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278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78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唯一的财政收入。现在,有不少集邮家手里还珍藏着这张邮票呢!
    当然,西洋镜终究会被戳穿的,那是 1984 年的事。因为有不少外国游客
想到这个“美丽的王国”旅游,却始终订不到一张机票,谁也弄不清它究竟
在那里,于是引起了人们的怀疑。最后查明,这是以新西兰人勃罗斯·格伦
维莱为主要角色的一伙骗子所为。

        “塞旦国王”的骗局

    集邮者对邮品的如醉如痴,使得多少邮迷落入一些不法邮商设置的圈套
之中,这在集邮历史上不乏其例。
    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利欲熏心的邮商集团曾大量收购东京第 18
届奥运会纪念邮票,并加上凿孔文字“TOKY… O。 1964”,又买通了波恩的
邮局职员,在贴有这种伪票的首日封上加盖了邮戳。这些商人还设法从德国
奥委会官员手里搞到了批准发行这种凿孔邮票的文件,把这些做了假的“邮
票”在列支敦士登高价出售,捞了约 40 万德国马克。
    1905 年,巴黎市内一家最高级的旅店,住进了一位高贵的青年人和他的
私人秘书。这位青年人似乎在无意中透露出自己是微服出行的大人物,是中
国附近琉球群岛上的一个国家——“塞旦”的统治者。秘书叮嘱饭店职员绝
对不要向报界透露这一秘密,这是因为国王不愿意被人打扰。
    几天以后,服务员在这位“国王”房间的字纸篓里发现了一个贴着异国
情趣的“塞旦”邮票的信封,以后又相继见到了几个同样的信封。结果,这
些信封落到了巴黎一家邮票商手里,引起了人们对这种邮票的极大兴趣。几
位邮商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成功地”和这位国王搭上了线,并在极其秘密的
情况下从他手里买下了一大批“塞旦”邮票,共支付了 80 万法郎的巨款。
    这些邮票商们昏了头,竟然没有一个人想到打开世界地图看一眼,或者
请教一下法国的官员,证实一下那个“塞旦”国是否存在。当他们发现自己
受骗上当时,那位尊贵的青年“国王”及其秘书早已杳如黄鹤踪影不见了。


      出售假票的邮票鉴定家

    吉卡男爵是罗马尼业的一位著名邮票鉴定家。他对邮票很有研究,特别
是对古典邮票的研究。他对摩尔达维亚的“牛”和其他古典邮票发表了几篇
研究论文,从而确立了他在集邮界的地位。
    然而,这位男爵邮票鉴定家却是一个骗子。一天,他卖出了自己邮集中
的几枚“唯一”的邮票,大部分是邮戳,也有一些是邮票,然而,都是假的。
起初,这些假邮票未被觉察,因为邮票上印有这位著名鉴定家的签名,人们
毫不怀疑这是真票。但不久真情败露,男爵被下令逮捕。他很快就得到了消
息,狼狈地逃到了拉丁美洲。

        百万英镑梦的破灭

    詹姆斯·德尔马是一位天才的仿造艺术品的高手。多年来,他一直靠伪
造名家的画和镂刻品,过着舒适的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他决定在有
生之年做一桩大买卖,以赚取 100 万英镑,从此洗手不干。
    他所选择的目标是伪造面值为 5 先令的储蓄邮票。为此,他开设了一家
贸易印刷行来遮人耳目,购进了伪制邮票所必须的材料。他还装电话,租下
一家古玩店,伪造身份证,装出一副一本正经做生意的样子来迷惑警察。
    不久,一批批精美绝伦的假邮票在他的地下室完成了。在显微镜下,他
细细观察,只要一版中有一枚邮票上有一点点疵点,整版邮票将被剔除销毁。
剩下的则是与真票无任何区别的邮票。
    然而,正当他准备圆百万英镑美梦时,却锒铛入狱,被判处 9 年徒刑。
原来,他的一个手下急于赚钱,擅自将一些准备销毁的坏票卖给了一个人,
而那个人在邮票局兑现时被察觉。警察追根溯源,顺藤摸瓜,很快查出了这
个专印假邮票的地下印刷厂,捕获了德尔马。

         行骗的集邮广告

    曾有一个时期,德国的一些邮刊上出现了“高价征求邮品”的广告,一
些集邮者纷纷将自己待出让的邮品寄往广告上登载的地方,结果如泥牛入
海,音讯全无,上了邮票骗子的当。这些骗子在他们的广告登出后,就通知
邮局说:“我最近继承了一套房子,由于在下个月底之前,房子还腾不出来,
请邮局将寄给我的信件转到我休假的法国某地。”邮局听信了这些人的谎言,
于是大量附有珍贵邮票的信件就被转寄到国外。其实,所谓法国某地的地址
也只是个中转站,这些被转寄的信件又以同样的理由被转到卢森堡,经过多
次转寄后,这些信件就失去了踪迹。
    《德国集邮学报》揭露了这一骗局,还公布了一长串刊登这种广告者的
姓名,告诫读者:当你还不清楚对方底细之前勿将邮票寄给他人。

