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641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41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
    眉毛 秀眉虽然被认为是现代人美的因素之一,但眉毛的主要功能却在
于防止灰尘落入眼内或引流汗水,以保证视觉功能不受干扰。不过,医学家
们还发现,眉毛也可以作为人体健康的“晴雨表”。
    在祖国医学中,眉毛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依足太阳经的血气而生,因此
直接反映足太阳经血气的盛衰。《内经》中说:“美眉者,足太阳之脉血气
多;恶眉者,血气少。”恶眉即古人所称“无华彩而枯瘁”。可见古人早已
认识到眉毛粗细、疏密、枯润、长短等与气血和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现代
医学研究也发现,眉毛的形态也确实对疾病诊断有参考价值。如面神经麻痹
时,病侧眉毛较低,不能向上抬举;单侧上睑下垂时,病变一侧的眉毛就显
得较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患者,眉毛往往脱落,并
以眉毛外侧脱落最显著;麻风病患者早期可出现眉的外 1/3 部皮肤肥厚和眉
毛脱落;眉毛倾倒是胆腑将绝之征;眉毛冲竖乃情势危急之兆;眉毛不时紧
蹙,则是疼痛疾病的表现。此外,眉毛是否茂盛对老年人比较重要,因为眉
毛与气血直接相关。肾气虚的老年人眉毛大多稀淡或脱落;而肾气不亏精血
充足者,则眉毛秀美而长。
    指甲 指甲的状况与多种内脏的疾病相关。美国马里兰大学家庭医学中
心的华德高华列夫斯基博士,在其专门研究指甲诊断法的著作中指出,人类
的双手和指甲,是一个精确度颇高的天然的健康测量仪。如果懂得观察和判
断的话,指甲将及时地将身体是否健康的信息透露给你。下面是几种比较简
单容易掌握的指甲诊断法:
    (1)在阳光或强光之下观察十指指甲,使指甲在光照之下上下移动,如
果指甲表面对强光做出闪耀的反射,则提示机体健康状况良好,体内各器官
的功能也正常。
    (2)健康人的指甲呈粉红色。如果指甲表面出现棕色纵纹,由指甲尖向
指甲根部垂落,那表示可能已患上发炎性的肠道疾病;指甲表面出现白色横
纹,可能预示肝脏有病;若是棕黄色线纹横过指甲尖部位,则是肾脏有病的

警告。不过这些症候应当是同时出现在十只手指甲上才有参考意义。
    (3)指甲上如果出现轻微的内陷坑纹,可能是干癣病的早期症候。
    (4)指甲顶端及指甲尖部位向横扩展,医学上称为“杵状指”,是肺部
有慢性疾病的征象。多种内脏方面的病变也可能出现这种变化。
    (5)指甲向里凹陷称为“匙状指”,是糖尿病、贫血和营养不良等病的
表现。
    也有人研究认为,五个手指的指甲与某些内脏的疾病有对应关系,原因
是五脏六腑与五指有某种对应关系。比如其他指甲正常而只有大拇指指甲生
得较为粗劣,且色泽灰暗时,其人有在脑部、泌尿生殖系统方面患病的倾向。
食指指甲粗劣硬脆,且色泽灰黄或青暗时,易患肝胆方面或神经系统方面的
疾患。中指指甲异常,色泽不佳和偏曲瘦小,其人有心脏或血液循环系统方
面的疾患。无名指与盘骨和生殖系统的强弱有关,因此该指甲异常可预示盘
骨或生殖系统出了故障。至于小指指甲,若其他指甲正常唯有该指甲外形或
色泽较差,则可能提示消化系统功能较差。

               体温

    人体各部的温度有所不同,一般体表暴露部位的温度易受外界气温的影
响,机体的深部温度比较稳定,所以生理上的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或深部的
温度。
    测量体温要用体温计,测量的部位有直肠、腋窝和口腔三处。直肠温度
平均为 37.5℃,比较接近于深部的血温。由于测试不便,通常只用于婴幼儿。
最常用的还是口腔(舌下)和腋窝温度,口腔温度平均为 37.2℃,腋窝温度
平均为 36.7℃。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随昼夜、性别、年龄、肌肉活动及
精神因素而有所改变。昼夜变化,一般在 2~6 时最低,14~20 时最高,变
化范围不超过 1℃。据研究,这种昼夜变化与人体的生物钟有关系。所以长
期夜间工作的人,这种昼夜变化也随之改变。女性平均体温一般高于男性 0.3
℃。女性的体温还随月经周期而规律波动。在经期及排卵前期体温较低,排
卵时体温最低,排卵后体温又回升,受孕后的体温也较平时为高。幼儿体温
略高于成人,老年人体温又有下降趋势。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及精神因素
也会影响体温。

