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一六○○年以前的日本 >

第5部分

一六○○年以前的日本-第5部分

小说: 一六○○年以前的日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寿永二年九月,源义仲入京,自恃其兵力强盛,横行无忌。翌年,任征夷将军。征夷将军。征夷将军在坂上田村治麻吕以前,乃征讨东夷临时设置之职。平将门作乱时,右卫门督忠文曾兼任征东将军,赐以节刀。其后,既无人任此职。源义仲此次又被任为征夷将军。然义仲专横太甚,上皇恨之。因此,平知康拟起兵讨之。事未成,反受其害。源赖朝在镰仓闻知此事,即遣其弟范赖与义经等上京,讨伐义仲。义仲败走粟津,自杀。其后,源氏大军西下,击灭平氏。平氏既亡,政权复归皇室。源赖朝功高无比,他自恃其功高,逐渐专权,皇室亦无可奈何,皇室威信从此日益衰微。源赖朝置守护于各地,侵夺地方国司之兵刑两权,国司职务几等于徒有其名矣。赖朝又在各庄园乡保设置地头,原有领主几等于虚设。源赖朝原居从五位下,前右兵卫佐。因讨伐义仲有功,越级叙正四位下。又因伐平氏之功,复越二级叙从二位。建久元年①源赖朝入京,九月任权大纳言,又兼右近卫大将。赖朝虽屡辞谢,终因法皇旨,赏以高官。赖朝不久辞退,归其根据地镰仓。后任征夷大将军,天下政权从此归镰仓幕府矣。

 




①建久元年:即公元1190年。



二、守护、地头的设置 

   下列两篇文件,第一篇译自《吾妻镜》①文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条。第二篇译自《玉叶》②文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条。源赖朝取得了全国政权后,他把夺来的大批庄园,分配给他亲信武士称“御家人”。文治元年(公元1185年)他在各地设置守护和地头官职,全由御家人承担,他们为幕府政纳每段五升的兵米粮。这样,全国军事、政治和财政实权都操纵在幕府的手里。

  
1、译自《吾妻镜》

  文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丁未,各国均设置守护、地头。不论权门势家庄公,每段征纳兵粮米五升。今夜北条时政③已将此事亲自陈述帅中纳言经房卿矣。(中略)二十九日戊申,北条时政所申请之关于诸国守护、地头之兵粮米一事,已准如所请,帅中纳言经房已将此诏传达给北条时政。

2、译自《玉叶》

  文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丁未,(中略)传闻赖朝代官北条时政,今夜将谒吉田经房。(中略)又闻将五畿、山阴、山阳、南海、西海诸国分赐北条时政等一党。不论庄园及公领,不但征收兵粮(每段五升),而且全面管辖所领土地等事。(下略)

 




①《吾妻镜》:是镰仓时代“武家”的日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重要资料
②《玉叶》:亦名“玉海”,是藤兼实的日记,记载了有关源氏、平氏斗争时期和镰仓幕府初期的重要史料。
③北条时政:即源赖朝的岳父,也是源赖朝的总管家。 

 



三、贞永式目 

  译自佐藤进一等编《中世法制史料集》第一卷中《御成败式目》。镰仓幕府在各地设置守护和地头,直接掌握土地实权。贞元元年(公元1232年),又颁发了武家法典《御成败式目》,亦称《贞永式目》,把幕府的土地制度和守护、地头的职权以及民间传统习惯成文法化,成为武士必须遵守的法则,实际上也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法律。《贞永式目》内容共五十一条,其中主要项目如下:

一、诸国守护人奉行事

  右、右大将家御时①所被定置者,大番催促②、谋叛、杀害人(夜讨、强盗、山贼、海贼)等事也。而至近年,分补代官于郡乡,充课公事于庄保,非国司而妨国务,非地头而贪地利,所行之企甚以无道也。(中略)早任右大将家御时例,大番役并谋叛、杀害之外,可令停止守护之沙汰。(下略)(第三条)

一、诸国地头年贡不得扣留事。(第五条)

一、国司、领家成败,关东不得干涉事。(第六条)

一、诽谤罪事

  右、斗杀之基,起日诽谤。其重者被处流罪,其轻者可被召牢笼。(第十二条)

一、女人养子事

  右、如法意者③,虽个许之。大将家御时以来,至于当世,无其子之女人等,让与所领于养子事,不易之法,个可胜计。加之,都鄙之例,先踪惟多。评仪之处尤足信用欤。(第二十三条)

一、官爵所望辈可申请幕府推举状事。(第三十九条)

一、百姓逃散时称逃毁令损亡事。

  右、诸国住民逃脱之时,其领主称逃毁,扣留妻子,夺取资财,所行之企甚背仁政。(下略)(第四十二条)