      险被烧掉的世界孤品

    美国正式的国家邮票是 1847 年开始发行的,在这以前,邮票由各城镇邮
局局长临时印发。1846 年的一天,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里亚的詹姆斯·华莱

士·胡夫到邮局给他的表妹,住在弗吉尼亚州寄蒙市的珍妮·布朗小姐邮一
封情书,贴了一枚亚历山大里亚邮局局长白赖临时印发的邮票。这枚邮票用
黑色油墨印在蓝色纸张上,图案为玫瑰花组成的圆形边框。上面印有“亚历
山大里亚邮政局”及“五分已付”字样。
    胡夫和布朗小姐两人秘密热恋着,而且鱼雁互赠,倾诉心曲。胡夫为了
不使布朗小姐的家人知道他俩的事,曾建议她把收到的信统统烧掉。但布朗
小姐却有种习惯,对于自己喜爱的东西都要珍藏,对于爱人的情书当然不会
例外。亏她有这样的习惯,才使这枚被誉为“世界十大珍贵邮票”之一的邮
票保存了下来。
    1907 年,布朗之女在整理其母亲的遗物时发现了这枚邮票。
    1981 年 5 月,在瑞士日内瓦的一次拍卖会上,这枚孤品以 100 万美元拍
卖成交。这已是这枚邮票的第 10 次成交易手了。

           “残疾”珍邮

    “圭亚那桃红色 1 分邮票”,是世界十大珍贵邮票之一,传世仅一枚。
这枚邮票是英属圭亚那 1856 年发行的,面值 1 分,底色桃红,黑色图案,画
面既不美观,图案又很简单粗糙,一点儿艺术价值也没有,而且被人剪去了
四个角,四角形变成了八角形,是一张“残疾”的珍贵邮票,在世界邮票年
鉴上的标价高达 50 万美元。1980 年 4 月 5 日,在纽约华尔道夫大饭店拍卖
时,这枚邮票被一名要求对其姓名保密的人士以 85 万美元的高价买走。
    这枚最珍贵的邮票是由英国小学生波恩发现的。1873 年,13 岁的波恩随
家人来到英属圭亚那。他是一个集邮爱好者,常在家里寻找邮票。一天,他
在外祖父房间里翻出了这枚圭亚那桃红色一分邮票,同时样子也十分肮脏。
波恩不喜欢它,于是就把这枚邮票以 1 元 50 先的价格售给了邮商 N。R。马
基诺先生。5 年后,马基诺将它连同别的邮票以大约 500 美元的售价售给了
利物浦的邮商托里斯·里德巴斯。里德巴斯于 1880 年又把这枚邮票以约 650
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德国的奥地利籍集邮家费拉里伯爵。
    1917 年,费拉里去世,遗嘱写明把他的部集邮捐赠给德国邮政博物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政府把邮政博物馆的邮票充作战争赔款的一部
分移交法国。法国政府于 1921~1925 年间委托巴黎邮票市场公开拍卖这批邮
票。英王乔治五世与各国集邮家竞相争购这枚稀世珍品,结果,美国集邮家
赫恩德以 38000 美元购得。赫恩德在他 1933 年去世前把这枚珍贵的邮票赠
给了他的妻女,它又被 1940 年转售给了一个隐名的美国集邮家。从此,这枚
“残疾”珍邮就留在了美国。

         为了“只有 1 枚”

    世界孤品,1853 年发行的 1 美分英属圭亚那邮票作为德国战争赔偿的一
部分来到法国后,陈萨·海因德享有达 11 年之久,不料,有一天他却碰到了
一件难以置信的事。
    据说,有一天他家来了一位客人,说要出售自己的另一枚英属圭亚那一
美分邮票。海因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严密地检查、测定了这枚邮
票,并且与自己仅有的 1 枚邮票作了比较,在高倍放大镜下进行研究,结果

却没有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没有丝毫可疑之处。他手头不缺钱,也无需多
加考虑,如数支付了客人所要的价款,买下了这枚邮票,当即在这位客人面
前烧掉了,并说:“好了,毕竟还是只有 1 枚!”
     这个故事是否属实,大概已无从查明。海因德 1933 年去世,这个秘密也
和他一起葬入了坟墓。

