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恐怖悬拟电子书 > 小村魅影三 >

第372部分

小村魅影三-第372部分

小说: 小村魅影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人经常在山林里面转悠,如果他既不打猎,也不才药草,既不砍柴,也不采石头,那他八成是一个盗墓贼。
    “在山上寻觅东西?”
    “对。我们上山打猎,大多数时候,眼睛往树上看,他的眼睛总是朝地上看。自从发生了姚家的事情以后,我总在想,姚虹桥莫不是在上山寻找古墓。”
    “可山上哪来的古墓呢?”张队长道。
    “过去,张家堡从小到老——连老祖宗都不知道山神庙下面藏着一个古墓,咱们挖灌溉渠的时候,不是看到古墓了吗?保不齐,在后山上还有古墓。那姚虹桥在山上转悠,十有是在寻觅古墓。”二毛道。
    “是啊!既然我们已经在后山发现了一座古墓,这就说明后山上还有古墓,山神庙的位置在凤凰岭的上脚下,一般人家会把坟墓建在山腰上,除非——”五婶欲言又止。
    “五婶,除非什么?”
    “除非上面已经有坟墓了。”
    “五婶说的有道理,咱们张家堡的祖坟就是从上而下,按辈分排列的。依我看,凤凰岭可能是某一个大户人家——或者是达官贵人家的祖坟。”
    “你最后一次在山上见到姚虹桥,是在什么时候呢?”
    “你们让我想一想。”二毛抽了两口烟,他眉头紧蹙,“最后一次碰到姚虹桥?具体日子不记得了,反正时间不长,大概在——”
    “大概在什么时候?”
    “在姚家出事前一年——顶多一年。”
    从上面这些随意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姚虹桥之所以避而不虑两个女儿的婚事,是不想在张家堡长期居住,姚虹桥之所以在张家堡呆了十年,恐怕是为了继续寻觅其它古墓陵寝,等捞足了,再离开张家堡。
    从案发现场——南唐古墓的形制和规模来看,古墓里面的随葬品不在少数,按张家堡人的说法,姚虹桥及其家人,自从落脚张家堡以后,不曾出过远门,那么,古墓里面的随葬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既然辜大爷和二毛能从姚虹桥的身上看出古怪,那么,就一定会有人发现姚虹桥的秘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当天晚上,张福清给同志们送热水瓶的时候,被李云帆留下来了,根据以往的经验,谈话分开进行比较妥当。
    张福清除了送来了四瓶热水之外,还拎来了一桶热水。平时,张福清是在早晨烧水,因为同志们的到来,张福清晚上烧了一锅水。
    让同志们没有想到的是,张福清是一个哑巴。让曹云清和马子腾感到意外的是,李云帆和卞一鸣竟然能和一个哑巴进行交流,李云帆和卞一鸣的调查连一个哑巴都不放过,可见他们的工作有多细致,再看看自己的调查走访,线条太粗了。

第二十一章 福清是个哑巴
    张福清在豆腐坊干了十三年,因为他一辈子没有结婚,生产队卞照顾他,让他在豆腐坊给张东旭打下手,张福清虽然是一个哑巴,但做起事情来,一点都不含糊,他手脚麻利,人也很勤快。
    十哑九聋,但张福清是一个例外,他虽然是一个哑巴,但他耳朵不聋,他还会写字。豆腐坊的豆腐张就是他记的。
    谈话是用一问一写的方式进行的。
    李云帆和卞一鸣还真从张福清的口中了解到一些情况。
    姚虹桥并非生活在真空里面,他和外界还有接触的,那是一九六九年的冬天——在一九七零年的春节之前,当时张福清正在豆腐坊里面泡豆子,突然从门外走进一个人来,此人向张福清打听姚虹桥的住处,张福清走出豆腐坊,看到大路上还站着两个人,他们的身上好像还背着行李。张福清就将姚虹桥家住的地方指给了这三个人。张福清非常肯定:这三个不是本地人,说话的口音和姚虹桥一样,也很杂。
    这三个人极有可能也是盗墓贼,张福清的判断符合盗墓贼的身份,盗墓贼四海为家,哪有古墓,他们的家就在那里,走南闯北的人,口音比较杂,也在清理之中。
    “三个人都是男人吗?”
    “天太黑,没有看清楚,另外两个人没有开口说话。”
    “这三个人离开的时候,你有没有看见?”
    “没有。”
    “你经常看到姚虹桥从豆腐坊的门前经过吗?”
    “经常看到,姚虹桥经常在夜里面打我们这里经过。”
    我们都知道,盗墓贼昼伏夜出,夜里面,姚虹桥应该出现在后山才对,他经常从豆腐坊的门前经过,是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你看到姚虹桥一般是在什么时候?”
    “晚上七八点钟的样子——天黑透了以后,晚上,我泡豆子一般在这个时候,东旭也见过他;早晨天亮之前,也见过他。”
    这就更诡异了。
    “李局长,姚虹桥在天亮前外出,他能到哪儿去呢?”
    张福清用笔在纸上写了下面的话:“天亮之前,姚虹桥不是出去,而是回家。”
    “姚虹桥晚上从你们的豆腐坊门前经过,身上有没有带包裹之类的东西呢?”
    “带了,我每次看到他,他的肩膀上都有背着一个包,看上去挺沉的。”
    姚虹桥深夜外出,极有可能是去交易的,带包应在情理之中。
    送走了张福清以后,第二个走进祠堂的是张东旭。
    张东旭高中毕业以后,回乡务农,张兆才看他是一个人才,整天跟泥巴打交道,确实有点委屈他高中生的身份,文俊大队是一个穷地方,读得起书的人很少,读到高中毕业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就让他负责豆腐坊的事情,姚虹桥虽然也拿公分,但他这个拿工分的和其他人不一样,张东旭的豆腐坊,按照生产队的要求,每个月跟生产队结一次账,做豆腐的黄豆是生产队提供的,每个月的月底,只需向生产队交纳一定数量的钱。

