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

第191部分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191部分

小说: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天绪起义——河南永城人刘天绪,流寓凤阳府临淮县朱龙桥,崇奉无为教主,当地人王宗、张名等信从传教。信徒多至千余人。刘天绪自称辟地定夺乾坤李王。一六○六年十一月定议,本月二十三日长至节, 乘南京百官出城谒陵的机会,在南京正式发动起义。刘天绪自号龙华帝王,王宗、张名等被封为国公侯伯将军指挥等职。因出现叛徒向官府告密,明南京兵部尚书孙鑨等发兵捕刘天绪等四十九人,刘天绪受酷刑逼讯致死。
  保定农民起义——一六一一年,保定等处有刘应第、董世耀聚众称王,在远近各地剽劫,被保定巡抚王国镇压。
  山东农民起义——�;六一五年,山东各地自正月至六月,无雨,田禾枯槁,千里如焚。安丘县,有千余起义者,攻入城内,劫库焚狱;蒙阴县,起义者竖旗称王,杀死官兵;沂州,有七百名起义者骑马弯弓,抢劫粮畜;费县、济阳,起义农民白昼打劫;昌乐县,起义者三百人啸聚抢掠,声势充斥。这些起义都是由于农民饥饿无食,不得不起而劫夺府库和富户。神宗诏令“破格区处”;同年十二月发太仆寺马价银十六万两,在山东进行赈济,但并不能消饵农民的反抗。此后不久,山东又有周尧德、张计绪等聚众起义,各立头目,在泰山、历城、章丘、莱芜等处,出没行劫。周尧德被起义者称为“红竿大王”,又改称“平师王”。起义军所到之处,截杀官兵,屡获胜利。直到一六一七年春季才被镇压而失败。
  陕甘回民起义——陕甘地区的回民起义,前仆后继,仍在继续发展。一六○八年,有数百人组成的起义队伍,由潼关进入山西,攻掠芮城等县,并攻入河津、稷山等四县。一六一一年,田有奇领导的起义者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平阳一带,田有奇被俘。一六一五年,以高尚千为首的起义回民,曾在宜君县劫狱。次年八月,高尚干在延安被俘。
  田峨起义——一六一七年四月,山东矩野县有人奏报,乡人田峨自称仁义王,纠众数千,劫掠财物,强夺狱犯,谋杀县官。
  李文起义——一六一八年九月,白莲教首李文在庆阳府聚众数百人,自号弥天一字王,建年号“天真混元”,自称是李老君真达磨下生,赐有天书飞剑。策划于十月十二日发动起义。事前被人首告,李文被捕,次年被处死。
  以上见于记载的这些起义,都不曾得到较大的发展。起义发动未久甚至未及发动,就遭到明朝官军的镇压。但是,起义由饥民的自发的夺粮发展为有组织的武装搏斗,以至建号称王,显示出推翻明朝统治的战斗意志。各地农民的武装起义,前仆后继,预示着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战争的风暴就要到来。腐朽的明朝被推翻的日子不远了。
第五编 明清封建制时期
第三章 清朝的建国,农民战争与明朝的灭亡
  明朝万历年间,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明朝的腐朽统治,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手工业工人、商人和城市居民在城市中展开各种形式的斗争,以反抗明朝的统治。遭受残酷压迫的农民也相继举行起义,终于酿成规模巨大的明末农民战争。就在这时,明朝统治下的辽东地区出现了满族奴隶主建立的金国。奴隶制度是较封建制更落后的社会制度。但在氏族制废墟上建起的金国,却是生气勃勃的新兴力量,成为明朝的严重威胁。从金国建立到清康熙初年的近半个世纪中,农民起义军、明王朝与金或清朝,相互展开频繁的斗争。明王朝为抵御清军而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促成了农民起义的爆发。清军的南侵使明朝穷于应付,又在客观上便利了起义军的发展。但当农民军攻占北京,明室覆亡后,明朝的封建势力又与清军勾结,反转来镇压起义的农民。清军镇压了农民军并占领北京后,企图复辟的明宗室残余势力(南明)联合起义的农民,以反抗清朝的统治。三方斗争的结果是农民起义的失败和明朝的覆灭。清王朝在人民的血泊中建立起全国性的封建统治。
  本章基本上依照历史发展的顺序,综合叙述这一时期三个方面的斗争,以便显示这一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金国的建立与攻占辽东
  明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被称为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国家(金国),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此后的三十年间,是明王朝逐步走向衰亡,清王朝逐步建立的时期。
