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364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64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们吵架的合唱,形象逼真,引人入胜。而歌剧开始时的《序曲》,更是一
首为世人熟知的明朗而辉煌的管弦乐曲。它的主要音调来自歌剧最后一幕的
合唱旋律,音乐表现西班牙斗牛场的喧闹和狂热。中间穿插了表现妇女、儿
童们跳跃、欢唱的歌调和斗牛士之歌的雄壮音调,气氛热烈,生动地体现了
吉卜赛人的奔放、豪爽的性格,是一首杰出的世界名曲。

汤豪塞

三幕歌剧《汤豪塞》是德国著名歌剧作家瓦格纳(1813~1883 年)的重
要作品。1845 年首演于德累斯顿。
歌剧描写的故事是:游吟艺人骑士汤豪塞同爱神维纳斯同居一年后,厌
倦了单调的生活,决定返回人间。他参加瓦特堡的歌唱比赛,企图夺魁,以
赢得伯爵领主的侄女伊丽莎白的倾心。但在比赛起,他竟赞美起维纳斯来,
全场为之哗然。忏悔之余,他加入一伙朝圣者,前往罗马。但教皇不予赦罪,
他便不顾同伴艺人沃尔弗兰的劝告,决定返回维纳斯身边。临别时得知伊丽
莎白的祈祷已使他获得赦免,又不料迎面走来伊丽莎白的殡葬行列,汤豪塞
也随之以身殉情。此时合唱队高歌上帝恕罪的奇迹。全剧的中心思想是表现
宗教与情欲间的矛盾和斗争。歌剧的音乐体现出瓦格纳戏剧音乐的连贯性,
更加鲜明突出“主导动机”的手法,管弦乐队的交响化技巧等都更加运用自
如。这些特征较多地反映在这部歌剧的《序曲》中。

蝴蝶夫人

三幕歌剧《蝴蝶夫人》是意大利现实主义歌剧的代表普契尼(1858~1924
年)的名作。
1904 年首演于米兰。歌剧脚本是根据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的同名话剧改
编的。
这是一部东方妇女控诉殖民主义的悲歌。天真活泼的日本姑娘巧巧桑(即
蝴蝶夫人),迷醉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会给她带来平等、自由和幸福,断然
背弃传统的宗教信仰而信基督教,一片痴情地委身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
顿。然而,平克尔顿与巧巧桑结婚,不过是用金钱买到一件温柔、娇小、漂

亮的玩物,借以调解驻防异国的寂寞生活。婚后不久,平克尔顿便随舰回国,
一去三年杳无音信。巧巧桑艰难中深信有一天他回到自己的怀抱。谁知平克
尔顿回国后却另有新娶,早把蝴蝶夫人置于脑后。当他偕美国夫人重返长崎
时,穿着新婚礼服彻夜苦候的蝴蝶夫人终于明白了一切,她交出了平克尔顿
的儿子,拔剑自尽。在这部抒情性的悲剧中,普契尼采用了包括《樱花》在
内的日本民歌来表明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具有独特的音乐色
彩。第二幕中《晴朗的一天》是最著名的歌剧咏叹调之一。作者用朗诵式的
抒情旋律,细致地揭示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强烈向往。歌曲中宽广、
优美的旋律配以富有表现力的近乎说话的唱词,构成了普契尼歌剧特有的风
格。

天鹅湖

王子齐格弗里德在湖边遇到了被魔法师罗德伯特变成天鹅的奥杰塔公
主,公主告诉他:只有忠诚的爱情才能使她摆脱魔法师的控制。王子发誓永
远爱她并设法营救她。在为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魔法师化成武士,用外
貌与奥杰塔相似的女儿奥吉莉雅欺骗了王子。王子发觉受骗,激动地奔向湖
岸,在奥杰塔和一群天鹅的帮助与鼓舞下,战胜了魔法师。天鹅们都恢复了
人形,奥杰塔和王子终于结合在一起。这就是芭蕾名剧《天鹅湖》所表演的
故事。该剧于 1895 年首演于圣彼得堡玛利亚剧院。音乐由俄国著名音乐家柴
科夫斯基谱写。但最初几次演出,因编导对音乐理解不够,一直未获成功。
后来由于编导伊万诺夫正确处理了奥杰塔和众天鹅的形象,使人们找到了搬
演全剧的钥匙,终于在 1985 年由珀蒂帕和伊万诺夫联合编导,才使演出获得
成功。这次演出是交响芭蕾的第一次登台亮相,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后,
各国芭蕾舞团竞相将该剧搬上舞台。我国以白淑湘为主要演员的北京舞蹈学
校,于 1958 年首次演出了该剧,并一直将其作为保留剧目,流传至今。

