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411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11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足球网的由来

19 世纪中叶以前,足球门是没有网的,只有两根直立的木柱,以后上面
又加入了一根横木。这样的球门,裁判员要判断一次射门是否得分实在太难
了。因为运动员的一次劲射,球速可达每小时 80 公里以上。这样快的球速在
门框旁边飞过,恰如“白驹过隙”,裁判很难判断球是从球门里进去的还是
从球门外飞出的。因而往往使许多球迷和球员意见分歧,引起纷争,甚至多
次引起相互殴斗,造成流血事件。
一次英国利物浦城内某一渔具制造厂的老板格林·鲍尔斯去观看足球
赛,就发生了一起这样的纠纷。在满场的哄闹声中,他突然灵机一动:“如
果把鱼网挂在球门架上,射进去球不是跑不了了吗?”他急忙跑回厂里,用
马车拉来了两张鱼网,费了好多口舌才说服裁判员把鱼网挂在双方的球门架
上,果然非常管用。从此,利物浦城的所有足球门上都挂上了鱼网。以后鲍
尔斯渔具厂还获得了制造足球球门网的专利呢。
现代足球使用的球门网,已成为体育专用器材,制做越来越标准,材料
也越来越讲究了。原来以棉、麻线为主,由于强度不够,有时会被运动员射
来的足球冲破。我国老一辈足球运动员孙锦顺就曾因此被誉为“孙铁腿”。
现在的球门网多改用强度更大的锦纶或尼龙线纺织而成了。

世界杯大赛中的 21 和 6

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年轻时曾是一名篮球运动员,他弃球从文后仍对
体育很怀恋,写过不少反映体育内容的好文章。1994 年在第 15 届世界杯足
球赛后,他发现了“神秘的 21 和 6”这两个数字。
先说 21。历来世界杯赛一个队员累计出场次数最多的是 21。一直无人能
突破。第 15 届大赛时人们寄希望于阿根廷队的马拉多纳和德国队的马特乌
斯,因为他俩都是 4 次参加世界杯赛。正当他们一场接一场地拼搏,刚好达
到 21 场时,马氏被查出服兴奋剂,失去了继续比赛的权利;乌氏所在的德国
队竟出人意料地输给了保加利亚队,谁也没能超越 21 这个神秘的数字。
再说 6。自从 1978 年以来,世界杯赛一个队员最高进球数就一直被阻挡
在 6 字上。第 11 届的肯佩斯,第 12 届的罗西,第 13 届的马拉多纳,第 14
届的斯基拉奇。第 15 届时最早达到这个数字的是俄罗斯队的萨连科和保加利
亚队的斯托伊奇科夫。在保瑞大战中,保队情愿挨打也尽量把一切机会和可
能提供给他。但奇怪的是这位世界公认的神射手好像换了一双脚,把一个个
机会球都踢飞了。至于罗马里奥、克林斯曼、巴乔等更出色的球星也都在 6
字面前止步了。
这个 21 和 6 是巧合呢,还是内含什么魔力?

少见多怪的报道

19 世纪末,英国两支足球队远涉重洋,来到当时为英国属地的印度,为

还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足球的印度人表演一场足球赛。这场球赛使观众莫名
其妙,目瞪口呆。一家报社的记者还少见多怪地做了如下报道:
“一个酷似人头、用猪皮缝的怪物在草地上来回滚动。两队人都发疯似
的争着,以踢它一脚为乐。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只有看门的两个家伙方能
用手抓那怪物,其他人,手一碰它就挨罚。而那个穿黑衣的家伙更是个地道
的疯子,他一边发狂般跟着“圆怪物”转,一边手舞足蹈地大声喊着什么。
总之,这些英国佬们好似一个个中了邪,着魔啦!我们印度人才不愿干这类
傻事哩!”
说是说,做是做,从那以后,足球这项运动逐渐地在印度开展起来了。

最佳体育报道

在法国的里昂市,曾举办过一次体育报导竞赛,其内容是报导当地的一
场足球赛。这次竞赛竟吸引了 1000 多名职业记者与业余新闻爱好者参加。出
人意料的是,头等奖竟被一个叫纽隆的无名小卒夺得,15000 美元的奖金归
他所有了。
纽隆刚刚 21 岁,是一家银行的职员,这是他第一次写体育新闻稿。当他
得到奖金后,高兴得又蹦又跳,挥舞着奖金绕场跑了一周,这下可把那些参
赛的职业记者们气昏了。
原来,那些职业记者大都绞尽脑汁,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报导那场足球
赛,而纽隆的报导仅仅几个字:“       ——0:0”,就夺得了最佳报导奖,
这怎能不叫职业记者们嫉妒?
《里昂时报》的一位老资格记者懊丧地说:“想不到我搞了几十年的体
育报导工作,这次竟败在这个年轻人的手下,看来我们的文风已面临着危
机。”竞赛评选委员会主任在解释评奖时指出,纽隆用最简练、明确的手法
报道了比赛情况,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考和猜想。因为那场球
踢得实在太平常了,丝毫没有值得详细报导的地方。人们可以从“ ”
的一声联想到比赛开始,而从“——”的长声后又看到比赛结果,这里包含
比赛的一切。可我们有些记者却喜欢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表长篇大论,
言过其实。这种文风早该改了。”

