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40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0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
    第四天,明朝的两个太监逃跑了。
    第五天,消息传来,明军督军袁崇焕、总兵祖大寿被捕下狱了。
    原来,这都是范文程使的反间计。皇太极写给袁崇焕的“议和书”,袁
崇焕根本没看到,就被明军捡去,送到了崇祯皇帝那里。于是,明廷上下对
袁崇焕产生了怀疑。
    被清军抓去的两个太监,被软禁起来,夜里,有人还陪同他俩喝酒。酒
到半酣,有人来找陪酒的清军官员说有密事。陪酒的人来到帐外,明朝的两
位太监不禁去偷听,模模糊糊听到“袁督师已经应允”、“不要让明监军知
道”等活。二人大惊,原来袁崇焕通敌了!
    两位监军逃跑后,向崇祯皇帝密报。崇祯皇帝顿时大怒,把袁崇焕及他
手下的亲将祖大寿逮捕下狱。不久,以叛国罪处死。
    处死袁崇焕的时候,老百姓不明真相,争食其肉!
    数年之后,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明朝灭亡,清统一了全国,才公布了
这一历史真相。原来,袁崇焕的死,是一个叫明朝人痛心疾首的大冤案!


     清初汉人剃发的由来

    电影电视中的清代戏里,凡是男人,他的脑袋上,前半部都剃得光光的,
后边还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这是清朝男人特有的发式,它来源于满族习俗。
    清兵入关,占领北京之后,并没有强迫汉人剃发。上朝时,那些投降清
朝的汉官仍是一色的明朝官服打扮。
    清军攻下山东时,有个叫孙之獬的进士投降了清军。此人为了讨得新主
子的欢心,竟仿照满族人把头发剃去,后脑勺也扎起了辫子。这还不算,他
又脱去汉服,换上马褂,将自己从头到脚地“满化”了。
    孙之獬改装的第二天,时逢朝廷大朝。他来到殿上,喜颠颠地往满族大
臣那边站。可是满族大臣知道他明明是汉人,不让他往队里站,把他推到汉
臣一边。
    汉族大臣对孙之獬的媚态本来就讨厌,见到他要往队里站,也一个劲儿
地拒绝接纳他。因此两边推来推去,弄得他十分难堪。
    下朝后,孙之獬恼羞成怒,挖空心思地写了一道奏疏,对皇上说,现在
大清统一中原,官民仍是汉装,这是陛下服从中国,不是中国服从陛下,建
议“大清德化所及,汉民衣冠发式,亟宜易俗从满。”
    顺治皇帝同摄政王多尔衮等商定,结果,清政府下了一个“薙发令”,
令中规定:“凡大清军所到之处,汉民限于 10 日之内,尽行薙发改装。服饰
仪节,皆遵满制。违逆者,杀无赦。”
    于是全国骚然。只见清军所到之处,都押着挑担子的剃头匠。剃头匠的
挑子上,挂着一个牌子,上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时间剃头匠
奇缺,全国上下都留起长辫。有的人头发不够长,居然割掉马尾冒充,闹出
了许多叫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一次奇特的满汉通婚

    清朝实行民族隔离政策,规定满汉不通婚,违者严惩,甚至杀头。但是
有一例奇特的通婚,却是乾隆皇帝一手策划的。
    乾隆生了一个宝贝女儿,可惜脸上长了一颗黑痣。相士为她算命,说“主
灾”,须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赫的人家才能“免灾”。乾隆极爱女儿,左思
右想,满朝贵族都没有合适的。无意中想到山东曲阜的孔府,为世代公认的
大贵族,天下恐怕是没有一家能比,顿时喜上眉梢。但转念一想,孔氏乃汉
人,怎么能娶满族皇女呢,不禁左右为难起来。
    好在乾隆皇帝是个头脑灵活的人,他巧妙安排,转了个弯,把女儿送到
文学殿大学士于敏中家里,认于为义父。于敏中是汉族人,这样,公主就借
了“汉人”的光,成了汉家姑娘了。
    过了一段时间,乾隆的爱女以于敏中干女儿的身份嫁给了孔子第七十二
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其排场讲究,极其隆重。
    现在,到过山东曲阜孔林的人都会看到,在孔子墓东北,有一个豪华墓
坊,名为“于夫人坊”,这就是乾隆女儿的坟墓。

