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

第31部分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31部分

小说: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迎,对高宗说,秦桧盛时,不是陛下保全,我早就没命了。高宗卫兵见到张浚,都自动行礼。军民把抗战的希望,寄托于张浚。高宗命杨存中(杨沂中改名)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虞允文为副使,不用张浚领兵,朝野大为失望。给事中金安节、起居舍人刘珙(音巩gǒng)等,请“别择重臣,以付盛举”。高宗大怒,说这是专为张浚说话。刘洪等继续坚持反对,高宗改命虞允文为川陕宣谕使,杨存中只措置两淮。高宗回临安后,有人劝张浚辞宫,张浚以为身为旧臣,一时人心以他的去就为安危所系,不敢辞去。张浚判建康府,事无大小,都亲自处理,小心从事。朝野上下热烈拥护张浚,不仅是对他个人的倚重(刘锜已病死),而是集中反映了反降主战的普遍希望。
  朝野对抗战派的代表张浚的拥护,同时也正是对投降派的代表高宗、秦桧的抗议。金朝撕毁“和议”大举南侵,宣告了高宗、秦桧投降政策的破产。高宗在抗金胜利后想称臣归地而不得,再次宣告了求和幻想的破灭。在军民一片抗敌声中,高宗的统治难以继续了。高宗与宰相陈康伯等商议后,宣布退位,传位给太子赵昚(音慎shèn)。高宗称太上皇帝,说他要“以淡泊为心,颐神养志”。高宗统治三十六年,从“且守且和”到一意求降,被迫退位,标志着抗战派对投降派斗争的一个胜利。
第七节 北伐战争和道学统治的确立
  一一六一年,金帝完颜亮(海陵王)在军中被杀,金世宗即皇帝位。一一六二年,宋高宗退位,传位给孝宗(赵昚)。从此,宋、金对峙的形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金朝统治者着力巩固它的封建制统治,不再发动大规模的南侵战争。南宋王朝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北上抗战收复失地;一是维持现状,在江南苟且偷安。南宋统治集团内由此形成抗战派和妥协派两个派别。孝宗、张浚发动第一次北上伐金的战争,遭到了失败。宁宗、韩侂胃发动了又一次北伐战争,再次遭到失败。以史弥远为代表的投降派控制了南宋王朝。
(一)北伐战争的失败
  宋朝自真宗以来,历代皇帝都是太宗的子孙。高宗无子,收养太祖七世孙赵容做太子。孝宗即位,皇权又转入太祖一系,在当时统治集团中起着一新耳目的作用。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积极主张抗战。金完颜亮南侵,投降派纷纷要求退守,太子上书反对,请求亲自作前锋抗敌。给太子讲儒学的王府教授史浩,力言太子不能领兵,改请随高宗去建康。孝宗刚一即位,就召见主战的大臣张浚,说:“久闻公名,今朝廷所赖惟公。”张浚大力陈说主和议的错误,劝孝宗坚持进取。孝宗任命张浚为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统帅军马,加少傅,封魏国公。七月,孝宗又下诏,追复岳飞和岳云的官爵,依官礼改葬,岳飞的子孙也都特予录用。岳飞父子因抗金得胜而被害,引起人们长久的怀念和不平。抗战派官员和太学生多次上书为岳飞讼冤。高宗当然不予理会。孝宗即位,起用张浚,追复岳飞,表明对抗战派的支持。朝野上下,为之一振。
