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影响中国投资界的大学圈子 >

第1部分

影响中国投资界的大学圈子-第1部分

小说: 影响中国投资界的大学圈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美国精英圈子的一份子,在后来的总统选举中得到了这个圈子里的精英们鼎力相助。
      圆而中空,谓之圈子。在人际交往中,引申而来的人脉圈子,却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高度。
     血缘、地缘、业缘,同乡、校友、同僚、战友等等,都是形成人际交往圈子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们中国,在这些圈子里,校友圈子又显得比较特别,有人说,世界上能够产生最好的朋友的地方是学校和战场。
校友圈子在近十几年来形成的中国金融投资领域里开始逐渐凸显。中国产生金融投资的土壤也不过20多年,对于新中国这个没有市场化金融投资业务传统的国家来说,更是催生了金融人才的爆发式成长。
     中国的金融投资人才也是在这些年里逐渐积累壮大起来的。我们粗略地梳理后,发现中国在金融投资领域里的大量优秀人才的教育背景都集中于十数所国内高校。
     这就像20世纪初,中国在零的基础之上创建现代军队,培养现代化军官的黄埔军校,诞生了大批优秀的军官一样。
     这些高校就是中国金融投资人才的黄埔军校。在中国的金融市场这个平台之上,这些金融投资人士围绕着自己的母校或清晰或模糊地在金融投资界形成了不同的圈子。
     很多人都对自己的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毕竟这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在这儿度过了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在金融投资界也不例外,很多人不光在大学里学到了金融投资的专业知识,还对大学里形成的人际圈子信任有加。
因此,他们通过撒满中国大地的校友,形成校友圈,不仅叙旧话情,更是相互再次汲取养分。除了规模庞大的校友会外,还有一些在投资界聚拢校友的小圈子。
人大有上海的浦江金融论坛,在北京的燕山金融论坛,南北呼应以文会校友。一年四次,每季论坛都与当时的金融市场形势、证券投资密切联系,参加论坛的人员多数是人大校友,规模常在二三十人。
     “有共同的语言才能聊在一起,校友间有相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相近的专业,即使许多年后也更志同道合能走到一起。”人大校友裘国根解读着校友圈的凝聚力。
     几个熟识的同学平时的沟通和聚会是随时的。同门间、同级、上下届间的联系都比较直接。论坛、俱乐部、基金会等等,这些则作为联系校友圈子的良好舞台,一些相对活跃有影响力的校友在其中穿针引线,分享成功经验甚至失败教训。
     聚会叙旧那是自然,但金融投资圈的校友,每每都会从一些琐碎的事项论及当前的经济形势,或是各自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互通有无,交流观点,就像当年在学校读书时一样,对经济前沿的动向、对实践领域的事务尤为关心。
     “在这个圈子里,你可以不说话,但如果说就绝对不能骗人,如果骗人,很快你就会搞臭名声。”五道口硕士毕业的李旭利在谈及校友圈时说,“五道口的同学沟通大家的防备心都是很低的,彼此之间更为信任,没有人会有意识地骗人。”
     其实,这种对诚信、信用要求正式投资界繁荣的灵魂。投资界的校友圈,这里云集着财富,云集着校友情,更云集着榜样的力量。
     过去20多年,为中国投资界输送人才的高校数量众多,我们梳理了10所最具代表性的大学。无法回避的是,现在中国投资界已经形成了以北大、清华、人大、五道口、中央财大、上海财大、西南财大、厦大、武大、北京工商大学等为轴心的中国几大主要的投资界圈子。
      围绕着这些有深深学院烙印的投资界帮派,中国金融投资领域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的圈子。

 

 

