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

第224部分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224部分

小说: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肌肪矶摹⑷唬T诖似诩洌砉欢锨彩钩记袄凑杏眨簧窬芫R涣吣辏裨柿焖那в嗳俗槌傻木够髁巳肭值亩砉致跃5牵几炼笞迥诓康恼凡⑽赐OⅰR涣摺鹉辏癖灰炷感植叱迹ò屯级胩ぷ樱┘白刻匕桶屯级ò屯级胩巫樱┥焙Α0屯级胩诹由竦陌芨炼ぃ杂准慈ノ鞑兀娲锢道镄尴胺鸱ǎ皇谟韬敉伎送迹ɑ罘穑┑淖鸷拧I癖簧笔保辏诖锢道锖偷诎蜕=峒未淼戎С窒路祷刈几炼浚魃辈叱迹刻匾烟油嗪!8炼し隽⑸竦拇巫铀髋的景⒗嫉凑K髋的净故遣宦逅甑挠锥Uㄈ楦炼ふ莆铡8炼と⒑退短夭慷跗攵寂蓿匀〉煤退短夭康闹С帧
  噶尔丹在巩固了他的统治后,兼并了他的叔父楚唬儿乌巴什的领地,并在一六七七年杀害了和硕特部的鄂齐尔囹车臣汗。噶尔丹遣使到北京,向清朝奉表入贡,呈献缴获的弓矢等物,以求得到清朝对他袭杀车臣汗的认可,被康熙帝拒绝。次年,噶尔丹进占天山南路地区,统治了当地的维吾尔族(回部),并侵扰青海。这时,噶尔丹已在天山南北地区,拥有二十万户,六十万人众,形成一大势力。噶尔丹自立为汗,并随即得到五世达赖的认可。一六七九年,第巴桑结嘉错以五世达赖名义,加号噶尔丹为“博硕克图汗”。噶尔丹由此更得以向信奉喇嘛教的蒙古诸部扩展其势力。一六八二年,五世达赖死后,第巴桑结秘不发丧。噶尔丹继续得到第巴桑结的支持。
  噶尔丹自立为汗,占据天山南北后,进而向蒙古喀尔喀诸部扩展其势力。喀尔喀蒙古诸部早已向清朝称臣纳贡。但不象漠南蒙古四十九旗那样编入旗制,由清朝直接统治。喀尔喀三大汗各有自己的领地,相互争夺。一六六二年,扎萨克贵族罗布藏谋杀扎萨克图汗旺舒克,争夺汗位。旺舒克兄绰墨尔根自立为汗,部众多逃依左翼士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康熙帝下诏废绰墨尔根,另立旺舒克弟成衮为汗。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正月,扎萨克图汗成衮两次上疏康熙帝报闻。康熙帝遣使敕谕达赖喇嘛:“喀尔喀扎萨克图汗屡次疏言右翼子弟人民离散,奔入左翼,索之未还”。“朕与尔俱当遣使往谕,将扎萨克图汗离散人民给还,俾两翼永归于好。”(《圣祖实录》卷一一四)西藏第巴以达赖名义派出的使者,在这年冬季行抵青城时病死。次年,再遣噶尔直西勒图前往。康熙帝派遣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去喀尔喀调解。成衮病死,子沙喇承袭扎萨克图汗位。一六八六年八月,阿喇尼与噶尔亶西勒图召集喀尔喀两翼扎萨克图汗与土谢图汗在呼伦贝尔地区会盟,宣读康熙帝谕旨,令其和好。两汗遵旨盟誓,“两翼互相侵占之台吉人民,令各归本主”(《圣祖实录》卷一二七)。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正月,土谢图汗与车臣汗等上疏康熙帝说,“圣主弘恩无计酬报”,“请上尊号”。康熙帝不允,说:“自兹以后,无相侵扰”,“更胜于上朕尊号”。车臣汗死,康熙帝敕谕土谢图汗和达赖喇嘛,立车臣汗长子为汗。康熙帝对喀尔喀蒙古力行安辑,曾取得一定的成效。
