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639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39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种人等。由于人类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组织细胞等)膜的分子组成及
结构的不同,使它们各具特征性抗原。根据细胞特征性抗原的不同或者有无,
可将血液分为若干血型系统。目前已经科学研究确认的仅人类红细胞的特征
性抗原至少有 15 个类型,也即有 15 个血型系统(如 ABO、RH、lewis 等)。
其中 ABO 血型系统是发现最早与临床医学关系最密切最常应用的。
     早在 1890 年,人们就发现人类红细胞膜上可含有 A 和 B 两种凝集原。人
类血清中也存在抗 A 和抗 B 两种凝集素。ABO 血型系统就是根据红细胞膜上
含有的 A 和 B 凝集原的不同,将人类血液分为 A、B、AB、O4 个基本血型。红
细胞膜上仅具有 A 凝集原的就是 A 型血;仅具有 B 凝集原的为 B 型血;A、B
两种凝集原均具有的就是 AB 型血;O 型血者无 A 或 B 凝集原。实验研究还发
现,A 凝集原与抗 A 凝集素结合或 B 凝集原与抗 B 凝集素结合会使红细胞凝
集成团,并在血管中发生溶血反应,所以 A 型血里无抗 A 仅有抗 B 凝集素,B
型血里仅有抗 A 凝集素,AB 型血里无抗 A 和抗 B 凝集素,而 O 型血里同时具
有抗 A 和抗 B 凝集素。
     在临床上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凝集原与受血者的抗凝集素有无凝
集反应,所以最好是同型输血。O 型血素有“万能代血者”之称,因为它不
含有 A 或 B 凝集原;而 AB 型血又称“万能受血者”,因为它无抗 A 和抗 B
凝集素。考虑到人类除 ABO 之外,还有许多血型系统,所以临床上输血之前
都要做配血试验。人的血型是遗传所得,终生不改。
     那么,血型是怎样遗传的呢?原来,血型是由细胞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
控制的。ABO 血型系统是由 A、B 和 O3 个基因所控制。在每条染色体的某个
点上都必然有 1 个 A 基因或 B 基因或 O 基因,三者必居其一。其中 A 基因和
B 基因是显性因子,而 O 基因是隐性因子。所谓隐性因子就是伴随 A 基因或 B
基因而不会表现出来的基因。我们知道,子代的遗传特性根源于父母双方性
细胞的染色体。就是说,子代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亲,一半来自于母亲。
如果子代从父母那里得到相同的血型基因(如 A 和 A 或 B 和 B),称为纯合
子。如果不相同(如 A 和 O 或 B 和 O),称为杂合子。纯合子表现为与父母
相同的血型,而杂合子则表现为显因子的血型。所以人体内所具有的血型遗
传基因和血型的表现形式并不一定相同。其规律是:具有 AA 或 AO 遗传基因
的人,其血型表现形式为 A 型;具有 BB 或 BO 遗传基因的人,血型表现形式
为 B 型;具有 AB 遗传基因的人,其血型为 AB 型;而只有 OO 遗传基因的人,
才表现为 O 型。如下表所示:

                ABO 血型的遗传基因和表现形式

           血型遗传基因             血型的表现形式

                 AA 、 AO                   A

                 BB 、 BO                   B

                     AB                   AB

                     OO                     O

                    ABO 血型系统遗传关系

                子           代
      亲代父母的血型
      可能有的血型                   不可能有的血型

          O × O              O           A , B , AB

          O × A            O , A          B , AB

          O × B            O , B          A , AB

          O × AB           A , B          O , AB

          A × A            A , O          B , AB

          A × B       O , A , B , AB     ——

          A × AB        A , B , AB          O

          B × B            B , O          A , AB

          B × AB        A , B , AB          O

        AB × AB         A , B , AB          O

    根据以上规律,我们就可以根据父母的血型推断子女可能出现的血型和
不可能出现的血型。

                    肺——结构巧妙的换气站

    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经常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氧气,并排出
二氧化碳。而人与环境的这种交换离不开肺,肺组织里有一套结构巧妙的换
气站。在人们吸入大气时,大气经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的清洁、湿润
和加温作用,最后到达呼吸结构的末端肺泡。肺泡与毛细血管的血液之间有
一道呼吸膜相隔。薄薄的呼吸膜,只允许氧气和二氧化碳自由通过,其他一
律挡驾。氧经肺泡,通过呼吸膜,进入毛细血管,进而至动脉流遍全身。二
氧化碳由静脉经毛细血管,通过呼吸膜,到肺泡,经肺排出体外。如此反复
呼吸,人体就能源源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肺活量

