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中国的新革命 >

第9部分

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中国的新革命-第9部分

小说: 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中国的新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文操作平台,简洁、机敏,而又符合汉字世界的习惯。然而在1992年的这个春天,只有一个人意识到〃中文之星〃的价值。他叫贺文,是王志东在北大读书时的朋友。此人学的是政治学,满脸憨厚,工于心计,虽然不懂技术,但却极有商业眼光,善于蛊惑人心。当他在王志东的电脑上看到〃中文之星〃时,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财源。于是他下决心说服王志东放弃出国,留下来和他一同创业。这贺文摆出一副热血青年的样子,展开三寸不烂之舌,一会儿〃振兴中华〃,一会儿〃中国硅谷〃,一会儿又说〃中文之星〃简直就是一棵摇钱树。直到把王志东弄得热血沸腾。两人凑了15万元,注册一家公司叫〃北京市海淀区新天地信息技术研究所〃。说是研究所,其实是专门兜售〃中文之星〃的。王志东成了公司的总工程师和副总经理,从此再也没有加入〃出国潮〃。

  第26节:转变的年代(11)

  贺文没说错。当计算机的显示屏上悠悠滑出〃中文之星〃四个汉字的时候,人人称羡,都说〃汉字世界〃的新纪元已经开始。〃中文之星〃一炮打响,第一个月就赚进90万元纯利润。贺文把它标价680元一套与〃BDWin〃同价,因为挂在〃视窗3?0〃上特别好用,所以买家也不嫌贵。
  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所有那些〃中文平台〃的缔造者中,王志东无疑是最杰出的一位。以他的发明为基础的〃中文之星〃,在它最后从市场上消失之前卖出至少1000万套不是正版的就是盗版的,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在使用它。但是王志东却没有从他的发明中获得财富。他的伟大不在于他的财富暴涨,而在于他的技术想像力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微软产品的进入将会扫平中国的一切竞争者。在王志东早期的合作者中,有不少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知难而退,就连王志东本人也不认为自己拥有和微软抗衡的力量,所以他那时最强烈的念头就是把自己的公司卖给微软。有证据表明,尽管微软公司还没进入中国大陆,但是他们设在台湾的机构已经注意到〃中文之星〃的市场表现。1992年5月,一个叫陈秋潭的台湾人代表微软来到北京,一定要见到王志东才肯罢休。此人是微软〃视窗中文版〃的项目经理,一个行家,而且心地善良。他在一番仔细考察之后,终于相信〃中文之星〃在技术上有不少地方优于微软〃视窗中文版〃,不免对这小伙子心生敬佩。然而他更相信,微软能以远远高于其他公司的效率来开拓市场。
  他对王志东说:〃我就当你是朋友,给你一个忠告。你这个产品要赶紧卖。〃
  王志东问:〃赶紧卖是什么意思?〃
  他说:〃我们的'视窗中文版'9月份就要推出。〃
  不用说,这是在委婉地宣布,微软产品进入中国之时,就是中国产品的灭亡之日。王志东一边催促贺文赶快推销〃中文之星〃,一边半信半疑地等待末日来临。可是到了9月,他没见到微软产品,却见到另外一个人。此人来自台湾,却有个日本名字,田本和,自称是微软公司的,要在北京开设微软的分支机构,而他也的确带着微软公司那种目空一切的风格。就在王志东兴致勃勃地向他解释〃中文之星〃的好处时,被他打断。
  〃你不用说了。我只是劝你千万别和微软作对。〃田本和说:〃不论前进的路上有什么障碍,我们都会一炮把它轰平了。〃
  然而〃中文之星〃还是让微软感到压力。微软不肯买它,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相信拥有足够优势改善自己的技术。事实上陈秋潭的大陆之行以后,微软便把〃视窗中文版〃的整体方案全部推倒重来,所以发布产品的时间一再拖延。这给了〃中文之星〃至少两年去席卷市场。
  这件事让不少人对王志东刮目相看,把他当做〃振兴民族软件〃的英雄,可是他本人并不喜欢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个〃技术至上主义者〃、一个讲求实际的梦想家,对国家的界限没有真正的兴趣,也从来没有想过〃挑战微软霸权〃这样的事。事实上他对微软的感觉相当复杂,有时候佩服得五体投地,有时候又觉得不过如此。对于陈秋潭的善意,他说〃我非常感谢〃;对于田本和的狂言,他说〃我会记一辈子〃。如果说他做了什么事情真让微软这样的跨国公司感到压力,那也不是源自一个民族主义斗士的激情,而是出自他的纯粹技术的追求和商业眼光。
  152第十章出类拔萃之辈:第二代创业者我没别的本事,只是玩儿命想办法满足消费者。
  中关村的商业体系是一种发财欲望和胡打乱撞相结合的结果。它不是从技术的发明而来,而是从技术的应用而来;不是由什么人预先设计的蓝图来指引,而是在万千商家的买卖中自发形成。它是下列因素的产物:一方面是对技术的崇拜,一方面是对利润的追求;一方面是市场急速地成长,一方面是零打碎敲、缺少法律、漠视规则、以人际关系和口头承诺来维系的交易;一方面是独具匠心,一方面是模仿剽窃;一方面是雄心勃勃眼光四射,一方面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一方面信守自由主义的原则,一方面仰赖政府的袒护和资助;一方面秉承天时地利,一方面凭借个人善恶。那些最杰出的人几乎全都充满矛盾百出的品格,他们是破坏规矩的大师、自我保护的奇才、狂热的梦想家、孤注一掷的冒险家、兢兢业业的实用主义者。它提供了一条途径,把中国人的破坏性和创造性牢牢扎根于一块已经僵化的土地。在这个国家的改革史上,它可以说是浑水摸鱼、乱中取胜的典型一例。