           改字继皇位


    清朝入关,统治中国,满族皇帝吸取了以往汉族王朝的教训,即由皇长
子继位的习惯。因为根据这一习惯,不管皇长子是否有能力,都应该当皇帝
来管理国家。
    那么皇位究竟由谁继承呢?清朝皇帝想出了一个巧妙办法,即老皇帝在
世时,根据各皇子的表现,选出一个最有才能的人,把他的名字写在一块黄
绢上,藏在一个匣子里。然后,把匣子放在乾清宫的门匾后面。一旦皇帝去
世,众大臣赶忙打开匣子,看里面的名字,是谁,谁就是皇帝。
    康熙皇帝生前喜欢他的第十四个儿子。因此,他在黄绢上写了“传位十
四子”的遗诏,放在了匣子里。
    可是,当时的四皇子野心很大,总想当皇帝。他会武功,结交了不少武
林高手,但他不知道父皇会把皇位传给谁。一天夜里,他施展轻功,飞上乾
清宫的房檐,把小匣偷了下来,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传位十四子”。
一时,他傻了眼。
    四皇子有个心腹,通些文墨,他看了遗诏后,说:“王爷莫慌,我自有
办法。”于是,此人拿过笔来,在“十”字上加了一横,竖下加了一勾。于
是,遗诏就变成了“传位于四子”了。四皇子顿时眉开眼笑,又偷偷地把小
匣送回了原处。
    康熙去世,众大臣赶忙取遗诏,结果,四皇子心安理得地当上了皇帝,
这就是雍正皇帝。

       农夫检阅众大臣

    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坐着船沿大运河向南行驶,心情十分舒畅。一天
闲来无事,把一个农夫叫到船上,询问收成怎么样,地方官怎么样,农夫一
一做了回答,乾隆很是满意。皇上一高兴,又想出一个办法来,他让农夫站
在随行大臣们的面前,一一询问姓名,然后判断大臣们是忠臣还是奸臣。
    农夫是“奉旨”行事,大臣们只好老老实实地报出自己的官衔和姓名。
有干过亏心事的人怕农夫把老百姓的舆论报告给皇上,竟然吓得两条腿直打
哆嗦。
    农夫看了一遍,也问了一遍,回奏皇上说:“满朝都是忠臣。”乾隆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农夫说:“我看戏剧里头扮演奸臣的,如曹操、秦桧
等,脸上都涂着白粉。现在大臣们没有一个是那个模样,可见他们都是忠臣
了。”

           巧骗遗诏

    清代咸丰皇帝去世以后,因为新继位的同治皇帝年纪太小,便由慈安太
后(东太后)和慈禧太后(西太后)同时垂帘听政。
    东太后慈安因为是咸丰皇帝的正妻皇后,在地位上高出西太后慈禧一
筹,所以,在处理政务上,东太后往往说了算的时候多。可是,西太后是个
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她不甘寂寞,往往与东太后争权,结果,两人常常出现
磨擦。
    一天,两宫太后又产生了矛盾。东太后一脸怒容地对西太后说:“你不

要太轻狂了,先帝在时,可有遗诏在我手里,我随时都可以处治你!”
    西太后方才还是盛气凌人,一听这话,顿时傻了眼。原来,她也听说咸
丰皇帝临死时,留了一份遗诏在东太后手里。但不知什么内容。听了东太后
的话,她才知道是有关她自己的。于是她马上恭顺了下来,连连陪不是。
    慈禧太后是一个极有心计的人,她多方派人打听,才知道,东太后手里
的遗诏内容是:“那拉贵妃如恃子为帝,骄纵不法,可即按祖制处治。”西
太后顿时心凉了半截。于是千方百计地讨好东太后。时间一长,两宫太后就
“和好”得亲密无间了。
    一次,东太后得了感冒,太医进药,没有什么效果。可是过了几天,病
不治而愈。东太后便对西太后说:“看来有病吃药,并不一定管用。”西太
后一听,只是神秘地微笑着,不置可否。东太后觉得很奇怪,忽见她的左臂
缠着纱布,便问何故。西太后说:“前日见太后不适,进参汤时,我把左臂
的肉割了一同煎,听说很有效果,心里也宽慰了许多。”
    东太后一听大为感动,连忙拉住西太后的手,连连称谢。之后,亲自取
出一个小匣,从里面拿出咸丰留下的那道密诏,叫人把它烧了。西太后顿时
感激涕零。
    谁知过了不久,西太后居然勾结朝官,左右起朝政来了,根本不把东太
后放在眼里,东太后方知上当,但悔之晚矣。过了一段时间,东太后又一次
有病,结果,不清不白地死了。有人传说,是西太后做了手脚。
    从此以后,慈禧太后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左右中国的政治达 30 多年。
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

