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27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7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南方六省,是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一大特色。自然资源上述分布的不平衡
性,对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业均有重大
影响。
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我国的陆地总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占亚
洲大陆土地面积的 22.1%,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6.4%,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
广阔的国家之一,居世界各国第三位。我国耕地面积列世界第四位。

    由于我国是世界人口的最大国,人均土地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仅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3。我国耕地人均只有 0.1 公顷,为世界人均耕地
的 27.7%,为美国的 12.8%,为印度的 45.5%。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
界人均的 16.5%,为美国的 10%。
    土地类型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例低。我国南北跨 50 个纬度,具有
寒温带至赤道带的各种土地资源(其中中温带占 25.9%,暖温带占 18.5%,
亚热带占 26%)。我国东西跨近 62 个经度,其有湿润(占 32.2%)、半湿
润(占 17.8%)、半干旱(占 19.2%)、干旱(占 30.8%)等土地资源。
由于水热组合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不同、农业历史不同,形成了我国多种多
样的土地资源类型。
    我国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山区面积(包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土
地总面积的 69%,平地面积(包括平原和高平原)约占 31%。复杂多样的生
态环境,又形成了土地资源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低的特点。
    总之,对我国土地资源土地类型多,平地少,山地多这一构成特点,要
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以便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分布不平衡的土地资源,使地区之间土地生产
力产生了显著差异。我国东部季风区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土地生产力较高,
集中了全国耕地和林地的 92%左右,占有农业人口与农业总产值的 95%左
右,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林区,即使是畜牧业,这里也占很大的比重。但
是,本地区有自然灾害频繁、森林分布不均等不利因素。在季风区内部因各
地资源环境不同,土地资源的性质和农业生产条件也有很大差别。
    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但是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缺
乏,沙漠、戈壁、盐碱土地面积大。区内东半部多草原和荒漠;西半部气候
的极端干旱,导致了多为无灌溉就没有农业的荒漠。土地自然生产力低下。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多在 3000 米以上,日照十分充足,但热量却较少,
具有高而寒冷的特点。因之,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力很低,而且不易被利用。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组成诸因素大部分不够协调、区域之间差异
大是我国土地资源空间构成上的重要特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田、草
原、林地与水利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对弥补各地区土地资源的
不足和发展生产,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难利用的土地多。全国土地资源中流动沙丘、戈壁
和海拔3000米以上目前人类难以利用的土地等无效土地面积约有3.487亿公
顷,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36.3%,所占比例相当大。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以及工业、交通
和城乡建设大量占用耕地,从建国到 1983 年我国失去耕地近 10 亿亩,同期
新垦耕地 8.1 亿亩,净减耕地 1.9 亿亩。全国人均耕地解放初 0.18 公顷,80
年代初为 0.1 公顷,减少近一半。
    目前,我国耕地的有机质的含量约为 1.5%,低于欧美国家 2.5~4%的
水平。东北黑土带土壤有机质含量开垦初期为 8~10%,目前降为 1~5%;
