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474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74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第二山”。汉代确定五岳制度时,河北曲阳县的大茂山为北岳,直到明代
才改恒山为北岳并延用至今。
恒山重峦叠嶂,气势雄伟,主峰玄武峰海拔 2017 米,比泰山绝顶高出近
500 米,由东西两峰组成,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山。双峰对峙,浑水中流,
控关带河,山势险要,素有“绝塞名山”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金龙
峡青天一线,石壁如削,最窄处不足 10 米,远在 1500 多年前,北魏就把它
看成战略要地,并开凿金龙口为通道。北宋名将杨业镇守三关,曾置兵于恒
山,现在还能看到当时构筑堡楼营垒,架吊桥栈道留下的斑斑遗迹。明代地
理学家徐霞客赞誉道:“伊阙双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拟之。”
恒山古有十八胜景,其中以悬空寺为最,它始建于北魏后期,至今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悬空寺面对天峰岭,背倚翠屏山,坐落在金龙口西崖峭壁
上。它的建筑构思非常奇特,以崖凿眼,悬梁铺石为基,上托千年古刹,殿
宇楼阁与崖体浑然结合。内部结构曲折迷离,或栈桥飞渡,或暗道相通,或
攀石而上,或穿窗入室,红楼灰瓦,犹如天宫。当地有民谣说:“悬空寺,
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从谷底仰视,似仙阁临空,上接云端;登楼俯
瞰,如临绝壁深渊,浑水中流。古诗道:“谁凿高山石,凌空构梵宫,蜃楼
疑海上,鸟道没云中。”生动描绘了悬空寺惊险神奇、动人心魄的景象。明
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赞扬它是“天下巨观”,人称“恒山一绝”。悬空
寺是怎样“悬挂”在陡崖峭壁上的呢?原来它的荷载分别由插入崖石的木梁
承担,而木梁与层间立柱,以及嵌固在峭壁上的斜撑相互连接成一体,使其
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历经多年风雨侵袭和多次的强烈地震,悬空寺始终
完好无缺。据寺内石碑记载,一次重修悬空寺时,很多工匠望而却步,后来
一位姓张的工匠毅然率众承揽了这一工程。他们在山下加工好了所有的构
件,然后绕行几十里运至寺顶山头,再连人带料吊下半崖,一锤一斧,历经
几载才完工。悬空寺的修建,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建筑才能
和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它是我国罕有的古代高空建筑,堪称建筑史上的奇
迹。
悬空寺山门依山势朝南,大小殿宇台阁紧贴崖壁一字排开,南北长如蟠
龙,东西窄如衣带。全寺主要建筑有三宫殿、三圣殿和三教殿 3 组,其中三
宫殿为道教天地;三圣殿是佛教世家;三教殿集中国建筑文化之大成,中为
佛祖释迦牟尼,右是圣人孔子,左是道教老子,他们各异,竭力表现出所主
宗教的雍容大度。
恒山是一条呈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主峰的天峰岭海拔最高,半山以
上松木参天,地势陡峭,在山道旁一座叫大字岭的突兀峰峦上镌刻着“恒宗”
两个字,北岳雄伟磅礴的气势,从这里明显地展现出来。过笔陡的“步云路”,
就是虎风口。这是一个峰回路转的路口,右边石壁,高入云端,左边山涧直
落深谷,大风骤起时,声如虎啸。从虎风口再往上的果老岭有一片光滑的石
坡,上有几个非常明显的印迹,相传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从北岳登天,
因坡陡路滑,只好牵着毛驴爬过这个山岭,而留下的蹄印和脚印。爬过果老
岭,可见恒山最大的庙宇朝殿北岳庙。在高大的正殿神龛里塑有北岳真君坐

像,殿前石碑林立。徐霞客曾这样描写他所见到的朝殿:“上负绝壁,下临
宫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朝殿到绝顶天峰岭有东、
西两路可行,东路较近,但绝壁陡险,西部较缓,可路程要远,人们大多东
上西下,以领略两路风光。

