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励志]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 >

第10部分

[励志]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第10部分

小说: [励志]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故而知新”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仍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些话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   
  “温故而知新”,光知道过去是不行的,因为时代在变化,还要知道新的。既知过去,又知现在,便可以为人师表了。教师如果只知道过去的事情,不问新时代的现实,那就不是一个好的教师。因为教师的职责,是培养新时代的文明人,那么教师首先得要认识这个新的时代。   
  为人处世温故而知新,不能执着于一偏,不能顽固不化。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个器物。凡是器物,都只是具有一定的用途,比如说锅只能煮饭,犁只能犁地一样。而真正的君子不执着一用,无所不用,无所不通,才能应用无穷。   
  现在提倡终身学习,不仅学生要学习,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学习,因为知识在不断更新,你不学就会落伍、淘汰。但学习的过程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过程。不是说有新知识就是好的、有用的、旧知识就是过时的、没用的。有些新的东西不是知识,而是庞杂的信息,甚至是有害的信息。所以,在新与旧上得有个取舍,不能一味地否定旧的传统的,也不能凡是传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都是好的,坚固的观念中往往包含着“坏基因”;在不断反刍已有的知识的同时接受新的知识,也符合中庸之道。   
  在工作上,要尊重师傅和比自己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只有那些自负的人才不愿向他人学习,轻视他人所掌握的经验和知识,总想靠自己一手一脚打出一片天。大多数人都知道得人助力的重要性,也希望得到师傅相助。但是,你希望别人帮忙,别人却不见得愿意帮忙,在这种情况下,你要靠一个谦虚的心去向他学习,使对方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这何尝不是“温故知新”。   
  你一定要向成功的人学习,你一定要学习成功的榜样,让自己进入成功的环境当中,跟着成功者学习。你一定要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努力。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比别人更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做人。你一定要不断地研究你的竞争对手,惟有了解对方,才有可能超越对方。   
如何树立困境中生存的勇气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管子》   
  逆取,事实上就是“欲将取之,必先与之”的意思,即隐藏自己的目的,好像自己并不追求什么,并让对方得到满足,最后才真正让自己得到满足。   
  关于逆取之法,《荀子·礼论》中曾这么说:“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意思是谁知道坚守节气、不怕牺牲恰恰是有利于养生呢?谁知道花费财物正是为了保全财物呢?谁知道恭敬辞让恰恰有利于安身呢?谁知道礼义文理是用来保养情操的呢?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想苟且偷生,反而会死亡;如果想苟且得利,必然带来危害;想把懈怠懒惰散漫懦弱当成安逸,必定会危险;如果把恣情欢乐看成是乐,就肯定会灭亡。   
  人的逆境大约可分为四种,一是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是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是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是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如何对待逆境也有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   
  韩愈出身于平民家庭,考进士三次落榜,第四次才中进士,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他不苟且偷生,他对道与义是有尺度的,对名与节是有标准的。他两次言他人未敢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量度中庸,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唐宪宗皇帝非常信奉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在韩愈看来,这是劳民伤财,于是他要把这过激的活动泼上一盆冷水,或者叫“拨乱反正”一下,他写好奏折勇敢地递交了上去,谁知惹来了大祸,他被贬到数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或许有人说,这是韩愈不识时务、不善处世、不懂中庸之术而撞的祸,但是韩愈是真正地“君子中庸”,他的行为成就了他的身后名。他到潮州后,八个月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在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进士就达172名,莫不是韩愈大开教育之功。   
  逆取之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如有人给你送礼,你总不会毫不客气地收下,总会推让一番,让送礼者心理平衡;如果领导给你封了官,你总会谦虚一番,让领导觉得你这个人值得信赖,如此等等,当然,这些都是日常琐事上的运用,如果能把逆取法运用到商场上,它往往会让你取得出乎意料的收获。   
在磨练中提升自己 
  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菜根谭》   
  在人的一生中有苦也有乐,只有在苦难中不断磨练而得来的幸福才能长久;在求学中既要有信心也要有敢于怀疑的精神,遇到值得怀疑的事就要去仔细求证,只有在不断考证中得来的学问才是真学问。   
  做学问有几种,有的是平平安安地做学问,有的是苦苦难难地做学问。平平安安做学问的只能得到别人的东西,付出的平淡,收获的也平淡;苦苦难难做学问的却可以得到自己的东西,别人所没有的东西,付出的多,收获的也多。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贾谊《新书》里还有一个比喻:学如日,静居独思如火。放弃学问而一味苦思,就像放弃庭院里明亮的日光,而借助屋子里昏暗的火光,可以见到一些东西,但看得深远看得清晰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这就是要你去“自相参勘”一番,有“参勘”,就会有“真学问”。   
  对于处世也是一样,苦与甜中,是你调制的一杯汤。   