           体温调节

    体内产热的部位主要在骨骼肌及内脏。当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是骨骼
肌产热,而在安静时,则以内脏产热为主。那么,人体产热的部位和量并不
均衡,外界气温也不稳定,为何我们的体温能比较恒定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机体有一套专门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下丘脑。它可
调整人们的体温,使之始终比较稳定,以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皮肤及内脏上有外周温度感受器。就像“冷热敏电子元件”一样,对
冷热刺激特别敏感。并能将这种变化变为神经冲击,向中枢发放。中枢则及
时做出反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体温平衡调节。例如,当人们进入寒冷环
境时,就会不自主地打寒战,通过这种方式的骨骼肌收缩,产热增多,是防
止体温下降的重要反应之一,同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皮肤温度下
降,加上汗液也减少,使身体向外界散热减少,维持体温恒定;反之在高温
环境里,皮肤血管扩胀,血流量增多,皮肤温度升高,加上出汗增多,加快
散热。除生理性体温调节外,还有一些行为性体温调节,例如寒冷时就会主
动加衣保暖,并有意跑步或踏步,以多产热量;而炎热时,就会主动到树荫
下避日等。
    尽管机体有较好的体温调节功能,但这种调节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周围
环境温度过高或处在高温环境中的时间长,人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出,也
会出现中暑;如果长期处在低温环境中,也会因为皮肤的血管收缩时间过长,
血液循环太慢,以至于使皮肤冻伤。

           鼻与嗅觉

    鼻粘膜除与呼吸有关外,还具有嗅觉功能。在鼻腔的最上端黄色粘膜中
含有嗅觉感受器——嗅细胞。它可以感受空气中气味的刺激,并将刺激转化
为神经冲动,经过嗅神经的传导,上传给大脑皮质的相应嗅觉部位,形成嗅
觉。
    一般吸入的空气经过鼻腔的时候,并不直接通过嗅粘膜,只能以回旋式
气流,将有气味的气体分子或挥发性物质溶解在粘膜表面液体中,再刺激嗅
细胞上的较短纤毛,所以人们要仔细辨别气味时,往往要多吸一些气体,以
保证嗅细胞接触到足量的带气味的空气。人的嗅觉敏感性较高,但不及警犬
和鲨鱼。人的嗅觉分辨能力较差,不易区分混合气味中的单独气味,且一种
气味会掩盖另一种气味。人能对某种气味很快适应,这就是“入芝兰之室久
而不闻其香”的缘故。但如果隔离一定时间后,又会恢复它的敏感性,而且
对一种气味适应后,对其他气味仍能感受。
    现实生活中嗅觉和味觉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如吃饭时就有嗅觉和味觉的
双重感受作用。一方面通过味觉感受甜、酸、苦、咸,另一方面咀嚼食物时
挥发的气味又刺激了嗅细胞,形成了复杂的气味。

            舌与味觉

    人的舌头除了语言及搅拌食物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味
觉。如果没有舌头的味觉功能,那么再好吃的食物也都会味同嚼蜡。
    在舌头的上表面及两侧,有许多小小的突起,叫优乳头,里面有味觉感
受器——味蕾。味蕾是化学感受器,有味的物质只有被溶解后,才易感觉,
所以只有细嚼慢咽,才能充分品尝食物的滋味。通常婴儿味蕾较发达,老年
时味蕾逐渐萎缩而减少。
    味觉基本上分酸、甜、苦、咸 4 种,可由不同的味觉分别感受;其他味
觉,则由这 4 种味蕾相互配合产生。通过实验还测知,对甜味最敏感的是舌
尖;对酸味最敏感的是舌的侧面及中部;舌尖及舌缘前部对咸最敏感;舌根
部则对苦最敏感。此外,舌还有触觉、温度觉、痛觉等感受器。许多其他味
觉属复合味觉,即由基本味觉同一般感觉综合而成,如“辣”味是咸味与痛
觉的综合,“涩”觉则是苦味与触觉的综合等等。味蕾受到味的刺激后,转
为神经冲动上传至大脑皮质的味觉代表区而产生味觉。