  第27节:出类拔萃之辈(1)

  与其说他们擅长创造,不如说他们勇于探索。这个被后人视为富有全新意义的体制,最初只不过是一些不肯安分守己的人们左冲右突的产物。它的精髓是摆脱旧秩序的束缚,解放人的精神。开拓者的无知、粗陋和胆大妄为,不仅不会成为障碍,而且正是驱使他们迈出第一步的原因。中关村早期商业体制的主要内容,比如计算机部件进口、整机批发、建立零售商店以及上门推销,实际上是在模仿城市商业和农村供销社的既成模式。只是前人身陷公有财产的体系,又有政府计划约束,不能感受到真正的激励。而中关村的公司从一开始就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宗旨,其中要害,并非开辟新天地,而是将新的种子播撒在原有的土壤中。然而这完全是过渡性质的。新种子拥有吐故纳新的奇特力量,一旦生根开花,就不仅创造短期的买卖合同,而且从中生长出影响商业体系的长期因素,这正是中关村开拓者们留下来的遗产。
  新因素是伴随着新人物一起诞生的。1992年,中关村出了两个销售奇才,杨元庆和冯军。这两个人,如今一个是联想集团董事长,一个是华旗资讯总经理,都是中关村的出类拔萃之辈。当时他们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都曾想要出国留学、又鬼使神差般地留在中关村大街上。他们的第一份工作都是推销员,拎着产品上门兜售。除了这些,这两人还有一些相似之处,他们都属于中关村的第二代,身上带着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本色,这让他们看上去很像那些前辈;同时他们又有一种对新事物的敏锐和对现代文明的亲近感,这让他们看上去更像那些后来人。中关村第一代人常用〃下海〃描述自己的行为,那里面包含着一种挣脱传统的喜悦和惶惑,而中关村的第二代人更喜欢说〃创业〃,他们没有旧时代的重负,只有创造新世界的豪情。他们中间的流行语是〃风风火火闯九州〃。
  令人惋惜的是,现在很少有人记得他们当时是什么样子了。尽管代与代的年龄距离越来越小中关村的第二代比第一代差20岁,第三代比第二代差10岁但是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今天的年轻人不仅不了解第一代人,甚至也不了解第二代人。报纸电台电视台上那些成功者的趾高气扬和耀武扬威的形象,使人看了以后以为创业是一个紧张刺激、有惊无险、一夜之间梦想成真的故事,把那些〃事后诸葛亮〃也都当成未卜先知的英雄。即使遇到一个爱说老实话的人来回忆往事,他们也会满腹狐疑:难道真的有过这么一个时代?今日那些出类拔萃之辈,当初真的风雨无阻、昼夜不分、请客送礼、低三下四、被人家打碎牙齿和着血吞到肚子里?
  这样的年代的确有过。它孕育了中关村的第一代人,还有第二代人。比如我们说到的这两个商业奇才,杨元庆和冯军,在1992年全是一副寒酸潦倒相,和今天大街上的芸芸众生没有什么两样。
  杨元庆建立公司商业体系时的那种劲头,和前辈们推着平板车沿街兜售的情形如出一辙。他率领一小队人,来到白颐路的十字街头。大家朝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说声〃一、二、三〃,各自沿街走去,左右张望,活像一个个流浪汉。看见一个卖电脑的商店就走进来,自我介绍来自联想,手里的东西价廉物美,然后解释什么叫〃代理〃,问人家愿意不愿意做这生意。就这么一家一家找过去,接连好多天都是空手而归。
  1992年4月,杨元庆终于有了第一个代理商。他与中关村的一个叫〃鹭岛〃的小公司签署合约。当时他在联想的主要业务是销售惠普公司的产品。根据这个合约,〃鹭岛〃将承担分销〃惠普绘图仪〃的责任,联想则以营业额的3%作为回报。当日杨元庆指使自己的助手林扬去起草一份合同。林扬毕业于西安电子工程学院,1990年夏天进入联想,后来成为神州数码公司副总裁,始终没有离开销售这个行当,应当说是公司销售的大行家。当时他初出茅庐,授命起草〃代理合同〃,却不知道该怎么写,于是他把惠普和联想的协议文本拿出来,照葫芦画瓢,写出自己的合同。他坚信当年他起草的这个文本是〃中关村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代理合同〃。这种生机勃勃的民间创业故事,至今未能进入官方历史大事记,但它的确具有历史价值:一种全新的销售模式出现在这条大街上,也为联想微机每年数百万台的销售记录掀开第一页。

