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286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86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了概念的限制方法,即通过增加概念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抓住“坐”
和“茶”这两件事逐步进行一级一级的限制,把老和尚分等次待人的丑态刻
画得入木三分。

           以此类推

    欧阳修曾经说过:有一病人,医生问他得病原因,他回答说:“乘船时
遇上大风,受惊吓而得病。”医生就取来多年的舵把子,上面浸透了舵工的
手心汗,刮下细木屑,加上丹砂、苓神等药,喝下去就好。止汗用麻黄根节,
以及旧的竹扇子刮末入药。欧阳修因此说,中医以意用药多类似这样做法—
—初看很像儿戏,然而有时也很灵验,恐怕也不容易说出个所以然来。苏东
坡便对他说,照这样说来,用笔墨烧灰给读书人喝下去,不是可以治昏惰病
了吗?推此而广之,那么喝一口伯夷(孤竹君之子,与其弟互相推让王位)
的洗手水,就可以治疗贪心病了,吃一口比干(商纣王淫乱,比干直谏而死)
的残羹剩汁,就可以治好拍马屁的毛病;舐一舐刘邦的勇将樊哙的盾牌,就
可以治疗胆怯病;闻一闻古代美女西施的耳环,就可以除掉严重的皮肤病。
欧阳修听了便哈哈大笑。
    苏东坡在这里采取的是引入荒谬法进行驳斥。他先假定欧阳修“以意用
药”是真的,继而以此为据,推导出一系列荒唐可笑的结论,使对方无言以
对。

           刘墉妙答乾隆

     清朝乾隆在位时,有个大臣名叫刘墉,极有才华。有一天,乾隆皇帝清
闲无事。想要难一难聪明的刘墉。于是,乾隆问刘墉:“京城九门,每天出
去多少人,进来多少人?”刘墉举起两个指头,说:“俩人儿!”乾隆问:
“怎么只两个人?”刘墉纠正说:“万岁,我说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种人。
一是男人,一是女人。”
     乾隆心想,我再难一难你,于是又问道:“你说全国一年生多少人,死
多少人?”刘墉又扳起指头,像是在估算着似的,然后说:“回禀万岁,全
大清国,一年生 1 人,死 12 人!”乾隆说:“照此下去,国家不是就无人了
吗?”刘墉解释说:“不会的。我的算法是按照人的生年属相算的。比方说,
今年是马年,无论生一千、一万、十万、百万,都是属一个马,所以说一年
生 1 个。而一年当中,12 属相的人都有死的,所以说每年死 12 个人。”
     乾隆皇帝一听,不禁暗自钦佩刘墉的才华。
     这些妙答既全面又简明,省了许多麻烦,这是因为“概括”这个逻辑方
法帮了忙。概括就是减少概念的内涵,从而扩大概念的外延。概括的作用就
是抽象化,正确的概括可以使人的认识由特殊过渡到一般,对事物的认识更
加深刻。

           生死之间

    清朝大将军年羹尧攻陷了一座城池之后,生擒了三个守军的头领,他准
备戏弄他们后再杀了他们。
    年大将军先问第一个:“你猜本帅要杀你,还是不杀?”那人磕头作揖,
恭维地说:“您老人家一向以慈悲为本,一定不会杀我的。”年羹尧冷笑道:
“什么慈悲不慈悲的,本帅一向以刀枪为本!你说我不会杀,我偏要把你宰
了!”
    杀了一个之后,又问第二个,那人硬着头皮,壮起胆子说:“我想大将
军会杀我,我再过 20 年又是一条好汉!”年羹尧道:“好,我成全你,送你
上西天。”第二个也杀了。
    问到第三个,那人回答:“此事晚生无法妄断!”年羹尧说:“如果本
帅杀了你呢?”那人说:“这当然是将军之威!”“如果不杀——”“那就
不失将军之德!加威还是施德,两者必取其一,请将军自己定夺吧!”
    年羹尧想:这小子说话不漏水,杀了他,确实可以扬我大将军之威,可
也就失了德。我的威风够用了,便放了他。
    在这个故事中,第三个守军头领以其聪明智慧巧妙地设置一个难以消除
的悖论,使年羹尧陷入二难境地,一时犹豫不决,便放弃了杀人的念头。

         如此“天机”

