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142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42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登月舱内。两名宇航员换下月面航天工作服,然后开始整理东西。因
为月球标本增加了飞船的重量,必须把没有用的东西全部清除出去,总共将
价值 100 万元的东西扔在月球上,然后开始睡觉,此时已是 3 时 57 分。
     当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月探险的时候,柯林斯一直驾驶着“哥伦比
亚”在离月面 110 公里的地方绕月飞行,他的任务是担当中继站工作;同时
要密切关心两位伙伴的安全,随时准备去救援他们。他的另一项工作是利用
光学测量仪计算飞船的绕月轨道,不断校正飞船的飞行姿态与位置。
     7 月 21 日上午 11 时 15 分,登月舱内的两名宇航员被唤醒,准备飞离月
球,去和“哥伦比亚”对接。他们首先打开雷达仪,接收并测量“哥伦比亚”
的行踪,而柯林斯和地面指挥中心不断将“哥伦比亚”的轨道数据输入“鹰”
的计算机内。“鹰”的计算机根据这些输入的数据和原来贮存的数据加以计
算,就能算出月面发射的准确时间。7 月 21 日下午 2 时 53 分,宇航中心向
登月舱发出可以离开月球的命令,接着“哥伦比亚”从“鹰”头顶飞过,登
月舱上升节段发动机也开始点火,“鹰”从月球飞起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
德林在月球共逗留了 21 小时 36 分。
     登月舱从月球发射没有正式的发射架,是以下降节段代替发射架来完成
发射工作的。“鹰”以 10.8 米/秒的速度平稳地上升,再次进入绕月轨道和
“哥伦比亚”一起成为月球的卫星,他们都使用雷达和光速走向仪不断修正

各自绕月轨道和飞行角速度。经过了半小时的绕月飞行,两个飞行器对接成
功了。还是由柯林斯卸下封闭板,然后和两个战友将采集到的月球标本资料
拖进指挥舱,然后又密封通道。至此,分别了 1 天半的战友又欢聚在一个舱
内。而为人类登月工程立下汗马功劳的登月舱被母船扔掉了。它的最后一次
贡献,就是减轻“阿波罗”飞船的重量。它作为一个人造月球卫星将一直围
绕月球飞行。
    7 月 22 日零时 10 分,地面发来返回地球的命令,休斯顿宇航中心与“阿
波罗”11 号飞船之间交换了位置、时间和数据,通过计算机的运转,服务舱
的发动机准时点火喷射,“阿波罗” 11 号冲出了绕月的轨道,胜利踏上返
回地球的航程。
    由于登月使命圆满完成,在返回的路上,3 名宇航员情绪饱满,宇航员
通过电视屏幕向电视观众表演了神奇的太空失重现象,像玩杂技那样飘浮旋
转,使水滴在飞船内成为小球,然后腾空用嘴吸饮。7 月 23 日,宇航员进行
了最后一场历时 12 分钟的彩色电视广播,3 名宇航员还发表了演说,内容虽
然各有侧重,但都一致提到这次登月飞行的成功,是所有参与人员共同努力
的结果,登月的成功不只是属于他们 3 人,也不只是属于美国,而是属于全
人类。
    为了迎接登月宇航员的胜利归来,美国政府组织了庞大的欢迎阵容,美
国海军派出一支庞大的救捞船队,它包括 9 艘船只,54 架飞机,近 7000 名
海军人员。“大黄蜂号”航空母舰是这个救捞船队的主角,它停泊在“阿波
罗” 11 号降落的地方——夏威夷岛西南方约 950 海里处。在“大黄蜂号”
的飞机库里设有一个临时防疫站,宇航员经过这里的初步检疫,然后被送到
休斯顿宇航中心的检疫所去隔离检查。
    此外,还有 12 架直升机和 2 架喷气侦察机随时准备起飞,2 艘驱逐舰和
1 艘追踪舰严阵以待,整个宇航员的返航和欢迎仪式实况,通过“大黄蜂”
号上架设的活动电视发射装置来播放。彩色电视讯号分别发送给太平洋、大
西洋和印度洋上空的国际通信卫星,再转送到全世界约 1000 家电视台,估计
全世界有 49 个国家约 5 亿人通过电视屏幕收看了返航仪式。还有更多的人收
听无线电实况广播。
    此时,飞船上的 3 名宇航员既紧张又兴奋,重入大气层是这次月球之行
最后一道关口,他们必须操纵飞船以准确的角度进入大气层,如果进入角度
过小,飞船有可能擦过大气层表面又被弹回宇宙,如果角度过大,宇宙飞船
将和大气猛烈撞击,就有可能像流星一样被烧毁。经过多次校正,飞船终于
准确地进入了轨道。
    7 月 28 日中午 12 时 22 分,服务舱完成使命后被扔掉,坠入大气层烧毁。
12 时 35 分,指挥舱以每秒 11 公里的速度坠入大气层,由于空气的猛烈摩擦,
飞船外表的温度达到 3000℃,整个飞船像一个红色的火球徐徐下落,当它进
入人们的视野时,“大黄蜂”号甲板上的人们顿时发出一片欢呼。10 分钟后,
一声巨响,飞船指挥舱溅落在太平洋上。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宣布:“我们已
溅落。”时间是 1969 年 7 月 28 日美国东部时间中午 12 时 55 分 22 秒。经过
195 小时 18 分 22 秒的飞行,“阿波罗”11 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人类首次登月
任务后,平安返回地面。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全速向溅落点驶去,尼克松在舰上用望远镜观看,
海军乐队奏起了进行曲,搭载宇航员的直升机缓缓降落在宽大的甲板上,3

