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179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79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它就是在俄罗斯国旗上烙上了匈牙利的印记,是对斯洛伐克同胞的背叛。
    更让斯洛伐克人恼火的是,匈牙利外交部紧急发表外交备忘录,提醒斯
洛伐克说,十字架是匈牙利军服上早已有的特定标志,并对斯洛伐克的一种
出版物表示了不满。因为该出版物竟然公开向使用双十字架的匈牙利兴师问
罪。
    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也存在类似的纠纷。3 年前,立陶宛议会曾就国徽上
马尾巴的角度问题展开过激烈辩论。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的马尾巴朝上,后
者的马尾巴朝下。这又引起两国间一场打不清的官司,双方都指责对方盗用
了自己的国徽。
    拉脱维亚国旗上的酱色常被人们混同为一般的红色,因而人们也常常将
它的国旗错认为是奥地利的。更不幸的是,拉脱维亚人历代钟爱的字形标志,
竟曾被用作纳粹的党徽,至今为人们深恶痛绝。

         妙联斗群魔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在一次“议和”会
议上,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借机寻衅,阴阳怪气地对清政府代表说:
“听说你们中国人很擅长对对联,现在我出一上联,看你们能不能对出下
联。”接着,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用傲慢的目光环视了一下全场,说:“我
这上联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八国代表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会心地发出一阵狂笑声。面对这种蓄意
挑衅和戏弄,在场的清政府官员虽然个个义愤填膺,但因一时无词答对,也
是无可奈何。正在尴尬之际,一位坐在后排的清政府代表霍然站起,用宏亮
的嗓音义正辞严地说道:“既然你们外国能想出上联,中国人也就必定能对
出下联。我们的下联是‘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这半副对联对仗工整,文字严密,内容犀利,针锋相对,使得挑衅者相
顾愕然满脸窘态。

      江湖医生的“诊断”

    清末湘军首领曾国藩早年患有严重的牛皮癣病,背部和两条大腿上都长
满了一圈又一圈的白癣。每当病发时,奇痒难耐,彻夜不眠,时常由于抓挠
过力,弄得浑身上下血迹斑斑,床上掉满一层癣皮。
    有一天,家人为他请来了一个自称是“治癣高手”的江湖医生,谁知一
连服了 3 个月的药,竟然毫无疗效。于是曾国藩大发雷霆,派人把那郎中找
来臭骂了起来。那郎中却不加任何分辩,待曾国藩发过火以后,才不慌不忙
地说道:“大人且息怒,听我说明原委。曾大人前生本不是凡人,而是昆仑
山上修炼了千年的蟒蛇,您身上这癣也不是病,而是与生俱来的‘蟒纹’啊。
您的‘蟒纹’长了一圈又一圈,这预示着您将大富大贵,身穿蟒龙之袍,登
宰相之位了。”曾国藩听了郎中的话,立刻转怒为喜,非但没有责罚他,反
而还给了他许多的赏赐。从此以后,曾国藩再也不以癣为病了,反把它看成
能给自己带来官位高升的一种象征和标志了。
    原来,曾国藩在幼年的时候,曾多次听母亲讲过在生他之前梦见蟒蛇精
投胎的故事,他也因此时常认为自己不是凡人,所以这次听了郎中的“诊断”
以后才会深信不疑。殊不知郎中所言全是事先编好的,他是在一次同曾府家
人的闲谈中了解的那个所谓“蟒蛇精投胎”的故事,这次害怕遭受责罚,才
急中生智用几句瞎话蒙混过了关。

         幸亏有把扇子

    李鸿章是清朝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经常要从事一些外事活动。令人惊
讶的是,他竟然不懂外语,一点儿也不懂。不过,由于他阅历很深,经验丰
富,一般的外事应酬,倒还能够应付自如。他有一诀窍,就是临时抱佛脚,
在会见某个国家的使节以前,事先找翻译学几句该国的语言,不外乎寒暄客
套,“你好”、“再见”之类的话,强记在心里,应酬在嘴上,倒也十分灵
验。
    有一次,这位大人物要出使沙俄,行前,当然还须如法炮制一番。怎奈
俄语与汉语迥然不同,简直把这位大学士的脑袋都快弄昏了。无奈,便借助
于纸扇,在上面写了几句俄语的音译和意译,以便应急。幸亏有一位聪明的
通事把译文编成了有一定意义的谐音文字,才使“李大人”顺利过了关。据
说,扇面上的译文有这样几句“请坐——杀鸡切细”,“谢谢——四包锡箔”,
“冷——好冷得哪”,“好——好老少”,“再见——达四维大理也”。被
蒙在鼓里的俄国人连声夸奖“李大人”的俄语说得地道,李鸿章出使归来以
后也经常对此津津乐道。