    从前,有一个算命的道士,占卜吉凶、推演因果很有一套。当地的许多
人有事的时候,都去他那里求签问卜,算上一卦。
    有一次,有三个书生进赶考,路过此地,听说那道士算命非常灵验,便
一同前去算命道士那里,虔诚地向道士说:“我们三个此番进京赶考,烦道
长算一算谁能考中?”那道士眼都没睁,嘴里煞有介事地叨念了一会儿,向
他们伸出一个手指,但却只字未说。三个考生莫名其妙,有个着急地又问道:
“我们三人谁能考中?”那道士还是一言不发,依旧伸出一只手指,算是回
答。三个考生见道士迟迟不肯开口讲话,以为是天机不可泄露,只好心怀疑
虑地走了。
    三个考生走后,道士身边的小童好奇地问:“师父,他们三人到底有几
个得中?”
    道士胸有成竹地说:“中几个都说到了。”
    道童说:“你这一个指头是什么意思?是一个中?”
    道士说:“对。”
    道童还是有些不解,又问:“要是他们中间有二人中了呢?”
    道士答道:“那就是有一个不中。”
    道童说:“他们三人要是都中了呢?”
    道士说:“那就是一齐中。”
    道童又问:“要是三人都没考中呢?”
    道士说:“这个指头就是一个也没中。”
    小道童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师傅所谓的“天机”就是钻“语句歧义”的
空子。同一语句常常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判断,因此可以根据某种
需要做出不同的解释,所以他的话总是“灵验”的。

         阿凡提圆梦

    在维吾尔族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皇上做了个梦,梦见有人将
他的牙齿全拔光了,惊醒后心中很不痛快,一直到天亮都未能再入睡。上朝
后,皇帝便把梦讲给群臣,问何人能解。丞相为显示自己,抢先说:“这个
梦预兆陛下全家人将比陛下先死。”皇帝听了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丞相处
了极刑。这时正好阿凡提来到皇宫,皇帝又将梦境说给阿凡提,并问主何吉
凶。阿凡提灵机一动说:“这梦很好!很好!它预示着陛下将比您全家人长
寿。”皇帝听了非常高兴,于是赐给阿凡提一件珍贵的锦袍。
    “陛下全家人将比陛下先死”与“陛下将比您全家人长寿”这两句话,
从逻辑上讲是一组等值的判断,也就是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由
于语言表达不同,丞相的话令皇帝犯忌讳,因此遭杀;阿凡提的话有恭颂皇
帝的味道,皇帝自然满心欢喜,大加赏赐了。

           名称的讲究

    每一个人从其呱呱坠地时起,就有个取名的问题。做父母的费了九牛二
虎之力,给子女取了个好名字,结果往往与别人重名。重名现象所带来的烦
恼是很惊人的。
    某地有个 9 岁的女孩张颖,因患急性肠炎由母亲带领到医院就诊,到药
房取药时,与另外一个叫张颖的孩子不期而遇。药房的大夫喊张颖拿药,患
肠炎的张颖的母亲便把手伸了过去。当药房的大夫再喊第二个张颖时,发现
第一个张颖把第二个张颖的药取走了,那是治心脏病的药,误吃了后果不堪
设想,而偏偏取药单和病历卡均没留下孩子的住址。大夫心急如焚,急忙给
附近几个派出所打电话千方百计查询,谁知叫张颖的女孩竟有 40 多人,幸亏
张颖的母亲明智,给孩子吃药时看了看药名,发现有误,回过头去找大夫,
才避免了一场意外的医疗事故。
    英国斯塔德镇一名姓名登记的官员说,该镇许多父母爱为孩子取非常稀
奇古怪的名字;例如,一对姓“啤酒”的夫妇给孩子取名“瓶装啤酒”;一
位叫“约旦”的父亲给女儿取名“约旦河”;一位姓“水”的家长给女儿取
名“矿泉水”……
    我们在这里并非要介绍取名的学问,而是从逻辑学的角度要指出,事物
的名称并不完全反映它的概念。“知道了名称就等于掌握了概念”,这是人
们普遍存在的误解。正如叫“盗”的人,不一定就是强盗,叫“瓶装啤酒”
的人,也不一定能喝酒一样。一些稀奇古怪的名称,不符合约定俗成的含义,
在特定语言环境下,容易发生歧义,给交际和交流带来障碍,就不是一个好
名称。

         一个穷汉的家当

    从前有个穷汉,他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天,他在外面拾到一个鸡
蛋,心里十分高兴,奔回来对妻子说:“哈哈,我有家当了!”妻子问:“家
当在哪儿?”
    “喏,”他拿出鸡蛋,在他妻子面前一扬说,“就是这个呀我先借隔壁
人家的母鸡来孵小鸡,等小鸡养大,让它生蛋,一个月可以生 15 个,把它们
孵成鸡,就是 15 只鸡。鸡又生蛋,蛋又孵鸡,两年之内,就可以有 300 只鸡。
那时候,把这些鸡卖出去,就可以买进 3 头牛。让牛生小牛,3 年之内,可
以有 9 头牛。牛再生牛,3 年工夫,可以有九九八十一头牛。那时候,把这
批牛卖出去,拿来放债生利,只要 3 年,再拿 2/3 的钱买田、买房子……”
他越说越高兴,手里一用力,“叭”的一声,鸡蛋被他捏碎了。
    他妻子哭着说:“唉,家当全被你捏碎啦!”
    这个穷汉的思想方法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就是在思维中排除次要因素
的干扰,把研究对象置于理想的纯化状态下进行研究的方法。这种通过数学
和逻辑推理做出的假定性探索对发展正确的认识起着先导的作用。但关键是
要经过实践的证实。