  喀尔喀蒙古两翼的矛盾,使噶尔丹得以利用。喇嘛教传入喀尔喀蒙古诸部后,宗喀巴第三弟子转世的活佛哲布尊丹巴驻在外蒙古,统领教务,仍尊达赖为喇嘛教最高领袖。在两翼中,哲布尊丹巴支持上谢图汗。噶尔丹指责哲布尊丹巴不尊礼达赖喇嘛派往蒙古的使者西勒图,借以攻击土谢图汗。一六八七年八月,土谢图汗向康熙帝奏报,噶尔丹将兴兵来攻。康熙帝敕谕土谢图汗和噶尔丹“息争修好”,劝阻兴兵,并告达赖喇嘛调解(《圣祖实录》卷一三一)。噶尔丹不听,领兵三万余,招诱扎萨克图汗等携众叛去。土谢图汗领兵追击,扎萨克图汗沙喇被俘,死。噶尔丹又遣弟多尔济扎卜领兵至喀尔喀掳掠人畜,被土谢图汗子噶尔旦台吉追及,杀死。一六八八年秋,噶尔丹亲自领兵自杭爱山后攻掠喀尔喀左右翼,土谢图汗子噶尔旦台吉战败。哲布尊丹巴遣使向清朝告急。哲布尊丹巴等自克鲁伦河败逃至苏尼特地带,接近清朝边防。七月,康熙帝派遣侍读海三代等去哲布尊丹巴处侦探,途遇噶尔丹使者,带回噶尔丹的奏疏,请求清朝对败逃的哲布尊丹巴和土谢图汗“或拒而不纳,或擒以付之”(《圣祖实录》卷一三六)。康熙帝遣侍卫阿南达往谕噶尔丹罢兵议和。又命安亲王岳乐领兵去苏尼特汛界驻防。噶尔丹分兵三路,东进的一路至呼伦贝尔地带。康熙帝命科尔沁诸王及盛京都统出兵备御。康熙帝亲自出巡塞外,察看内蒙古地区形势。
  八月间,阿南达回报,七月二十七日行至克鲁伦河以北喀喇乌苏地带,探知噶尔丹曾告知达赖喇嘛使臣说:“若与土谢图汗和,则吾弟多尔济扎卜之命,其谁偿之!”“我尽力征讨五、六年,必灭喀尔喀,必擒泽卜尊丹巴(即哲布尊丹巴)。”(《圣祖实录》卷一三六)八月初,土谢图汗与噶尔丹在鄂尔浑诺尔之地相遇,激战三日。土谢图汗战败,逃依哲布尊丹巴。康熙帝驻乌里雅苏台地带,诏谕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内大臣明珠、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等调遣八旗兵丁驻扎张家口外,漠南蒙古各旗兵驻边防守,归化城两旗兵丁驻扎城内。九月初,再遣京师八旗及大同、宣府等地军兵前往边境。
  九月间,土谢图汗与弟西地西里巴图尔率领左右两翼台吉和部众至汛地卡伦乞降。哲布尊丹巴也率部众乞降。沿边一带蒙古诸台吉均随从内附。康熙帝命议政王大臣集议。议奏:“厄鲁特、喀尔喀向来归化,职贡有年。今交恶相攻,喀尔喀国破。土谢图汗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等诚心请降,应受而养之,俾其得所。”(《圣祖实录》卷一三七)康熙帝命阿喇尼面见哲布尊丹巴和土谢图汗,宣布谕旨。土谢图汗等将从降台吉名字及部落人口数目开送。计户二千,人口二万。续到者另行开送。清朝对来降者给以赈济,后来者又有二万人。
  噶尔丹见清朝大兵出动,土谢图汗等降清,随即遣使向清廷迸贡,并请照常贸易。康熙帝命岳乐等撤回军兵。十月,阿南达等往见噶尔丹。噶尔丹自称“我并无自外于中华皇帝、达赖喇嘛礼法之意”,但又指责土谢图汗与哲布尊丹巴,擒杀扎萨克图汗及弟多尔济扎卜,不可容。康熙帝诏谕土谢图汗及哲布尊丹巴与噶尔丹会盟,“自致其过”,“永议和好”。土谢图汗、哲 布尊丹巴不听,上疏自陈。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年)正月,康熙帝又遣使宣谕噶尔丹及达赖喇嘛,谴责土谢图汗“违旨兴兵”,要噶尔丹永息兵戎。三月,又命阿喇尼持敕书往见噶尔丹,劝其休战。十月,阿喇尼回奏,已于八月间面见噶尔丹密谈。