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深圳九大阶层调查 >

第7部分

深圳九大阶层调查-第7部分

小说: 深圳九大阶层调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9年中央提出了允许和鼓励社会上一部分人由于辛勤努力而先富起来的政策, 打破了平均主义的桎梏,放开了人们致富的手脚。这是对多劳多得机制的认可,形成合理的分层机制,使多劳者进入上层,不劳者流入下层 。 
  户籍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1985年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的政策,使农民向城市的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可能。同时,作为户籍制度重要基础的商品(粮油)服务及就业的计划供应、分配政策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蓄之愈久,其发必速 。这些重大政策诱发了中国人中蕴藏了许久的追求富裕生活和自我发展的利益动机,并不断推动这种追求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二)改革创新:形成变迁之力 
  市场经济成为冲击原来僵化、凝固、封闭的阶层结构的基础性推动力量。深圳率先以市场化为取向,改革计划经济下的制度体系,为人们变换角色、进行流动、改变身份打开了制度缺口。 
  1。打破统包统配的劳动用工制度,初步建立了市场化就业机制,重新配置人力资源 
  对社会流动有着最直接影响的是对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在我国过去单一的固定工制度下,企业不能随意辞退工人,职工也不能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选择职业。由于大量“三来一补”企业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企业每年约需要劳动力10万人,而特区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仅5000人左右。1985年以前,内地劳动力通过各种渠道每年进入特区各企业事业单位的约有4万人左右,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劳动力流动市场。同时这些“三来一补”企业用工比较急,量也大, 其生产主要是受到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特别是香港市场的影响,因此,对工人的招用,就要随着订单的变化而变化, 外商不满意固定的劳动用工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的核心是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先是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对新招的工人采用劳动合同制,以后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市所有企业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新招的工人逐步实行合同制。1983年市政府颁布了《深圳市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标志着深圳的劳动合同制用工制度正式启动。1993年市政府颁布了《关于企业取消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各类企业一律取消干部工人身份界限,打破工人中固定工、合同工与临时工的界限,统称企业员工,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到年底,全市已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的企业员工3。3万多家,员工200多万人,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5%。 
  深圳新的劳动用工制度的特点是:第一,冲破了地区禁锢、城乡分割的僵化就业格局,培育开放式劳动力市场,疏通了省内外城乡劳动力供求渠道,引进了特区短缺的大量劳动力;第二,建立了双向选择的竞争就业机制。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需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劳动者,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志趣选择企业和岗位,于是就有了“炒鱿鱼”这个代用词。 
  2。打破了“大锅饭”的分配制, 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特区建立后,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受到了挑战。1982年深圳市友谊宾馆等合资企业进行改革,根据工作需要,干什么工作,拿什么工资,离开了这个工作岗位,工资也相应取消。随后各企业都陆续根据各自的生产特点和企业管理条件,采用了不同的工资形式:或计件工资;或岗位职务工资加浮动工资, 浮动部分工资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本人的表现确定,不划线,不封顶;或全额浮动工资,所有工资都是根据工作表现来定。这3种不同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效果和劳动生产效率挂钩,与各人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和表现好坏相结合,干的多多得,干的少少得,没有干的不得。由于不断地推出适用经济发展要求的分配制度改革新举措,深圳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得到突破性的改革,建立了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政府宏观调控的新型工资分配体制。工资、奖金作为主要分配形式,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也参与分配,房地产租金、资本利润、股票收益、企业员工持股、技术或管理知识入股、高级管理人员年薪制度(1998年市属国有企业实行经营者年薪制办法的共80家)、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制度等多种分配方式与按劳分配并行不悖。   
  改革开放后深圳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2)   
  3。改革干部调配制度,通过招聘选拔干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大胆改革单一的干部调配制度,采取了招聘、选调、聘请、技术协作、承包项目、对口支援和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和安置军队转业干部等多种形式,引进了大批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从1982年起,连续多年每年都派出招聘工作组,到内地城市公开招聘干部,选取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和管理干部 。1983~1986年,面向京、津、沪、川、陕、鄂、苏及东北等地,公开招聘干部累计达3000多名。到1991年常住户口干部已达10多万人,其中市属单位干部62724人,驻深内联单位干部3万多人;特区初期干部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只有568人,占干部总数的8。7%,到1991年占52% 。 
  4。建立公务员制度 
  为了尽快建立一支适应国际惯例、管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公务员队伍,深圳从1988年开始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截至1998年8月,全市共完成14939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过渡工作。深圳市国家公务员管理体系由14项单项制度组成,其中,考试录用制度改变了过去统包统配和推荐录用的用人制度,引入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准则。从1993年10月至1998年2月份,共进行了30次公务员招考,招考人数达16497人,择优录用了9143人。 
  (三)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变迁之基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的发展到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逻辑关系的联动过程: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促进阶层的分化,阶层分化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1。雄厚的经济基础 
  深圳先后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4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深圳经济由以往的打基础全面进入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同步提高的新阶段,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九五”时期,通过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65。24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739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首位。 