           板桥戏权官

    郑板桥当县官时,遇到一个大灾之年,为了救济穷人,他不顾个人的身
家祸福,大开官仓,赈灾放粮。此事被皇帝怪罪下来,被革了职,放还老家。
郑板桥雇了一条民船,载着自己的家小和行装,行驶在大顺河上,回扬州老
家。
    一天,郑板桥觉得江面上好平静,来往的行船不是停靠在码头,就是搁
浅在岸边。他一打听才知道,这段江面有一条官船要过,通知所有的民船都
要回避。郑板桥听了以后非常气愤,吩咐船工照常驶船,不必理会它。过了
一阵后,果然见一艘官船,耀武扬威地开过来,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
旗子,随风招摇。郑板桥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这条官船大,载量大,一
旦让它撞上就要船毁人亡。但是,我又不能畏缩地躲避它。正在紧张地思考
怎么办时,他忽然有了主意。让家人迅速找出一块绸,他亲笔写了“奉旨革
职”四个字,也让船工高挂到桅杆顶上。官船上的人一见迎面开来的船,不
仅不回避,还占据河心主道,照常行驶,顿生疑虑,经人观望那只船上也挂
着一面旗幡,高高飘扬,于是放慢了速度。两船靠近时,官船上出来个大官
人,一见是只不起眼的民船,桅杆上挂的是“奉旨革职”的旗帜,便大呼小
叫地指责起来。郑板桥道:“你神气什么!你奉旨上任,我奉旨革职,都是
‘奉旨’吗,我为什么要给你让路?”
    这官人气得无话可说,钻回舱里,经人汇报方知是当今名士、书画大家
郑板桥的船。他立即改变态度,派手下的人携带一点儿礼物,登船道歉。其
实道歉是假,索取郑板桥的字画才是真。

    郑板桥听此人是朝中奸臣姚某人之子姚有才,到地方上任,他早就听说
这个纨绔子弟除了吃喝嫖赌,没有别的能事。郑板桥心想,送上门的蠢货,
何不戏弄他一番。于是应之,手书一诗相赠,姚有才派来的人乐得不得了。
拿到郑板桥的手迹到船上交给姚有才,姚有才小心翼翼地展开欣赏,只见那
首诗写道:“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
要充斯文。”姚有才把每句诗开头的一个字,连起来一读竟是“有财缺德”,
不禁气得发昏。

                    林则徐“回敬”英国领事

    清朝时,钦差大臣林则徐来到福州,英国领事宴请林则徐。宴会上,领
事想和林则徐拉关系,林则徐却铁面无私、软硬不吃。洋领事心中不悦,便
想捉弄一下这位钦差大臣。一会儿上来一道菜——炸猪排,领事端给林则徐,
大大吹嘘了一番,林则徐不知是计,咬了一口,烫得舌头起了泡。这刚出锅
的炸猪排表面上没有热气,好像是凉的,林则徐上了当。
    几天以后,林则徐设宴回请英领事。饭吃到一半时芋泥端上来了,林则
徐向洋领事介绍了芋泥这道菜的特点,说得洋领事口涎欲滴。于是,他毫不
客气地把一大勺芋泥塞到了嘴里,顿时烫得他眼泪直流,手足无措,那副狼
狈样逗得在场的中国官员放声大笑,英国领事属下的人员想笑又不敢笑,只
好强忍着,扶着领事狼狈地离去。
    原来,这芋泥虽然刚出锅,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却一点热气也没有,和
凉的一样。林则徐为杀掉洋领事的傲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着实地
戏弄了这位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英国领事。

           斥国贼药方

    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斗争。正当义军把英军诱至牛栏
冈,准备围歼时,广州督师奕山却派知府余保纯火速赶去解围,强迫义军解
散,护送残敌逃窜。广州人民无不义愤填膺,切齿痛恨。有人别出心裁,写
了一个奇特的药方,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抨击:
    “余黄堂号(指知府)《精制狐媚药方》,服用之人可以延年益寿,润
身肥囊,固宠求荣,加官进爵,实在是偷生得福之妙药。贵客光顾,须认明
“专办讲和,情真价真,主顾不误”招牌为记。配方如下:
    柔肠一条、黑心一个、厚脸皮一张、两头舌一根、媚骨一副、屈膝一对、
笑脸三分、叩头虫不拘多少。
    服用方法:用笑里藏刀切碎,口蜜为丸,藏于乌龟壳内。临用时以狼心
一个,狗肺一副,煎成糊涂和药送服。”
    这是个痛斥卖国贼的绝妙“药方”,它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对卖国贼
的无耻嘴脸和卑劣行径,勾画得入木三分,揭露得淋漓尽致。

       袁世凯巧哄西太后

    清朝末年,军机大臣袁世凯从香港买了一辆小轿车。他坐着四处兜风,
觉得挺新鲜好玩。

    不久,这件事传到宫里,被慈禧太后知道了。慈禧把袁召到宫里,让他
把“稀罕玩艺儿”送到宫里,她也要玩一玩。
    袁世凯立刻照办,命司机把车开到宫里,并在一旁伺候西太后登车。但
当袁世凯打开小轿车的后门让西太后坐进去时,西太后不高兴了:“怎么,
让我坐在后边,前边的座位是留给谁的?”
    袁答道:“前边的座儿是车夫坐的。”
    西太后说:“那不行,让车夫坐在我前边,挡我的道儿?”
    袁连忙解释:“老佛爷,这种洋玩艺儿都是这样的。”
    西太后有点火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