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466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66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登岛的时间和他们的船名,便和随员们一起回到了原
来登岛的地点。
“奇怪,抛下锚的船为什么会自己走动呢!?”一位船员突然发现不对
劲而大叫起来,“这儿离刚才停船的地方差了好几十米呀!”
回到船上的水手们也都大为惊异,他们检查了刚才抛锚的地方,铁锚仍
然十分牢固地钩住海底,没有被拖走的迹象。船长对此满腹狐疑,心想这是
不是小岛本身在移动呢?
这件奇闻使人们大感兴趣,一些人闻讯前去岛上察看。根据观察结果,
一致认为是小岛本身在旋转,至于旋转的原因,就众说纷纭,莫能归一了。
比较多的人认为,这座小岛实际上是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因潮水的起落
而旋转。但真相究竟如何,当时谁也不能断言,只好留待科学家们去研究了。
过了不久,这座怪岛又从海面上消失,不知所终。

带鳞乌贼之谜

乌贼是头足纲动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约有 600 多种,大
的种类可长达 20 米,小的种类只有两三厘米长。乌贼体呈袋形,背腹略扁平,
头发达,眼大,有腕(触手)10 条,体内有墨囊,遇敌即放出墨汁而逃走。
乌贼一般都是体表光滑,没有鳞片。可是前不久,一位名叫约·尼·尤
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却发现了一种身上有鳞片的乌贼。
尤霍夫带领一个科学考察小组,在南半球海域从事调查抹香鲸的摄食对
象工作。这工作非常繁琐,他们要剖开一头头抹香鲸的胃,将里面的东西一
一清洗、登记、测量和拍照。
有一天、尤霍夫检查一头抹香鲸的胃时,突然发现一条绛红色的乌贼,
它的身上披着一层鳞片!它很漂亮,头挺大,身体壮实,比一般乌贼稍长。
尤霍夫非常高兴。他从这头抹香鲸的胃中,又找出了几条身上有鳞的乌贼,
其中最大的一条长两米左右,腹宽约 1 米。这些乌贼全都没有触手,这更使
尤霍夫感到十分惊奇!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这种乌贼并不是全身披鳞,它们的尾腔和
一些末梢部分没鳞片。没有鳞片的地方,皮肤很光滑。
这种乌贼的鳞片像建筑物上的绛色瓦片,通过肌肉组织延伸,紧紧地排
列在一起。鳞片随着乌贼的生长逐渐增大,数量也不断增加,一条体长 29.5
厘米的乌贼,全身竟有 12465 片鳞!每一鳞片内部都有微小的薄层,充满着
空气和油,可以说,一片鳞就像是一个微小的气瓶。显然,这种包着空气的
鳞甲,可使乌贼的漂浮和行动更加自由。
带鳞乌贼刚孵出时是有触手的,但到成年时它们的触手全都没有了。人
们知道,几乎所有乌贼都有触手。乌贼凭借触手猎取食物和御敌防身;游动
时触手又是一个个灵巧的“舵”,要靠它们掌握方向;雄性乌贼左侧第 4 条
触手还茎化为它的生殖腕。由此可见,触手是乌贼的最重要的生命器官,对
于乌贼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难想象失去全部触手的乌贼能够活下
来。可是,为什么带鳞乌贼没有了触手却能生活得很好?它们的触手为什么
会退化?这些都还是未解之谜。
人们知道,乌贼的行动比较特殊,别的动物前进速度快,乌贼却是后退
速度快。乌贼靠肌肉收缩,把外套腔里的水从漏斗管中喷出,由于水流的反
作用,使它飞快地向后离去。可是,带鳞乌贼不是这样。它不靠喷射水流的
方式行动,而是像一般海洋动物那样游动。它为什么会这样?这又是一个谜。
有人认为,也许是它们生活在海水底层,贴底捕食,属于嗜静动物,不需要
快速运动。但这仅仅是猜测而已。对于这种罕见的带鳞的乌贼,人们还很不
了解,还有着许多未解之谜。

海龟自埋之谜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加纳维拉尔海峡,人们发现了整个身体都埋
在淤泥里的海龟。挖出来一看,海龟竟是活的!奇闻传开,令许多潜水员大
惑不解,因为在他们的潜水生涯中,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海龟自己把自己
埋起来的怪事。
海龟是海洋中躯体较大的爬行动物,它们用肺呼吸,因此每下潜十几分

