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励志]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 >

第17部分

[励志]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第17部分

小说: [励志]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挂着几幅画。其中一幅画有一把酒壶、几只杯子,上写“茅台”,并有黄炎培题词:“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这幅画是沈钧儒次子在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为父亲画的。沈请黄题词,黄想起谣传红军在茅台酒池里洗脚,所以写了这首诗。这幅画怎么会挂在中共领袖会客的客厅里?黄炎培看到这幅有自己题诗的画作倍感亲切,知遇之情顿涌心底,敞开心扉与毛泽东进行了促膝长谈,并造成了他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这里,中央大会堂会客室中的画就是一种提前准备的“语境”,它微妙地向对方传递出真诚、友好、理解的思想意义,为交际活动起了铺垫作用,因而使毛泽东与黄炎培的交谈十分成功。   
  有时出于军事的或商贸的需要,有的意思不宜明确表达,有准备地营造“语境”或情境,便可利于沟通,实现目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情节是人们熟知的,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往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当时就在西城中,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守军。在这危机关头,他果断传令,将旌旗全部隐匿起来,大开城门,由二十几个士兵扮作百姓,洒扫街道,然后亲自登上城楼,焚香操琴。司马懿来到城下,见此情境,疑有埋伏,引兵退去。不能不佩服诸葛亮心理素质好,但这功夫却是他几十年军旅生涯“准备”而来的,否则神情慌乱,空城计必成“葬身计”。   
  人的交际活动中,有时候某个意思真的不好详说,也没有必要详说,只要恰当设计并突出某种交际情境,便会不言自明,同样可以实现交际的意图。   
  生活中与人初次交往,尤其是与你看重的人物交往,心理准备太重要了,有准备就会圆活灵通,通权达变。不仅仅是与人初次交往在不断发生的新情况需要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解决,就是常规的办事,有心理准备能更顺利地办成。有准备而说话圆活,但圆活灵通不能太过,太过则显得油腔滑调,轻浮肤浅,在办事中不易使人产生信任感,因而事情很难办成。   
见微知著,未卜先知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左传》   
  目光穿透纤维毫末,发现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演变的方向,这是一种细节添加与局部放大的功夫。《大学》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素书》上说:“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没有预见性,怎么会做到中庸无偏呢?来看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商朝末代君主纣王,有次命令工匠为他的“小蜜”妲己,做双象牙筷子,工匠们日夜精雕细镂,在牙柄上雕上游龙戏凤的图案,很是精巧玲珑。那天,匠人进殿献纳这双筷子,纣王见后大喜,当即传给下属观赏。一群部门的头头脑脑,个个啧啧称奇,还高呼什么“万岁”、“英明”,顿时齐鸣铜钟玉磐,竹篪排箫,好一派悠悠乐哉!   
  然而,有一位名叫箕子的高层领导,却在一旁面色忧郁,一语不发,下班后,同事们扯着箕子的袖子问他一整天为何闷闷不乐,工作是快乐的,快乐的工作,可不能这样啊。听同事们这样一说,多愁善感的箕子竟哭了起来。把大家的头搞昏了,又问怎么了。你侄子纣老总什么事亏待了你吗?老板的脾气应该了解,他不会炒你这个叔父的鱿鱼的。   
  箕子摸着眼泪说了一番话,唉,一双象牙筷子不足为奇!但是有了象牙筷子,陶碗、瓷杯,就不再相配了,非得金樽玉盘才行;有了金樽玉盘,那就要盛龙凤珍肴呀!既然吃的山珍海味,当然就不能穿粗布葛衣,住土窑竹棚了;凭彩槛,临绣屏,夙歌观舞,才更舒心。由此看来由俭入奢是很容易的。而如今各国都在富国强兴,君主怎能终日昏昏?啊,象牙筷子是奢侈的开端,它使我们预感到了大商天下的末日将临!   
  箕子一席话落地,同事们有的惊诧,有的摇头,有的转身就走,也有的称赞老箕分析得非常中肯。不久箕子的话就被人传给了纣老总,他脸一黑,很不高兴,然后又觉得叔父人老幼稚。到了开高层峰会时,纣老总说:“有的人眼光太窄,看不清发展的大好形势,竟然拿一双筷子小题大做。不就是一双筷子嘛,天塌下来了?天塌下来也是我的事,我一个人顶着就是了。我相信我纣某有能力带领大家过上越来越富裕的生活,是不是?”   