噶尔丹称,“我身安乐之策,孰者为善,伏祈圣上指示,愿得遵行。但泽卜尊丹巴、土谢图汗等首乱,无故起兵,……前此再三陈奏,为此两人耳”(《圣祖实录》卷一四二)。噶尔丹西行游牧,阿喇尼返回陈奏,康熙帝不再遣使。降清的土谢图汗、哲布尊丹巴以下诸台吉部众,俱照漠南四十九旗制编为旗队。任授扎萨克(执政官),“指示法禁,如四十九旗例施行”(《圣祖实录》卷一四二)。车臣汗伊尔登于一六八八年病死。康熙帝命其子吴默赫袭爵。车臣汗所属诸台吉也增授扎萨克汗,收集离散之众,编为旗队。   
三、乌兰布通之战与噶尔丹汗的败死
  乌兰布通之战 喀尔喀部落降附于清朝,是对噶尔丹的一大打击。但噶尔丹汗并不甘于失败,西行到科布多,建立营帐,企图依靠俄国沙皇的支持,再次向土谢图汗进攻。准噶尔部与俄国毗邻,早已有贸易往来,相互通使。一六八八年初,当噶尔丹侵入喀尔喀时,俄国派出与清朝谈判的代表戈洛文曾经派兵向喀尔喀蒙古发动进攻,遭到蒙古部众的抗击,被迫撤退。一六八九年俄国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已不再有能力发动侵略战争。但噶尔丹仍对俄国存在幻想。遣使向俄求援。一六九○年春,又派遣达尔罕宰桑到伊尔库茨克会见戈洛文,要求他出兵支援准噶尔进攻土谢图汗。戈洛文含糊其词地答应俄军将配合行动,并派遣基比列夫随同去噶尔丹处商谈。戈洛文的许诺其实是一个骗局,旨在推动蒙古各部自相残杀,借以从中渔利,攫取情报。
  噶尔丹汗听信戈洛文的许诺,六月间进军乌尔浑河,以追击土谢图汗为名,越过清朝呼伦贝尔边防地界。康熙帝命科尔沁、巴林、翁牛特及乌珠穆沁等旗蒙古兵赴阿喇尼处防备。噶尔丹向乌珠穆沁使者声称:“我攻我仇喀尔喀耳,不敢犯中华界”。噶尔丹军入乌珠穆沁剽掠。阿喇尼统率的蒙古军在乌尔浑河地方夜袭噶尔丹营,准噶尔军自山上绕出,阿喇尼军大败。基比利夫坐观战事,回俄国报告。康熙帝交部议阿喇尼等“违命速战,以致失利”,革去议政,降四级调用。遣使谕噶尔丹,“尚书阿喇尼等不请旨而击汝,非本朝意也”。噶尔丹深入乌珠穆沁地。七月,康熙帝亲征。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子胤提为副,出古北口。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八月初一日,清军在乌兰布通地方与噶尔丹军交战。噶尔丹将一万头骆驼捆扎卧地,背上搭箱垛,盖湿毡,列阵于山下依林阻军隔河列阵,火器在前,遥攻中坚,突破“驼城”,骑兵、步兵冲锋陷阵,大败噶尔丹军。噶尔丹经过四天的激战,损失了大量的人员和辎重,战败逃走。遣使持书至军前,声称:“今倘蒙皇上惠好,自此不敢犯喀尔喀”。康熙帝遣侍郎额尔贺图随同伊拉古克三喇嘛持敕书往谕,不得再侵掠喀尔喀人畜,清军不行追杀。十月,噶尔丹又具疏谢罪,声称“惟当领遵谕旨,奉行不违而已”。
  当噶尔丹东侵时,其侄策旺阿拉布坦占据伊犁河流域,掳掠准噶尔部人畜西去。噶尔丹兵败后,逃至科布多一带。饥困乏食。十二月,上疏“请恩赐白金,以育众庶”。康熙帝特赐白金千两。
  乌兰布通之战是一个转折。在此以前,噶尔丹虽然力图扩张,但对清朝亟表“恭顺”,以求得到清朝的支持。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误信俄国的愚弄,闯入清界,被清军战败。此后,清朝虽然仍图安辑,但视噶尔丹为狡黠不可信,在边地加强战备。噶尔丹拒不降清,败灭不可免了。