长江和淮河流域目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一般不足 1%。其原因是农民对耕地
“用多养少”、水土流失、不懂科学施肥等。
    森林、草场资源和植被破坏严重。森林面积每年被侵占 50 万公顷,草场
以每年 133 万公顷的速度退化,土地沙化面积近半个世纪扩大了 500 万公顷,

其中 90%是乱垦滥伐和过度放牧造成的。
     水土流失加剧。由于植被及森林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我国每年
被冲走的地表土达 50 亿吨,约为世界水土流失总量的 1/5,损失肥料 4000
万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多达 150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16%。
     此外,我国土地资源还面临着沙漠化、盐碱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威胁。
     合理开发保护土地资源,“珍惜每一寸土地”
     现在我国耕地、林地、草地共计占国土的 52%,世界平均为 64.8%,印
度为 75%,美国为 76.9%,日本、法国、德国均在 80%以上。资源的数量
是有限的,其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人口的发展则是无限的。因此,我们
要保护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不乱
占耕地,乱垦滥伐,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
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
     我国不但森林面积小(1990 年为 1.246 亿公顷),资源数量少(我国人
均占有面积为 0.107 公顷,相当世界人均占有面积的 1/5;我国森林覆盖率
12.98%,而世界为 22%,我国列世界各国第 121 位),而且地区分布不均。
     全国各地森林资源的地区差异极大。森林覆盖率大的省可超过 50%,而
小的省却不到 1%(如新疆、青海)。从总的看,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
和西南,以及东南地区。东北和西南两大区土地占全国面积 1/5,森林面积
占全国将近 50%,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 3/4。而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华
北和华东森林覆盖率只有 10%;西北和西藏的中西部,内蒙古的中西部森林
覆盖率只有 1.4%,而土地面积却占全国的 50%以上,森林面积仅占全国的
1/17。
     我国的三大林区
     东北林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天然林区,现有森林面积 3094 万公顷,占
全国的 26.9%;森林蓄积量 28.9 亿立方米,占全国的 32%;森林覆盖率约
为 37.6%,以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经过采伐更新和人工改造经营,
人工林的比重逐渐增加。西北部大兴安岭主要是兴安落叶松林和采伐后的桦
林、山杨次生林;小兴安岭主要是红松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树种多红松、落
叶松、云杉、冷杉、椴树、水曲柳、桦木等;长白山区森林与小兴安岭相近,
只是阔叶树增加,并出现沙松和长白赤松等。
     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主要是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区内海拔高差很大,森林多分布在海拔 4000 米以下的山坡中下部。有林地面
积 2245 万公顷,占全国的 19.5%;森林蓄积量 35.8 亿立方米,占全国的 39.7
%;木材覆盖率为 28.3%。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落叶松、高山松、桦木、
高山栎等。林区栖息着许多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
     东南林区:我国东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条件好,林业生产潜力大,
适宜大力发展用材林、竹木林和多种经济林木。林区内的人工林和经济林比
重大。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柳杉、多种竹类(如毛竹、淡竹、
桂竹、刚竹)、多种常绿阔叶树(樟树、楠木、栲类、石栎等)、多种栎类
(如检皮栎、麻栎、小叶栎、山毛榉等)。主要经济林木有油茶、油桐、乌
柏、漆、棕榈等树种。
     人工造林

    我国东部的平原、盆地和河口三角洲上,原有天然林早已采伐,现在极
少。我国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营造农田防护林、农林间种、四旁植树,
既美化了环境,同时也扩大了森林面积,获得了森林多种效益。1989 年我国
人工林面积达 3830 万公顷,占世界人工林的 1/3,居世界第一位。
    “三北”防护林
    该项伟大的生态工程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克山口,
东西横跨我国北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合称“三
北”)地区,包括 13 个省、市、自治区的 512 个县,东西全长 7000 多千米,
南北宽 400~1700 多千米不等,占国土总面积的 41%,被海内外称为“绿色
万里长城”。其规模超过美国“罗斯福工程”、原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
