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231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31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动物以其特殊的方式或器官发出声音,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耳
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这是唐代的伟大诗人白居易对鹩哥所作
的讴歌。人们对鸟语是非常熟悉的,听其声、观其行,创造出许多谐音与物
候的谚语。鸟儿的“语言”既是同类之间沟通的信号,也是警戒的信号,求
偶的“情歌”。兽类中的犬吠、马嘶、狼嚎、虎啸、狮吼、猿啼都是走兽的
“语言”,它们表达的意思也是警告、求偶、恐吓式争夺地盘等等。除此之
外,昆虫、鱼等也能用声音来交流信息。
    昆虫的“语言”
    昆虫无真正的耳朵,但它的听觉却非常灵敏,且它们能听到的声音频率
比人宽得多。有些声音,尤其是高频声波人听不到,而昆虫却可以听到。
    昆虫接受识别声波刺激主要靠听觉感受器。昆虫的听觉感受器大致有三
种:听觉毛,分布于昆虫的触角、尾须或体表上;江氏器,位于触角的第二
节里,从外表看不出来,是高度进化的听觉器官,尤以蚊子最发达;鼓膜听
器,是外形明显的听觉器官,如蝗科昆虫腹部的鼓膜,蝉腹部的疆膜,以及
螽斯、蟋蟀足上的足听器。
    昆虫发出的声音各异,其发声方式也不尽相同。

    翅膜振动发声。蜜蜂、苍蝇、蚊子等没有专门的发声器官,它们发出的
嗡嗡声,是靠翅上下振动空气产生的。
    虫体与其他物体撞击发声。黄蜂巢受袭击时,警戒蜂则撞击巢侧壁示警;
白蚁用头或大颚叩击蚁巢洞壁发声;有一种小蠹,用头撞击树木,发出像钟
摆般的嘀嗒声。昆虫坚硬的上颚啃食物也能发声。
    摩擦发声。这是昆虫最常见的发声方式。发音器由音锉(又叫音齿)和
刮器组成,当二者协调动作、反复摩擦时,就如同用薄板在梳子上摩擦一样,
发出“扎扎”的声音,像蝗虫的音齿和刮器都长在翅上。
    膜振动发声。这是昆虫利用声鼓器发声的方式。雄蝉腹部第一节两侧大
而圆的盖板下,各有一片如同鼓皮一样的弹性薄膜,叫声鼓。它的内面与肌
肉相联,肌肉舒缩,声鼓便一上一下振动,产生连续而高亢的蝉鸣。通过调
节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强度,蝉鸣的声音时高时低。
    气流发声。这是昆虫用“口”发声的极少数的方式。有一种天蛾发音器
官是口器中的内唇,当咽的肌肉收缩时,吸入气流,这股气流通过内唇与咽
底狭小空间时受阻,便发出幽长的哨声。
    昆虫通过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密切配合,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声音通
讯系统,通过声波把昆虫个体紧紧联系在一起。
    鱼类的“语言”
    水面是“平”而不“静”的,水里的“居民们”有许多是喜闻乐道、长
言善语的。如果你放一个水听器到水面下,通过放大器,你会听到各式各样
奇怪的声音。它们的声调、频率长短各不相同。这是水中的鱼儿在用不同的
声音来传递信息、相互联系。
    鱼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沙丁鱼发出的音响如同风吹过树叶般的“哗
啦、哗啦”。豹蟾鱼发出汽笛般的鸣声。海鲶发出的声音像在有节奏地击鼓。
刺鲀、海马发出的声音如同熟睡的人,“呼噜、呼噜”声不绝于耳。如果你
听到的是锉刀锉金属的声音,很可能是隆头鱼在歌唱。銕的声音经常发生变
化,时而似鸭叫,时而似猪哼,时而又似母鸡下蛋的“咯、咯”声。而处于
繁殖季节的黄花鱼发出的“咕、咕”声,则与蛙的鸣叫声相仿。
    鱼类并不像鸟类具有鸣肌,更不像人类具有声带。鱼类发出的声响一类
是生物声,一类是机械声。生物声是由鱼体某些器官发出的,例如鱼鳔的振
动,牙齿、鳍条、骨头的摩擦。此种声音传播较远,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是个体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鱼类的生殖季节,生物声更加多样、
婉转以吸引异性的到来。例如:大黄鱼,产卵前发出“吱吱、沙沙”的声音,
产卵时像打着小鼓一样发出“咚咚”之声;而产卵后,还会“吱吱”叫个不
停。鱼类发出的机械声是由于鱼类击水,挖掘洞穴、摄食、咀嚼等发出的。
每种鱼根据习性、大小,机械声也不尽相同。如翻车鱼咀嚼食物时,会发出
咽喉齿的摩擦声,那咬牙切齿的“吱吱”声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鱼类发出的声音除了同类之间的联系外,还可以在深海中探测水深,或
是在危险来临时,警告鱼群逃避敌害。例如:安康鱼就发出“吼——鸣特,
吼——鸣特”的声音,恐吓别的鱼,不让它们进入到自己的领地。
    水中鱼的种类繁多,鱼的声音更是千奇百怪。这变化万千的鱼的“歌声”,
犹如水下音乐会,延绵不断,不绝于耳。
    视觉语言和姿态语言