 




①右大将家御时:源赖朝时制定的条文。
②大番催促:对于诸国御家人督促其在一定时期内有警卫京都的义务。
③如法意者:依据律令等公家的法律条文。 

 



四、入宋僧(大↑周↓)然与宋太宗的问答 

  摘录自《宋史·日本传》。(大↑周↓)然是最早入宋的日本名僧。他在公元983年8月,乘宋商船来华。同年12月,到达北宋都城汴梁,受到宋太宗的接见。太宗向他询问了日本国各种情况,(大↑周↓)然用笔回答。太宗甚为嘉赏。(大↑周↓)然回国时,太宗赠给他《开宝敕版大藏经》一部,人藏经和其他宋版书的输入,对日本印刷业影响很大。

  (前略)(大↑周↓)然善隶书,而不通华言,问其风土,但书以对云:“国中有五经书及佛经、白居易集七十卷,并得自中国。土宜五谷而少麦。交易用铜钱,文曰:‘乾文大宝’。畜有水牛、驴、羊,多犀、象。产丝蚕,多织绢,薄致可爱。乐有中国、高丽二部,四时寒暑,大类中国。国之东境接海岛,夷人所居,身面皆有毛。东奥洲产黄金,西别岛出白银,以为贡赋。国王以王为姓,传袭至今王六十四世,文武僚吏皆世官。”(中略)

  太宗召见(大↑周↓)然,存抚之甚厚,赐紫衣,馆于太平兴国寺。上闻其国王一姓传继,臣下皆世官,因叹息谓宰相曰:“此岛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继袭不绝,此盖古之道也。中国自唐季之乱,宇县分裂,梁、周五代享历尤促,大臣世胄,鲜能嗣续。朕虽德惭往圣,常夙夜寅畏,讲求治本,不敢暇逸。建无穷之业,垂可久之范,亦以为子孙之计,使大臣之后世袭禄位,此朕之心焉。” 




五、入宋日僧常携汉籍和经疏来中国 

  译自《日支交通史》第十一章。中国自从唐末五代战乱频仍,汉籍缺逸颇多。因此,日本入宋僧往往携带汉籍或经疏至宋,以补其阙。这也证明当时日本学术文化兴隆,堪与宋朝学术文化相媲美。

  长德元年(公元996年),宋杭州奉先寺僧人源清,以自作之《法华珠示指》等五部七卷赠比睿山,而求宋人所缺之智者大师《仁王般若经疏》、《弥勒成佛经疏》、《小弥陀经疏并决疑》、《金光明经玄义》、荆溪之《华严骨目》等书。天台座主觉乃写此等经疏赠之。盖中国自唐末五代变乱以来,典籍之缺逸颇多。故日本入宋僧每携经疏至宋以补阙。如 然入宋谒太宗,献《郑氏注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第十五卷(均为金缕红罗 水晶轴之卷物,见文献通考三百二十四)。寂昭入宋,亦携若干典籍,其中有南 禅师之《大乘止观》与《方等三昧行法》,宋朝已缺逸;天竺寺沙门慈云大师遵式乃请于寂昭而付梓,并记其始末于序及后序中。成寻携《天台真言》等经典六百余卷入宋。其时,本欲就长安青龙寺之经藏,考正真言经仪轨之讹谬者,及谒神宗时,乃献此等经典六百余卷。此亦非前代之所有者。可知此时之日本文化,已与宋朝文化居于对等之地位矣。




六、欧阳修的《日本刀歌》 
  录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外集》卷四。随着镰仓时代武士的兴起,刀剑甲胄的制造有空前的进步,日本刀剑大量输入宋朝,很受中国人的珍视。宋朝诗人欧阳修曾写下了一首名为《日本刀歌》的诗。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钅俞)与铜。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七、荣西把中国茶种传入日本 
  摘译自《(木母)梅尾明惠传记》。入宋僧荣西,号明庵,于公元1168年乘商船来华。他归国时,携茶种,种在肥前(今佐贺)的背振山中。又把茶种送给山城(今京都)(木母)尾山的高辨(明惠上人),后来 尾山的茶成了日本最珍贵的名茶。荣西还写了《吃茶养生记》两卷,宣扬饮茶的益处。从此,日本饮茶的风尚由贵族社会逐渐普及到广大群众之中。

  建仁寺长老(荣西)赠茶,问于医师,知茶有遣困、消食、快意之效。然此物日本不多,乃寻其实。植两三株,诚有醒眠、舒气之功,亦使众僧服之。或谓此茶子,乃建仁寺僧正御房(荣西)由大唐携来植育而成者。