睡美人

《睡美人》是三幕幻想芭蕾舞剧。音乐由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编定,
彼季帕导演,1890 年 1 月首演于彼得堡。
《睡美人》描写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弗洛斯坦国王为刚出世的女儿阿
芙洛拉举行盛大的洗礼庆典,各方贵宾及众仙子应邀而至。但因疏忽,竟遗
漏了卡拉包斯仙子。心术不正的卡拉包斯仙子为了报复,不请自到,狠毒地
预言公主在 16 岁成人那年将为一枚纺锤所伤而昏睡,永不醒转。国王听后大
惊,苦求无效。在此关键时刻,善良的紫丁香仙子及时缓解了恶仙子的诅咒,
预言公主受伤后需睡 100 年,最终将在一位英俊王子的亲吻中苏醒,并与他
成为夫妇。100 年之后,一位年轻的王子以他热烈的亲吻唤醒了昏睡的公主,
正义的力量终于战胜了邪恶,宫廷上下一片欢腾。这部舞剧的音乐在交响化、
戏剧化以及人物性格刻画方面,都以鲜明突出见长。

吉赛尔

《吉赛尔》是法国古典芭蕾的传统剧目之一。由让·科利拉编导,1841

年首演于巴黎歌剧院。
舞剧描写美丽的农村少女吉赛尔,对化装成农夫的贵族青年阿尔伯特一
往情深,以身相许。守林人汉斯发现并当众揭穿了阿尔伯特的伯爵身份。当
吉赛尔得知阿尔伯特已有未婚妻后,心脏病发作而死。夜幕降临密林中的墓
地时,汉斯来到吉赛尔坟前哀泣,被鬼火吓跑。阿尔伯特前来寻找吉赛尔的
坟墓,追逐吉赛尔的幻影而去。女魂们驱赶守林人汉斯,围着他跳起轮舞,
直到汉斯一命呜呼。鬼王命吉赛尔跳舞,吉赛尔与阿尔伯特跳起双人舞。女
魂们又跳起轮舞,欲致阿尔伯特于死地。这时远处晨钟响起,女魂们相继隐
去;吉赛尔与阿尔伯特告别后消失,阿尔伯特郁悒离去。这部舞剧的成功上
演,标志着浪漫主义舞剧音乐的成熟。柴科夫斯基称赞《吉赛尔》是“诗、
音乐和舞蹈的结合。”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曾于 1960 年成功地上演了
这一剧作。

戏剧知识

古希腊悲剧和喜剧

位于地中海东北部的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欧洲戏剧的发源地。古
希腊悲、喜剧都与酒神庆典和民间滑稽演出有血缘关系。当希腊戏剧脱颖而
出后,立即出现了兴盛局面。在雅典黄金时代,政府出资修建了宏伟的露天
剧场,每年举行三次戏剧节,政府向人们发放观剧津贴,每逢戏剧节,公民
们,包括儿童、奴隶和囚犯都去看戏,剧场气氛相当热烈。
希腊悲剧有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代表作是《奥狄普斯王》;欧里庇得斯,代表作是《美狄亚》,
这些悲剧取材于神话和历史,揭示命运主题。它以语言为媒介,摹仿人的行
为,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
古希腊喜剧产生于悲剧之后,代表作家是阿里斯托芬(公元前 446~前
385 前),代表作是《阿卡奈人》。希腊喜剧比希腊悲剧更多地取材于现实
生活,大多是政治讽刺和社会讽刺剧。
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最早的戏剧雏形是酒神祭祀时的合唱队,当
举行酒神祭祀的时候,盛大的合唱队合唱酒神赞美歌。合唱队员穿羊皮、戴
羊角,扮成“山羊人”。当合唱队驻足酒神神坛前时,合唱队长开始讲述有
关酒神的神话故事,队员们听了故事后唱起赞美酒神的歌。后来,大约在公
元前 534 年,雅典人特斯庇斯在合唱队的歌舞表演中,首次加进了一个演员,
这个演员轮流扮演几个人,还与合唱队对话。之后,埃斯库罗斯(公元前 525~
前 456 年)把演员增加到两个,于是有了正式的对话。后来又由索福克勒斯
(公元前 496?~前 406 年),把演员增加到 3 人。演员增到两人后,故事
扩展到了关于酒神以外的神话,与合唱队有问有答,有正式对话。这样就逐
渐形成了戏剧。

印度梵剧

西方戏剧发源于希腊,东方戏剧则萌芽于印度。
公元前 2000 年的印度尚处于原始公社制社会,在当时的诗集《吠陀》中
的《梨俱吠陀》关于爱情的对话诗里,已包含着戏剧的胚芽。
印度进入奴隶社会的所谓“史诗时代”后,出现了民间夜神赛会时的戏
剧性表演,是印度戏剧的正式萌芽。
约公元元年前后,印度古典戏剧步入成熟期。约公元 1~2 世纪,佛教戏
剧家马鸣创作的《舍利弗传》等剧本,标志着古典戏剧成熟了。继马鸣之后,
戏剧家跋娑活跃一时。本世纪初发现了他写的 13 部富有民间色彩的剧本,通
称为“跋娑 13 剧”。
继公元前 2 世纪戏剧理论巨著《舞论》出现后,戏剧家首陀罗迦创作了
现实主义的杰出剧作《小泥车》。
约公元 4~5 世纪,印度古典戏剧的杰出作家迦梨陀娑创作了《摩逻维
迦》《广延天女》《沙恭达罗》等剧本。其中《沙恭达罗》至今享誉世界。
公元 7 世纪后,印度古典戏剧开始衰退,只有 8 世纪薄婆菩提的《罗摩
传后篇》最为著名。