         “诺亚方舟”的发掘

     1858 年 1 月 1 日,俄国发行了第一枚邮票,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枚面
值 10 戈比的邮票是俄国最早的邮票。可是,1880 年前后,有人传说有一枚
比 1858 年的邮票更古老的俄国邮票在高加索使用过。这一传说成了各地集邮
家们发掘寻觅的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俄国的一位大集邮家 K。K。施米特果然发现
了一枚这种名叫“诺亚方舟”的邮票,并向发行使用地征询,可是由于战争
未能收到答复。1924 年,他又在《苏联集邮家》上撰文论述了这枚邮票并发
表了照片。
     经过大量的调查,最后在当地 1858 年的历史书中发现了它的详细情况:
这枚邮票是根据帝俄地方首长的命令在 1857 年 11 月或 12 月发行的,在第比
利斯和高加索用以预付邮资,出售时 5 枚一组,不售单枚。邮件在邮局交寄,
支付邮资,一次只买一个 5 连票。这种邮票仅使用 4 个月。
     这种邮票目前存世不足 6 枚,而在实寄封上现存仅 1 枚,成为珍品。

           中国邮票的鼻祖

     1878 年(清光绪四年)7 月末,由清海关邮务处发行的“大龙邮票”是
我国的第一套邮票,可称之为中国邮票的“鼻祖”。
     大龙邮票在出世前后并无名称,有人称之为“大长方框”,也有人根据
它是第一次发行之邮票,使称之为“清一次票”,直到 1940 年前后,“大龙
邮票”之名才开始盛行。许多邮商广告都用“大龙邮票”的名称。1940 年 2
月,《邮典》第一卷第二期刊有陈复祥的《集邮漫谈(一)》,其中说到:
“我国初次印票,不论薄纸阔边,俗总称为‘大龙票’。本文为便利起见,
以后一概称为大龙。”此后便通称“大龙邮票”了。可见“大龙邮票”的名
称是约定俗成的。
     大龙邮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兴起,第一次和第二次鸦
片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几次开辟商埠,设立驻华使馆。各
使馆的往来文件,开始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代为递送,后邮递任务移交给海
关兼办。1866 年起北京、上海、镇江、天津海关先后设立邮务办事处,办理
各种公私信件。1878 年 5 月 18 日起天津海关开始对公众收寄邮件。过去海
关邮政对于为数有限的寄发邮件所需邮费均采用记账后定期结算的办法。在
对中外公众开放后,记账办法已不适应,需要依照国外通行方式改为在邮件
上粘贴邮票。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对此非常积极,委托上海造册处印面值
为 3 分银和 5 分银的邮票,后又要求印 1 分银的邮票。德璀琳成为倡制“大
龙邮票”的功臣。中国老技师“样子李”承办了这套邮票的设计绘制,以“九
宫格”边框和五爪团花大龙为主图案勾描画出,形成云龙戏珠图。上框左右

两端为“大清”二字,中嵌英文 CHINA,右侧框内为“邮政局”三字,右侧
框内是“×分银”数值,下框中间为英文“CANDARIN(S)”,左右两端为阿
拉伯数字。邮票印制时,面值 1 分银为绿色、3 分银为朱红色,5 分银为桔黄
色。
     大龙邮票分为三次发行,第一次是 1878 年 7 月在天津发行,因纸质韧薄,
故称“薄纸大龙”。第二次是 1882 年发行,因 5 分银票幅加宽,称为“阔边
大龙”。第三次是 1883 年发行,因纸质较厚,称为“厚纸大龙”。
     在大龙邮票发行以前的 1865~1866 年,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发行以龙为图
案的邮票,通称“上海工部大龙票”。因为它是帝国主义侵略机构在中国发
行的邮票,所以在中国邮票史上,它只能被放在“附录”里,作为帝国主义
侵略中国的物证。

                     “近代四宝”之一的改值邮票

     1943 年,中国邮政当局调整邮资,加盖了许多改值邮票,不想出现了被
集邮界视为珍品、曾被誉为“近代四宝”之一的“湖南北京版改作 2 角的邮
票”。
     当时,各地邮局库存的邮票面值多为 1 角 3 分、1 角 6 分、1 角 7 分、2
角 1 分及 2 角 8 分等,为了继续利用这些已不适用的邮票,中华邮政总局通
令各区邮政管理局,将所存邮票就地加盖“改作贰角”字样搭配出售。通令
发出后,河南、四川、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甘肃、广东、云南、东川、
贵州、湖北、陕西等 13 个邮区相继加盖了“改作贰角”字样,由于各区邮政
管理局所存邮票种类不同。加盖版式也有差异,仔细区分起来竟有 117 种之
多。谁知各地区刚加盖完改值字样,还未来得及发行,即奉令停用。
     就是在这次加盖“改作贰角”邮票中出现了一种罕贵之品,即湖南邮区
发行的面值为 13 分的已加盖字样的“北京版烈士像”邮票。其经过是这样的,
抗战开始以后,湖南邮政管理局迁到邵阳,接到加盖“改作贰角”邮票的命
令时,便委托邵阳资一印刷社办理,其中在“香港版烈士像”1 角 3 分邮票
中,混入了一个全张“北京版烈士像”邮票。据统计该邮票存世数量只有 111
枚,通称“湖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