  第28节:出类拔萃之辈(2)

  然而即使是这年轻一代,也很少有人想到自己正在建造一个现代商业大厦。这个大厦的内部结构,是由〃代理〃和〃分销〃这样一些概念组成的。毫不奇怪,它们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引发了商业制度的巨大变化。此前几十年间,我们的国家并无〃代理〃和〃分销〃,市场销售是由〃批发〃和〃零售〃来完成的。前者买进货物以后还要转手卖给别的商家;后者则是直接面对消费者。如果你在90年代初期走进中关村的任何一家电脑商店,店家开口第一句必是问你〃批发还是零售〃。因为零售通常需要承担更高的税率,所以卖家总是为每一样商品规定两种不同的价格,而买家也常常会以〃批发〃名义来完成一桩〃零售〃交易。但是无论〃批发〃还是〃零售〃,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坐商〃。他们坐在店里等待顾客上门,既没有专门的销售渠道,也没有特定的顾客群。正是在这一点上,现代商业制度显示出它的区别。它类似于批发而又不同于批发,其实质是确立稳定的代理商和销售渠道,主动寻找客户群,而非守株待兔。
  国有商业体系的高成本和低效率,常常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道鸿沟,从而促使〃代理商〃兴旺起来。〃代理商〃网络的规模依据其顾主的实力大小而定,它们通常由北京扩张至外省区的中心城市,随着高速公路的兴建逐渐伸向中小城市。中国幅员辽阔,交通线路曲折漫长,很多地方甚至为飞机火车不能到达,令大公司无法一一涉足,而代理商则扎根当地,身在消费者之中,所以能够完成很多大公司无法做到的事。〃代理商制度〃在计算机产品领域里特别流行,还因为计算机在常人看来总是陌生和神秘的,如果有一个他们信任的人加以游说、解释和训练,就能大大增加交易的可能。
  〃代理商〃不同于传统商业机构的分公司。它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自负盈亏,它为委托者代销产品,把收到的现金如数返还,其本人利益由佣金来保证。佣金通常不会超过销售收入的3%,此外他们还要收取广告补贴、奖金、抽样检查之类的专门费用。一开始,代理商经营的是计算机整机以及辅助设备,一旦自己成了行家,就把形形色色的零件也控制起来。很多生产商甚至把原来由分公司担任的业务也转移到代理商手中。从制度上说,他们可以挑选代理商,但是这种选择通常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当公司初创、寂寂无名之时,如果有谁愿意代理他们的产品,已是求之不得,及至成长起来,他们的代理商也随之坐大,要想重新选择已经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联想,至今仍然流传着有关杨元庆和代理商的两个故事,其真实性毋庸置疑。一个发生在联想微机尚未成名之时,杨元庆跑遍全国寻求代理商,得到的回答是,〃让我给你做代理,还是你来代理我好啦〃。另一个发生在联想微机成为〃全国第一〃之后,杨元庆已是前呼后拥高高在上之人,但是如果有任何一个代理商未经预约就找上来,他也绝对不敢拒之门外。
  从某种程度上说,生产商越是强大,也就越是无法离开代理商。因为生产的过剩以致市场供过于求,使得销售环节愈加重要。于是代理商成了生产商的主人。他们不仅知道生产商的长处和短处,还知道消费者喜欢什么。一个势力强大的代理商,能够让自己的触角覆盖一个省区,甚至半个国家。他们可以操纵产品价格,以至于卖什么、在什么地方卖、卖给谁,都由他们一手操办。他们成为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一座桥梁,或者也可以说是一道屏障,能够把生产商和复杂多变的消费者世界连接起来,也能分割开。也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戴尔公司创造的〃直销模式〃才有了迅速成长的理由,这一模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代理商帝国〃,当然也会遇到〃代理商帝国〃的顽强反击。不过,这已经是10年以后的事了。
  我们仔细检查中国计算机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