  一片“是、是”的声音。箕子的心比三九天的冰还冷。   
  于是纣王还是穷奢极侈,不事朝政,日子越过越荒淫,结果没有过几年,诸侯兵变,周武王伐纣,纣王最终落得鹿台上抱玉自焚。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他有这层关系,就可以干涉当老总的侄子的生活,真是不懂权比情大的道理啊,就是他亲老子,又能管得了他吗?   
  这本是一件小事,满朝文武大臣都不以为然,惟独箕子的眼睛,看出关系到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大问题来,不过他的看法后来的确验证了,不得不佩服他。   
  苏轼说:“一炬有燎原之忧,而滥觞有滔天之祸。”一个人能以小见大,有较强的预见性,可免受与减少灾难、损失,可警防自己的行为走入极端。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备不豫具,难以应卒。   
  ——《后汉书·冯衍传》   
  《世说新语》中有句话:“以明防前,以智虑后。”如果一个人不是时刻准备着成功,那么他一旦遭到失败,就难有振作再起的可能。有不少刚涉世的青年由于只想着成功成功,而没有积蓄相当的知识和能力应对各种事务,结果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以为遭到沉重的失败。   
  有些人一生庸庸碌碌、无所成就,就在于他们不是时刻准备着,对成功的投资太少,不懂得播种得少就会收获得少的道理。   
  一个人能否抓住机会走向成功,全看他是否时刻准备着,积蓄的力量是否充足。台湾作家刘说:“人的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能够贮藏着可供一生应用的充足力量,力量贮藏得愈多愈能应付变故。”   
  一句重复了无数遍的真理:机遇偏爱那些有所准备的大脑。人生要能掌握机遇,当机遇来临时,必须多去尝试,如果没有心理准备,即使再好的机遇也会溜掉。机遇一旦失去,便难以找回。   
  有的人一味地把自己的不如意归结为“运气不好”,这只是给自己的疏懒找个借口。失败者一谈起失败的原因,大多数人会说,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机遇,没有人帮助、提携他们。或者会说,优秀的人太多了,我想得到的东西已被别人占据,一切好的机遇都已被别人捷足先登,所以自己落到如此不幸的田地。   
  能够成功的人却不会有这样一套说辞。他们默默工作,既不怨天也不尤人。他们稳扎稳打,他们尽管也需要别人帮助但不指望别人的帮助,他们懂得再好的外部条件,还得靠自己去发挥作用。阿斗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乐不思蜀,只知道玩耍开心,而不为事业做任何准备。   
  在一次胜利之后,有人问亚历山大:“假如有机遇,你想不想把第二个城堡攻下来?”“什么?机遇?我从来不等待机遇,我会去制造机遇!”   
  一般人等待机遇以至于成为一种习惯,这真是很可怕的事。工作的热情与精力,就在等待中逐渐消磨。那些不肯工作而只会胡思乱想的人是根本看不到机遇的,而那些勤恳工作奋发向上的人,才有看见机遇的可能。   
  有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来到海边,他认为即使他不会游泳也不会淹死,因为他相信上帝会在重要时刻来解救他。就在他快被淹死的时候,有一艘船来了,船上的人叫他赶快上船,他回答:“不用了,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这个人在海中挣扎,接着又来了另一艘船,船上的人又叫他赶快上船,他还是回答说:“不用了,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   
  正当他快沉下去的时候,空中飞来了一架直升机,一根绳子从空中放了下来,机上人员告诉他:“朋友快上来吧!你会被淹死的。”这个人还是回答说:“不用了,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他错过了许多获救的机遇,最后还是被淹死了,等他到了天堂,他很不服气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不肯来救他?上帝说:“你胡说八道,我派了两艘船、一架直升机,是你自己没有把握住机遇!”   
