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价格理论 >

第26部分

价格理论-第26部分

小说: 价格理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窭醇右愿爬āT谄渌榭鱿陆崾且谹的需求曲线的那个东西仍然是有意义的。它表示出在各种边际要素成本水平上所购买的A的数量。然而在这样对它进行解释时,人们必须牢记:一条单一的供给曲线,对不同的供给量来说通常有不同的边际要素成本,而许多条不同的供给曲线,对于同样的供给量而言,可能有同样的边际要素成本(这一点在以下几页中做了更详尽的讨论)。 
    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把其他要素不变时A的数量变化作为我们(假设)的第一近似值。当然这意味着,即使在第一反应中,厂商也会改变其产出。因此,当其他要素数量调整、并且这一要素的数量再次调整时,产出会进一步变化。另一种分解厂商的这一反应的方法是,把该厂商保持其产出不变时可能出现的A的购买量的变化作为该反应的第一近似值。这可以说是纯粹的生产替代效应。如果A的价格下降,并且产出保持不变,A将被用于替代其他要素,这通常意味着从A的初始的边际生产力曲线向更低水平的边际生产力曲线移动。在这一点上,除了方程(1)中的第一个式以外,所有其他等式全部成立:在A的新价格水平上企业以最优化的方式生产这一产量。可是,A的价格的下跌增加了各个边际物质产量与边际要素成本的比率的公值;增加了每多花费一美元所可得的单位产出数量,也就是,它降低了边际成本。所以,此时边际成本低于边际收益,这意味着该产量低于最优水平。这样,在替代效应之外又增加了扩张效应。在生产扩张过程中,厂商通常会增加所有要素的使用量。A的使用量的这一增长与由于替代效应而产生的数量增长相加到一起。而对于其他要素来说,这一增加抵消了开始时的下降。和以前一样——既然最终位置是相同的——通常,最终位置趋向于引起更多的使用其他要素,但可能会引起减少A的相近替代要素的使用量。    
    图9.2展示了我们一直在讨论的那三条曲线。P是初始时的均衡点,所以三条曲线全部通过它。最陡的那条线表明厂商保持产出不变时可能购买的A的数量;紧靠最陡的那条曲线表明,厂商保持其他要素使用量不变时,它在给定的产品价格水平上所愿意购买的A的数量;最平缓的一条,则表示在给定的产品价格和其他要素价格水平上,该厂商所愿购买A的数量。 
    你将发现,检验并证明一下关于这些曲线的顺序所做出的解释;说明一下产品市场上的垄断可以改变这些曲线的顺序;并且,用生产无差异曲线的概念重新解释上面所说的内容都是十分有教益的。 
竞争性的产业 
    厂商在对他们自己所理解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条件做出反应时,单个厂商显然改变着那些条件:他们把外部影响强加到自己和同一产业内的其他厂商身上,而一个单一产业内所有厂商的联合反应又把外部影响强加给其他产业。 
    首先,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单一产业,对于A要素价格的下降,每个单个厂商所做的反应将是试图沿着它们对A的需求曲线向上移动,这将引起其产出的扩大。但是,所有的单个厂商显然不可能都这样做而又不改变那些需求曲线据以画出的各项条件。一方面,全部厂商的产出增加会降低该产品的价格,而这将使每个单个厂商对A的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因为每条需求曲线是在产品价格固定的前提下形成的。如果这个产业没有使用任何专门的(可变)要素,亦即,如果这一产业仅仅使用了除A以外所有要素的总可供量中的一小部分,因而这些要素的供给曲线基本可以看成是一条水平线,那么,这将是现阶段唯一应予考虑的外部效应。由于要素A的价格下降,而引起的所有厂商最终增加购买的A的数量(仅对这一产业而言),将小于该产业中各个单个厂商需求曲线的合计所表示的数量,见图9.3所示。通过P点的最平缓的曲线,是这一产业内的单个厂商对A的需求曲线的汇总曲线;其旁边的那条较陡的曲线,是整个产业对A的需求曲线。该产业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有一条单个厂商需求曲线的汇总曲线通过,它表示如果厂商的产出增加并不能改变其产品价格时单个厂商将乐于使用的A的数量的总和。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这两条曲线之间互相偏离的程度就会越小。    