           鲁迅讽袁良

    课余时间,鲁迅的寓所常常是学生们谈天说地的场所。1934 年一天,师
生们谈到当时国民党北平市市长袁良关于禁止男女青年在同一游泳池游泳的
命令,大家嘻笑怒骂,揭露当局的腐朽。鲁迅听得津津有味,也加入了议论,
他推开教案,站起来说:“男女同学不准同池、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
淆乱乾坤,岂非比同池同泳更严重!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道命令,今后男
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人都
是,喏,喏……”他一边说,一边模拟头戴防毒面具的怪模样,逗得同学们
哈哈大笑。
    鲁迅在这里运用的是归谬式的类比推理。类比论证法就是把两个或两类
对象在许多属性上的相似或相同点进行类比,并用一对象具有另一属性来论
证另一对象也具有该属性。从而等于指出对方陷入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即违
反了逻辑矛盾律。

            巧问妙答

    毛泽东 1945 年 8 月到重庆谈判,曾与民社党领袖蒋均田做过一次很有影
响的谈话。
    蒋说:“假使有一天我们认为不需要枪杆子护卫,可以自由活动,如欧
美的民主国家一样,用自由竞选的方式取得政权,毛先生,你是否放弃所有
的枪杆呢?”毛答:“在未答复你的问题以前,我先请你答复我的问题,你
相信不相信共产党的政治斗争技术不在任何政党之下呢?”蒋答:“我确信
共产党的政治斗争技术不在任何政党之下。”毛答说:“你既然相信共产党
的政治斗争技术不在任何政党之下,则你已答复你所提的问题的一半了。你
想,假使我能凭政治技术以取得政权,我为甚么要负养数十万大军的重担
呢?”
    蒋均田先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是以“假设”为前提的,毛主席没有直接回
答,而是很技巧地给对方一个反问,待得到肯定回答之后,再用一个反问否
定对方的提问,前前后后,推理过程十分严密,答案也就更令人信服。

           魔鬼的逻辑

    某乡党委接连到许多揭发 A 村长的检举信,书记赶到 A 村劝其辞职,引
出了 A 村长一番宏论:
    “我是有些不干净,确实沾了些油水,搜刮了一点民脂民膏,可现在我
已像喂肥的猪,再喂也吃不了多少了,要是我辞了职,还得上来一头‘瘦猪’,
又得靠集体把他喂肥,那就更不合算了。”
    B 局长将公用彩电、冰箱长期放在自己家里用,群众议论纷纷。B 局长便
在全体大会上解释:“那些东西如果放在办公室里,必然因为姓公而短命,
而放在我家里这些年还完好无损,等于延长了好几倍的使用寿命,公家没给
我一分钱的保管费,有人还对我说三道四,他们的良心哪去了?”
    C 刚坐上主任的交椅,就有人给他送来一台电烤箱,难为得他直说:“这
不好,这不行。”秘书看透了 C 主任的苦衷,忙献计说:“主任力主廉政的
品德可敬可赞,但要赢得廉洁的名声需要一定的背景,您没听过宣传的那些
典型都是退了多少礼、拒了多少贿吗?如果您一来就一尘不染,往后就没有
人给您送了,您还退什么礼,拒什么贿呢?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您无能呢。”
    这三则故事中,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议论,逻辑学上叫“诡辩”。这
种诡辩在逻辑上采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虚构论据等手法,因而貌似有理
而实则无理,人们称之为魔鬼逻辑学、强盗逻辑学。由于它给露骨的谬论披
上了逻辑的外衣,所以更具虚伪性和欺骗性。

           分苹果的难题

    爸爸让 5 岁的小红分 8 个苹果,要求她把两个最大的分给爸爸,再把两
个最红的分给妈妈,然后把两个最圆的分给姐姐,剩下两个自己要。小红把
机灵的眼珠一转,想了想,满有把握地先捡了两个最大的分给了爸爸;接着
又找最红的,发现爸爸的两个苹果中有一个最红的,就从爸爸那里要回一个
给了妈妈,她接着又去挑最圆的,一看剩下的都不圆,最圆的在妈妈那里有
一个,爸爸那里有一个,于是又向爸爸、妈妈各要了一个分给了姐姐。最后
爸爸一个苹果都没分到,妈妈只分了一个,只有姐姐分到了两个,而给自己
却剩下了 5 个。小红皱着眉头不知怎么均分这 8 个苹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