计划”、北非 5 国的“绿色大坝工程”,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该工程分
两期完成,第一期工程 1987~1985 年已完成,有人工造林 600 多万公顷,飞
机播种林 10.6 万公顷,封山育林 86.7 万公顷,零星植树 15 亿棵。使 8000
万公顷的农田实现林网化,区内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 4%提高到 5.9%,粮食
产量较原来提高 10%~13%。第二期由 1986 年开始实施,两年内新造林 310
万公顷,封山育林 223.8 万公顷,飞机播种造林 24 万公顷,零星植树 30 亿
棵。第二期工程用 10 年完成,计划造林 630 万公顷,使区内森林覆盖率提高
到 7.7%。用防护林工程解决我国北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等灾害,是我国
人民改造自然、整治环境的伟大创举。
草场资源
    我国草场资源的分布
    我国是草场大国,草场总面积达 2.22 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 23.1%,
在全国自然资源中居首位,居世界第三位。我 国草场广泛分布于东北的西部、
内蒙古、西北荒漠地区的山地、青藏高原等地区。
    草甸类草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一般牧草高 60~80 厘米,生长茂密,覆盖度在 90%以上。产草量高,适宜
牛等大牧畜放牧,或做割草场。
    草原类草场:多分布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北方各山地
中。草层高 20~30 厘米,高者可达 50~70 厘米,覆盖度 30~50%,产草量
中等,草质好,适宜各种家畜放牧。
    荒漠类草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草群矮而稀疏,产草量低,牧业发展
受限制。
    草丛类草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广大农区。草层高 40~80 厘米,覆
盖度 60%,为重要天然割草场,适各种家畜利用。
    我国草场资源受地形地势和降水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大兴安
岭—阴山山脉—秦岭山地—青藏高原东麓—线以西草场占全国的 82%,以东
则仅有 18%。由于水热的季节变化,西北区牧草生长期短,枯黄期长,既造
成了冬夏牧草营养不平衡,又产生了牧场载畜能力的差别(冬季载畜能力仅
为夏季的 58%),给我国牧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保护草场和建设人工草场
    我国草场虽然面积广,但优质草场比例小。产草量多并且营养价值高的
草场只占 21%,一半草场因海拔高,利用受到限制。再者,草场退化在我国
普遍存在,其表现是牧草的草种少、数量少、质量低。目前,全国可利用草
场的 1/3(约 7300 万公顷)呈明显退化,越向西退化越明显。草场退化导致

畜产品数量降低了 30%。同时,草场退化也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草场沙
化或盐碱化。草场退化的直接原因是过度放牧所致。
    为了改变上述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我国应因地制宜地在各地建设人工草
场,增加产草量,增加牧草的种类,在时空分布和价值上给天然草场以弥补,
使我国牧业生产呈现良性循环。
矿产资源
    我国的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多。我国面积广阔,地质状况复杂,具有多种矿产
的成矿条件。目前,全国发现 162 种矿物,探明储量的矿种有 148 种。发现
矿床 20 多万处,探明储量的矿床 1.5 万多处。我国矿产种类之多,是世界上
品种配套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按矿产总值计算,居世界第三位。全国
已建成国营矿山 8000 多座,乡镇个体矿山 23 万多处,每年采矿石量 50 多亿
吨。
    某些重要矿种贫矿多,富矿少。我国矿产中有些矿种总储量虽然很大,
但其品位不高。例如,我国铁矿储量达 501 多亿吨(1990 年),居世界各国
第三位。但是铁矿石多为含铁 30%以下的贫矿,而含铁 50%以上的富铁矿很
少。这种情况给我国铁矿的开发和冶炼带来了困难。
    此外,有些矿种在我国比较稀缺,如金刚石、铬铁矿、铂矿等。
    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矿产资源的分布决定于地质作用。我国的矿产
资源是按一定地质规律出现和分布的。秦岭—昆仑山、阴山—天山两个构造
带以产铁矿、钒钛磁铁矿、铬铁矿、铜、钼、铅、锌、金及其他贵金属为其
特点;秦岭地区还有汞锑和石棉;南岭构造带有丰富的钨、锡、铜、铅、汞、
锑、黄铁矿。
    川滇经向构造带以多铁矿、铜矿、铜镍矿、钒钛磁铁矿、石棉以及铬、
钴、铂为特色;滇西—西藏弧形构造带有丰富的铬、铂、钼、镍、铅锌、金、
稀有金属、云母、钨、汞、铁等。大兴安岭—太行山—湘、黔山地,主要产
铜、铁、铅锌、锑和汞;长白山地和山东山地有铜、铅、锌、钼以及明矾和
铁矿;阴山—天山构造带以北地区,以中生代和新生代生成的煤、石油、铁
为主。
    我国的煤炭资源
    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第一,煤炭资源在我国分布普遍。全国一级行政
区划中,除上海市外几乎都发现了煤炭资源;第二,煤炭资源的分布很不均
衡。总体上看是“北多南少”,北方煤田多具层位稳定、分布广泛、面积大、
储量多、煤质好的特点;南方煤田多分布规模较小而且分散。具体分布是:
山西、内蒙古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