  一一六三年初,张浚进为枢密使。史浩为右相,陈康伯为左相。孝宗又起用遭到秦桧诬陷,流蔼二十年的辛次膺(音鹰yīng)同知枢密院事。被秦桧以“妄议和好”的罪名贬斥的胡铨,也被召人朝。朝中的秦桧党人都被驱逐。从此,抗战派在朝中占了优势。右相史浩,成为朝中妥协派的代表。
  完颜亮南侵时,吴璘自四川出兵,一举收复秦凤、熙河、永兴三路地区。史浩作相,草拟诏书,勒令吴动撤退。川陕宣谕使虞允文极力反对,当面向孝宗陈说利害。孝宗又后悔说:“史浩误我!”再次下诏要吴璘自己决定进止。但吴璘接到前一个诏书,不敢违抗,已开始被迫撤军。金兵追击,宋兵大溃败。原来已收复的地区,又被金朝夺去。
  张浚出帅江淮,作北上抗战、恢复失地的准备。抗战派纷纷建策北伐。史浩又出来反对,主张修筑瓜洲、采石两处的城防,以保长江。这实际上是投降派放弃淮南计划的翻版。张浚认为:这是自动向敌人示弱,筑城防也应在淮河上的泗州。一一六三年四月,孝宗召见张浚,问恢复的计划。张浚请孝宗即日下诏,进驻建康,鼓舞将士北伐。史浩又持异议,说“先为备守,是谓良规。议战议和,在彼不在此”。张浚和史浩在殿上辩论,史浩根本反对恢复中原。张浚单独见孝宗,提出出兵渡江计划,得孝宗准许,不经三省,直接派兵出战。史浩听说出兵,大怒说:“我是宰相,出兵不和我商量,还当什么宰相!”上书攻击张浚、陈康伯,并请求辞相。孝宗罢免史浩相位,支持张浚出兵。抗战派胜利了。
  金朝自一一六二年冬即派兵十万屯驻河南,扬言要攻取两淮。张浚大兵屯驻盱眙、泗、濠等州,金兵不敢轻动。一一六三年四月,张浚派濠州李显忠军、泗州邵宏渊军分道出击。
  李显忠原名世辅,十七岁在绥德军随父李永奇从军抗金。李永奇一家二西人全被金兵杀害。李显忠招募兵士得万人,投吴璘,转至临安,高宗赐名显忠。绍兴间,李显忠曾和金完颜宗弼军作战,收复灵璧县。因奏呈“恢复策”力主抗战,被秦桧迫害贬官。完颜亮南侵,李显忠又被起用,收复淮西州县。孝宗即位,建策出兵取宿州、濠州,攻占汴京,以通关陕,收复河东。李显忠一贯坚持抗战,斗志是昂扬的。自濠州出兵,五月初即按计划攻下灵璧县。邵宏渊自泗州围攻虹县,不能下。李显忠派灵壁降卒,招降虹县金守将。李、邵合兵,进取宿州。宋兵渡濠登城,在城中奋勇巷战,斩首数千,胜利收复宿州城。捷报传来,孝宗亲自写信给张浚说:“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南宋投降派长期以来,一意求和,节节败退。宿州的胜利,使朝内外震动了。
  孝宗以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邵宏渊攻虹县无功,位在李下,由此与李显忠不和。金兵纥石烈志宁(纥音河hé)部自唯阳反攻宿州,被季显忠打退。金军继续增兵,李、邵分兵夹攻。邵宏渊竟临阵按兵不动。对人说:“当此盛夏,摇着扇子还不凉快,怎么能在烈日下作战。”军官们见李、邵不和,各自奔逃。金兵攻至宿州城下,李显忠尽力抵御,叹息说:“如果各军合作,自城外掩袭,敌帅可擒。”邵宏渊见金增兵,极力主张撤退。李显忠孤军难敌,夜间自宿州撤出。金兵追至符离,宋兵大溃败。李显忠到盱眙见张浚,张浚上疏请罪。