    动物除施放化学信息和声音语言外,还会用各种不同的动作和行为来表
达“情意”。
    昆虫虽有眼,但由于视力很差,所以这种视觉语言必须在近距离时才能
发挥效力。然而,视觉仍不失为有效的联系手段,它可以引起各种视觉行为,
如觅食、求偶、避敌等。
    豆娘雄虫用其闪闪发光的翅膀图案和优美的舞姿,向雌虫发出求偶信
号,使雌虫前去交尾。雄蝶美丽的翅,就是引诱雌蝶的法宝。
    雄性萤火虫则是通过其腹部末端的发光器,产生闪烁不定的闪光,作为
性别间的通讯联系。栖息在地面的雌虫便迅速做出反应,飞向闪光。
    最典型的视觉语言要算工蜂的舞蹈了。这种舞蹈可以告诉巢内其他工蜂
蜜源的方向和距离。蜜源很近时,它跳圆圈舞,即在园圈内做圆形爬动;蜜
源较远时,跳“8”字形摆尾舞,边爬动边摆尾并配以直线运动,一般摇尾的
直线与蜂箱垂直线的角度指示的是蜜源与太阳的角度,摇尾直线向上表示面
向太阳,垂直向下表示背离太阳,摆尾频率表示蜜源的远近,同时配合声音
语言和气味语言,就能准确地指出蜜源的位置。
    鱼类用张开鳍表示威吓、惊恐,收缩鳍则表示友好。鸟类则用频频点头、
扇动翅膀等方式向自己的同类发出信息。有时,姿态语言也是争斗的标志。
    凶悍好斗的樫鸟见到自己卧榻旁居然闯来一只鹰,登时怒不可遏,便俯
冲进攻。其实鹰远比樫鸟强大,樫鸟对鹰根本伤害不了,而鹰的利爪却可以
对樫鸟造成伤害。但“语言”的不通,反而对樫鸟有利了。樫鸟胆大妄为地
向鹰进攻,在鹰的头上用力拍打翅膀,鹰对这种突然袭击有点儿不知所措,
感到不安,稀里糊涂地被樫鸟赶走,只好另寻猎物去了。
    兽类在繁殖期,其姿态语言也是十分丰富的。它们会遏尽全力向异性表
达“爱意”和向同性表示“示威和恐吓”,以保护其领地及配偶。如海豹在
发情期,会膨胀起鼻囊,对其他雄兽表示不可侵犯;争斗时,其鼻囊像气球
样鼓得更高,向对方表示威吓。

         动物的生存习惯

    动物的生命节律

    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特定的作息时间。猫头鹰白天躲在树丛中憩息,晚上
出来捕食;蝙蝠黄昏后飞去捕食昆虫;蝶类白天在花丛中飞舞,夜晚栖息;
蛾类与之相反,天黑以后才开始活动;迁飞的鸟类每年春秋两季开始长距离
的旅行……这些现象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几乎都发生在每天或
每年固定的一段时间里,这就是动物的生命节律。
    招潮蟹的“生物钟”
    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喜欢去“赶海”。海滨的潮水带生活着千姿百态的小
动物,其中有一种小蟹非常奇特,由于它的生活习性与潮汐有密切关系,因
此叫“招潮蟹”。
    招潮蟹的体型特殊,两只螯一大一小,大螯与身体极不对称,动起来像
在拉提琴,招潮蟹的另一美称——提琴蟹由此而来。在潮水退后,招潮蟹从
沙里爬出来,悠闲自在地在阳光下爬行;潮水涨时,它挥舞着那只大螯“欢
呼雀跃”,好像在对大海演奏欢迎曲,招唤潮水快涨。在潮水淹没它之前,
结束“演奏”,并迅速钻进洞里藏好身体。
    招潮蟹体表的颜色随着一天内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发生变化。黑夜时呈
黄白色,快日出时,颜色开始变深,到黄昏时,颜色又变浅了。每天当潮水
即将涌来前 10 分钟,招潮蟹就挥舞着大螯安全地藏进洞里了。经过连续的观
察发现,招潮蟹每天体表颜色变深的时间要推迟 50 分钟,这是什么原因呢?
    科学家们把招潮蟹关在黑暗的实验室里,结果发现它每天变化的时间和
海滩上一样,高潮时间变浅,低潮时间变深,曾有人设想招潮蟹变色与阳光
有关。白天蟹壳颜色变深,有利于蟹的藏匿,这是一种保护色。但是关在黑
暗的实验室中,蟹见不到阳光,为什么也会变色呢?人们不得不联想到在招
潮蟹体内是否有一种“生物钟”在起作用。
    美国的科学家为进一步证实“生物钟”的存在,又做了以下实验:将美
国东海岸的招潮蟹在黑暗条件下运到西海岸。结果是,它们先是保持了东部
时间颜色变化的规律,不久就同西海岸太阳节律一致了。如果将招潮蟹放在
人工的白昼和黑夜循环交替的环境里,不再是自然的昼夜节奏,几天以后,
招潮蟹变色的时间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由此可知,在招潮蟹体内确实有一个神秘的“生物钟”在校正时间,使
招潮蟹既能根据阳光来改变颜色,又能按照月亮的升落、潮汐的涨落来安排
觅食或休息的时间。
    月光下的生命进行曲
    在泥沙中还生活着一种生物叫沙蚕,它与蚯蚓是近亲,都属节环动物门。
乍一看沙蚕有些像蜈蚣,因此也叫“海蜈蚣”。
    沙蚕在泥沙或碎石下过穴居生活,常杀害牡蛎、蛭子等海洋贝类。但沙
蚕本身在泥沙中隐藏得不好,也常常成为鱼类最好的饵料。
    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沙蚕形成了特殊的大量繁殖的生殖方式,以保证
自己后代的延续。
    每当生殖季节时,上弦至下弦的月明之夜,受到月光的刺激,雌雄沙蚕
就游到海面上来。沙蚕为雌雄异体的生物,在生殖季节时,长得特别肥胖的