5·29 足球血案始末

1985 年 5 月 29 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体育场。本年度欧洲足球俱尔
部冠军杯决赛将在这里举行。
参加决赛的是意大利尤文图斯队与英国利物浦队。在开赛的前两天,
10000 名尤文图斯队的球迷乘坐 28 辆大轿车、8 架民航包机、若干车辆专列
及数不清的小汽车、摩托车日夜兼程地向布鲁塞尔进发。另一方面,利物浦
队的球迷乘坐 5 辆专列和成万辆小汽车越过英吉利海峡,也浩浩荡荡地奔向
布鲁塞尔。两国球迷如此的声势,给决赛笼罩了一层紧张的气氛。哪个球迷
不希望自己所支持的球队能得到那两英尺高、代表着欧洲足球霸主地位的银
白色的“欧洲冠军杯”呢?
按照惯例,决赛的组织者把两队的支持者分别安排在两个球门后面的看
台上。英国人的席位在“Y 区”和“X 区”。紧挨着这两区的“Z 区”本应是

中立的比利时观众的席位。但不幸的是,票贩子把这个区的 6000 张球票倒卖
给了渴望得到入场券的意大利和英国球迷。当这些球迷持“Z”区票入场时,
工作人员只将英国人引导进“X”区,而并未阻止意大利球迷进入“Z”区。
7 点 30 分距开赛还有 45 分钟,站在“X”区的一些喝得醉醺醺的英国球
迷企图翻过“X”“Y”区之间的铁栅栏进入观众较少的“Z”区。“Z”区的
意大利人见状便群起阻止英国人的“入侵”。最先是双方相互谩骂,继而酒
瓶、砖块乱飞。14 名全副武装的比利时警察,在狂呼乱叫的球迷面前显得无
能为力,根本控制不了局面。人多势众的英国球迷推倒铁栅栏,冲进“Z”区,
追逐意大利人,大打出手。意大利球迷抵不住进攻,拚命向看台的另一端退
却。混乱中,不幸摔倒的人,被后面涌上来的人踩在脚下。一个 15 岁的意大
利女孩子的头被英国球迷打得鲜血淋漓,俯身趴在看台边的铁丝网上,又遭
毒打。恐慌的意大利球迷想越过看台上的水泥矮墙逃命,不料,水泥墙突然
倒塌,几十个人当即被活埋在看台下,后面涌上来的人又都倒在他们上面……
在这两个看台上发生暴乱的同时,其他看台上的英国球迷与意大利球迷也开
始厮杀起来。一名身穿利物浦红色球衣的英国人被一群手拿铁棍的意大利人
包围着,尽管他苦苦哀求,还是被打得头破血流。
大批比利时防暴警察冲进球场,他们所看到的是两个淌着血的看台,几
十具横七竖八的尸体,和许多仍躺在地上呼叫、呻吟着的受伤者。匆匆赶来
的布鲁塞尔红十字会的抢救人员都惊呆了。他们不知道先救谁好!他们用颤
抖的手把那些还存有一口气的重伤者抬上担架送上救护车,又着手救治其他
伤者。警察把埋在倒塌的墙下的人挖出来,进行急救。两个小时后警察在看
台上一共寻到 38 具尸体,其中 31 名意大利人,4 名比利时人,2 名法国人和
1 名英国人。受伤者达 425 人,其中不少是重伤。这哪里是体育比赛,简直
是战争!的确,像发生在布鲁塞尔体育场的这种球迷间疯狂厮杀,在体育史
上是罕见的。这场“暴乱”在英意两国立刻引起巨大的反响。当时的英国首
相撒切尔夫人在电视实况转播中看到这幕惨剧后愤怒地说:“闹事的人使英
国人蒙受了耻辱。这些恶棍毁掉了足球运动,我要把那些对这次冲突负有责
任的人送上法庭,让他们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在意大利,报纸及电台纷纷遣责这次足球骚乱事件。罗马的《共和国报》
称此事件为“体育场内的大屠杀”。参议院要求用意大利法律制裁英国球迷。
在都灵,成千上万的群众举行抗议示威并烧毁英国国旗。无数的球迷亲属纷
纷给在罗马的外交部打电话,询问死伤人中有无自己的亲属。
意大利尤文图斯队最终以 1∶0 取胜,但许多意大利人并未因此而感到高
兴。尤文图斯队的头号球星普拉蒂尼说:“今天晚上,尽管我们胜利了,我
还是感到非常悲伤。”比利时政府为这场足球暴力事件中丧生的人举行了送
葬仪式,马尔腾斯首相亲自出席。事后,当局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调查事件的
起因,并加强对今后重大国际比赛的保安工作,以避免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
球迷闹事早已有之,主要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据不完全统计,从 1962
年到 1985 年间,在 14 起严重的球迷闹事事件中,英国就占了 12 起。在欧洲
任何国家举行的有英国球队参加的重要比赛,当地警察都会如临大敌,严加
防范。第 15 届世界杯赛在美国举行,由于英国队在预赛阶段就被淘汰,使美
国世界杯赛的组织者大大松了一口气。
球迷闹事,有时球队也参予斗殴,这是一种极为恶劣的风气,受到国际
体育界和各国政府的一致谴责,并共同采取措施,对肇事者给予严厉的惩罚。