  金国的建立,是女真诸部落长期发展的结果。明朝统治下的女真诸部落,在同蒙、汉各族的交往中,逐渐发展了它的社会生产力,出现了奴隶占有制。奴隶制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起国家机构,以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而当奴隶主的国家建立后,也必然要求向外掳掠奴隶和扩大统治的区域。金国所面对的明朝,是社会制度较它先进而军事政治日趋衰朽的王朝,无力抵抗新兴的金国奴隶主的攻击。以努尔哈赤为首的金国奴隶主,顺利地攻占了辽东地区,揭开了清朝建国的序幕。
  下面依次叙述女真部落的发展与奴隶占有制的形成,金国的建立和攻占辽东的战争。
(一)女真(满族)社会的发展
  在历史上建立了清朝的满族,在明代曾被泛称为女真。但他们并不是历史上建立过金朝的女真族。金朝建国并南迁后,作为统治民族的女真人多已杂居汉地,并渐与汉人融合。远在黑龙江、松花江一带的山林地带,还有一些属于女真族系的原始氏族、部落,散居各处,从事渔猎生产。他们原来是金朝统治下的居民。元朝建国后,分置五军民万户府: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分领混同江南北各地。《元史·地理志》记载说,这里“土地旷阔,人民散居。”“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直(真)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故设官牧民,随俗而治。”明朝建国之初,东北地区仍为元朝蒙古贵族的势力所控制。明成祖永乐时,开始在这里建立卫所,统治各部落居民,并泛称他们为女真。从永乐到万历时金国建国,约两个世纪之久,女真诸部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女真(满族)诸部的发展和明朝的统治
  明朝占领辽东后,建立卫所,进行统治。属于女真族系的各部落,大体依据居住地区分为三大部分。在凤州一带者属建州卫,被明朝称为建州女真;在呼兰河和汤旺河(托温河)一带的部落,被明朝称为“海西女真”;在黑龙江下游,还有一些更为原始的部落,明朝称为“野人女真”。明朝对女真各部落、氏族首领分别授予卫所都督、指挥使、千户、百户、镇抚等职,给予敕书和印信,以统领各部居民。
  建州三卫 满洲贵族在追溯他们的历史时,流传着一段神话传说:长白山东北布库里山下的布尔瑚里泊,有三个仙女沐浴。神鸦衔一朱果,置第三女佛古伦衣上,佛古伦吞食,受孕生一男。男子乘舟至宁古塔西南三百余里的斡朵里城,遇见三姓人争作酋长,他自称是天女佛古伦吞朱果所生,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受天命来解决争端。三姓人惊异,推他为贝勒(部落长)。这个传说,当是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的反映。“爱新”满语金,“觉罗”据说是氏族称谓。下传数世,明初传至猛哥帖木儿,为斡朵里(怜)部长。
  原来居住在松花江与牡丹江合流地带东部的火儿阿部(胡里改),明初南迁到辉发河上游凤州定居。一四○三年(明成祖永乐元年),在凤州建立建州卫,以火儿阿部长古伦氏(汉姓金)阿哈出为指挥使。这时,斡朵里部长猛哥帖木儿等已从两江合流处东部今依兰(三姓)一带南迁图们江下游,并进而迁居今朝鲜境内的阿木河。阿哈出入朝,举荐猛哥帖木儿。一四○五年(永乐三年),永乐帝派遣使臣招谕猛哥帖木儿,并敕谕朝鲜国王将他送还。次年,猛哥帖木儿入朝,明朝授予他建州卫都指挥使的官职,赐给印信。阿哈出子释家奴(一作时家奴)为建州卫指挥使,赐姓名李显忠。一四一一年(永乐九年),猛哥帖木儿率领部众自阿木河迁居凤州。猛哥帖木儿奏请与建州卫火儿阿部分别设卫。明朝准予新设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任都指挥使。左卫实即斡朵里部。此外,一四○五年(永乐三年)明朝还在建州设置了毛怜卫。一四一一年,命建州卫指挥佥事、阿哈出之子猛哥不花(释家奴之弟)为毛怜卫指挥使。建州卫、左卫与毛怜卫各部实际上形成为部落的联合。一四二三年,建州左卫受到蒙古的威胁,猛哥帖木儿又率领正军一千名及妇女、家小迁回阿木河。李显忠子满住也率领一千余户迁到婆猪江流域。一四三三年(宣德八年)猛哥帖木儿被“野人”杀死。李满住成为三卫部落的实际领袖。李满住因不堪朝鲜军马的杀掠,于一四三八年(正统三年)迁到浑河上游。猛哥帖木儿之子童仓也奏请率部来辽东,与满住部落同住。明朝准许他们住在三土河及婆猪江以西至冬古河之间。一四四二年,童仓与左卫部督佥事凡察(猛哥帖木儿弟)争夺建州左卫印信,即争夺统治权利。明朝又在建州左卫分设左、右二卫。童仓掌左卫,凡察掌右卫。这样,建州左、右卫实际上是来自斡朵里部共同祖先的两个兄弟部落。他们与建州卫火儿阿部互通婚姻。火儿阿部李满住娶斡朵里部女为妻。斡朵里部左卫童仓妻又是满住之女。建州三卫各部通过血缘关系而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并与毛怜卫诸部形成部落间的联盟。