                                    人大的江山

    南浦江、北燕山,金融投资行业内两大民间论坛在近年声势渐起。上至宏观环境及监管,下至证券投资实务,讨论议题紧随热点,为中国金融发展分析解读、出谋划策。 
     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论坛发起者与参与者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中国人民大学(下称“人大”)校友。人大经济、金融学科的深厚教育背景,让他们成为金融投资界的优秀人才。 
     而历数国内金融投资行业内的高校圈,像人大圈这样凝而不散、自成体系,甚至形成论坛规模的,确属少见。在形式多样、活跃的人大投资圈子的背后,蕴含着一种相同的积极主动、孜孜以求的精神与气息。 
                               二十年后再重逢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基本建设经济专业正式改建为投资经济系。 
     其时,国内证券业正值萌芽期,校方相关的研究和教学重点逐渐转移至金融投资领域,投资经济系的学生对证券投资亦饱含浓厚兴趣和热情。1987年入学的裘国根就是一员。 
     1991年,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裘国根发起组织了人大证券协会,在校内开始模拟股票交易,并最早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这就包括1991年入学的李旭利。1992年,裘国根还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证券词典《股票债券全书》的编纂。 
     毕业后,人大财经类院系的学生大多成为较早一批商业银行、证券、基金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的创建和参与者。 
     2009年,各自在投资界打拼了十余年的裘李二人再聚首,以合伙人形式成立了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如今,1989年考入人大、现任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总经理的莫泰山也即将加盟重阳。当年一起读书的伙伴,20年后将组成“人大铁三角”。在事业相近的领域内,这群有着相同教育背景的同学最为亲密。 
     裘国根曾感慨,当初一起参与协会活动、一同编纂证券词典的同学们再相聚,感觉很好。 
                                   南浦江、北燕山 
     人大毕业的投资人,凝聚力不止于此。 
      随着近几年国内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如今活跃在金融投资实业、宏观研究、监管等领域的人大校友数以千计。 
     在投资圈,除了上述裘国根、李旭利等私募精英,在公募基金和PE界也不乏原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莫泰山、达晨创投执行总裁肖冰、泰达宏利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刘青山、中国人寿富兰克林资产管理公司总裁陈东等人大毕业生的身影。 
人大校友会上海分会的专职秘书张筱文介绍,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从事金融投资的校友很多,目前校友会所联系到的大概就有二三百人。他们参加校友聚会都很积极,“中国人民大学”一直是他们认同的身份标签。 
     一年一度的 “中国人民大学资本市场论坛”上,就常能看到裘国根及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的身影。李振宁还有一个头衔,那就是人大上海校友会的会长,早在2006年3月,正是裘、李等上海金融圈内的人大毕业生为主力,发起成立了人大上海校友会以及金融专业委员会。 
     2008年的春天,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中国资本市场也在经历严峻的考验,就在上海花旗大厦,上海金融界的一群人大校友相聚在一起,热切探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股市未来投资价值等当时聚焦的话题。 
     这就是“浦江金融论坛”的首次亮相。它正是由裘国根、上交所副总经理徐明、证监会期货部副主任冯博、证大投资集团董事长戴志康、证大投资总裁朱南松、禹杉投资董事长唐荣汉、江苏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耿正义、华宝证券总裁陈林、华宝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国旺等校友自发组织,在上海校友会金融专业委员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内部论坛。 
     现在,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上交所所长张育军都是“浦江金融论坛”的总顾问。据了解,这个论坛采取的总召集人负责制,由召集人具体负责联络和承办,一年分春夏秋冬四次论坛,每季论坛都与当时的金融市场形势、证券投资密切联系,上述许多发起人都是召集人,论坛规模并不大,常在二三十人左右。 
     “他们有信念、极富热情,不为名、不图利,只是想做一些对金融发展有利的事情。”人大校友会的工作人员这样描述“浦江金融论坛”的发起人们。 
     无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还是经济逐步复苏的2009年,在上海的中国银行大厦金融家俱乐部、上海首席公馆、松江新城……“浦江金融论坛”都如期举行。 
     2010年3月27日,最近一期“浦江金融论坛2010年春季活动——复杂背景下的经济之道”在上海东郊宾馆贵宾楼举行,正是由裘国根和李旭利所在的重阳投资承办,现在华宝证券将筹备承办最新一期的论坛。 
     现在的“浦江金融论坛”不仅成为联系长三角金融界人大校友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京沪两地金融界人大校友联系交流的平台。 