名宇航员立刻被迎进临时防疫站,尼克松总统只能隔着玻璃窗,通过麦克风
向 3 名宇航员表示热烈祝贺。在掌声和欢笑声中,随军牧师念起祈祷词,这
种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到此结束。
     从月面带回的资料标本、音像制品以及各种数据,在休斯顿的“月球返
回接待研究所”里将被研究处理。3 名宇航员在医生的陪伴下被隔绝了 3 个
星期,让医生作彻底的检查,将检查测试数据与登月以前做比较。同时他们
还要把在空间做的试验和科研项目逐项写出详细的报告。只有在这一切都完
成后才能“恢复自由”。
     继“阿波罗”11 号宇宙飞船登月之后,美国又接连发射了“阿波罗”12
号至 17 号等 6 艘飞船,其中除“阿波罗”13 号因服务舱的氧气箱破裂而放
弃登月外,其余 5 次均获成功。1972 年 12 月随着“阿波罗”17 号飞船在太
平洋溅落,整个“阿波罗”工程宣告结束。在“阿波罗”12 号到 17 号飞船
的 6 次飞行中,又有 21 名宇航员,其中有 12 名踏上了月面,他们先后在月
球上安放了 5 座核动力科学实验站、6 个月震仪和 25 个测试仪器,将 3 辆月
球车送上月面,共带回 400 公斤的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全世界有几十个实
验室得到了月球标本。

         拜访我们的“邻居”

     水星的第一位“客人”  “水手”10 号是人类向水星派出的第一个观察
员,它是水星接待的第一位“客人”。
     “水手”10 号是八面柱体,有 2 块太阳电池板,重约 525 公斤,内装电
视摄像机、磁强计、粒子探测器、红外和紫外摄谱仪等。
     1973 年 11 月 3 日,用“宇宙神—人马座”运载火箭,从美国卡纳维拉
尔角发射。发射后运行距金星 5300 公里处时,借助其引力场作用加速飞向水
星,行程约 3.8 亿公里,于 1974 年 3 月 29 日与水星相遇,从距水星 720 公
里处飞过。此后,又两次与水星相遇,一次是 1974 年 9 月 22 日,另一次是
1975 年 3 月 16 日。
     “水手”10 号不仅是人类向水星派出的第一个观察员,而且还是航天史
上第一个借用一个行星引力为动力而到达另一个行星的探测器。通过 3 次对
水星的抵近勘察,获取了大量的资料。水星是比木星或土星还要小的行星,
那里大气稀薄,含有微量的氩、氖、氮等气体。大气压很小,表面温度为 90~
570℃;磁场微弱,约为地球的百分之一;水星表面与月球表面基本相似,有
许多火山口。
     金星首次探测  “维纳斯”是爱和美女神的名字。金星是人们最喜爱而
又美丽的行星,因此西方人把金星叫做“维纳斯”金星给人类留下了许许多
多美丽的传说,促使人类去探索去证实。世界进入 60 年代后,人们把探测的
目标瞄准了金星。
     1961 年 2 月 4 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火箭发射场升空了第一颗重 618.3
公斤的金星无人探测器“巨人”号,很可惜失败了。2 月 12 日前苏联又发射
了探测器“金星”1 号。它重 643.5 公斤,备有 2 块太阳能电池板和直径 2
米折叠式抛物面天线。5 月 19 日至 20 日从距离金星 10 万公里的地方通过,
由于无线电通信系统出现故障,又未能对金星进行考察。
     1962 年 7 月 22 日,美国将重 200 公斤的“水手”1 号金星探测器,从卡