    该产品价格的变化不仅将影响A的使用量,也影响所有其他要素的使用量。如前所述,如果产品价格保持不变,则存在这样一种推测,即其他要素的需求量平均而言将会随着A的价格下降而增长。而一旦考虑了产出扩张对该产品价格的影响,这一推测便不再存在了。这一点可以立即从该产品的需求完全没有弹性的极端例子中看到。在这个例子中,该产品价格将会降到维持总产出不变所必须的任何水平上,而整个产业对A的需求曲线将与前面所画出的单个企业不变产出曲线的总和大致相同(在这个特殊的例子中,其他要素价格是给定的)。“大致相同”的说法是必要的,因为该产业中所有厂商的生产函数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并且,要素A价格的下降对不同厂商的影响也可能是不同的。结果是,整个产业没有变化的总产出可能会掩盖某些厂商产出的减少,平衡是由其他厂商产出增加所实现的。但是如我们以前所见,这些曲线意味着A对作为一个群体的所有其他要素的替代(尽管不是对每一种要素单独地替代,因为可能有某些要素与要素A是高度互补性的),所以平均而言减少了对其他要素的使用量。正如这个例子所表明的,整个产业对A的需求曲线,如图所示将处于单个厂商的不变产出曲线的汇总曲线与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的汇总曲线之间,它的确切的位置则依赖于该产品的需求弹性。 
    如果这个产业使用一些特殊的资源,则对这些资源的价格还会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前一段文字中的评论表明,平均来看,我们不能具体地指明这类影响起作用的方向。几乎在任何条件下,与A具有较强竞争性的特殊要素的需求,在A的价格下降时,将趋于减少,因此它们的价格将趋于下降。由A本身所引起的与其具有较强竞争性的要素价格下跌降低了用要素A代替它们的内在动力,但也降低了边际成本,因而增强了扩大产出的内在动力。也许存在着作出这样一种推断的理由,即此种相关的效应很可能是,A使用量的增长要比那些与A具有较强竞争性的要素价格保持不变时的增长数量更小。与A具有高度互补关系的特殊要素的需求,在任何条件下,都将随A的价格下降而趋于增加,所以它们的价格将趋于上升。这一点显然倾向于使A的使用量比那些有高度互补性的要素价格保持不变时增长得要少,这既是通过降低要素A替代其他要素的优势也是通过提高边际成本来实现的。对其余资源的需求可能会沿着两个方向移动。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对这些其他资源的需求越可能增加,其价格也越可能提高。在这种情况中,特殊要素价格变化的综合作用将倾向于使A的使用量比除A以外所有其他资源的价格保持不变时增长得更少。另一方面,产品需求弹性越小,对这些其他要素的需求越可能减少,其价格也越可能下降,而且可能一直降到足以使得A使用量的增长量比除A以外所有资源价格均不变时增长得更多。 
    当然,除了这些由于A的价格下降刺激而成的生产形式变化所产生的外部金钱效应以外,还可能存在着在讨论供给曲线时所考虑的那些外部技术效应。这些效应可能会在两个方向上对A的使用量起作用。 
    只要我们仅限于考虑在单独一个产业内对A的价格下降的各种反应的影响,则最终总的结果将是,A的购买数量和其产品产出的增加。上述影响对于一个厂商来说是外部的,但对于该产业来说则是内部的,它们可以使这些购买量和产量的增加较之不存在这类外部影响时更大或更小,但它们却不能变增加为减少——或许某些反常的特例除外。正是产出的增长使得产品价格下降,所以使得单个厂商产量的扩张看起来并不如在初始价格时更具有吸引力;除非对它们的需求普遍增长,否则其它资源的价格不可能平均地增长,而对它们的需求普遍增长也意味着产出的增长。但当这些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是事实时,对单个厂商未必如此。不同的厂商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要素组合。举例说,有些厂商的生产技术可能是偏重于使用那种因外部影响而价格上涨的要素,对于这些厂商来说,要素价格的这一增长可能足以使其降低产出。有些企业可能尤其会受到外部技术效应的影响,如此等等。 
经济整体 
    如果我们从分别考察单个厂商转入考察做为一个整体经济则前述讨论的大部分内容同样适用。每个产业在对要素A的价格变化做出反应的过程中,都会把外部效应强加到自己和其他产业的身上。 
