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免费-商业的未来 >

第1部分

免费-商业的未来-第1部分

小说: 免费-商业的未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免费 第一部分 免费经济学(1)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宣称,“唯有变化是永恒”。   
    在电力刚刚出现的爱迪生时代,如果有人说,未来的电力将像廉价的自来水一样,使用时一打开龙头就能立即接通,那么很多人会认为这是痴人说梦。但最终在英萨尔等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这一切变成了现实——廉价的电力彻底改变了我们这个社会。   
    同样,在这个经济社会里,当企业的利益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如果有人写了一本书推崇未来的“免费商业”模式,那么很多人也许会不以为然。但最终,这一切也将变成现实——因为它所代表的是未来的商业发展趋向。   
    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它对人的心理、观念甚至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重构都是革命性的。毋庸置疑的是,互联网时代也正在改写这个经济社会的商业模式。   
    一种商业模式既可以统摄未来的市场,也可以挤垮当前的市场——在我们这个现代经济社会里,这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这位站在世界商业模式最前沿的时代巨擎——眼里,“免费”就是这样的一种商业模式,它所代表的正是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商业未来。   
    中信出版社在出版了《长尾理论》而大获成功之后,不失时机地引入了克里斯·安德森——这位信息时代精神教父——的又一作品《免费:商业的未来》。   
    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商业模式,激起了无数商业人士去奋力探求那条“细长”的尾巴。当然,克里斯·安德森同样也没有放弃探求,听一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吧。他在这部凝结了他无数心血的重要著作《免费:未来的商业模式》中这样写道:   
    “对于我而言,该书始于《长尾理论》一书没有讨论完的话题。在《长尾理论》一书中,我们主要探讨了在商品种类应有尽有,互联网上无穷大的货架空间使得‘长尾’式多样化的产品销售成为可能……要想得到海量的货架空间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把货架空间的成本压缩到近乎为零。数字销售近乎为零的‘边际成本’使得我们无需严格区分使用这种销售手段的目的。网络一切免费的特点也成就了它今日的奇迹,使得它成为有史以来人类知识、经验和表达方式的集大成者。我在惊讶于这种特点所带来的成效之时,也开始对‘免费’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究竟什么是免费商业模式?根据克里斯·安德森的说法,这种新型的“免费”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以电脑字节为基础上的经济学,而非过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这是数字化时代一个独有特征,如果某样东西成了软件,那么它的成本和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趋于零化。这种趋势正在催生一个巨量的新经济,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在这种新经济中基的定价就是零。在原子经济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周围的物品都在逐渐升值。但是在字节经济的网络世界中,物品变得越来越便宜。   
    在《免费:未来的商业模式》这本书中,克里斯·安德森认为,新型的“免费”并不是一种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营销策略,而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新型卓越能力。在上世纪“免费”是一种强有力的推销手段,而在21世纪它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   
    那么,“免费”这种未来的商业模式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呢?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家需要创新的不仅是产品,还包括商业模式。但要制定商业模式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特别是在用户依然期待免费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因此,我们看到,如何在零成本、零收费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是中国服务产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一种伟大的机遇。   