钟就要浮到水面上换一次气,不然就会被憋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海龟自
己把自己活埋起来呢?它们全身埋在淤泥里为什么不会憋死?这是它们冬眠
的一种形式,还是它们清除藤壶的一种方法?或者是它们在冰凉的海水中自
我取暖的一个窍门?面对这一个个谜,人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
藤壶是一种小型甲壳动物,体外有 6 片壳板,壳口有 4 片小壳板组成的
盖,固着生活于海滨岩石、船底、软体动物以及其他大型甲壳动物身上。专
家们观察发现,在一些大个儿的海龟身上也常常寄生着许多藤壶,这既影响
它们游泳,又会使它们感到难受。因此,有人猜测,可能是为了要摆脱藤壶,
海龟才钻进淤泥。但是,埋在淤泥中的海龟是头朝下,尾巴朝上,它们头部
和前半身的藤壶因陷进淤泥较深而缺氧死掉,可后半身和尾部埋得很浅的藤
壶却依然活着。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关于藤壶的猜测就难以成立
了。
后来,人们在美国东海岸帕耳姆东南的一个港湾里,发现许多大个儿的
海龟也有这种在海底淤泥中“自埋”的习性。当时一个潜水俱乐部的潜水员
们正在进行训练。当女潜水员罗丝潜入海底时,发现不远处的淤泥中露出一
只海龟的尾部。她游了过去,碰了一下那海龟的尾,于是,那被惊动的海龟
慢悠悠地醒来,从泥土中抬起头,抖掉身上的淤泥,仿佛对不速之客很不满
意似的,转身游走了。接着,罗丝又看到了一只海龟的尾巴,这是一只特大
的雌海龟,它没有沉睡,对罗丝的到来反应迅速,马上搅起淤泥游动起来。
罗丝眼前变得一片浑浊,什么也看不清了。这是在 27.4 米深的海底,水温是
21.7℃。不一会儿,罗丝的伙伴们也发现了两只埋在淤泥中的大个儿雌海龟。
但从那次潜水以后,罗丝他们在海底只找到了一些海龟呆过的泥窝,再
没有看到一只“自埋”的海龟。这说明,海龟的“自埋”仅仅是一个短时期
的现象。要不就是它们将自己埋得太深,使人无法发现。最新的观察表明,
海龟在这一地区逗留、“自埋”的时间不长,所以不能认为它们是在冬眠。
如果海龟“自埋”的现象经常发生的话,那么由这一现象派生出来的新课题
可就更多了。

月相影响海鱼之谜

一些多年在大西洋捕鲭鱼的前苏联渔民,发现他们的捕获量有着周期性
的变化:每两周中有一天的捕获量明显地高于平时的捕获量。
前苏联加里宁格勒大西洋海洋渔业与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普·菲
杜洛夫认为,这一天的捕获量增高,是由于鲭鱼受到月相影响的结果。
月相,是指人们所看到的月亮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月亮绕地球转,地
球绕太阳转,三者的相对位置时刻发生变化,因此人们从地球上所看到的月
亮被太阳照射部分的多少也时刻发生变化。主要的月相有 4 个:朔月(夏历
每月初一,也称新月)、上弦月(夏历每月初七、初八)、望月(夏历每月
十五日,也称满月)、下弦月(夏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普·莫杜洛
夫经过研究,发现大西洋鲭鱼的捕获量,在每月的新月和满月的日子比其他
的日子要多。他又进一步分析了多年来在北海和其他海域捕鱼的资料,发现
除了鲭鱼以外,其他许多种海水鱼也受到月相的影响,最大的捕获量也是在
新月和满月的日子。
实际上,许多海洋生物都受到月相的影响。如某些牡蛎在夜里 12 点时壳

张得最大;螃蟹的活动积极性的波动间隔也是 12 小时。过去,学者们通常认
为这些现象只是与月亮的间接影响有关,即只是受潮汐的影响;但现在看来,
在有些情况下,月相会直接影响生物活动,即它们会受海洋表面照明变化的
影响。我们知道,光对许多海洋生物的活动与生态起很大的作用。晚上,通
常是许多鱼类升游到海面觅食的时间,它们对水面的能见度是很关心的。水
面照明度好,有利于一些鱼的捕食;但另一些鱼则会因此而吓跑,这些鱼喜
欢在能见度低的夜间浮到海面觅食。而海面光的强弱与月相(月亮的大小)
有关,是以一个月为周期的。
科学考察还表明,在新月和满月的日子,在一昼夜中,鲭鱼的最大捕获
量总是在午夜一点半与白天一点半。为什么会这样?人们还不知道。其他的
海鱼是否也是这样?人们也还不知道。人们希望能早日揭开这个自然之谜。
这样,渔民们就可安排最佳时间出海捕鱼和下网,更有计划地进行工作,并
预测出可能的捕获量。

