。农民用这些方法都不能维持生活时,有的只得饿死在沟壑里,有的只得卖身为奴隶。
  有了农民阶级,自然要分化出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各个阶层。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它们都是封建主义性质的,决不能说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已经存在着农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了。因为农民阶级本身并无发展的前途,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只能希望自己变成地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才能希望自己变成资本家,富农也就成为农村资产阶级。同样,在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里,除了富农,农民也可以变成工人阶级。由于农民阶级的特性,所以无须怀疑封建社会里是否存在着富农。
  魏国有温囿(果园或菜园),每年收租八十金,后来租给西周君,年租一百二十金。小国君可以向大国租园子,农民向地主租耕地,自然更是常事。孟子荀子都说,一个农夫应该有五亩宅地,百亩耕地。孟子又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篇》)。农民失去耕地或耕地不满百亩,不能养活一家人,是当时普遍的现象,所以孟子主张行井田制度,给农民一百亩恒产,使束缚在土地上“死徙无出乡”(《膝文公篇》),这样,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工商 战国时民间小工商业比东周更见发达,在山东各国,当有相当大的人口从事小工商业。这种人自己制造器物,自己设肆出卖,如韩非子所说,车匠希望人富贵,棺匠希望人死丧。韩非子又说,工匠造恶劣器械,骗农民的钱。荀子主张禁止工匠在家里制造器 具。这都说明自由经营的小工商业,在生产上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是农民生产的主要配合者。
  奴隶 奴隶也有相当数量,来源是俘虏、罪人和贫民。《周礼》质人掌管市上买卖货物的契券,所谓货物,指人民、牛马、兵器、珍异。人民当作一种货物来买卖,自然是奴隶或农奴。《周礼》司厉掌管惩治盗贼,罚盗贼为奴,称为罪隶。《礼记·曲礼》有献民虏礼,民虏就是奴隶。官府和富贵人家用奴隶供役使,但多数用在手工业生产上。官府手工业的大官称工师,管理百工,督促手工业奴隶工作的人称监工。盂冬月(十月)国君考验制成的器物,器物上刻有工人姓名,如制作不良,要追究治罪。季秋月(九月)百工停工一月,其余不得休息。官府手工业造贵族用和军用器物,对人民生活没有益处。大商贾利用奴隶劳动,经营采矿冶铁等业,这种奴隶劳动,对农民和小工商业者起了配合的作用。《韩非子·喻老篇》说“好年景,臧获(奴隶)耕种的田也能丰收”,足见奴隶也用在农业上,不过耕种得不好。
  战国时,构成封建社会的阶级,主要的不是领主和农奴而是地主与农民了,但山东各国的领主在政治上仍占统治地位。秦与六国间进行长期的激烈战争,说明完全地主政权与半地主半领主政权间的斗争是当时主要的斗争。地主与农民间的阶级斗争,在这种情势下还不到激化的程度。秦统一全国后,地主成为农民面前唯一的大敌对阶级,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上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第三节 七国兴亡
  商鞅相秦孝公变法,变落后国为先进国。商鞅定策,先击败魏国,逼魏东迁。秦据黄河、函谷的天险,可以出兵攻击山东诸国,完成帝王统一的大事业。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都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进行战争。