    免费商业模式所基于的是庞大的消费群体,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人气赚足了,名声响了,这就是盈利的基础。   
    我们看到,“免费文化”正在人们的生活中崛起,即有很多东西人们觉得不付钱就享受是理所当然的。而一旦公司突破传统思维,接受价格并非完全取决于产品成本的观念,新的机遇就会突如其来。   
    当然,免费商业模式也并不是完全像尼古拉斯·卡尔眼中的电和自来水一样,一打开开关就能马上接通。如果克里斯·安德森是“爱迪生”的话,那么我们还需要无数个“英萨尔”去推动这种未来的商业模式。   
免费 第一部分 免费经济学(2)   
    一个老掉牙的笑话何以摇身一变成为数字经济学的定律   
    1838年,寓居巴黎的数学家安东尼·库尔诺出版了如今被视为经济学名著的《关于财富理论之数学原则的研究》(尽管在当时并不为外界称道)。在这本书中,他尝试着提出了公司竞争的经济学模型,并且在经过大量数学推算后得出结论:公司间的一切竞争关系都与他们生产产品的数量有关。如果市场中已经存在一个生产碗的工厂,而另一家公司也想开办一个生产碗的工厂,那么就要注意避免产量过剩,因为市场上同类产品过多将造成价格下跌。无论如何这两家公司都会不约而同且各自独立地规划产量;以尽可能使价格保持高位运行。   
    这本书很快就被外界遗忘了,即使对最具启发意义的著作而言,这也是常有的事儿。当时在法国经济圈占主导地位的法国自由学派对库尔诺的理论并不感兴趣,这无疑令他感到痛苦和沮丧。(不管怎么说他的学术生涯成就卓著、获奖无数,他于1877年逝世。)他去世之后,后辈经济学家重读《关于财富理论之数学原则的研究》这一经典著作,并得出结论认为库尔诺受到了他同代人不公正的忽视,他们呼吁重新对库尔诺提出的竞争模型进行研判。   
    1883年,法国数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决定对《关于财富理论之数学原则的研究》一书做出恰当评判。伯特兰德讨厌这本书。实际上库尔诺得出的所有结论无一正确。的确,伯特兰德认为库尔诺将产量确立为左右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这一做法过于武断,以致他半开玩笑地将库尔诺的模型重新界定为价格而非产量是决定竞争关系的关键变量。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如此一来他竟然发现了一种堪称简洁的模型(即使并非特别简洁)。   
    伯特兰德认为相比限制产量以提高售价、增加利润,各大公司更有可能降低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确实,他们尝试着相互压价直到价格仅比产品成本稍高,这种做法被称为“边际成本定价法”。而且,如果正如维星百科在介绍库尔诺时所言,“更低的价格催生了更高的需求,那就再好不过了。   
    伯特兰德的竞争理论可以被简化成如下表述:   
    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当然,在当时并不存在那么多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性市场,至少与这些数学模型界定的情况差别很大,因为各企业生产同质产品(不存在产品分化)且企业相互间无串通行为。因此,其他经济学家把他们归入试图以一种并非必要的方式将复杂的人类行为与各种刚性平衡对号入座的理论家之列。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随着另一场学术争论的兴起,上述两派经济学家的争吵已经被人们遗忘。   
    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步入20世纪且市场竞争性日益增强、市场可度量程度不断增加,各路研究人员重又开始关注库尔诺和伯特兰德这两位观点相佐的法国佬。一代一代的经济学研究者皓首穷经试图弄清楚库尔诺竞争模式更适用于哪些行业而伯特兰德竞争模型又适用于哪些行业。我将省略其中的细节,简单来说就是:在各种市场类型中,在哪一类市场中易于获得更多的原料,伯特兰德竞争模型就更胜一筹,价格往往就与边际成本相同。   
    倘若不是由于如今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具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伯特兰德的竞争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仍只能引起学术界兴趣,这是一个各项服务和产品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的模型。在互联网上,信息就是商品,而产品和服务很容易被复制,我们看到伯特兰德竞争模型正以一种甚至会令伯特兰德本人震惊的方式发挥着作用。   
免费 第一部分 免费经济学(3)   
    如果“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是市场规律,那么免费就不只是选项之一,它是无可回避的终点,它是经济规律所具有的力量,而你只能长期与它进行抗争!   
    但是请稍等。软件难道不是另一个边际成本接近零的市场?难道微软公司没有向用户收取数百美元的Office和Windows软件使用费?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那么这又如何与伯特兰德的理论相符?   
