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创业立志书籍 >

第250部分

创业立志书籍-第250部分

小说: 创业立志书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挡。虽然许多人拒绝承认这些趋同,但事实上这些趋同都在发生,看看你每天用的、行的、
住的,甚至吃的,有多少保留了200年以前的原样?有什么没有受到外来东西的影响?这些
是“用”的、是硬件,那么软件、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呢?其他不说,我们的辫子没了,洋
务运动后出现的种种意识形态差不多每一种都是外来的。这些都是有利的,关键看我们怎么
面对这些观念的引进。过去100多年,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思想的指导下,以为全球
化带来的东西真的像超市买菜一样,你只挑你想要的东西,结果如何呢?结果是我们中国过
去一个多世纪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怎么也没弄对。这些血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你要么就不
要碰全球化,要么就得一篮子收,是套餐。
我们也要反思现有的一些政策,比如人为地用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的转移加以限制,对投
资流向的限制,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垄断,等等,这些都妨碍了我们国内经济的一体化。
倘若国内经济没有做到全面的一体化,又怎么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呢?这
些年建设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系统使我们在硬件上已达到了国内一体化的要求,但在
软件和制度设置上还需要改进。美国在19世纪初农业人口占95%,但到1900年降到了20%
左右,我们可以想象这对于经济的推动力有多大,这都是其国内经济一体化的后果。这对我
们今后经济政策的制定应有所借鉴。
晚清中国为什么没能成为“世界工厂”?
今天的世界跟过去不同,也可以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说,中国今天能吸引大量的外资
成为世界工厂,但晚清、民国时期却不能,为什么呢?晚清时期中国人口也多,人力成本也
很低,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吸引大量的外资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原因之一是在100年
以前,整个世界的技术环境与工业布局跟现在大不一样。首先,100年前制造业正在兴起,
也是欧美的优势,它们主要的比较优势就是机械化大生产,中国想凭借低廉的人力成本取代
这样的优势是不可能的,在当时还没有哪个西方国家愿意将大工业搬到中国或其他国家,因
为它们自己还没有挣够钱,并且那时的工业技术还没有全球统一的标准。所以,当时的洋务
派虽然理论上也可以通过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换取工业化的进程,但那时不可能有这样的机
会,中国劳动力的技术训练也有限。再有,当时工业品的全球运输成本很高,这也造成了中
国那时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工业地位。另外,我们要理解为什么当时的英国要拥有世界第一
的海军。正如《从世界变迁谈中国的崛起》一文所谈到的,因为那时的世界秩序基本由武力
维持,国际化的法治还没有根本的发展,英国在海外有那么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有强大的军
队保护。而当时的中国要发展大工业、走英国的道路,也就需要同样强大的军队为可能分布
全球的贸易利益保驾护航,这在当时怎么可能呢?虽然洋务运动使中国军队开?向近代化迈进,
但这离保护海外贸易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没有像
今日中国这样成为世界工厂。我认为,虽然清政府的腐败也是重要原因,但也因为他们没有
今日中国所遇到的机会。
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单极”还是“多极”秩序?(3)
我们以往总善于纵向地比较不同时期政府的好坏,于是常常得出结论:1949年以前的中
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就是因为清政府和国民政府很腐朽。这一结论本身肯定是对的,但这种
单纯纵向的比较很片面,倘若我们横向地比较不同时期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就能明显地发
现:不同时代的政府所拥有的发展机遇是很不一样的,当今我们的机会在100年前绝对没有。
100年前,西方国家自己还没有完成其工业基础的巩固建设,还没成熟到可以把制造业往中
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地步。因此,今天中国的成功模式是晚清无法效仿的。
随着工业技术的成熟,西方国家通过制造业能得到的利润越来越少,于是它们开始将劳
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移植到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此我们获得了发展的机会,这种机会
是晚清和民国时期都没有的。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今天集中精力于产业链前端和最后端的发
展,最前端包括理念的创新、最新技术的发明、知识产权的维护、企业融资、资本市场等,
最后端也就是营销,这两部分是经济增加值最多的阶段。再有,它们更加强调各种制度的完
善,并不断追求经济增加值和利润率最高的领域。
中国应追求哪种国际秩序?