    那些与要素A有较强竞争性的资源价格会明显地趋于下降,而那些与A有较强的互补性的资源价格则会趋于上升。不论它们的价格如何(即,相对于什么)计算,也不论它们的供给状况如何,几乎都是如此。关于这些资源,我们对前文没有什么可加以补充的。然而,除A以外的所有其他资源一般来说会是怎样呢?显然,A价格的下降,也就是其他资源价格相对于A,因而也就是相对于所有资源的平均价格的上升,而我们始终讨论的只是相对价格。这种发生在相对于最终产品和服务平均价格的所有资源(包括A)的平均价格上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开始讨论时的假设,即关于使A的价格下跌的其供给增长来源的假设(亦即,关于既定的资源供给状况的含义的假设)。如果A供给的增加,仅被看做是相对供给的增加,而这一增加又为,足以保持可用资源总量在适当意义上不变的、所有其他资源供给的降低所抵补,那么,在同样的意义上,总产出也将不会改变,因而,所有资源的平均价格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也将仍然不变。然而,这意味着除A以外的其它资源的平均价格,相对于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是上升了。如果A供给的增加,是指社会总资源的净增加,同时其它资源的供给不变,那么,这显然使总产出可以增加。但这对相应于最终产品和服务平均价格的所有资源的平均价格会有什么影响还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如前例所示,除A以外所有资源的平均价格,相对于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将是上升的。始终重要的事情是,要承认不定义价格依以测度的基准,否则我们就无法谈论整个经济的价格变化。 
    如上所述,依据至少一种关于“生产要素的既定供给状况”的解释,尽管A的相对价格有所下降,总产出在某种意义上必定仍然不变。然而我们已在前一节中看到,如果仅仅考虑一个产业内部的反应,则A价格的下降将会分别导致每个产业产出的增加。显然,对某个产业或大部分产业来说,必定存在某些外部的效应可以根本改变这一结果。经由那些与A有较强竞争性或互补性的特定资源的价格而产生的外部效应就可能做到这一点。然而,更广泛地讲,在这种背景中有重要意义的外部效应,是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对价格以及消费中与此相关的替代的影响——是我们在固定比例的例子中从纯形式上看到其起作用的那种效应。在前一节中,我们考察了每个产业以其自身的反应所引起的资源价格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也将外部影响施加到其他产业中,正如我们在前一段中所见,A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其他资源价格总的来说相对于A价格的上升,并且,相对于全部资源的平均价格和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也是上升的。对于较大部分使用这些其他资源生产的产品来说,这些资源价格的上升将会抵消A的价格下降而有余。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将会因此而上升,并且。它们的供给曲线将会向左移动。对于这些产业来说,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它们产业自身对A价格下降反应的结果,而是其他产业的反应对它们所形成的外部影响的结果。这些产业的产出会趋于下降,但它们对A的使用量可能不会减少,因为,它们与其他产业一样,会乐于用A来替代其他要素的使用。但是,产出的减少可能足以使得A的使用量也减少。所以,尽管每个产业各自对A的需求曲线是负斜率的,表示一个产业在各种价格水平上对A的最终使用量的曲线(考虑到全部的内部和外部效应)却未必也是负斜率的。一个特殊的产业也可能在A的价格较低时使用较少量的A。当然,出于通常的原因,这种情况是例外。 
    实质上,如果A的供给的增加被看作是社会总资源的净增加,则这些说法同样是适用的。在这种情形中,总产出能够增加,因此每个产业的产出都增加也并非不可能。然而,一般来说,如果使用A相对较少产品的产出没有减少,那么它的增加额将会少于那些使用A相对较多的产品产出的增加额。这大概是我们的解释中唯一需要改变的地方。 
    如果A的供给增加被看作是社会总资源的净增加,并且,如果我们假设其他要素的供给曲线是完全无弹性的、始终处处存在着竞争,而且不存在外部技术效应,那么,经济整体对A的需求曲线就是经济整体的边际产量价值曲线(你会觉得,看一下为什么必须要这些条件是有教益的)。但它并不是每个单个企业的边际产量价值曲线的合计。每个厂商的这种曲线不仅是对其产品的既定价格而言的,而且是对每个厂商分别使用的其他要素的数量而言的。而另一方面,经济整体的这种曲线则考虑了资源在各厂商和各产业之间的转移——它是针对经济整体中的其他要素的既定数量而言的。它表明,如果在各厂商和各产业之间所有资源是以最优化的方式而重行配置的,则在所有其他资源的不变数量之上,每增加一单位A的使用量可获得的总产出的增加值。可能的资源重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