           推“八字”

    有一次,两个别有用心的商人找到孙中山,说是要为他推算一下“生辰
八字”(旧时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合起来是八个字。
迷信的人认为根据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好坏)。
    “推‘八字’?”孙中山哈哈大笑,说,“要是推出我的‘八字’不好
来,我就不要革命了?干脆我对你们讲明我的‘八字’吧:打倒军阀,革命
到底!”两个商人一听,愣在那里半天也说不出话来。孙中山大笑着说:“你
们远道而来,干脆我再送你们个‘八字’吧:百折不挠,挽求中华!”两个
商人见说服不了孙中山,只好悻悻地离去了。

           一字之差

    袁世凯当了大总统,他的儿子袁克定也成了要人,不少人趋奉巴结。袁
克定有个亲信叫徐顺,想在政府里找个差事干。于是袁克定写了一封亲笔信,
让他拿着信去找张宗昌。
    张宗昌是袁世凯的部属,看了信后,知道来人求职,又有袁大公子的亲
笔信,怎么能怠慢呢。便拿起毛笔,写了“派军法处”几个字,交与副官办
理去了。
    过了几天,张宗昌忽然接到袁克定的电报,电报责问张宗昌:“我介绍
徐顺前去为你服务,你不委用也就算了,为什么要把他抓起来?”
    张宗昌看了电报,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急忙把副官找来,劈头盖
脸地吼道:“谁叫你把他给抓起来的?”
    副官把张宗昌的手令取来递给他。张宗昌看后,变得哑口无言。原来,
他在写“派军法处”几个字时,误把“派”字写成了“抓”字。

        武绍程计保毛泽东

    1917 年春,著名教育家武绍程先生任湖南第一师学校校长。当时,毛泽
东等一批积极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在该校就读。他们为了追求救国救民的
真理,秘密从事着革命活动。这一切得到了一师校长武绍程及部分进步教师
的支持,却也引起了反动当局的仇视。
    一天,武绍程突然接到湖南省政府的一纸密函,打开一看,竟是要校方
羁押毛泽东!眼看自己的得意门生处境极其危险,武绍程心急如焚。可是,
如何设法使毛泽东尽快得知消息,早早脱离险境呢?武绍程心急火燎地四处
寻找,找遍了整个校园却不见毛泽东的影子。
    武绍程灵机一动,信手写了一张“开除”毛泽东学籍的告示,并特意将
落款的时间向前推移了 10 天。
    第二天上午,毛泽东突然出现在武绍程的面前。武绍程还没等对毛泽东
说明利害,一个进步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校长,一伙军警已冲进校
园!”面对这突发的事变,他无暇思索,用命令的口吻说:“快,润之,到
我的卧室躲一躲!”毛泽东刚刚走进校长的卧室,那伙军警便气势汹汹地来
到了武绍程的面前,武绍程扫了他们一眼,沉着镇静地问道:“诸位前来敝
校,不知有何贵干?”一个当官的警察“喀嚓”一个立正行礼:“报告校长,
我们是奉命前来捉拿毛润之的。”武绍程不慌不忙地指着昨天晚上贴出的那
张告示,煞有介事地连连说道:“唉,可惜,可惜!你们来迟了,你们看,
那上面白纸黑字写得一清二楚,毛润之不务正业,违反校规,早在 10 天前就
让我开除了。诸位既然来了,不妨到处找找,看他是否还在学校。”军警们
在校内胡乱地搜寻了一番,一无所获,只好回去禀报了。

       “先种树再说”

    吴佩孚的势力日渐强大,成为权倾一方的实力人物。
    一天,他的一位同乡前来投靠他,想在他那儿谋个事儿做。吴知道那位
同乡才能平平,但碍于情面,还是给他安排了一个上校副官的闲职。不久那
位同乡便嫌弃官微职小,再次请求想当个县长,要求派往河南。吴佩孚听了,
便在他的申请书上批了“豫民何辜”4 个大字,断绝了他的念头。谁知过了
些时间,那人又请求调任旅长,并在申请书上说:“我愿率一旅之师,讨平
两广,将来班师凯旋,一定解甲归田,以种树自娱。”看到同乡这样没有自
知之明,吴佩孚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于是又提笔批了“先种树再说”5 个大
字。

       “张作霖手黑”