  职场磨练、打拼,做一个好员工、好领导,需要有计划和有系统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淘汰陈旧、正在死亡的知识和技术。只有放弃过去,才能拥有新的工作上所需的各种资源,如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等,现在不少人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不愿放弃过去(或已有的成绩),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当然,这里所谓的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并非鼓动不断换工作;发展的内涵包括在一个地方的提升。许多人在一个地方时间干长了,却无法突破自己,其最大障碍是自我能力的低估,缺乏突破的意识,缺乏对现有工作改进的信心与激情。   
  人是在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上提升自己的。   
  “如果想进入公司,请拿出你的忠诚来”,这是每一个欲进入索尼公司的应聘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索尼公司采用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工资制,一旦进入该公司,就等于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公司,任何人会以自己身在此处为荣,对公司忠心耿耿。索尼公司认为,一个不忠于公司的人,再有能力,也不会录用,机会只有一次,要么成为公司终生员工,要么彻底排除在这个组织之外。他们对“忠诚”的诠释是:呆在这里并非衣食无忧,你必须积极进取,发展自己,你才能得到你的那一份奶酪。这发展,是向上的发展,像树一样,赢得更大更阔的空间。   
实力是靠毅力打拼出来的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   
  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乃至政坛上的大员,政府的中坚;和这个国家社会上各种贤达的人,都要交成朋友。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会,完成仁的目的。   
  现在由这句话看起来,好像孔子很厉害,他晓得利用关系。孔子这些地方,看起来是教人使用手段,多厉害!事实上任何人,任何时代,都是如此,现在有人不了解对方公司的人情环境等,一跳槽就进了火坑。但最重要的一点,搞好人际关系目的是做到仁,干阳光下的事业。做到仁,需要毅力,需要不断努力。   
  孔子周游列国,见72位国君,他本人也是这样做的,像卫国的蘧伯玉等等都是他的朋友。孔子如果不择手段,可以很轻易拿到政权,但是他讲仁,始终守着最高的道德原则。他告诉子贡的,也是这样。   
  知识分子的重要责任就是传播文明,但要想完成这个任务,首先必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利器,那么实现自己的主张才能有可能。因此,孔子要求知识分子必须辅佐那些贤良的士大夫,与那些德仁的人士相交往,影响他们,然后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观点得以实现。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孔子评价子贡为瑚琏之器,具有华美而贵重的素质,而认为管仲的器量比较小。   
  与人交往,器重别人,并不是贬低自己,或者说,为了获得别人的器重而贬低自己,也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可耻的。自己的实力要靠自己打拼来增强,要建立好的人缘。虽然孔子对子贡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而不是要藏起来。中国文化里重玉贵玉,以玉喻节操,在儒家入世思想里,你是一块美玉,是藏起来,还是“求善沽而贾者”,在这样一个选择中,倾向于后者,甚至是比较强烈地要“卖出去”。子贡说的是“求”,孔子说的却是“待”,都是为了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沉湎于自我。   
急功近利是不自信的表现 
  成功立事,必顺于理义,故不理不胜天下,不义不胜人。   
  ——《管子》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变越快,物质发达,竞争激烈,许多人在这一环境中,行为不知不觉地就不符合理义和规则。心态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太急于求名,急于求利,急于求成。何谓急功近利?急切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影响;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做人的根本原则。   
  做事如果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的好处,就会盲从跟在他人身后跑。人变得世俗起来,认为吃好穿好玩好便就是好。而为了吃好穿好玩好,欲望不能满足,就不择手段,绞尽脑汁达到目的,什么人格啦、尊严啦、德行啦、操守啦、灵魂啦,通通抛到九霄云外,见鬼去了。但越是急功近利的人,越难得到功利;越是不顾廉耻的人,越难得到快乐。   
  急功近利实际上是极不自信。作家因为功利写不出好作品,艺术家因为功利忽视了艺术和功底,运动员因为功利会有违规行为,有人因为急功近利,过早地戴上近视眼镜。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可以不顾未来的利益;为了求得一时的痛快,以长远的痛苦作为代价。难道我们都是功利之人,眼里只有名和利?你也许一时得到,可是你付出的太多,得到的终归少得可怜。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过度失望,让你觉得活着真累,毫无幸福可言。   
  人活着,就是要创造美好,如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环境,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家庭,美好的社会,美好的人际等等。宝贵的生命对人只有一次,一次性的生命旅程如何行进,大概是人类诞生以来的第一个不解之谜。   
  我们可以设计生活,并为生活而奔波;我们可以设计人生,并为人生而努力。但生活只是对生命的维持和延续,人生只是对生命的储存和安放,当生命的全部在生活和人生中产生震撼、发光发热的时候,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才体现于生命的全部。   
  生命的全部以旅程计算,每一程都不能虚度,每一程都不能耽误,每一程都不能空白,这样,回忆往昔的时候,你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碌碌无为而羞耻。   
  生命最感悲哀的是,它不可能有多次,但许多人连一次都没好好度过。他之所以产生对功利的急迫心理,说到底,是没有精通生命的根本之道和根本之理。   
  世人任何罪恶的起因,都是由于理智的蒙蔽,对万事万物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在这充满物欲诱惑的时代,我们必须随时以清明的理智来把我们的言行导入光明的正途。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要求自己上进,要求自己做事要精确、要成功,但一个人的智力、体力、领悟力与适应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一路领先,胜过所有的人。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力量有不能达到之处,承认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   
  真正成功的人常能举重若轻,履险如夷,临危不乱。这是一份定力,一分自信,也是一种智慧。大处如此,小处也如此。读书、参加考试,除认真准备之外,还要把得失置之度外。凡事在于自己尽力而为,只要自己已经尽力,成功与否,那就已经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