纳维拉尔角用“阿特打斯—阿吉纳”B 火箭发射,因火箭的电子计算机程序
出现故障,造成了火箭的控制系统失灵,使发射失败。一个月后,美国又发
射了“水手”2 号,顺利地进入金星轨道,于 1962 年 12 月 14 日从距离金星
34752 公里的地方通过,此时“水手”2 号距地球 5760 万公里,由于无线电
通信正常,“水手”2 号上的红外探测器等科学仪器把金星表面的温度(427
℃)和所得的其他数据准确地传送回地面,创造了航天史上又一奇迹。
     “水手”号探测器,是美国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系列。从 1962 年 7 月至
1973 年 11 月共发射 10 个,其中 3 个飞向金星,2 个成功;6 个飞向火星,4
个成功;另一个是对金星和水星进行双星观测,成为第一个双星观测器。
     拜访金星  1965 年 11 月 16 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上空送走一个
“客人”——“金星”3 号无人探测器,它是投入“维纳斯”——金星怀抱
的第一个使者,不仅如此,它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地球到达另一个行星
的人造物体。
     “金星”3 号,重 960 公斤,本体高 3.5 米、直径 1.1 米,探测器里安
有一个直径达 90 厘米的着陆舱。着陆舱内装有一面印着前苏联国徽的锦旗和
一个直径为 7 厘米雕刻着地球大陆的地球仪。如果金星表面有高等生物,它
们获得地球仪,就知道探测器来自地球,这是前苏联科学工作者的设想。
     “金星”3 号发射后,运行 105 天,于 1966 年 3 月 1 日到达金星表面。
遗憾的是该探测器通信系统在着陆之前失灵,所观测的数据未能送回地面。
     此后前苏联又陆续向金星发射了 7 颗无人探测器,尤其是“金星”5 号
和 7 号软着陆在金星表面,进行了实地勘察,金星之谜揭开了,人们开始了
解“维纳斯”的面容。
     人造金星卫星  为了真正弄清“维纳斯”——金星的真面目,前苏联从
1961 年先后发射了 8 颗探测器。1975 年 6 月 8 日又发射了第 9 颗探测器“金
星”9 号。1975 年 10 月 22 日,即发射后的第 106 天,着陆舱软着陆在金星
表面,轨道舱则继续绕金星飞行,该轨道舱即成了航天史上第一颗人造金星
卫星,它也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行星卫星。由于金星大气十分稠密而且被电
离了,原来拍摄的照片只能看到一片云,因此它又成了掀开“维纳斯”的面
纱,拍摄“维纳斯”真正“脸庞”照片的航天器。
     “金星”9 号轨道舱,可对金星进行自行观测,又能作为无线电中继站,
把着陆舱在金星表面拍摄的金星照片以及测得的风速、压力、温度、太阳辐
射量、大气层密度及成分等数据及时转发给地球。“金星”9 号的最大功绩
在于帮助人类第一次弄清了一些“金星”之谜。
     “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  麦哲伦是葡萄牙的航海者。16 世纪 20 年代
初,他率领船队完成了首次环绕地球的航行。
     1989 年 5 月 5 日,“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由美国航天飞机“阿特兰
蒂斯”号携上太空。它是美国 11 年来发射的第一个从事星际考察的探测器,
也是从航天飞机上发射的第一个担负这种任务的探测器。
     “麦哲伦”号探测器将在太空游戈 15 个月,行程约 13 亿公里,计划 1990
年 8 月飞入金星引力圈内,最后点燃火箭发动机,进入一条周期约为 3 小时
的绕金星轨道。
     “麦哲伦”号探测器的主要使命是:了解金星的地质情况,如表面构造,
电特性等。研究火山和地壳构造以及形成金星表面特性的原因;了解金星的
物理学特性,如密度分布和金星内部的力学特性等。

     “麦哲伦”号探测器上采用了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对金星进行探测,
并绘制金星图像。
     1990 年 8 月 10 日,“麦哲伦”号探测器顺利到达金星。8 月 16 日,探
测器上的合成孔径雷达开始对金星表面进行探测,虽然只获得金星表面的一
小部分资料,但图像非常清晰,可以清楚地辨认出断层、火山熔岩流、火山
口、高山、峡谷和陨石坑。“先驱者金星”号探测器发现金星上可能曾经有
过水,“麦哲伦”号将要“看看”金星上是否有河床和海滩等。
     在西方被称作女神维纳斯的金星,总被浓云密雾包围着。让“麦哲伦”
号透过浓云密雾,早日揭开金星的面纱。
     人类将登上火星  探索火星是人类长期的宿愿,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
人类登上火星已不是遥远的梦想,再过一二十年之后即可实现。如果用航天
飞机从地球飞抵火星,需要 6 个月左右。登陆后,宇航员将按计划在那里逗
留 5 年,为适应长时间飞行中失重的麻烦和火星上缺氧环境,一些国家正在
训练一批 15 岁的男女少年,作为未来登陆火星的人选,词时开始研制一艘可
载 30 名宇航员的航天飞机或飞船,作为将来飞往火星之用。
     美国和前苏联科学家提出用最新的航天技术登陆火星。这个计划是由美
国斯坦福大学 4 名教授和前苏联的 5 名高级工程师提出的,他们计划的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