八、日本“博多织”与唐绫织物 

  译自辻善之助著《日本文化交流史》第六章,第99页。镰仓时期中叶,日本纺织物多受宋朝织物的影响而发达起来。在藤原定家的《明月记》里,宽喜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条有如下记载:

  “少年之时不见闻物也,最胜光院供养日、安元御贺三日,唐绫织物等五领三领,小袖女房著之,寻常时只著平绢云云。于近年者,上中下人偏用如此物,京中织手织出唐绫也。” 




九、宋禅僧与日本武士 

  摘译自《佛光国师语录》卷七和《佛源禅师语录》卷四。镰仓幕府时期武人专权执政。执权北条时赖召宋朝禅僧无学祖元、大林正念等来镰仓,宣扬禅宗,以与京都诸宗相对抗。禅宗以朴素寡欲为宗旨,时赖以下镰仓武士多热心参禅,皈依禅宗。禅宗对于日本武士道精神上的影响颇大。

1.《佛光国师语录》卷七

  若能空一念,一切皆无恼,一切皆无怖。犹如著重甲入诸魔贼阵,魔贼虽众多,不被魔贼害。掉臂魔贼中,魔贼皆降伏。

2.《佛源禅师语录》卷四

  击碎生死牢关,便见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方可出生入死,如同游戏之场。纵夺卷舒,常自泰然安静,陶中不挂寸丝。然立处既真,用处得力。 




十、击退蒙古的入侵 
1.蒙古国牒状

  译自《南都东大寺尊胜院藏本·蒙古国牒状》伏敌篇,卷一,第15~16页。至元三年日本文永三年(公元1266年)八月,元世祖命黑的、殷弘等道经高丽前往日本,高丽国王王禃遣其枢密院副使宋君斐,偕礼部侍郎金赞等同行,黑的等至巨济岛而返。至元四年六月,复遗黑的等再往高丽,谕令高丽国王逍使同往日本,以必得其要领为目的。九月,高丽王禃遣起民舍人潘阜等持元朝牒状及高丽国王书往日本。潘阜等在同年十一月到对马。翌年正月,到九州筑前,将牒状和国书交给日本大宰府。

  其牒状原文如下:
  上天眷命,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锋镝,即令罢兵,还其疆域,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丽,朕之东藩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国王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时,岂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不宣。
  至元三年八月


2.高丽国王致日本国王书

  译自《南都东大寺尊胜院藏本,高丽国王书》伏敌篇卷一,第17页。

  高丽国王禃右启:(中略)我国臣事蒙古大朝,禀正朔有年矣。皇帝仁明,以天下为一家,视遐如迩。日月所照,威仰其德。今欲通好贵国,诏寡人云;“海东诸国,日本与高丽为近邻。典章政理,有足嘉者。汉唐以降、亦或通使中国。故特遣使持书前往,勿以风涛险阻为词”。其旨严切。兹不获已,遣朝散大夫尚书礼部侍郎潘阜等,奉皇帝书前去。且贵国之通好中国,历代皆有。况今皇帝之欲通好贵国,非利其贡献,但欲以无外之名高于天下耳。若得贵国报音,必有厚待焉。其宗与否,既通之后,当可知之。其遣一介三使,试往观之,何如?惟贵国图之。拜覆日本国王左右。
  至元四年①九月 启


3。日本的设防备战

(1)日本接到牒状后的震惊

  译自《群书类丛·八幡童训》卷十三,第402~403页。

  文永五年②二月一日,公卿上奏,有蒙古国王来书,(中略)满朝文武见此大惊。遂就应否回报,或斩来使,进行商议。众议颇为分歧。有谓如不回报,逐回使节,是等于放虎归山,养狼于家。此使每夜徘徊筑紫,侦察军事要地,船舶港湾、海岸、土地险易,扎营地点、逃路等,无微不至。又常调查人民气质,刺探军政情况,然后回国。于是除庆贺后嵯峨法皇五十寿辰以外,停止一切土木营造,专为降伏敌国,向各寺社进行祈祷。(下略)

(2)镰仓幕府在九州设防备战

A。派御家人往九州防御

  译自《小代文书、关东御教书》。

  兹有蒙古人可能来侵袭我国消息,故差遣汝等御家人往九州,以资防御。诸御家人应亲自带领守护人立即速往肥后国所领之封土,作好一切防御外国侵袭事件,并有权镇压其领地内一切匪徒。
奉此,传达如上。此令
小代右卫门尉子弟等。
  文永八年九月十三日
                      相模守北条时宗③(花押)
                     左京权大夫北条政村(花押)

B。镇西谈议所的设置

  译自《大从文书、关东御教书》。

  镇西人员之诉讼事件,前日已发下守护人得处理诉讼事件之谕旨。地头、御家人、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