  多伦盟会乌兰布通之战前后,土谢图汗等属下部众,先后有十数万人降清。噶尔丹败北后,一六九一年四月,康熙帝亲自北上巡察,长子胤禔、三予胤祉随行。五月初,在多伦诺尔召集漠南四十九旗与喀尔喀七旗蒙古诸首领集会,以调协蒙古诸部之间的关系,确立清朝的统治制度。会前谕令土谢图汗、哲布尊丹巴 等具疏请罪,在会上赦免。扎萨克图汗沙喇已死,令其子策妄扎卜承袭汗位。车臣汗也应召与会。会上定议,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照漠南四十九旗例建立制度。喀尔喀七旗分编为三十四旗。三大汗仍保留汗的称号。属下各旗不再沿用蒙古的济农、诺颜诸名号,统依清制由清朝封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旗下设参领、佐领等职。三十四旗均遵行清朝的法令。五月初四日,康熙帝在多伦检阅军兵,颁赏喀尔喀三十四旗。初六日启程返京。四十九旗王、贝勒等贵族在路左,喀尔喀诸王、贝勒等在路右跪送。喀尔喀蒙古从此完全处于清朝的统治之下。
  康熙帝应蒙古贵族之请,在多伦敕建汇宗寺,成为喇嘛教的宗教中心和政治集会的场所。此后,康熙帝经常到此巡察,喀尔喀诸部也来此“述职”。
  多伦盟会之后,噶尔丹在蒙古人中更为孤立了。
  昭莫多之战多伦盟会后,六月间康熙帝遣使告谕达赖喇嘛,喀尔喀已内属编旗,扎萨克图汗属下人等在达赖喇嘛处者应归还原主。并在谕中指责达赖的使臣济隆在噶尔丹营中,对噶尔丹的攻掠不加劝阻。告谕达赖喇嘛,噶尔丹再稍犯喀尔喀降人,“朕必发大兵,分路前进,务期剿灭之”(《圣祖实录》卷一五二)。一六九三年,噶尔丹上疏自陈,又请驱逐哲布尊丹巴、土谢图汗两人。五月,康熙帝下谕斥责,并劝其来降。噶尔丹拒不降清,图谋再举。八月,康熙帝又北上巡视,至乌里雅苏台。从哈密俘虏中得知噶尔丹部众牛羊已尽,在乌郎坞耕种。一六九四年六月,噶尔丹与策旺阿拉布坦攻战,康熙帝敕令加强宁夏边防。
  噶尔丹经过几年的恢复,又在策划侵掠喀尔喀。清朝探得消息。一六九四年六月,谕领侍卫内大臣等:“若果噶尔丹来近土喇,扰害喀尔喀,我军有可乘之机,将军等相度而行。倘我师未至之先,彼已过而前进,则从后袭之。”(《圣祖实录》卷一六四)康熙帝命费扬古统率军兵,作好战争准备,并令边地诸将密切注视噶尔丹的动向。
  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正月,噶尔丹遣使至北京朝贡,仍上疏清除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康熙帝遣回贡使,不令进边,下诏斥责。七月,费扬古奏报:“噶尔丹进兵至塔米儿地方。”康熙帝调集各地军兵,待噶尔丹前来,一举消灭。九月,清军得报,噶尔丹兵劫掠喀尔喀之后,退往土喇河西去。十月,康熙帝谕令西安、宁夏满汉兵从西路进军。十一月,费扬古报,噶尔丹驻军于土喇河西巴颜乌兰之地,宜分军进剿。康熙帝命大军进剿噶尔丹。部署大兵分为三路,东路由萨布素将军率领盛京、宁古塔和黑龙江兵,沿克鲁伦河进兵。西路兵统归费扬古指挥,自归化城进兵。中路由京城及宣化府绿旗兵组成,暂不发兵。一六九六年二月,康熙帝自科尔沁亲王处得到密报,噶尔丹仍在巴颜乌兰,以为机不可失。亲自率中路乒出征,经科图进军巴颜乌兰。命西路归化城和陕西、宁夏兵同时进发,于四月下旬在土喇河与中路军会集。
  康熙帝进军途中,得费扬古报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