    肺有足够的通气量是呼吸进行的保证。肺活量是肺的通气容量指标。肺
内气体的容量随呼吸的深浅而不同。正常人整个肺脏中的通气是不均匀的。
肺泡的总面积为 100 平方米,平静呼吸时仅约 1/20 的肺泡面积起通气或换气
作用,其余的肺泡都是陷闭的,所以肺的储备量很大。
    肺活量的测试要借助于肺量计来完成。它是一种无创伤且易被受检者接
受的测试指标。健康查体时,经常要测定肺活量。测试时,让受检者立位,
先做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的深呼气。深吸气后 1 次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即为肺活量。一般成年男子平均为 3.5 升,成年女子平均为 2.5 升。
    肺活量的大小受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一般男性大于女性,运
动员较一般人大,青壮年大于老年人。

                  呼吸道——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呼吸道是呼吸气体进出肺的唯一通道,它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组成。鼻和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为下呼吸道。
    鼻腔是呼吸系统的门户。鼻腔的前部有忠诚的“边防卫士”——鼻毛。
它可阻挡、过滤吸入气体里的灰尘、异物。鼻腔的内表面有一层粘膜可分泌
粘液,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所以鼻腔除一般的通气道功能外,还具有
加温、湿润、清洁呼吸气的作用。通过这种予处理,可减少吸入气体对肺泡
的不良刺激。若受凉感冒等,可使鼻腔粘膜发炎、充血、肿胀,使本来就狭
窄的鼻腔更加狭窄,表现为鼻塞,影响通气。
    气体进入鼻腔后经咽喉入气管、支气管,最后到达肺泡,所以咽喉也是
呼吸气体出入的要道。喉有软骨作支架使气体得以畅通。通常我们看到脖子
前方的突出喉结就是喉软骨之一甲状软骨向前凸的部分。如果咽喉部发炎或
有肿瘤等占位性病变,会影响呼吸气体的出入。

         唾液——金津玉液

    不知你注意了没有,你的口腔总有股暗泉在涓涓流出,永不中断,使你
的口腔总是保持湿润舒服。如果你看到了特别喜爱的食物或特别酸的食物
时,还会即刻泉水涌动,垂涎三尺,那么泉源在哪里呢?原来在人们的口腔
内有 3 对大唾液腺叫做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还有分散在舌和口腔粘膜的
许多小唾液腺,都是腺源。流出的泉水由导管流入口腔混合而成唾液。正常
人每昼夜大约有 1.0~1.5 升的唾液流入口中。唾液无色无味,接近中性,其
中 90%是水,其余为有机物如淀粉酶、溶菌酶等,无机物钾、钠、钙等,少
量的氮、氧、二氧化碳、氨等,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矿泉水,但作用远大于
矿泉水,它是人体不可缺少的。

                     胰——人体重要的消化腺

    胰位于左腹中部,能分泌胰液,它是一种消化力极强且极重要的消化液。
正常人每天可分泌胰液 1~2 升,它是无色无味,呈弱碱性(pH7.8~8.4)的
液体。胰液富含碳酸氢盐及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
腺分泌的胰液由导管排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
    胰液是肠粘膜的“保护神”。胰液中的碳酸氢盐能中和随食物排到小肠
的强酸——胃酸。使肠粘膜免遭强酸的侵蚀,有保护小肠粘膜的完整性及消
化吸收的能力。
    胰液能为小肠内的消化酶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小肠内的许多消化酶需
要适宜的工作环境——弱碱性(pH7~8)才能正常工作。弱碱性的胰液能中
和强酸性的胃液,使小肠中的许多消化酶更好地发挥消化吸收的功能。
    胰液是“强力消化剂”。胰液中有许多消化酶,其消化力最强,能使淀
粉、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完全消化。如胰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胰脂肪酶能将脂肪分解为可被机体吸收的甘油和脂肪酸;胰蛋白酶和糜蛋白
酶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有利于小肠的吸收。
    胰腺是体内重要的消化腺,如果胰腺分泌胰液过少或缺乏,将会出现消
化不良,尤其是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不能被完全消化吸收。