既然今天的发展机会是来自于过去几百年西方与国际社会共同建立的秩序,也来自于西
方技术创造的工业化基础,那么在我们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上就应该以保护和改善这种秩
序为基本立足点,至少不应该去主动摧毁让我们赖以崛起的秩序。那么,如何理解今天讨论
最多的“多极”与“单极”世界秩序呢?从中国自己的经济角度讲,究竟应该追求哪种秩序?
我们可以从过去几百年的世界历史中找到答案。一般认为,1492年到1800年左右是全
球化的“预备期”,19世纪是全球化的第一期。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期
全球化就告一段落。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结束后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们
称这一段为全球化最黑暗的年代。第二期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特别是在苏联
于1991年解体之后全球化算是进入新的全面高潮。
自1700年左右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时的世界基本是由英国主导的单极国际
秩序。说到这里,我们中国人不能忘记在鸦片战争以及随后的100年里英国在中国的所作所
为,也不应该原谅它们的罪行。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或许也可以看看那时的跨国经济关系,
比如,在那时的单极秩序下,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机遇如何?国际贸易状况如何?数据表明,
当时贫困国家的发展机会要比今天好。比如,1913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的50%
流向当时的发展中国家,46%流向发达国家;而现在全球FDI只有15%流向发展中国家,80%
流向发达国家。这说明在大英帝国当道时期,发展中国家拥有比现在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
我们就产生疑问: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消灭殖民地之后各国是平等了,但这是更有利于还是
不利于各国的发展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英帝国时期的贫困国家反而得到相对更多的外资
呢?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19世纪殖民地国家的公司不仅能像英国本土公司一样在英国
融资,而且它们需支付的融资成本也与英国公司没多大差别,这就使资本流向在贫困国家和
发达国家间相对均衡。因为殖民地一般都采用其宗主国的法律体系与经济制度,再加上英国
海军、法国军队对它们的投资者在海外产权的保护,使投资者对海外投资感到安全。换言之,
正因为炮舰、暴力是19世纪欧洲国家解决海外产权、合约纠纷的最惯用手段,使欧洲投资者
更能对贫困国家投资形成稳定的预期,使他们对投资海外反而很放心。这也就造成了19世纪
末英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以上是流向海外殖民地。过度的海外投资甚至成为英国19世纪后
半叶发展放慢的原因,也是其帝国破灭的主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施压英国、法国等放弃殖民地。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
各国基本都已独立,都享有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平等权利,可是这又造成了产权方面的问题。
由于联大开会一国一票,而大多数国家又是发展中国家,这使发达国家在海外产权处理上被
迫做出让步,这等于是要求国际投资者放弃部分权益。如今,海外产权、合约纠纷都要按各
主权国的法律由其司法系统解决。结果是,发达国家的投资者不愿投资到发展中国家,因为
将大量资金投到法治不完善、合同履行不正规、产权保护不放心的国家去,风险极大。
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单极”还是“多极”秩序?(4)
在结束了当年以暴力维持的英国单极秩序后,世界各国确实更平等了,这是进步。但这
样一来,今天的国际投资者在判断投资地点时,不得不首先考虑当地的法治如何、产权保护
如何、信用体系是否可靠、媒体是否自由等,而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又有很大优势,发展中
国家又偏偏在这些方面不足。这就导致80%的FDI都流向发达国家,使贫困的第三世界国家
得不到外资。当发展中国家的法治基础不牢、投资环境一般时,它们怎么能有优势与美国竞
争获得投资呢?对此我们必须有深刻的理解,难道国家权利越平等,发展中国家反而会越来
越穷?我这里不是为英国、法国的殖民政策作辩护,也不是要重回殖民时代,但是国际投资
者的担心、发展中国家得不到资金,这都是今天联合国时代的现实问题。
当然,对于中国,人力成本的优势对外资有巨大的吸引力,这可暂时抵消由于司法不独
立、产权保护不完善所带给国际投资者的成本,但这种弥补只适合中国和印度,因为我们的
人口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要多得多,外国投资者还是感觉有利可图,但与此同时其他发展中国
家就被边缘化了。我们不能忘记,中国的人力成本最终会上升,因此靠低的人力成本来对冲