  魏在秦孝公以前,是天下最强的国家。魏都安邑,逼近秦国,商鞅认定魏是秦的心腹病,非魏灭秦,即秦灭魏。前三四○年商鞅大破魏军,魏惠王弃安邑迁都大梁。前三三二年(秦惠文王六年),魏献阴晋(陕西华阴县)。前三三一年,秦大败魏兵,斩首八万,次年魏献黄河西岸地求和。前三二九年,秦兵渡河取魏汾阴(山西荣河县北)皮氏(山西河津县西)。前三二八年,魏献上郡十五县。秦既得河西全部魏地,黄河天险,在秦掌握。从此秦不断攻夺河东魏赵土地,主力则出函谷关攻击韩国。
  正当秦魏两大国连年战争的时候,山东诸国害怕起来,不知怎样来抵御秦国。策士洛阳人苏秦创合纵说。前三三四年,苏秦见燕文侯说合纵的利益,文侯送他车马金帛,去联合各国。赵、韩、魏、齐、楚都听从,赵王做纵长,苏秦一人佩六国相印。所谓合纵,就是从燕 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直线,共同反对西方的秦国。苏秦合纵的规约是:
  秦攻楚——齐魏出兵援救,韩断秦粮道,赵燕作声援。秦攻韩魏——楚攻秦军后路,齐出兵助楚,赵燕作声援。秦攻齐——楚攻秦军后路,韩守成皋,魏阻秦道路,燕出兵救齐,赵作声援。秦攻燕——赵守常山(河北正定县),楚屯武关(陕西商县东),齐渡渤海援燕,韩魏出兵援救。秦攻赵——韩守宜阳,楚屯武关,魏屯黄河南岸,齐渡清河,燕出兵援赵。苏秦这个计划,对秦国是不利的,因为山东六国土地比秦大五倍,兵力大十倍,如果六国坚持合纵,秦的统一战争将遭受极大的阻碍。不过六国相互间存在着矛盾,都想乘机从与国方面得些便宜,纵约极不稳固。苏秦的合纵前后只有三年便解散了。后来几次合纵也不曾阻止秦兵的进攻。
  秦国破坏合纵的方法叫做连横,就是结合山东任何一国,连成一条横线,攻击其他各国。《韩非子·五蠹篇》说“纵者,合众弱(山东六国)以攻一强(秦)也;而衡(横)者,事(投降)一强以攻众弱也”。战国策士奔走游说,议论风生,归根只是纵与横两种主张。七国间此战彼和,变化无常,归根也只是纵与横两种活动。秦昭王时,范睢为相,定“远交近攻”策,连横愈益得势,合纵愈不易成,但秦仍怕山东合纵,直到战国末年,胜败已定,还是怕纵的合成,所以秦始终坚持连横,用山东策士为相,执行这个国策。当苏秦在山东合纵,秦用魏人张仪为相,进行连横。前三一八年,六国第一次合纵出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秦出兵函谷关击破韩军,六国退走。前三一七年,韩、赵、魏、燕、齐五国连同匈奴共攻秦,秦大败韩赵军,斩首八万二千,韩赵引外族兵助内战,结果是遭受可耻的大败。前三一六年,秦灭蜀,后又灭巴,愈益富强。前三○七年,秦取韩宜阳,斩首六万。宜阳是韩国大都邑,宜阳入秦,行军更便利。秦又渡河筑武遂城。韩君先世坟墓在平阳(山西临汾县西南),武遂离平阳七十里,韩君被胁不敢反秦。前二九三年,秦大将白起大破韩魏兵于伊阙(河南洛阳县龙门山),斩首二十四万。此后韩魏兵力大衰,献地求和,不敢抗秦,秦主力南向击楚。
  楚怀王与齐湣王相约彼此互救,秦派遣张仪见楚怀王,劝楚与齐绝交,秦愿送还商於(河南省淅川内乡一带)地六百里。楚怀王大喜,与齐绝交,请张仪为楚相,派人跟张仪到秦受地。张仪说,我只说六里,不曾说过六百里。楚怀王怒,前三一二年,发兵攻秦,大败,处甲士八万,失汉中郡。楚怀王大怒,发全国兵攻秦,又大败。前二九九年,楚怀王受秦欺,被秦俘获。楚丧地破军,国力衰落。秦在伊阙大胜后,移主力图楚。前二八○年,秦攻楚,取楚上庸(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等地。前二七八年,白起攻破楚都郢,楚兵败散,楚襄王逃到陈(河南淮阳县)躲避。前二七七年,秦又夺楚巫郡、黔中郡,楚国兵号称百万,此时仅有兵十余万,衰弱不能再振。
  楚既破败,秦移主力攻北方强国赵。前二七○年,秦兵攻赵,被赵大将赵奢大破于阏与(阏音玉 yù河北武安县西),这是秦很少遇到的一次大挫折。此后秦兵力暂时转向韩国,夺取韩地。前二六二年,白起取韩野王(河南沁阳县),隔断上党。上党降赵。前二六○年,秦攻上党,赵大将廉颇驻军长乎(山西高平县)筑壁垒坚守,秦兵挑战,廉颇持重不应。秦派间谍送赵权臣黄金千斤,对赵王说,秦最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将军,廉颇容易对付,而且快要投秦了。赵括善于谈兵法,赵奢还谈不过他,但是赵奢知道他将来一定要坏事。赵王中秦反间计,果然令赵括代廉颇为主将。秦听说赵用赵括为将,秘密使白起为上将军。