中岳嵩山

嵩山挺拔峻秀,素有“天下峻”之誉。它位于河南省封登县境内,地居
中原,由太室山和少室山两群山峰组成,东西绵亘 60 公里。在 200 万年前的
地壳抬升时期,嵩山拔地而起,天长日久,经风雨雕琢,峰峰竞秀,被明代
地理学家徐霞客誉为“天下奇景”。
嵩山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位于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的中岳庙,始
建于秦,名“太室祠”,是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刘
砌寻道访仙,前来礼祭太室祠。当汉武帝来到山顶时,忽听山呼万岁之声,
武帝大喜,下令扩建太室祠,并封了万岁峰、万岁亭和万岁宫,根据《诗经》
中“嵩高为岳,峻极于天”的说法,封太室山为嵩高山,简称嵩山。因嵩山
地处中州,故称中岳,相传是中岳神居住的地方,为巩固社稷,我国历代帝
王也纷纷来此祭祀。
中岳庙也是我国最早的道教庙宇之一,传说周朝王子晋就是在这里得道
成仙的。历史上庙址屡有变迁,现在的庙址迄于唐玄宗初年(公元 713 年)。
在宋乾德二年(公元 964 年)和大中祥符六年(公元 1013 年)两次增修殿宇,
是为全盛时期。金、元、明、清屡有废兴,直到清乾隆年间,又经几次大规
模的修葺、扩建,才奠定了今日中岳庙的基础。这座规模宏大的庙宇,占地
约 10 万平方米,南北全长 600 多米,现存建筑 400 余间。它以中华门起至黄
盖亭,由一条南北轴线贯穿。在中轴线上,最主要的建筑是中岳大殿,面宽
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式屋顶,坐落在 2 米多高的台基上,气势雄伟。
殿内的画梁雕栋,天花板上的飞龙翔凤,工艺精巧,惟妙惟肖。殿藏金属铸
器和石刻碑碣百余座,其中魏太安二年(公元 456 年)的“中岳嵩高灵庙之
碑”字体遒劲,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北宋治平元年(公元 1064 年)
铸造的四躯铁人,高约 3 米,振臂握拳,怒目挺胸,姿势雄伟。
少林寺位于少室山阴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 年)。
公元 527 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故史称少林寺为“祖庭”。
少林寺主体建筑由山门经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达摩亭到千
佛组成,占地约 3 万平方米。隋唐时期达到极盛时,寺内建筑达 5000 余间,
聚集僧徒千余人,至清末仍保存有六进院落规模。号称“天下第一名刹”的
少林寺,以拳术驰名海内外,享有“武林之尊”的盛誉。相传,少林武术起
源于北齐少林寺二祖稠禅师,他汲取民间养生之术及技击精华,矢志练武。
至隋,寺内和尚习武成风,以练身强体为目的,并创出“形意拳”、“罗汉
十八手”等多路拳术。隋末,少林武僧曾救驾唐王李世民,开国有功得到封
赐,盛名日蒸。少林和尚从舒伸腰肢,活动腿脚开始,经寺僧们不断演练、
充实、创造,终于发展成功力深厚的少林武术,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久负
盛名。明朝嘉靖年间,少林寺月空法师曾带领百名僧兵,去沿海平灭倭寇,
功名永在。
嵩岳寺塔位于封登县西北的太室山南麓,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 520
年),是我国现存最大型砖塔。塔所在的寺院叫嵩岳寺,原来是北魏宣武帝
的离宫,后来才建为寺院。自唐以后,古刹衰落,现仅存古塔等建筑。嵩岳
寺塔为密檐式砖塔,塔高 40 余米,外形和下层平面均为等边十二角形,在全
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全塔共 15 层,外廊轻快秀丽,为抛物线造型。塔内结构
为空筒式,从第二层起由十二角形改为八角形,直通塔顶。历经 1400 多年的

风雨,由青砖黄泥垒砌而成的嵩岳寺塔,仍巍然屹立山中,足见当年建筑技
术的高超。
嵩阳书院在中岳庙西约 5 公里,嵩山的南麓。这里原是北魏嵩阳寺旧址,
宋代改为嵩阳书院,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曾在这里讲过学。嵩阳书院和商
丘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和江西白鹿洞书院合称我国四大书院。书院内现
存两棵古老的柏树,它们是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所封的
“大将军”和“二将军”,其树龄估计至少有 3000 年,但仍苍劲茂盛,生机
勃勃。
建于 1279 年的告戊观星台,坐落在嵩山东南角,它是由我国古代著名天
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创建的,是当时全国 27 个天象观测站的中心,也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天文台之一。