    答案在于“竞争性市场”。微软创造了一种能从网络效应中获利颇丰的产品:用某种产品的人越多,感到不得不采取同样做法的人就越多。以Windows这样的操作系统为例,最流行的操作系统能吸引大多数软件开发商创造大多数能够在其上运行的程序。而以Office为例,由于你希望能与其他人共享文件,因此你倾向于使用大家都使用的相同程序。   
    这两个例子都易于造成赢家通吃的市场,这就是微软成就垄断霸业的方式。而且当你得到一项垄断权时,你可以收取“垄断租金”,也就是说装在一个标有“Office”标志盒子里的两张塑料光盘售价300美元,而制造这些光盘的实际成本只有一到两美元。   
    垄断权变了模样   
    这样的实例在20世纪后半叶司空见惯——令人大跌眼镜的高利润率(90%、95%,甚至更高),这似乎与伯特兰德竞争模型描述的情形恰恰相反。不仅软件业如此,任何产品价值主要在于知识产权而非物质资料的行业均是如此。药物(药片本身几乎一文不值,但药物的研发成本却高达数百万美元)、半导体芯片(与药品类似),甚至包括好莱坞大片(电影制造成本很高但复制却相当便宜)统统属于此类。   
    这些行业从所谓的“递增收益”(increasingreturns)中获利,收益递增规律认为尽管产品的固定成本(研发、工厂建设等等)可能会很高,但如果边际成本相对较低,那么产量越大,利润率越高。追求“最大化”战略的回报在于投资者的固定成本被分摊到更多的单位中,从而使得每个单位的收益都有所增加。   
    这并无太多新意。正如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指出的,而即便维多利亚时代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首先提出供求均衡理论模型的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也认为“雇用大量熟练技工,拥有专业供应商并不断改进和应用新技术的行业能大幅降低成本。”(他提出的典型例子就是英格兰谢菲尔德市的餐具制造商,他们有能力将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应用于银器的大规模生产。)但传统意义上“递增收益”指的是基于产品的递增收益。数字产品市场同样从消费的递增收益中获利,在该市场领域产品的消费额越高,产品的价值就越大,这就形成了一个足以确立市场主导地位的良性循环。   
    当然,只有当你有效遏制竞争对手时,这一良性循环才能发挥作用,而且利润如此之高的原因在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各种有效方法在20世纪非常普遍。除垄断之外,专利权、版权和商标权、商业秘密及针对零售商的强制手段,都拒竞争对手于千里之外。   
    上述遏制竞争战略存在的问题是其作用发挥得并不像过去那么充分。由于复制技术(从便携式电脑到生物医学设备)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从软件制造到内容提供再到医疗服务,各行各业中的盗版行为日益猖獗。而且随着在线配送方式的逐步推广,只要有充足的货架空间,就不可能使竞争对手远离消费者,无论你的商品在沃尔玛有多么大的吸引力。通过将大众化生产工具(如计算机)与大众化配送工具(网络)相结合,互联网恰恰变幻出在伯特兰德看来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东西:一个真正具有竞争性的市场。   
免费 第一部分 搭便车不成问题   
    转瞬之间,一个理论经济学模型变成了在线定价的法则,要知道100年前这个理论初创之时还是被用来取笑另一位经济学家的。   
    认为在线经营时无须再惧怕垄断还为时过早。正如谷歌已经非常巧妙地将其拥有的网络效应展示出来,使微软在桌面操作系统领域确立压倒性优势地位的相同网络效应在互联网上表现得也相当突出。但在线准垄断的有趣之处在于它自身几乎不会带来垄断租金。由于谷歌在各领域拥有压倒性优势,它无须向客户收取文字处理软件和电子表格的300美元使用费——它将这些软件免费赠送给客户(统称GoogleOffice应用软件)。即使对收费业务而言,(主要是广告位),价格也是通过竞价而非由谷歌自身决定。   
    由此看来,对于所有在线品牌中的“老大”,从Facebook到eBay均是如此。相对于它们的整体实力,它们拥有的定价权则微乎其微。Facebook只能实行最低广告费率,即每千次浏览不足一美元,而且每当eBay试图抬高广告刊登费用时,其销售商就威胁弃用eBay,考虑到可取代的在线购物网站数量庞大,这种威胁并非空谈。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又是如何赚得亿万美金?规模。并不像那个老掉牙的笑话所说:每单生意皆有损失但仍可借助规模经营予以弥补。恰恰相反,情况是面向大多数人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折本而通过向少数客户提供有偿服务弥补损失。因为这些公司追求“最大化”战略,那些相对少数客户带来的回报抵得上为千百万人提供服务创造的利润。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他们享受到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但对那些无法实现规模最大化的企业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毕竟,相对于每一个像谷歌和Facebook这样的大公司,仍有成百上千家小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