    素有“东北虎”之称的张作霖虽然出身草莽,却粗中有细,常常急中生
智,突使奇招,使本来糟透了的事态转败为胜。
    有一次,张作霖出席名流集会。席上不乏文人墨客和附庸风雅之人,而
张作霖则正襟危坐,很少说话。席间,有几位日本浪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
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张作霖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在大庭广众之
下,“盛情”难却,就满口应允,吩咐笔墨侍候。这时,席上的目光全都集
中在张作霖身上,几个日本浪人更是掩饰不住讥讽的笑容,只见张作霖潇洒
地踱到桌案前,在满幅宣纸上,大笔挥写了一个“虎”字,左右端详了一下,
倒也匀称,然后得意地落款“张作霖手黑”,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
    那几个日本浪人面对题字,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由得面面相觑。
其他在场的人也是莫名其妙,不知何意。
    还是机敏的随侍秘书一眼发现出了纰漏,“手墨”(亲手书写的文字)
怎么成了“手黑”?他连忙贴近张作霖身边低语:“大帅,您写的‘墨’字
下少了个‘土’,‘手墨’写成了‘手黑’。”张作霖一瞧,不由得一愣,
怎么把“墨”写成了“黑”啦?如果当众更正,岂不大煞风景?还要留下笑
柄。这时全场一片寂静。
    只见张作霖眉梢一动,计上心来。故意大声呵斥秘书道:“我还不晓得
‘墨’字下面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索取的东西,不能带土,这叫寸
土不让!”语音刚落,立即赢得满堂喝彩。
    那几个日本浪人这才领悟出意思来,越想越觉得没趣,又不便发作,只
好悻悻退场了。

     这“楚女”不是那楚女

    1922 年,我党早期革命者肖楚女同志受党委派去四川开辟工作。他应邀
担任了那里的《新蜀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
他文笔潇洒俊逸、逻辑性强,很快就声名大震。有的青年猜测,这“楚女”
一定是个楚楚动人之女子,于是一封封求爱信像雪片儿似的飞到编辑部。肖
楚女见后啼笑皆非,于是就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示:
    “本报有楚女者,绝非楚楚动人之女子,而是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并略
有麻子之一大汉也。”
    还有的人未得见报,精心修饰打扮了一番,赶到编辑部去“约会”肖楚
女。当看到走出来的竟是一个黑大汉时,他们瞠目结舌,继而面带羞色地离
去。肖楚女见状,大笑不止。

         向导释“锡山”

    1929 年,无锡名士冯国征,在上海《大公报》出一上联,征求下联。冯
国征的上联是: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此联出得非常奇巧,也确实难对,一时成了绝对。1942 年《大公报》记
者范长江到天长县新四军驻地采访,这个县名触动他的灵感,于是,得了一
联妙对,他对的下联是: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冯国征的出联,是有轶事依据的,那是阎锡山到南京开会,借机到无锡
一游,当地官方给他安排一位导游,先看了东林上院,又泛舟五里湖上。在
游览蠡园时,阎锡山忽然看到西面一座突兀的奇山,忙问向导:“那是何山?”
向导答道:“那是锡山。”阎锡山听了,大惑不解,道:“既有锡山之称,
想必有锡。可贵县称无锡,此何矛盾?”向导回答得很妙。他说:“锡山原
来确实因有锡得名。正因有锡,一时间,采锡者蜂拥而至,豪强占地霸产,
劳工百姓用性命换到的锡产被剥夺,于是,械斗者有之,诉讼者有之,总之,
有锡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锡采完了,也就相安无事了。因此,敝县即定名
为无锡。”
    阎锡山听了向导的这一番解释,觉得很不对味。特别是向导说:“我们
无锡人,有一句俗话,叫做‘有锡则民乱,无锡则民安’。所以,我们无锡
人并不以无锡为憾事……”阎锡山听到这位向导,左说无锡山好,右说有锡
山坏,即生忌恼。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就叫锡山,他就在山西盘剥百姓
的煤、粮、田、产,养兵打内战……他想发作,但三思一番觉得不妥,强忍
下对这位向导的火气。

     驴唇不对马嘴的训话

    原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本是个大老粗,可他偏偏喜欢到处讲话。结
果往往弄得驴唇不对马嘴,令人啼笑皆非。
    有一次,济南大学校庆,韩复榘不请自来,而且还非要当众训话不可。
他一站上讲台,先干咳了一声,接着便对台下发问:“开会的人都来齐了吗?
没有到的请举手!”他见没有伸手臂的人,很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很
好,都来齐了。下面我要训话。”
    接着,他便非常“谦虚”地发表了如下开场白:
    “在场的都是文化人,是大学生、中学生、留洋生,都懂得七八国的英
文。兄弟我呢,却是个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你们是从笔筒里钻出
来的,兄弟我却是从炮筒里爬出来的,所以我是不配到这里来讲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