高的制度成本只能是暂时的。
总而言之,在英国的单极秩序下,19世纪不仅有更多的跨国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而且
全球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把那100年称为人类第一次真正的全球化。可是,随
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全球化进程宣告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结束后,法西斯势力在全球扩张,德意日三国轴心、英美等西
方国家以及苏联,这三方之间形成了今天一些人所希望看到的“多极世界”的一个样本。那
么,那次“多极”究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什么?“三极”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作战,这当然
极不利于国际贸易,使跨国交易成本大大增加。当时,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开始在全球出现,
各国高筑贸易壁垒,连英国也禁止进口某些商品或把进口关税提高到70%~80%,这在19世纪
时是很难想象的。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45年结束,那次的“三极”秩序也结束了。但接下来又形成了
西方“资本主义”与华沙条约“社会主义”国家对立的两大阵营,这就是冷战期间的“两极”
世界。当然,同一阵营中的国家间的经贸交易不成问题,但两大阵营之间的经贸交往困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极”和二十多年前才结束的冷战时期的“两极”世界秩序已经
向我们证明:我们不应该去渴望、追求一个“多极”世界。那时候的多极究竟是带来了全球
经济的大发展还是阻碍了全球的进步,结果不言自明。从长远看,“多极”会大大增加国际贸
易成本,大大增多国际不稳定因素,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会越来越严重。如果再出现那样的
外部环境,我们的经济怎么能健康发展呢?我们生产的商品怎么可能十分顺利地打进国际市
场?中国需要尽可能多的国家把其市场开放到最大,我们恰恰得益于当今世界单极化的趋势,
就像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使国内的跨地区贸易成本大大降低、市场也立即扩大一样。很多
朋友说,如果让美国为一极、俄罗斯为一极或者还有其他极,再让中国也成为世界一极,那
不是很好吗?—从表面上看,这是件感觉很荣幸的事情。可是,倘若我们为了一时的“感觉”
而去打破当今的国际格局,我们一定会承担巨大的代价:就业问题、三农问题、发展问题怎
么办?难道要再次中止中国走出农业社会的进程?
如果我们想好好地把握历史所赋予的发展机遇的话,就应该在国际问题上选择以美国或
某种“世界政府”主导的单极国际秩序。这听起来难以接受,但这是对中国经济最有利的秩
序。
如何理解当今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既然我们都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他给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那么以某种人们能接受的
“世界政府”权力中心来“统一世界”,有朝一日也应是可行的,并且能最直接地形成一体化
的世界市场。随着通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世界政府”应该是越来越可行,
那是最理想的单极世界。
但,今天的现实是那种“世界政府”还不可能。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趋势仍是美国主导
的单极世界。这里,我首先要指出,“9R26;11”之后布什政府的霸权态势,加上伊拉克战争,
使我们非常担心由此带来的世界是否会更不稳定。我也反对美国的霸权,但这里我不是要为
这种新政策辩护,根据美国过去的历史,我还是有信心相信美国的纠错机制最终会扭转这种
霸权政策。当然,如果美国的纠错机制运转不灵了,未来的世界就难说会怎样了,但这对中
国也不会是件好事。
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单极”还是“多极”秩序?(5)
未来的不确定性这里不多谈。但是,如何理解今天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呢?其实,我们
也可以回顾一下过去几百年大国特征的变迁。在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之后,西班牙
占领了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几乎所有今天拉美国家的所在地,这些新殖民地构成了后来人们
所称的“西班牙帝国”。16世纪、17世纪是西班牙帝国的世界,但西班牙帝国执行的是赤裸
裸的掠夺性殖民主义,它对发展殖民地社会毫无兴趣,更感兴趣的是掠夺殖民地国家的自然
资源,从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运走大量金银矿藏与农作物,等到把这些殖民地资源消耗完之后,
西班牙帝国时代到17世纪末也跟着结束了。
到18世纪、19世纪的大英帝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