第二十二章 一次三斤豆腐
    一斤黄豆,能加工多少豆腐,一斤豆腐能卖多少钱,这是有数的,但豆腐是用水做的,水分多一点,豆腐的分量就会重一些,重一些,就可以多卖一点钱,生产队是按照最低的标准跟豆腐坊结账的,所以,豆腐坊还是会有些结余的,至少,可以弄点豆腐给家里面添一样菜。
    现在的人恐怕无法理解这一点,豆腐能值几个钱呢?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便宜的豆腐,很少有人吃,也不是主菜,可在一天只能挣一个鸡蛋的年代,经常吃豆腐,可是一种奢侈的生活。
    一个强劳力,一天拿十分工,那么,十分工能值几个钱呢?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会相信,一分工一分钱,十分工,一毛钱,一斤鸡蛋是七八毛钱,大一点的鸡蛋,七八个一斤,一毛钱的工钱可不就是一个鸡蛋吗。
    不过,张东旭并不贪念这些油水——或者叫好处,结余的钱,他都给了张福清,多出来的豆腐,张福清带回家的多。张福清是一个哑巴,一辈子都没有结婚,兄弟分家之后,他一个人单过,又是张东旭的堂叔。所以,张东旭对他很照顾。
    这些情况都是张兆才跟同志们说的;张东旭除了管豆腐坊的事情,还是一个记工员,张家堡一百多个劳动力的工分都是张东旭记的。他的工分记得清清楚楚,年终的时候,张东旭还多做几包豆腐分给各家各户,过年的时候,这也算是一道菜;不仅如此,到年底的时候,张东旭还帮助会记负责分红事宜。所以,在乡亲们中间,还是比较有威信的。
    张东旭证实了张福清的说法。他也见过姚虹桥好几次,其中有两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天亮之前,姚虹桥也是从外面回来的。
    “姚虹桥回家,是从张家堡,还是走大埂这条路呢?”
    “走大埂这条路。我见到他两次,都是从大埂这条路回山神庙的。他昼伏夜出,走大埂这条路,是怕被人看见。”
    “姚虹桥每次外出——或者回家,都是在夜里,你们如何能确定是他呢?”
    “姚虹桥的身形和别人不一样,他的腰佝偻的很厉害,远远的就能认出他来。他走路的速度也很快,一眨眼的功夫,人就不见了。在咱们张家堡,这么走路的人,只有他一个人。”
    “姚虹桥的老婆和两个女儿是不是经常外出呢?”
    “没有——至少,我没有见过,他们倒是经常上街赶集,但都是和村子里面的人一起去的。”
    “你夜里看到姚虹桥的时候,有没有见到肩膀上背着一个包呢?”
    “不错——我看到了,有一个包,每一次都有。无论是去的时候,还是回家的时候,肩膀上都背着一个包。”
    至于哑巴张福清提到的三个外地人,张东旭没有见过。
    在李云帆的追问下,张东旭提供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情况,这个情况进一步证实了李云帆和卞一鸣对案情的判断——初步判断。