  2。合理的所有制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深圳率先打破“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积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大力引进外资,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各种形式的内联企业,同时,在传统体制的缝隙中,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上,孕育、萌生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逐步实现了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国有、外资和私营经济“三分天下”。 
  国有经济是特区经济的重要基础,主要在金融、电信、电力交通、供水、供电等部门。截至1999年,共有市属国企1778家,区属企业193家,各种类型的内联企业近8000家。1980~1999年,市属国有企业的总资产由1。61亿元增加到1617亿元,年均递增41。28%。1998年在工业、建筑业、金融业、商业、交通邮电业、房地产6大国民经济中,国有经济吸纳的就业人数为44。96万人,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15。72%,国有企业上缴的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50%以上。 
  主要涉足出口加工业的外资投资经济,在特区所有制结构中具有特殊地位。截至1999年,有外商投资企业11744家,已投产经营的8500家,其中大型跨国公司150家,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1。2%,就业人数80。3万人,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27。2%。 
  资料来源:《深圳工商志》,第88~89页。 
  私营经济则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 1999年底,共有私营企业36845户,注册资金542亿元,就业人数40。7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13。8%;个体工商户143005户,注册资金26亿元,从业人员33。4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11。3%。而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一支生力军,已涌现出华为、比亚迪等一批知名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全市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650家,工业产值200亿元,利税总额40多亿元。 
  所有制的变革直接造成的影响就是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社会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结果就是社会力量的重组。以社会资源重新配置而形成的多种经营实体,使社会力量的组合向多元方向发展,新的利益群体开始出现。不同经营实体之间的利益差距拉开了均衡的水平线,社会阶层分化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3。优化的产业结构 
  阶层结构的变动是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变化之一,因此,产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理论与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结构变动取决于需求结构的变化,而需求结构的变化又取决于人均收入水平。当人均收入很低时,人们对第三产业需求甚少,客观上需要农业优先发展,因而只能是第一产业居主导地位;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对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对食物的支出比重相应降低,于是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迅速上升为主导产业。一旦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时,多样化、高层次的消费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大大加快,甚至将跃升为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后深圳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3)   
  深圳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特区建立后,原先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的农业面临着一系列困难,深圳将经济发展的重心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大批农村干部、青年从农业转入城区建设事业和工商业。同时,以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为契机,使产业结构迅速发生了巨变,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79年的37∶20。5∶42。5(第三产业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建设深圳的大军迅速增加带来服务业的发展),演化为1983年的17。2∶42。6∶40。2,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急剧攀升,第三产业比重略有减少。 到1990年三大产业比重达到4。8∶49。6∶45。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90年代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步伐,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龙头的先进工业、发达的第三产业和现代化的农业组成的现代经济体系,到1995年三次产业的比重演化较快,为1。6∶52。4∶46,第二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深圳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为主的转变,即实现了由农业经济阶段向工业化阶级的转变 。1995年深圳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方针:贯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方针,加强:“三高”农业,丰富“菜篮子”,调整优化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继续提高,深圳的产业结构便由“二、三、一”结构逐步向“三、二、一”结构过渡,1999年三次产业的比重是1。2∶50。6∶48。2。 
  从20余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史,可以看到深圳产业结构优化的特点:第一,第一产业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尽管农业也不断壮大,按可比价格计算,1999年的农业总产值约是1979年的3倍,但以土地为主要资源的农业发展,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第二,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较快,特别是工业发展较快,表明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第三,第三产业整体发展趋势较平稳,具有逐渐超越第二产业而成为深圳产业结构中的支柱之势。第四,三大产业内部结构较合理。在第一产业内部,农业通过调整结构,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走出了一条发展“三高”农业和创汇农业的路子;在第二产业内部,工业在高科技、外向型和专业化大生产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1999年占40。5%,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在第三产业内部, 档次与素质也有很大提高,金融证券、房地产、信息咨询、旅游等行业发展迅速,比重逐年上升,传统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比重在下降,表明知识的价值和人的活劳动的创造性价值越来越被重视。 
  4。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的社会事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第一,教育事业飞跃发展。198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教育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使深圳教育事业飞速发展, 在1989年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999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978所,在校学生为45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从无发展到2所,在校学生1。06万人;普通中专8所,在校学生3689人;普遍中学83所,在校学生9。13万人;小学325所,在校学生25。61万人。全市已普及高中教育,户籍人口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第二,科学事业硕果累累。1979年底,全市仅有科技人员7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