挨重拳聋子复聪

丹尼·伦敦是美国人,他先天聋哑,却从小喜欢拳击运动。开始他只是
凑凑热闹,后来真的加入了一个拳击队。由于他天性聪明,所以进步很快,
成了队里的主力。
一次教练带伦敦去比赛,第一回合结束的锣声响了,对手停止了比赛,
但伦敦听不见,还在向对手猛击。裁判员忙把他拉开,并严厉地警告他。这
时伦敦的教练忙上来向裁判、对手解释,这样才消除了误会。当观众知道他
是个聋哑人时不禁同情起他了,从第二回合起为他鼓掌助威。最后,伦敦胜
了这场比赛。
另一次伦敦与一位强手比赛,头部被对方狠狠击了一拳,他开始只觉得
头昏沉沉的,而后突然耳间响起了一阵从未感觉到的“嗡嗡”声,他不明白
出了什么事。这一回合结束时,他看到裁判员做出结束手势同时还清楚地听
到了一个响亮的声音,他本能地意识到:莫非自己恢复了听觉?然而他还不
会说话,还不懂语言,只觉得身边声响不绝。伦敦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教练。
教练激动地示意:你能听到声音了。后来,伦敦又学会了说话,成了一个健
全的人。
挨了一重拳竟能使一个聋子恢复听觉,真是天下奇闻。

西方拳坛悲剧

1982 年 11 月,韩国的轻量级拳击运动员金东富在美国的一次比赛中被
对方击倒,当场毙命。他是自 1918 年以来第 439 个死于拳赛的人。事件发生
后美国舆论大哗,很多人要求在美国国内停止职业拳击赛,有的人则希望对
今后的拳赛实行改革。大喊大叫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事,1979 年的秋天,
一位波多黎各拳手威里·卡拉森在纽约的麦迪逊花园广场赛拳之后 5 天身
亡,当时也曾引起轩然大波,当局还组织了调查。但结果如何?一场接一场
的拳赛依然进行,直到金东富被击毙之时,三年之内,18 名拳手惨死拳台。
酿成拳手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为了赚取高额报酬,运动员自己不顾一切地出赛。例如上边提到的
卡拉森,1979 年 4 月纽约运动员审定委员会已通知他不定期地停止比赛,并
进行神经检查。但是,他不遵守审定委员会的决定,10 月份在伦敦打了一场
比赛,他被对手击倒三次,第二个回合就已经站不起来了。可奇怪的是,卡
拉森在美国竟径易地过了神经检查的一关,参加了置他于死地的那场比赛。
从这里我们不难感觉到,在背后操纵着运动员去冒险的那种种非体育性的因
素。
二、拳赛的首席裁判员把握不住比赛,未能及时制止严重后果的发生。
如果裁判员能果断行事,他是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在金东富死后一个月,
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市有一场大型拳击赛。开赛才 63 秒钟,裁判员便下令停止
比赛,因为他发现其中一名拳手可能已伤得很重了。但是,在场的观众,特
别是买下赌注的人发狂地呼喊要求继续打;个别工作人员也认为裁判大惊小
怪。结果,那位运动员被送去医院检查。证实有严重的脑震荡,裁判员才得
到了人们的赞扬。遗憾的是大多数裁判员往往经不住观众、拳赛组织者和传

播媒介的压力而放任受伤的运动员继续比赛,终于酿成悲剧。
三、临场医生和拳击运动员经理人的无能和不称职。一场正式的职业拳
赛,出阵的每个运动员起码有两个伴随医生,后者要对前者的身体和生命负
责。令人遗憾的是,有的医生是被临时拉去的,根本就不合格。比如上述说
到过的卡拉森之死,他的两名伴随医生,一个是儿科大夫,另一个是泌尿科
的专科医生,都不是照料拳手的行家。拳击运动员的经理人是关键人物,他
们替运动员安排比赛和掌管金钱收支等事宜,其中大多数还兼作拳手的场外
监督或教练员。他们如不替运动员的安危着想,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被裁判断送的金牌

1932 年,第 10 届奥运会在美国的洛杉矶举行。在田径赛场上,法国铁
饼运动员诺尔正在做第三次试投。只见他奋力一掷,在场的观众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