天下名景集黄山

黄山,古称黟山,唐代改名黄山。据说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曾在这里采药炼丹,拯救人间疾苦,故名黄山,或黄岳。
黄山素以奇妙高峻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位于安徽省南部,
景区面积为 154 平方公里,是黄山的精华部分。据地质史研究,远在古生代
时,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后经过多次地壳运动,特别是到中生代时,地层深
处岩浆侵入,形成了巨大的花岗岩体。最初,它还埋在地壳深处,后来随地
壳变动不断上升,覆盖在它上面的古生代海相砂页岩地层,逐渐被风化、侵
蚀,使构成黄山山体的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在风化、冰川等外力作用下形成
黄山奇峰的地貌。
黄山风姿绰约,形态生动,有名可指的山峰有 72 座,莲花峰、天都峰、
光明顶三大主峰鼎足而立,它们的海拔都在 1800 米以上,其他大小山峰伺在
它们的四周,形成黄山多样统一的山体结构。
莲花峰在黄山中部,海拔 1860 米,是黄山最高峰,其主峰突出,小峰簇
拥,状如一朵初绽的莲花,凌空而立,仰天怒放。莲花峰顶视野开阔,东可
望天目山,西瞻匡庐,北窥九华山和长江。雨后初晴,八方云海尽可收入眼
底。
光明顶在黄山三大主峰最北,海拔 1840 米,是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山
体坡度平缓,地势高旷,是黄山观云海、看日出的最佳处。东观“东海”奇
景,云海翻涌若浪;西望“西海”群峰,山峰挺立如剑直插云霄,大峰磅礴,
小峰重迭,云雾缭绕,层叠峰峦时隐时现,“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
令人赞叹。
天都峰位于黄山三大主峰之最南,海拔为 1810 米,居第三位,是黄山三
大主峰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天都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
石刻和天然石室,室外有一像醉仙斜卧的大石,名“仙人把洞门”。“欲登
天都路难行”。登峰小路像绳梯挂在悬崖绝壁上,长约 1500 米的石阶,其坡
度都在 70°以上,险处可达 85°以上。攀登的时候,人们在悬崖峭壁上蠕动,
后面人的头几乎要碰到前面人的脚跟,鲫鱼背是上天都最惊险的一段,它是
长约 30 米,宽约 1 米的峰岗,纯石无土,寸草不生,光秃秃地像条大鲫鱼的
脊背,两侧是万丈深渊,十分惊险。尽管有石栏铁索,走在上面,也令人心
悸。登峰极目,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秀色。古诗云:“任
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难怪,到过黄山的游人都以登天都极顶
为最大的乐趣。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遍布峰壑的黄山松,
在植物学上是一个著名的独立树种。黄山松针叶短而稠密,它们不像一般松
树那样直接生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或生于危崖,或立足于石缝,
还有的在绝壁上破石而出,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人们说,黄山无石不松,
无松不奇。黄山百年以上的古松数以万计,雪压风欺中顽强生存,在特殊的
环境中塑造了黄山松特殊的体型,它们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千姿百态,形
状各异。特别是黄山名松各具风姿,有矫若金凤的凤凰松,形似卧龙的卧龙
松,有象征团结的姐妹松,有象征勇猛刚毅的黑虎松,有象征友谊的陪客
松……,其中最著名的首推黄山迎客松,它屹立于危崖绝壁上,以充满对人
们敬意的神情,而得名,并成为中华民族豪爽好客的象征。

黄山也是个奇峰怪石的世界,在波澜壮阔的黄山峰海中,数不清的怪石
竞相崛起,它们呈奇献巧、姿态万千。始信峰和仙人峰之间的石笋矼,怪石
林立,瘦削天成,被称为“十八罗汉朝南海”。这些“罗汉”形态各异,有
的矗立峰头,有的静坐松下,有的好像打了一把伞,有的携筇拽杖,观者叫
绝。古人评说:天下有“三奇”,就是雁荡龙湫、匡庐瀑布和黄山的石笋。
黄山石怪还怪在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状,这是黄山一绝。“金鸡叫
天门”,形如展翅啼鸣的大公鸡,但当登到山上回头再看时,这块大石的形
状却变成了五位身穿长袍,扶肩携手的老人,人称“五老上天都”。黄山的
怪石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造型岩石多是沿着黄岗岩体的构造面在外力作用
下,经风化、侵蚀雕琢而成。黄山石形状奇特,拟人状物,多彩多姿,它们
或独成佳景,或峰石相配成景,为黄山增色不少,其中“猴子观海”、“松
鼠跳天都”、“飞来石”等堪称石中怪杰。
云海,也是黄山一大奇观。雨后初晴,在山上常能看到变幻莫测的云海。
它与松、石相依相偎,来去缥缈,含情脉脉;有时又滔滔滚滚,烟波浩渺,
气吞山河。在黄山看到的云海是低云和地面上的云雾。这种云多是层积云,
厚度约在数十米到三四百米之间,云块比较均匀,云顶也比较整齐,居高远
眺,蔚为壮观。云海的形成有赖于黄山的地形与气候条件。黄山地处亚热带
湿润气候区,高耸的群峰使暖温气流受阻,并抬升凝云致雨,形成多雾低云
和降水丰沛的气候特点。黄山云海按其地理位置,分成“前海”、“后海”、
“东海”、“西海”、“天海”五大“海域”。这些云海区三面环山,深谷
宽阔、险峻,使水汽易于凝结和维持,也使黄山云海非同一般,它不像其他
高山云海那样开阔,而是处于奇峰、危崖的割裂和环抱之中,巧饰黄山稍纵
即逝的梦幻境界,渲染和烘托了黄山奇幻的色彩。黄山的日出和晚霞,多与
云海相映,气势磅礴,瑰丽绚烂。
黄山山奇水也奇,峭壁之间,山水迸泻,飞瀑悬垂如练,“山中一夜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