                     胰岛与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

    胰腺除分泌胰液——一种重要的消化腺外,散布在胰腺中的一个个腺细
胞团,叫胰岛,它还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内分泌功能。胰岛素
是一种含 51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
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如果胰岛素分泌过少,会使血糖浓度显著增高,当超
过正常水平时,就有一部分糖随尿排出,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特征之一。
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影响正好和胰岛素相反,它主要是能促进肝糖元分解为
葡萄糖,因而使血糖升高。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人体的
血糖浓度维持在 0.1%左右。

               酶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特征之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包
含许多的生物化学反应。据统计,人体细胞每分钟大约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
反应。由活性细胞制造的蛋白质——酶,能催化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是打
开生命之锁的特殊钥匙。
    酶这把钥匙之所以特殊,是因为:(1)催化作用的高度专一性。就像锁
与钥匙的关系一样,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2)酶催化作用的高效率。酶与一般催化剂不同,催化效率特别高。
    在常温常压及 pH 值中性的条件下,酶比一般催化剂的效率高 106~1012
倍。酶的催化高效率是有条件的,一般在 37℃、酸碱度在中性,即相当于人
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才能发挥其高效催化作用。
    人体内已发现的酶近千种。酶的缺乏或不足,就会影响某种生物化学反
应,发生代谢紊乱,并可能表现为疾病。例如,一种白化病,即皮肤毛发都
是白的。就是由于体内缺乏酪氨酸酶,以致无黑色素形成所致。所以通过测
定体内酶的水平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一些酶制剂还可以用于治病。

         胃——食物的加工厂

    胃像一个布袋,位于人们的左上腹腔。是消化道中膨胀最大的部门,上
接贲门食道,下通幽门十二指肠。在胃的内表面有许多崎岖不平的粘膜,似
丘陵山洼。当有食物充填时,粘膜可扩展,使食物与胃有更大的接触面积。
    胃是食物的贮运场和加工厂,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胃能分泌大量强
酸性的胃液(pH0.9~1.5)。其主要成分是能分解蛋白质的胃蛋白酶、能促
进蛋白质消化的盐酸和具有保护胃粘膜不被自身消化的粘液。正常成人每天
大约分泌胃液 1.5~2.5 升。经过口腔粗加工后的食物进入胃,经过胃的蠕动
搅拌和混合,加上胃内消化液里大量酶的作用,最后使食物变成粥状的混合
物,有利于肠道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胃是食物的加工厂,是食物最后消化吸
收的前站。
    一般儿童的胃壁较薄,体积也较小,胃腺分泌的消化液酸度低,消化酸
也较成人少,消化能力比成人差,所以儿童最好吃易消化的食物。

         消化与吸收

    消化与吸收是人们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的重要过程,亦指食物在消化道
加工和提取的过程。消化,即食物入口后的一系列加工过程,最终使食物的
精华——营养成分变成能够被吸收利用的形式。由于消化机理不同,可分为
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物理消化主要是指食物的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的
混合过程。靠的是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化学消化即将食
物经过化学反应的变化,使之变成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形式——水溶性
的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淀粉部分在口腔淀粉酶的作用下
消化。胃初步消化蛋白质之后又进入小肠,在小肠蠕动及肠液、胰液及胆汁
等消化液的共同作用下,将糖、蛋白质及脂肪完全消化。胆汁是由肝脏合成
的,经过胆道排入小肠,能促进脂肪类的消化,所以肝功不良者,不愿食油
腻食物。吸收,即将食物消化后的可吸收部分,提取其精华,输送到血液的
过程。吸收的场所主要在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无
机盐、水、维生素等。大肠只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等。胃的
吸收就更少了,仅是少量的水、无机盐、酒精等。一般少年儿童吸收能力较
强,这也是身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吸收后的食物残渣经肛门排出。

                     肝脏——人体的重要化工基地

     肝脏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之一,位于腹腔的右上方,重约 1500 克,由
左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