  这虽然是个寓言故事,但在平常生活中,确实有许多机遇就在眼前;可是,有的人却一直忽略了它,视而不见。   
  也许机遇在你目前这份工作中。有些人经常换工作,总是觉得公司不好,老板不好,主管不好,产品不好,制度不好,报酬太少,有没有研究问题可能在自己身上呢?因此,不管怎么换工作,问题还是在自己身上,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对他来讲,机遇没有办法拯救他。   
  你不妨从身边开始,找寻下一个成功的机遇,或是掌握住现在的机遇,把它做到最好。   
  韦伯斯特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一次,议员海尼在议会上发表的演说词,在韦伯斯特看来几乎无可辩驳,但第二天上午议会再开会时,韦伯斯特重任在肩,感到自己终究不能不予以答辩。这时候,他已经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准备了,但问题又是关系到美国国运的大问题。当时的情况是,议会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韦伯斯特的答辩。韦伯斯特一个人,既没有书籍也不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他只有依靠平时储存于心的材料,写成了一篇答复海尼的演说词。他的演说,赢得了其他议员的有力支持。   
  假使韦伯斯特平日里没有积累材料,那么在两场会议之间如此匆促短暂的时间里,怎能做出那样著名的答辩词呢?如果他在体力、精神、道德等各方面没有足够的积累,那他的名字也许就不会被人们铭记。   
  普鲁士著名将领毛奇将军深谋远虑,对普法战争做了多年的准备。由于准备充足,所以战争一爆发,毛奇率领的普鲁士军队很快就击败了拿破仑三世。这次战争的具体经过是:   
  离普法战争爆发还有13年,毛奇已经做好了周密作战计划。普鲁士的每一个高级将领都得到一封密信,信封里放着关于战争的秘密训令,比如怎样调遣军队,怎样进攻退守。一旦接到战争动员令,这些高级将领便可以拆封读信,依照去做。此外,作战的地点也预先有规划,设置在地理最恰当、交通最有利的地方,以便战争时调度。毛奇还及时调整作战部署,修正作战计划,再密封着交给每个将领,以备随时应付战事。因此,普法战争爆发后,普鲁士的军队在毛奇将军的领导下进退自如,攻守有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法国军事当局与拥有毛奇将军的普鲁士军事当局简直有天壤之别:一个事事都有准备,一个事事没有准备。战争开始后,法军的将领常从前线电告总司令部求助,不是说缺少给养,就是说缺少扎营材料,还常报告说战争吃紧军队不能迅速集中。这样,法军不堪一击,其失败也就不是偶然了。   
预备计划不能太过分 
  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   
  ——苏洵《上文丞相书》   
  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四川大山里多年寒窗苦读,有一年他们要进京考试了,老爸苏洵带领两个儿子,提前几个月来到京城进行社交活动,拜访当时的名人张方平、欧阳修等。书上说,老苏与一些名人见面后拿出的是诗,不知还有没有四川的土特产。苏氏父子三人靠的是真才实学,但他们进城想找人提携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是不是害怕京城,而用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壮胆?他们深悟“预则立”的道理。   
  曾国藩从湖南湘潭一个叫荷叶塘的小山村走出来,干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他毕竟是一位受人怀疑与牵制的汉族人,前程乃至命运都掌握在满旗人手中,他极明白“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的中庸处世之道,于是向满族权贵靠拢,投入穆彰阿、恭亲王的门下,使他们成为曾氏在京城的落脚点和靠山……   
  但是,预备不能过分了,计划不能太高了。过分了会缠住自己。例如有一家人听说洪水将发,采购了很多食品,可洪水来的时候,别人撤得快,而他们却被这些食物所累,顾这顾不到那,损失严重。西方有个叫奥卡姆的人,他建议不能把计划搞得太复杂了,要像理发一样用剃刀把不必要的设计剃掉。   
  孟子说:“起初的条理,是智慧者的事情;最后的条理,是圣人事情。”荀子说:“圣人的语言虽千举万变,把它们统类起来,也就是个‘一’了。”提纲挈领,守要不繁。只要把住大道,把住政策,把住原则,把住方针,就可尽领导的事了。   
  程颐说:“所把守的东西不能制约,就会泛滥成灾。”天玄子说:“所治理的东西不能制约,就会纷乱更纷乱。……居中所以应圆,执简所以抗繁,处易所以待变,守一所以用万。”简易的要点,在于求取条理与统类的中和。   
  《周史》记载:太公封于齐,五个月就向周成王回报了政治概况。伯禽封于鲁,三年才回报政治概况。周公询问太公说:“你办事怎么这样快呢?”太公说:“我简易了那里的君臣秩序,礼仪随从当地的风俗。”周公又问伯禽说:“你怎么花了这么长时间呢?”伯禽回答说:“我改变了属地的习俗,改革了人们的礼规,三年后才完成。”周公听到伯禽的话后,说:“后代的人到齐去服侍他的君主吗?政治不简易,人民就不能亲近他,平易亲近人民,人民必然归顺他。”这就是简易原理的一个最好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使用降低计划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比如要让贪玩的孩子每天回家只看一小时电视,你不妨说只允许他看半小时,他再三要求下你只好答应了一小时的要求,他便不会再闹了,因为你已经缩减了计划。再比如在市场上,货主往往把商品标价多一两倍,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