印度古典戏剧——梵剧,从题材上看,一是取材于史诗和传说故事,这
类题材是印度古典戏剧的主要部分,如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中心的《摩罗维
迦》,在传说故事中溶入新意的《沙恭达罗》。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刻
画都市世态人情为主,如《小泥车》等。此外还有一些以宗教宣传为宗旨的
作品,如《马鸣戏剧残卷》。
对梵剧的艺术形式,人们了解还不太多。从《马鸣戏剧残卷》看,当时
角色的出现方式至少有三种:一是为角色拟定了名字的;二是仅标明角色身
份的,如“妓女”“主角”等,并出现有鲜明特点的丑角;三是以抽象概念
为角色命名,如“智慧”“名誉”等。
在剧本样式上,开场有引子,结尾有尾诗,引子一般与剧情无直接关联,
尾诗有的由剧中人唱出或念出,有的是外加的。有的尾诗很精彩,如《广延
天女》(即《伏哩婆湿》)的尾诗:
知识和财富永远冲突,
兼而有之,实在很难;
为了好人们的快乐幸福,
就让他们把两者来兼。
让所有的人承担痛苦,
让所有的人看到幸福。
让所有的人得到爱情,
让所有的人到处满足。
剧本正文,由说明、唱词和动作提示三因素组成,说白中除了对白,还
有独白与旁白。唱词归于角色,溶汇于剧情,不同于希腊悲剧的演唱,接近
中国古典戏曲的唱词。动作提示多样而细致。剧本语言雅俗相间,主角和上
流人物对话时多用雅语,而妇女和下层人物多用俗语。

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

戏剧的主要形式有话剧、戏剧及歌剧等。话剧在我国出现不到 70 年历
史,因此我国 19 世纪以前的戏剧形式主要是戏曲。中国戏剧的发展史就是戏
曲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起源于何时,历来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或认为起源于巫觋歌舞,
或认为起源于傀儡戏,或认为起源于战国时期出现的雏型歌舞剧《九歌》,
或认为起源于梵剧,或认为萌芽于原始时期的歌舞,或认起源于“百戏”。
其实,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艺术,它的发展线索不会是单线,来源也
不止一个,它的孕育和萌芽有一个缓慢过程,戏曲都有或多或少的渊源关系。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戏曲的酝酿和萌芽时期。
中国戏曲形成于何时,也历来存在较大分歧。有的认为形成于元杂剧,
有的认为形成于南戏,或认为形成于“百戏”,有的认为形成于唐戏,等等。
之所以众说纷纭,这里有对戏曲的概念、戏曲形成的标志在理解上的不同、
对戏曲史料有不同的发掘和解释,更主要的是忽略了戏曲的是受多种因素的
影响这一点。我们说,唐代出现了小型歌舞剧、说白等剧种,且出现了剧作
家,并出现了两种稳定脚色,这些都使戏曲的独立性愈发明显。因此,可以
认为唐代是中国戏曲的发端。到了宋金,出现了专供演戏的瓦子、勾栏,出
现了以编剧为职业的“才人”和专供演出的杂剧本子,并有了固定的演出体

制,戏曲脚色已发展到五人,还出现了大量的宋杂剧和金院本,更重要的是
出现了完全以表演故事情节为主的温州杂剧(亦称“南戏”),这些都是戏
曲形成的标志。因此,认为戏曲形成于宋金当是较为合理的。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曲进入成熟时期。元代大批文人走出书斋,
直接参与杂剧创作,大大扩展了戏曲专业创作队伍,作家行业性组织书会的
广泛建立,有利于促进艺术交流。在形式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来安排
故事情节,情节不够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
式。元杂剧运用了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北曲,为戏曲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唱、
科、白组成了元杂剧的舞台演出,无论从民间勾栏的盛况、演员的演技和道
具的运用等方面看,都比宋代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角色由宋杂剧的净末
转为旦末,极大提高了元杂剧的表现能力。元代出现了大批的优秀作家和作
品,据钟嗣成的《录鬼簿》所载,元代杂剧作家有 110 多人,作品有 500 多
种,流传到今天的还有 130 余种。元杂剧的思想内容较为广泛,有反映社会
矛盾的,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有反映男女婚姻爱情的,如王实甫的《西
厢记》;还有反映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等等。在元杂剧中,上至皇帝嫔妃、
文官武将,下至文人学士、差役皂隶、地痞流氓,所涉及的人物无所不包。
既有宫廷的政治斗争,也有激烈的军事冲突,还有一般平民的家庭纠纷,等
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反映,勾出了一幅元代社会总体图画。无论
从结构的安排、题材的开掘、形象的塑造,还是代言的形式、音乐的运用、
体制的确定等方面,元杂剧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