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688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88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探索,从而产生新思想或制造出新产品的能力。学习要继承,但不能看成天
然合理,要从不同方面,探索知识的价值,勇于思考,富于想象,乐于革新。

       纲要信号学习法

    纲要信号教学法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B·沙塔洛夫摸索出的一条控制学
生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它要求教师在讲解中,借助一种直观教具——纲要
信号图表。它是经过教师组织加工后的、以课程教材为内容的、系统的知识
图表。学生可以利用它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加深对
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理解。
    纲要信号图表是什么样子的呢?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堂作文指导课的纲要信号图表,它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本课重点
以图表的形式列出,比笔记更方便保存、记忆和使用。如果养成了制作纲要
信号图表的习惯,还可自己建一套符号,作为记忆索引,效果会更好。
    制作这样的一张图表并不复杂,它可以用来预习、复习和做课堂笔记,
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除了这种闭合式的纲要信号图表外,还可以将括号内变成问号,制成开
放式的图表,每使用一次都能加深记忆,效果更佳。
    怎样制作这样的图表呢?
    首先,需要对课文进行分析,找出知识要点,明确哪些是必须掌握的,
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哪些是根本性的问题,哪些是派生的。一般而言,纲要
信号图表只是一种特别的索引,而不是课本的简单重复,不必把课文中出现
的所有问题都记录下来,但一定要把那些必需的和根本的问题在图表中组织
起来。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如果学生想进一步掌握更深更细的知
识点,可在原来的图表上作二次补充。但千万要记住,在第一张图表上信息
不可太多。记忆规律表明,普通人一次最多只能记忆七个要点,所以最好将
知识点控制在七个之内。
    其次,要把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能找到逻辑
的联系固然好,找不到也不用担心,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形象等等
来发现联系。例如,一切多边形的面积都可以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所以,只
要记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再了解了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的特点,掌握
其面积公式就会轻而易举,甚至可以自己加以推导。又如,在地理学习中,
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很难弄清那么多的江河湖海的地理位置,怎样才能把
黄河和长江的位置区分开来呢?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是进行形象联系,顾名思
义,长江一定是长形的,而黄河像一个大大的“几”字。
    最后,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图表。如果在课前已做了图表,上课时,可以
直接在其上做笔记。如果是课后做的图表,制作完毕后,最好当晚能默述一
遍,因为,按遗忘规律,所学知识在二十四小时内复习一次效果最好。在期
末总复习时,可以分章分节制作大些的图表,总的原则是从总到分、从粗到
细、从一般到个别,然后在图表的辅助下进行记忆,其效果会比看两遍书要

好。
    这种方法适用于自制能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学习基本素质较
差的孩子,则需要老师或家长的帮助,通过做这种图表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
学习能力。

           回想学习法

    回想学习法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而且效果不错。回想顾名思义是
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回想来进行学习。
    回想应在四个时间进行:每堂课后,课前,晚上入睡前,早上醒来后。
    每堂课后,应该把这堂课的基本内容回想一下,第一遍,只需回想基础
内容,例如,该课分三部分,复习旧课圆的周长、讲授新课圆的面积和新课
例题。第一次,一定要用最简短的语言尽可能地在头脑中回想这三部分,记
住,只需回想这三部分,而不必回想其细节。第二遍,只回想第一部分的关
键细节,如周长的定义、公式的推导,以及公式的内容。第三、第四遍,则
分别回想第二、第三部分的关键内容。发现记忆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查对
笔记,或课本,直到弄清楚为止。
    每堂课前,需把上节课的内容大致回想一下,过程如上。
    每晚入睡前,要把当天的功课在脑海中回想一下,就像放电影一样。发
现不懂的问题要立即看出,千万不能马虎,偷懒,说什么明天再看之类的话。
具体步骤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一门一门地回想。
    第二天醒来后,起床前,闭着眼睛再把各科课程回想一遍,同样要求不
懂时马上看书。
    这个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多次形象化的记忆重复以及网络化的回想,达到
对于课程知识的牢固掌握。此外,它所选择的时间也大多是最有利于记忆的
时间。课前,简短的回想有利于接受新课;课后,及时的回想可使刚刚学完
的课程条理化;睡前,无后摄抑制的干扰;醒后,没有前摄抑制的影响。因
此,这四个时间是最有利于掌握知识的。