第二十三章 来去无影无踪
    平时,姚虹桥家是豆腐坊的老主顾了,一般情况下,姚虹桥的老婆李银杏一个星期要到豆腐坊来买两次豆腐,而在张家堡,一般人家一个月能卖一次,那就算不错了了,豆腐坊磨出来的豆腐,大部分用独轮车推到街上去卖,再就是有红白之事的人家买去了。
    去年冬天——这个时间和张福清所说的时间是一致的,李银杏来买过几次豆腐,间隔的时间和以前差不多,也是一个星期两次左右,但每次买的斤两大不一样,过去,每次顶多买一斤多一点,那几次却买了三斤多。张东旭出于好奇,问过李银杏,豆腐这玩意,时间摆长,就不新鲜了,姚家住的地方又不远,豆腐坊天天都做豆腐,干嘛要买这么多的豆腐呢?
    “李银杏是怎么说的呢?”
    “她说,分几顿吃,冬天,把豆腐放在水里泡起来,不会坏,免得一大早跑到豆腐坊来,她说的也是实话,我们豆腐坊每天六点钟左右就要上街买豆腐去了。”
    张东旭提供的情况进一步印证了哑巴张福清的说法,姚家有四口人,加上刚来的三个人,一顿吃三斤豆腐,斤两应该差不多。
    “按照这个斤两,李银杏一共买了多长时间?”
    “时间倒不长,也就十来天吧!半个月左右。后来就恢复正常了,一次买一斤多。大概是我说了不该说的话。”
    “你说了什么?”
    “我问她是不是家里来亲戚了?在咱们这里,只有来亲戚了,才会买这么多的豆腐。之后,她就恢复正常了。但从那以后,李银杏上街的次数多了。她上街肯定要经过我们豆腐坊。过去,逢赶集的时候,李银杏才去,那一段时间,李银杏两三天就要去一次。”
    “李局长,一定是姚虹桥和李银杏担心张家堡人疑心,所以没有继续在豆腐坊多买豆腐。”卞一鸣道。
    “张东旭,李银杏经常上街,持续的时间有多长呢?”
    “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具体时间,不知道,反正时间比较长。”
    “在此期间,姚虹桥有没有在夜里出去过呢?”
    “没有。”
    这就对了,家里面来客人,主人外出,肯定是不妥的,根据张福清的说法,三个不速之客应该是男人,家里面放着老婆和两个黄花大闺女。
    从张福清和张东旭提供的情况来看,三个不速之客从一九六九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春天,在姚家呆了不短时间,在此期间,姚家人一点都不声张,张家堡人也没有看到这三个人,显然,姚虹桥是不想让乡亲们知道。试想一下,如果是正常的走亲戚,用得着这么藏着掖着吗?家里面来亲戚,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啊!在农村,不管哪家来亲戚,也不管来什么样的亲戚,一眨眼的功夫,乡亲们都知道了。
    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只有一个,因为这三个人是盗墓贼。姚虹桥是盗墓贼,姚虹桥不想让张家堡的乡亲们闻出味——看出端倪来。

第二十四章 大爷一早登门
    如果张家堡的乡亲们对三个不速之客的身份产生怀疑,那么,也就会对姚虹桥的身份产生怀疑。更重要的是,三个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张家堡——潜入姚家,一定是为山上的古墓来的,他们不想让别人干扰自己的计划。盗墓贼是最怕被别人盯上的。所以,谨慎小心,是盗墓贼的职业习惯,也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和成功法宝。
    整个晚上,曹云清和马子腾始终保持沉默,他们在自我反省,李云帆一行介入此案才一天,就了解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情况,这说明他们当初的调查走访是多么的简单和粗糙。两个人私下里交流过,他们要借这次机会,好好向李云帆等人学习。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刑侦工作者。
    根据四月二十六号了解到的情况,案子在李云帆和卞一鸣的脑子里面形成了一个轮廓线:姚家的灭门惨案,应该和三个不速之客有关系。
    这个结论得出来比较容易,但要想上升为案情的线索,还差一大截,同志们上哪里去找这三个不速之客呢?
    我们都知道,盗墓贼,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从他们杀人的方式和手段来看,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他们长得什么样?是什么地方的人?张家堡的人全然不知——他们在姚虹桥家生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张家堡的人竟然毫无察觉。张家堡的老人倒是注意到姚家的烟囱烟冒的时间比一般人家长,但就是不知道姚家的锅里面一下子多了三个人的饭蔡。姚虹桥不想让张家堡人知道家里面来了三个人,三个不速之客更不想抛头露面,所以,这个案子还是非常棘手的。
    同志们带着忧虑和困惑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晨七点钟左右,同志们在五婶家吃早饭的时候,村子里面的狗叫了起来,接着还传来几条狗互相撕咬惨叫的声音。
    在狗主人的呵斥下,狗停止了撕咬。紧接着五婶家的院门响了。
    二毛打开院门,一个老人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李云帆一眼就认出了此人,他就是辜大爷。他的身后跟着一条大黑狗——它张着大嘴,拖着长长的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辜大爷这时候来,一定有话要说。
    “大兄弟,快进屋。二毛,你扶着点。”五婶一边指使儿子,一边走进厨房。
    辜大爷刚坐下,五婶便端着一碗鸡蛋面条走了进来:“大兄弟,快趁热吃。”
    “大妹子,我有话要跟公安同志说。李同志,你们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