  符离战败,妥协派官员对张浚大举围攻。孝宗写信给张浚说:“今日边事,倚你为重。你不可怕人议论而心怀犹豫。前日举事,是我和你的主张,今日也须和你一起了结。”张浚接书,在海、泗、濠、滁等州部署防务,加强两淮守备。
  但是,符寓战败,孝宗自己已在犹豫动摇,准备起用秦桧余党汤恩退同金朝议和。辛次膺对孝宗说:今日之事,不是汤思退所能办,恐怕要有误国家。又说:臣和思退难以同列。辞官而去。七月,孝宗用汤思退为右相。八月,派卢仲贤到金军议和。金朝扬言要海、泗、唐、邓等州地。孝宗面告卢仲贤不能答应四州。汤思退却在背后告卢,可以许割四州求和。十月,卢仲贤自宿州金军回来,己许割四州。汤思退又派秦桧余党王之望出使金朝割地。抗战派官员纷纷反对。右正言陈良翰说:金国不折一兵而坐收四千里要害之地,决不可许。张浚、虞允文、胡铨等连续上书,反对求和。王之望出使,张浚又上疏说:“自秦桧主和,造成前年的大祸。桧的大罪还没有处治,他的党羽又出来作恶。现在内外议论还未定,就派出使臣议和,将来谁还替陛下效力?”张浚随后又亲自到临安见孝宗,大力陈说不可向金朝求和,请孝宗到建康,计划进兵。在抗战派一片反对声中,孝宗又有所悔悟,手诏王之望在边境待命。另派使臣去金军,说四州不可割,一定要四州,就罢和议。孝宗任张浚为右相兼枢密使,汤思退为左相(陈康伯罢左相)。汤思退唯恐和议不成,请孝宗奏禀太上皇(高宗),然后从事。孝宗大怒说:今天已不是秦桧的时候,你的议论比秦桧还不如!汤思退不肯罢休,阴谋陷害张浚。
  张浚回到江淮视师,加强战备,招纳来自山东、淮北的抗金义军一万二千人,编人建康、镇江两军,又招收淮南等地壮士万余人组成万弩营,加强泗州守军。要害地点都修筑城堡。江淮增置战舰,准备武器。金朝陈兵淮上,原想对宋朝威胁、讹诈。张浚整军备战,金朝大为惊慌,赶忙撤退。事实说明,金朝这时还无力大举南侵,宋朝完全有力量抗御金朝。
  但是,金兵退后,汤思退等却又大肆活动。一一六四年四月,张浚出朝视师。汤思退指使右正言尹穑(音色sè)攻击张浚拥兵跋扈,浪费国用,不调动泗州守将是抗拒朝廷命令。钱端礼攻击张浚,两淮名为备守,守未必备,名为治兵,兵未必精。一次,孝宗召朝宫议事,主和者竟占一半。在妥协派的压力下,孝宗再次动摇屈服,从前线召张浚还朝,罢去相位,出判福州。陈良翰等说:“张浚忠勤,众望所归,不应去朝。”陈良翰也因此罢官。孝宗又下令虞允文放弃唐、邓两州。虞允文拒不受命,也被召还。汤思退命令解散万弩营,停修海船,拆除张浚修筑的水陆防御工事。撤退海州、泗州守军,作割地求和的准备。
  张浚被排挤出朝,在路上听说朝廷决定议和,继续上书反对,说:“尹穑奸邪,必误国事。”言人劝张浚不要再谈时事。张浚反驳说:“我久居重任,现在虽然去朝,仍盼望皇帝感悟。见到的事,怎能不说。”途经余干,病死。张浚死后,汤思退派魏杞(音企qǐ)去金朝议和。兵部侍郎胡铨上书反对,说“肉食鄙夫主张和议,一是胆子小,二是图苟安,三是想升官。”太学正王质也上书给孝宗,说:“陛下心志未定,听说金朝力弱,就要北伐。听说自己力量不足,就要盟守。听说金兵要来,又要割地议和。”还说:“汤思退不会为陛下作什么好事!”王质因而被罢免。汤思退将反对撤兵割地的抗战派官员二十余人逮捕入狱,又派人去金朝通消息,要敌军出动大兵来威胁议和。
  金军得到情报。十月间,再发兵渡淮南侵。宋守军对这个突然袭击,全无戒备。金兵自清河口侵楚州。