      直观——概括学习法

    根据学习的深入程度,心理学家冯忠良把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分为领
会、巩固与应用这样三个阶段。而知识的领会从整体上说,是通过对教材的
直观与概括这样两个环节实现的。根据他的思想,把直观与概括作为一种学
习方法介绍给大家。
    直观指的是有关教材的感性知识形成过程。它是领会的开端环节,也就
是说,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先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直观化。不仅课堂上,
老师应将教材尽可能地直观化,在课下,学生也应尽量把知识与直观具体的
形象联系起来。方法如下:
    (1)收集有关实物,例如,生物课,要观察动植物;平面几何,要自己
画出各种图形;平时,也要善于把生活中的实体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
    (2)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自己制作一些模型,辅助学习、激发兴趣,例
如做动植物标本等。
    (3)对于难以找到具体形象的内容,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文学作品中
的形象描写就是典型的例子。
    通过直观的认识环节,可以形成领会知识所必须的基础性的感性经验和
丰富的表象。直观这一环节对于学习比较抽象的学科意义更为重大。
    然而,直观的、感性的要素仅仅是抽象思维的出发点,还需要对有关教
材的感性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理性知识。所谓理性知识,就是对事物的
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它是通过概括的思维活动进行的。只有通过概
括,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学生形式主义地掌握知识。
    概括包括两个类型:感性的和理性的。
    感性概括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往往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
角的概念,学生常因看见角都有两条相交的直线,便以为角是两条直线相交
构成的平面,这种错误的概括也是一种概括,但常常反应的是一些外部特征,
而且易出错误,它常见于低年级学生中。
    它不是通过自觉的分析和抽象形成的,而常常由对象各要素之间的强弱
对比,强要素的泛化掩蔽了弱要素而实现的,那些要素或由于在学生生活中
具有特殊意义,或由于重复,而成为突出的要素。因此,往往出现以日常概
念代替科学概念的错误。一些学生自以为明白了,懂了,其实,他领会的只
是日常概念。例如,学生不会作三角形的三条高,主要因素是受到以地平线
为标准的日常垂直概念的影响。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这一阶段的学习,
必须把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充分比较,认识二者的区别。
    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经验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联系的
过程。正确的理性概括,通常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对一类事物的特征与
联系,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区分出一般与特殊的因素。没有前人
指导,会比较难以确定正确的方向,所以,一定要以教材的结论为准,当参
考书与课本在某问题上出现分歧时,一定要以课本为准。
    学生在掌握概括的过程中,最易发生以下两类错误,老师应提出来,引
起他们足够的重视。
    一类是把共同特征当作本质特征。例如学生常常将鲸鱼归为鱼类,产生
这一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就是把二者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当作了
划分鱼类的本质特征。怎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这类错误的出现呢?

    首先,必须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概念,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果学生了
解了鱼的科学概念,知道其本质特征是用鳃呼吸的话,将会减少错误产生的
可能。
    其次,必须掌握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既然用鳃呼吸才是鱼类的本质特
征,那么鲸鱼是不是用鳃呼吸呢?鲸鱼和鱼有没有本质的区别?
    最后,要根据可靠的科学标准来判断,不要盲从常识。鲸鱼和鱼虽然都
生活在水中,却不等于二者都用鳃呼吸。因此,不管鲸鱼生活在哪里,只要
它用鳃呼吸,它就是鱼类;只要它不是用鳃呼吸,它就不是鱼类。
    另一类,是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本质,把外延扩大或缩小。缩小外延,
就是把本应属于这一类的东西,不算这一类了。例如。

    相互垂直的两条线,让学生对水平的图 1 进行判断不会出现错误,但,
斜放的图 2,则会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不是相互垂直。它增加了垂直概念的内
涵,即不仅成直角而且是水平放置,这样就大大缩小了事物的外延;而扩大
外延,就是把不属于这一类的东西算作这一类了。例如,常有学生在掌握圆
概念时,把以下圆形也算作圆:

    原因在于,他们把形状像圆的东西与圆的本质特征“圆上所有的点到圆
心的距离相等”混淆了。要克服这样的错误,一方面,可以仿照上面的做法;
另一方面,平时还要多做对比练习,出现问题时,要弄清为什么,而关键是
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做任何一道题时,都应在头脑中把基本概念复述一遍,
并根据它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
    掌握基本概念有一个诀窍。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一切新的定义和概念,
最好在课下能够多次重复地念几遍,然后,把有关例题以最快速度反复重做,
直到看完题后,不用思索即可正确演算出来。此外,还可多做判断对错的练
习,把定义和概念中的关键词一一加以辨析,例如圆的概念中关键的词是圆
心,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两部分,去掉任何一部分都会出现错误,没有圆心即
没有圆,到圆心的距离不相等也不是圆。这样就能很好地避免以上两类错误。

       群体外向学习法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维纳·罗森勃吕特和一些医学、生物工程技术界专
家每月举行一次科学方法讨论会,由于这种讨论会对维纳后来创立控制论起
了重要作用。有人称这种学习方法为“群体外向学习法”。在知识形成立体
网络的今天,这种方法不但可用于发明创造,还可用于学习基础文化知识。
    “外向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群体成员的学识结构不尽相同,知识水平也
各有高低,因此有一系列优点:首先,由于兴趣相近,学习群体自愿组成,
各成员不存在被迫感,故有较高的积极和热情。其次,当前进行一项研究,
往往需要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而几个知识结构不同的人在一起学习研究,
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一门学科有所了解。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经人讲解
又通过答疑讨论的知识印象较深,这是因为经过强化了的信息知识有助于记
忆、消化,更易于运用。第三,有时,由旧知识的联想优势而造成新知识的
联想抑制,人们以往所获得的经验会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产生消极影响,
这就是心理学所称的“负迁移”现象。群体学习法运用了大家的鉴别能力,
不同的见解,互相激发,易于使个人的思维保持积极主动状态,便于排除个
人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从而保证每个成员调整思路,少走弯路。第四,学
习中的自卑感往往是由于知识不足、技能不高所引起。自卑往往使人精神上
过多责备自己,并导致自我埋没。现在一般责备“社会埋没”的较多,而注
意自我埋没有却少。在学习群体中,接触多种知识结构的人,接触到多种学
习方法,可以加宽加深
    自己的知识,同时,群体各成员是由于兴趣而自由组合的,使每个成员
有机会享受自己给人讲解知识的喜悦,有助于建立自信。
    另外,群体学习往往是在空闲的时间里进行的,这样既可充分利用时间,
又可使生活更有规律。现在的生活节奏虽然加快了,但很多时间仍是在无谓
的聊天中不知不觉地消逝的。研究表明,有规律的生活以及生活中适度的紧
迫感与约束感可使人乐观、精神振奋,有益于生理、心理健康,延迟大脑老
化。
    学习群体的组成以自愿为原则,即自由组合,自愿进退。自愿进退不仅
不会使群体难以组成和存在,相反会增加群体的活跃程度,使热心的参加者
受益更大。在组成学习群体的初期,以三至七人为宜,最好不超过十人,因
为在初期参加群体自由式讨论的经验不多,人太多会使讨论离题。再则,应
有三五个知识面较宽、有组织才能的骨干分子把住大方向,创造自由愉快的
气氛,综合各成员意见,定出学习讨论的主题。
    具体的讨论形式可以是:各成员介绍自己近来所学知识,提出如何应甩
这些知识的成熟与不成熟想法等,其他人就这些问题补充、评议并归纳。

               快速学习法

    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信息如同洪水一样不断涌来。传统的死记硬背的
学习方法根本无法对付新知识的洪流。近年来,日本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
法——“快速学习法”,它能使人们以高于常法五倍的速度灵活、迅速地掌
握新知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