  海西女真 呼兰河至汤旺河一带,即所谓“忽刺温等处女真”的部落首领西阳哈与锁失哈在一四○三年(永乐元年)向明朝入贡。明朝在此设立兀者卫,以西阳哈为指挥使,锁失哈为指挥同知。一四○六年(永乐四年)又设立塔山卫和塔木鲁卫。
  东海“野人女真”诸部 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中下游以至库页岛等地,居住着更为原始的部落(包括鄂伦春、赫哲等族的祖先)。他们与女真人属于同一族系。明朝泛称他们为“野人女真”,即山野中的女真人。一四○三年(永乐元年),明朝派遣邢枢、张斌等至奴儿干,招抚各部落。次年设奴儿干卫。一四○九年(永乐七年)设立奴儿干都司,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率领辽东兵二百人统治其地。明朝从满泾至辽东设立四十五站,形成奴儿干至京城的交通线。东海“野人女真”多从事采集和渔猎生产,社会发展较建州和海西女真落后。
  建州与海西女真诸部,在明朝初年,即已不断对外掳掠。明成化时,建州左卫童仓联合毛怜卫和海西诸部,屡向邻近的汉族地区掳掠奴隶。据说一年之内,即扰掠九十七次。自开原至辽阳六百余里的地区内,残破汉人数万家。当时建州三卫女真部落总共只有两千户左右,掳去汉人奴隶至少也有数千人。一四六七年(成化三年),明宪宗召童仓到北京朝见,并在他返回的途中,在广宁驿舍把他杀死。明宪宗派赵输为靖虏将军,率军五万人进攻建州卫。九月出抚顺关,十月攻入童仓原住的虎城(一作古城,今新宾县境)。
  同年,朝鲜也出兵万人,渡过鸭绿江,攻入建州卫的兀弥府,杀死建州卫李满住父子。明朝修筑边墙,以防卫女真的掳掠。南起凤城,经抚顺以东,北至昌图。与一四四二年修筑的自宁远北境南经牛庄,北至开原的边墙相联,构成一道防线。
  建州卫与左卫部落遭到明朝和朝鲜的打击,发展受到挫折。建州右卫斡朵里部日渐强盛。嘉靖时,明朝又在建州女真腹地诸甸,兴建城堡多处,以防御女真的掳掠。右卫都指挥使王果驱使诸部落不时掠夺汉族人口和财物,屡与明军作战。一五七四年(万历二年)明备御裴成祖到王杲寨追索逃人,被王杲部杀死。明神宗派总兵官李成梁率大兵进攻,破王杲部,杀死千余人。王杲逃走。
  这时,海西女真部落,有了很大的发展。原来处于统治地位的纳喇氏,始祖名纳齐卜录,四传至都勒喜,生二子,克什纳与古对朱颜。嘉靖初年克什纳为塔山左卫都督,被部人杀害。子旺济外兰率部奔哈达,号为哈达部。古对朱颜之子布颜收集附近诸部民,在乌喇河畔筑洪尼城,号乌喇部。益克得里氏昂古里星古力自黑龙江尼马察部迁至渣鲁,归属纳喇氏,改姓纳喇。六传至王机褚,渡辉发河至扈尔奇山下,筑城定居,号为辉发部。另有叶赫部,始祖星根达尔汉原为蒙古吐默特氏,击败纳喇氏而据有其部众,后迁叶赫河畔,号叶赫部。哈达部长旺济外兰为报复叶赫部的仇恨,起兵击败叶赫部,杀死其部长褚孔格(星根达尔汉曾孙),夺取所属十三寨部众和明朝的敕书。旺济外兰彼部众杀死,侄万汗(王台)继为部落长。一五七四年,建州右卫王杲被明军战败逃走。次年哈达部长万汗擒王杲,送明朝处死。明神宗加封万汗为右柱国龙虎将军。海西扈伦四部均受节制。
  一五八二年(万历十年),万汗病死,诸子内讧。叶赫部首领清佳努、杨吉努兄弟起而复仇。一五八三年,袭击万汗子孟格布禄,斩首三百级。明巡抚李松与总兵官李成梁出兵镇压。次年,斩清佳砮兄弟。令诸部仍归哈达部孟格布禄约束。清佳砮子布寨与杨吉砮子纳林布禄不服,再次起兵。一五八八年李成梁领明兵炮攻叶赫城,纳林布禄等出降,请与哈达分领敕书,分别入贡。
  建州三卫遭到明朝的打击后,部众离散,富有的贵族各据保城寨,谋求发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说:“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甚且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据同书及《满洲实录》记载,当时先后有苏克苏护部(苏子河部)、浑河部、王家(甲)部、东果部、哲陈部、长白山纳阴(殷)部、鸭绿江部等等新出现的部名。这些所谓部,已经不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氏族所组成的部落,而是强有力的贵族各自统属的部众,依山河地理建立名号,互争雄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