海猿之谜

正统的人类进化理论认为,生活在 800~1400 万年前的古猿是人类的远
祖,而生活在 170~400 万年前的南猿和 20~170 万年前的猿人则是人类的近
祖。
于是,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古猿是怎样进化到南猿和猿人的?也就是
说,继古猿之后、南猿之前这 400 万年的漫长时间里,人类的祖先是什么样
子?它们的生活环境与范围是什么样的?很遗憾,这一时期的化石资料几乎
一直是空白。围绕着这一难解之谜,古人类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对人类进化史
中缺少的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提出了种种推测和假设。大多数学者认为,无
论是古猿还是猿人都是生活在陆地上,这一时期的人类祖先也应当是生活在
陆上的树林之中。
然而,在 1960 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利斯特·哈戴教授却提出了不同的看
法,他经过对地史的多年研究以后提出了新颖的“海猿”学说。哈戴教授推
断,在 400~800 万年前,非洲东北部大片陆相地区受到海水入侵,浩瀚的海
水迫使生活在这里的古猿不得不下海谋生,慢慢进化成海猿。海猿历经沧桑,
在海相环境里进化出两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领,为以后的直立行走、解放
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进化步骤创造了大大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重要条
件。
哈戴指出,地球上所有灵长类动物的体表都长满浓密的毛发,皮下没有
脂肪结构;而人却和生活在海水中的兽类一样,不但皮肤裸露,而且有着厚
厚的皮下脂肪。另外,人类胎儿的胎毛着生位置、泪腺分泌的泪液、排出盐
分的生理现象等,也明显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而与生活在海中的兽类相
似。起初,人们认为哈戴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
出现了一些支持这一学说的新证据,人们这才感到有必要重视这一学说。
1983 年,英国科学家戈顿和爱尔默在非洲出土直立猿人化石的地方,研
究了和直立猿人化石一起出土的贝类。他们发现,这些贝类都是生长在较深
的海底。很明显,如果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猿人没有出色的潜水本领,它们是
得不到这些贝类的。
前不久,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彼立克·丹通教授在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

控制体内盐分平衡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时发现,在这方面,人类与所有陆生
哺乳动物大相径庭。陆生哺乳动物自身食盐的需求量有着精确的感觉,因而
摄入盐分也极有分寸;而人类对盐分的需求量不但没有感觉,摄入量也毫无
分寸。人类这一生理机能竟与海兽相似,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绝对不是。
如果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曾经历过食盐丰富的海洋环境,而始终生活在缺盐
的森林和草原地区,那么人类自然会具备与其他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对食盐
需求的机制。丹通教授的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海猿学说。
1974 年,一支英法联合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境内发掘出了一批十分重要
的古人类化石。其中一具被命名为“露茜”的南猿化石,生活在 300 万年前
的时代。其肩关节灵活,上臂可以向前向上伸直。传统进化论认为,这种现
象是抓攀树枝的证据。而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用于抓攀的手臂就应该强健有
力,臂骨和指骨也应是相当长。可是正相反,“露茜”的手臂细弱,臂骨和
手指骨短小,下肢骨也较短小纤弱,根本不适应攀爬树木的需要。对“露茜”
骨骼的这种结构;比较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样:生活在水里的海猿,由于水
的浮力,它们的四肢无须像陆上其他灵长类那样强健有力;其脚趾细长而弯
曲,则是为了适应在海底泥沙上行走的需要;其髋、膝、踝关节转动灵活,
为的是在游泳潜水时掌握方向,控制速度。
另外,“露茜”的骨盆特征也与海洋哺乳动物的骨盆特征相似。“露茜”
的骨盆粗壮结实,而且又宽又短,似乎与其细弱的下肢很不相称。然而,正
是由于这一点,才进一步佐证了由于水的浮力,海猿无须完全靠下肢来支撑
其全身重量,致使下肢没有得到充分的进化。
尽管科学家们目前尚未在地层中找到海猿学说的直接证据——海猿化
石,但是可以相信,有朝一日,人类终会解开这一老祖宗的起源之谜。

太平洋“墓岛”之谜

在南太平洋波纳佩岛东南侧有一个名叫泰蒙的小岛。泰蒙小岛延伸出去
的珊瑚浅滩上矗立着一座座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纵横交错垒起的高达 4 米多
的建筑物,远远望去怪石嶙峋,好像是大自然留下的杰作,近看又仿佛是一
座座神庙。这就是太平洋上的“墓岛”。据说它们是波纳佩岛上土著人历代
酋长的坟墓,大大小小共有 89 座,散布在长达 1100 米、宽 450 米的海域上。
它们之间环水相隔,形成了一个个小岛礁。
当地人把这一巨大的石造遗迹叫做“南马特尔”,按波纳佩语有两个意
思:一个是“众多的集中着的家”,另一个是“环绕群岛的宇宙”。这些遗
迹一半浸没在海水之中,为此,人们只有在涨潮时才能驾着小船进入;退潮
时,遗迹周围露出了一大片泥泞的沼泽地,小船根本进不去。与同在太平洋
上的复活节岛的石像相比,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