  知楚州魏胜统帅义军拒敌。水军都统制刘宝说:朝廷正在议和,不准出兵。十一月,金兵越境入侵,魏胜军在淮阴奋勇抗敌。弓矢用尽,倚土丘抗御。魏胜对士兵说:“我要死在这里。你们能脱走的,赶快回上报告皇帝。”魏胜战死。金兵攻下楚州,刘宝弃城逃跑。金兵又入侵濠州、滁州。宋都统制王彦逃走。金兵又攻占商州,扬言索要商、秦两州地。金兵再次入侵的消息传到朝廷,群情激愤,纷纷揭露汤思退。孝宗罢免汤恩退出朝,去永州居住。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上书,说汤思退、王之望、尹穑奸邪误国,勾结敌人,请把三人斩首。汤恩退路过信州,听到消息,心惊胆战,优吓而死。王之望、尹穑被罢宫。
  在敌军的威胁下,孝宗继续屈辱求和,派王忭(音变biàn)到金军,答应割让商、秦两州。十二月,原来停留在镇江的使臣魏杞渡过淮河,到金朝求和。宋朝原许割让四川外,又割去商、秦两州地。交换的条件只是南宋不再向金称臣,改称侄皇帝。原来的“岁贡”改称“岁币”,每年减少十万,仍交银绢各二十万。宿州战后,宋朝在完全有能力继续抗战的情况下,凭空割去大片土地,达成所谓“和议”。
  此后的金朝,在各族人民不断反抗中,力图维护它的封建统治。宋、金两朝,约三十年,不再有大的战事。
(二)抗战派的备战活动和反道学的论争
  宋、金休战的三十年间,南宋统治集团中抗战派与妥协派的斗争并没有停止,而是在继续展开。斗争集中表现为战与守的争论,并且深入到思想领域。这时,哲学家朱熹的道学学派逐渐形成。以陈亮为代表的思想家,展开了与道学的论争。 
一、抗战派的备战和朱熹道学集团的形成
  自一一六五年宋、金“和议”订立以后的十年间,是一个段落。在这个段落里,孝宗起用虞允文,为北上抗战作军事准备。抗战派和妥协派基本上处于相持状态。
抗战派的备战活动 “和议”订立后,孝宗并不甘于就此妥协,继续作收复失地的打算。孝宗独掌用人大权,亲自处理政事,对人说:“我每天都要游行全国一周(指处理各地文卷)。”每天早晨上朝,晚间又召大臣入宫议事。但这时朝廷上多是妥协派崇尚空谈的文臣。抗战将领,日见稀少。一一六七年,吴璘病死。抗金的老臣只还有虞允文一人。孝宗起用虞允文知枢密院事参预军务。一一六九年,又任为宰相。虞允文成为朝中抗战派的主要代表。
  宋、金“和议”约定,宋向金称侄皇帝,不再称臣。但此后宋、金使臣往来受书,仍沿用君臣礼。孝宗很为懊恼。钦宗这时已在金朝死去。虞允文主张派遣使臣去金,以索取徽、钦陵寝地为名,要金朝归还洛阳、巩县地(北宋皇陵所在地),并要求改订受书礼。吏部员外郎张栻(音式shì)提出反对。吏部尚书陈良祐也说,现在想要的河南地,以前曾归版图,不久还是失掉。主张不如不要。这显然是典型的妥协言论。陈良祐被贬官出朝。
  孝宗决定向金朝遣使。虞允文推荐李焘或范成大。李寿胆小怕死,说现在让我去,是丞相杀我了。一一七○年五月,范成大出使金朝,面见金世宗,拿出改礼索地的文书。金朝不敢杀范,回书拒绝,只说“事当审处”。在此以前,只是金朝索地,宋朝不断割地。范成大使金索地,虽然不可能成功,但显示宋朝敢于提出挑战。政治上的意义,还是积极的。
  孝宗在各地修筑城防,作抗战的准备。一一六七年,殿前指挥使王琪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