     2009年前后,“浦江金融论坛”论坛的发起人之一冯博调至北京工作,他开始在北京积极筹办新的校友活动。受到“浦江”的启发,“燕山金融论坛”应运而生。 
        北京的“燕山金融论坛”五个发起人分别来自“一行三会”,还包括原人大副校长陈雨露 (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同样每个季度举办一次,多数在人民大学校园内举行,也为内部活动,“一行三会”及北京各金融机构中高管理层的校友自愿参加,组织形式类似“浦江金融论坛”,人大财政金融学院也参与组织。 
     保监会研究室主任周道许、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副主任李量、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龚明华、中国人民银行货政司副司长纪志宏都是 “燕山金融论坛”的代表。 
     就在中秋节期间,最新一期的“燕山金融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校园内举行,讨论的主题是“系统性风险干预与宏观审慎监管”。“燕山金融论坛”更关注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及监管问题。 
    “南浦江,北燕山”,一个侧重于证券投资实务、一个侧重于宏观环境及监管,二者南北呼应,相互补充,在人大投资圈中颇具代表性。至今,“浦江金融论坛”已经举办了9期,“燕山金融论坛”也已经举办了5期。 
     今年初,这两个论坛及人大财政金融学院还合作组成了 “江山论坛”,来自北京、上海、江苏30多为校友参家,许多校友被聘请为人大金融EM-BA项目的导师。 
     “江山”取自“浦江燕山”,还寓意人大校友能够继续雄踞金融江山,并推动人大的教育智库建设。 
                                人大力量 
     “不完全统计,在金融监管部门,人大的局级以上干部目前就有58个。”人大财政金融学院一位老师说,尤其是85…88级毕业的校友是主力。 
不仅仅在80年代,李振宁回忆,在2008年的上海校友会的迎新会上,100多名到上海工作的人大毕业生中有80多人在银行、证券、基金行业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这与人大经济金融学科门类多、分门别类细致有关,人大还有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这样的专业研究机构。”李振宁称。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介绍,人大在新中国最早成立金融教学和研究机构,当初是以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为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金融领域的需求多元化,逐渐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教育部5年一次的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人大金融系3次获得第一名。 
      目前,人大经济类学科集中在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统计学院等,而许多目前活跃的金融实业界人士多毕业于这些学院,“江山论坛”的许多核心成员更多来自财政金融学院。 
    当年的经济投资系与财政金融系如今已合并为财政金融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最早的前身是1950年人大建校时的财政信用借贷系,也是人大最早的八大系之一。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金融学教材和第一部财政教材即诞生于此。改革开放以后,活跃在中国各地学术界的财政金融领域学术带头人多是这一时期的毕业生,这里汇集了黄达、陈共、王传纶、周升业等国内财政金融学界元老。 
     事实上,财政金融学院还参与组织了一个名为 “货币圆桌会议”的活动,也是由人大校友、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摩根大通银行中国区企业银行业务主管贲圣林、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等人发起。 
正如裘国根所说,“校友间有相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相近的专业,即使许多年后也更志同道合能走到一起。” 
    “实事求是”的校训镌刻在人大校友东门内的巨石上,近70年来,这四个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鲜有哪个高校的自发校友活动如人大般成规模、成体系、成建设,他们仍在用实际行动秉承校训,认真为人、踏实做事。

 

 

 

                                       北大自由联

     在中国投资界短短的历程里,如果北大的毕业生没有一席之地,那是无法想象的事情。9月25日,北大经济学院金融系成立20周年,围绕着这段历史的现实是,北大毕业生在金融投资界无论是基金经理、基金高管还是PE合伙人,人数应该都是最多的。
这一点并不奇怪,北大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吸引了众多才华横溢的学生。“北大投资界没有特别紧密的校友圈子,因为北大毕业的优秀的人才太多了。”北大84级校友、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罗飞说。
但是投资界这个庞大的北大毕业生群体,无论是本科、硕士、博士抑或是MBA、EMBA都享受着北大这个光环笼罩的虚拟大圈子。东方基金基金经理李骥认为在他离开学校之后的职业生涯中,碰到的最优秀的投资人依然是北大人。
北大圈
提起北大投资人,很多人会想到明天系掌门人肖建华。生于1971年的肖建华15岁时便考上北大法律系,18岁成为北大学生会主席,27岁成为上市公司总经理,30岁掌控4家上市公司,成就了明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