            耳与听觉

    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由耳廊和外耳道组成。耳廊形似漏斗,
有集音作用。外耳道是声音传入中耳的弯曲腔道,具有共鸣腔作用。外耳道
还有耳毛和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脱落的表皮混合在一起形成耵聍(耳垢),
有一种苦味,能驱虫。外耳可阻挡外来的灰尘等异物,与耵聍共同保护耳道。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骨链组成。鼓膜既是外耳道的终端,又是外耳与
内耳的分界,是椭圆形的薄膜。在声波作用下产生振动。鼓膜向里是一个 1~
2 平立厘米的含空气鼓室。鼓室内还有由 3 块听小骨相互串联成的听骨链。
听骨链与内耳相连。中耳不仅能传声而且能放大声音,以利于内耳对声音的
感受。
    在鼓室内还有一条咽鼓管与咽喉部相连。在吞咽、打呵欠时管口开放,
空气由咽部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两侧的空气压力平衡,所以在乘坐飞机时,
航空小姐分送给你糖果,让你多做吞咽动作,保护鼓膜。小儿的咽鼓管比成
人短、宽且倾斜度小,所以咽喉和鼻咽感染时,容易引起中耳感染。
    内耳的管腔螺旋近 3 圈,似蜗牛壳,其内有听觉感受器,当外界的声波
经过外、中耳道传到内耳的听觉感受器时,听觉感受器便将这种机械振动转
变为电能——神经冲动上传至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便产生了听觉。

               眼睛

    照镜子仔细观察一下,你就可以看到你眼睛的一些结构。首先看到的黑
白眼球(珠)。在黑眼球的表面上是一层透明的薄膜,这便是人体相机的镜
头——角膜。它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非常敏锐。透过角膜,你还能看到
一个因布满色素而呈棕黑色的环形薄膜——虹膜。虹膜环的正中央是一黑幽
幽的圆形小孔,这就是人体相机的光圈——瞳孔。瞳孔是外界光线进入眼球
内部的唯一通道。眼球的其他部分被不透光的含色素细胞的脉络膜笼罩,形
成相机的暗箱。虹膜环中有平滑肌呈放射状排列,在神经支配下舒缩,以调
节瞳孔的大小。在虹膜和瞳孔后面,还有从外面看不到的、扁平的、富有弹
性的双凸镜——玻璃体,是相机内的主要折光调节装置。通过改变对光线的
折射程度,最后使物象聚焦于底片——眼球后壁的视网膜上。物象刺激了视
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并将冲动传入大脑就产生了视觉。一般在看近物时,晶
状体的凸度增大,同时瞳孔缩小。反之则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瞳孔扩大。通
过这种调节,使最终成像的亮度清晰、适宜而又不失真。眼睛的构造十分灵
巧,犹如一架高级照像机,有较好的调节和适应光照的能力。晶状体的弹性
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小,一般年过 40 岁的人,因晶状体的弹性减退,在看近物
时,晶状体不能充分凸出,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后,于是就形成了看远不看
近的老花眼,所以最好戴凸镜矫正。如果眼晶体过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则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这就是看近不看远的近视,需戴
凹镜来矫正。

           近视眼

    一束平行光,在无调节状态下,通过角膜进入人的眼睛,经过房水、晶
体、玻璃体等自然屈折后,在视网膜前聚焦成点,由焦点再到视网膜上的光
线是发散的,这时人们就会有视物模糊的感觉,我们称之为近视。近视眼的
眼球前后径比正常眼前后径长,而屈光能力又正常的,叫轴性近视;若眼球
前后径正常,而由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屈光不正常引起
的近视叫屈光性近视。
    当眼球未变形,或前后径轻微变长,屈光系统屈光能力强者,平行光线
仍可被调节到视网膜上聚集,人仍可看清物体;若眼球前后径过长或屈光能
力下降,光靠人眼屈光系统是无法将外来平行光调节到视网膜上聚焦的,必
须依靠工具——眼镜才能完成调节作用。
    近视镜是一种凹透镜,平行光通过它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聚焦,经聚集后
光线再通过屈光系统,经屈折,正好在视网膜上聚焦成点,人们就可看到清
晰图像了。

             远视眼

    与近视眼相对,当外界平行光在无调节状态下,通过角膜、房水、晶体、
玻璃体等调节系统后,就会自然发生聚集,在正常人眼中,聚集点正好落在
视网膜上,人可看到清晰的图像,但若是聚集点落在视网膜后,则视网膜上
是一个光圈而不是一点,这样我们就会视物不清,我们称这种情况叫远视眼。
远视又分轻度(或称隐性远视)和重度(或称显性远视)。轻度远视,当外
来平行光通过人眼屈光调节系统的调节辅助后,改变了光线的方向,使其聚
焦在视网膜上,这样我们仍可看清物体。这时只要注意休息和配合适当的治
疗,人眼还可恢复正常视力。当人眼在屈光调节系统调节下,外界光线仍然
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时,我们称这种远视眼为重度远视,这时视力就是不可
逆性损害了,它需要辅助设备——眼镜来辅助调节。远视眼要配戴凸透镜,
当平行光通过凸透镜时,会变成发散的光线,这种光线再通过人眼屈光系统,
正好在视网膜上聚焦,人眼又可看到清晰图像了。

             色盲

    色盲是指缺乏或完全没有辨别色彩的能力。通常说的色盲多是指红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