赵括出兵击秦军,秦军诈败退走,赵括乘胜进击,直到秦壁下。秦据壁坚拒,吸引赵兵在壁下,出奇兵断赵军后路。赵兵受困,临时筑垒坚守,等待援救。秦昭王听得赵粮道已断,亲到河北,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悉数送长平,阻绝赵救兵及粮食。赵兵饥饿四十六日,杀人而食。赵括分兵四队,轮流攻秦垒,不能破,赵括自率精兵猛攻,被秦兵射死。赵军失主将,投降秦军,凡四十余万人。白起怕赵兵寻机会反抗,把四十余万人一起在长平坑死。这是战国时期最大的也是最残酷的一个大战争,赵兵前后死亡四十五万人,秦兵也死去大半。兵法空谈家赵括凭他的空谈就断送了四十余万人的生命。前二五八年,秦围赵都邯郸已一年余,魏公子信陵君及楚军救赵,击破秦军,邯郸才得保全。
  长平大战后,秦连年攻韩魏赵三国。前二三○年(秦始皇十七年)秦灭韩。前二二八年秦灭赵。前二二五年秦灭魏。前二二三年秦灭楚。前二二二年秦灭燕。前二二一年秦灭齐。山东六国全部灭亡,中国开始成为统一的大帝国。
第四节 秦统一的原因
  秦灭山东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一统大帝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里指出,“如果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这样简要深刻的语句,把周秦以下三千年封建国家的本质完全刻画出来了。由于宗族制度的崩溃,被残酷地束缚着的农奴从大小宗族中得到解脱,成为比较自由一些的广大农民阶级,这个阶级受尽战争的痛苦,是反对割据,要求统一的。由于家族制度的兴起,地主比起领主来,数量大大增加了,力量却大大分散了。地主阶级的豪强,在某种程度是实行割据的,但不遇特殊的时机,要象领主那样割据称雄,也是困难的。地主阶级面对着这个巨大的农民阶级,既不能恢复宗族制度分而治之,那末,建立起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是完全合于需要了。农民阶级要求统一,地主阶级在一般情况下,也要求统一,再加上当时社会已经存在着许多有利于统一的因素,这就只剩下一个准来统一的问题。秦拥有各种优势,代表地主阶级向领主残余势力进攻,客观上相当地符合于农民阶级的要求,主观上则是满足了地主阶级的愿望,秦帝国就在这种情势下出现了。
  秦国僻在西方,文化落在东方诸侯国的后面,但也在逐步前进。前三八四年(秦献公元年)开始废用人殉葬制;前三七八年(七年),开始有市;前三七五年(十年),开始有户籍。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制订许多法令,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前三三六年(秦惠文王二年)开始用钱。落后的秦国,入战国后,一变而成先进的国家。
  正因为秦国的腐化势力比较薄弱,所以新的制度得以实施。荀子曾到过秦国,在《疆国篇》里夸奖秦国民俗的朴素,官吏的忠实,大官的守法,朝廷的清静,认为是最好的政治。秦国军制,荀子也认为比别国好。《议兵篇》说,齐国讲求勇力技击,斩敌首一级,赏金一锱(音资zī一两二十四铢,六铢为一锱),这种军队只能“事小敌”,遇上大敌就离散崩溃了,这是“亡国之兵”。魏国的武卒,是按照严格的标准选拔来的。被挑选上的人可以免户赋徭役,这样一来,军队辗转增加,“地虽大,其税必寡”,这是“危国之兵”。秦国以军功升进,不管他是什么人,打胜仗的有赏,打败仗的有罚,所以人人奋勇,求得军功。齐国的技击,不能碰上魏国的武卒,魏国的武卒,不能碰上秦国的锐士,一碰上,就象以卵击石了。足见秦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占有优势。
  前二四六年,即秦始皇即位的时候,秦地有巴、蜀、汉中、宛、郢、上郡、河东(山西西南部)、太原、上党等郡。函谷关外有荣阳及周国旧地。单就疆土形势来说,秦对山东占有优势。
  关中地本肥沃,郑国渠造成后,溉田四万余顷,农产更加丰富。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造都江堰,开辟稻田,大兴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