身体的后半部形成生殖细胞,前半部则无变化。完成生殖的过程是:雌沙蚕
在尾部脱离开母体时产卵;雄沙蚕在尾部与前部断开时播撒精子。在波涛的
传递下完成受精作用。成群的受精卵随波逐流慢慢孵化出小沙蚕。失去生殖
器官的沙蚕的前半部沉入水底,到第二年又会重新形成新的生殖器官。
    沙蚕的奇妙的生殖节律与月亮、潮汐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海面上形成了
颇为壮观的景色:海面上飘满了受精卵,使海水变成乳白色,伴着汹涌的海
浪声,沙蚕奏响了“月光下的生命进行曲”。
    鱼类的洄游节律
    生活在茫茫大海中的鱼类,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性,但它们的生活、行为
都会受到海中各种因素的直接影响。多数鱼类在一生的生命活动中有一种周
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我们称之为洄游。在洄游时,鱼儿们会
自动聚集成群,有目的地按一定方向和规律远行。
    鱼类的洄游常与水的温度、盐度、饵料及自身的繁殖有关。
    生殖洄游是在鱼类繁殖后代前进行的。成鱼生长发育和越冬的地方,往
往不是它们产卵的场所。鱼类性成熟之后,在其遗传特性和生理变化的要求
下,必须进行或长或短的旅行去找寻一个具备产卵条件的场所。鱼类生殖洄
游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青鱼、鳙鱼只在淡水中进行洄游;像大、小黄花
鱼,洄游只在海洋中进行;大马哈鱼、鲟鱼、银鱼等,洄游时是“溯河而上”,
由海洋到河流中去产卵;与之相反,鳗鲡的生殖洄游则是“降河而下”,由
江河到深海中去产卵。
    大马哈鱼,又叫鲑鱼。它在河里出生,在海里长大,又回到江河里来产
卵。每年初秋,在海里长大成熟的大马哈鱼,成群结队溯流而上,来到位于
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上游的故乡产卵,一路上要克服急流、浅滩等困
难,体力消耗极大。到达产卵处产卵之后,受精卵在亲代的看护下孵化成幼
鱼,而雄性大马哈鱼则因“日夜操劳”,非常虚弱,有的病死在故乡,有的
被水鸟或水獭吞食掉,不能再回到大海的怀抱。而大多数雌性大马哈鱼则能
重返大海,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它们便会恢复往日的美丽。大马哈鱼为了后
代不惜献出生命,而它们的子孙仍每年重复着前辈的“生活之路”,使其种
族世代繁衍下去。
    鳗鲡是生活在江河中的鱼类,但它在生殖时却要不远千里到深海中去产
卵,小鳗鲡孵出后,再溯河而上回到家园去生长。
    生活在欧洲西部江河里的一种鳗鲡,每年都要游过大西洋,到百慕大群
岛南部的深海里去产卵,完成生殖过程。在地中海北部亚得里亚海和南部尼
罗河口的鳗鲡,也要游到这个地方去产卵,行程达四五千公里。一旦产卵、
受精完成之后,鳗鲡就逐渐死去。受精卵孵化出的幼鱼,会克服重重障碍及
困难,回到江河中寻找适宜的生活场所。等幼鱼长大再需产卵时,又会成群
结队地游到大西洋去了。
    鱼的另一种洄游是由于食物引起的。鱼类以寻取食物为主要目的的洄游
称为索饵洄游。海洋中的鱼类多数是以浮游生物和小型鱼、虾为食,一旦环
境变化,或饵料减少,它们便会为寻觅更好的进食场所不得不随着食物的移
动而移动。还有许多鱼类在生殖期间不进食,生殖以后要大量进食以恢复体
力,因而也进行索饵洄游。
    还有一种洄游是由海水温度变化引起的称为越冬洄游。比较喜温的鱼类
到了冬季水温下降时,会避开冰冷的海域,游到温度适宜的场所去越冬。例

如带鱼,每年冬季由舟山群岛的海区向南游去,在广东珠江口外越冬,春天
又游回老家来。
    鸟类的旅行家
    在鸟类当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