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751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51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共产主义划清界限。

    矛头直指马克思

    为了博取沙皇的怜悯和欢心,他申明自己与共产主义者有不共戴天的深
仇大恨,并将罪恶的矛头直指科学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在《忏
悔书》中,他既承认自己曾参加过“一个由德国和比利时共产主义者和激进
的民主主义者联合组成的团体”,在谈到后来和他们中断联系的原因时,却
声称自己“不喜欢他们的作风和腔调,不同意他们的要求,因而引起那些共
产主义的人们的不满,甚至仇视。”还说他们对自己变节行为的批评“嗓门
拉得比别人高”,特别是布鲁塞尔的德国共产主义的领导人马克思,“由于
我不愿意做他们团体的勉强的客人,就比别人对我更加深恶痛绝。”他还指
责马克思在他主编的《新莱茵报》上对他“加以责难,似乎我以告密毁了许
多波兰人”。由于《新莱茵报》在民主派和工人中的巨大影响,造成了“所
有的人突然间到处大谈我的虚伪和叛卖行径”。

    为沙皇出谋划策

    1848 年,波兰和德国的革命者联合起来,准备在波兹南发动反对沙皇统
治的起义。听到这一消息后,巴枯宁立即从巴黎赶去,准备抵制起义的发动。
在旅途中,当有人问及他是否参加这次联合行动时,巴枯宁斩钉截铁地说“绝
对不行!”并狂妄地表示:“德国人只要敢于在斯拉夫土地上踏一只脚,我
立刻就把他们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他声称自己的波兹南之行是“竭尽全
力反对德国人和波兰人那种不自然的反俄联合。”
    作为一个泛斯拉夫主义者,他甘愿匍伏在沙皇的脚下,聒不知耻地表示
自己“深深地、深深地崇拜着圣上!”他出谋划策,建议沙皇去扮演斯拉夫
民族“救世主”的角色,并坚信,只要沙皇愿意举起斯拉夫人的旗帜,这些
民族就一定会“盲从您的意志”,即使是奥地利和普鲁士统治区所有讲斯拉
夫语言的人,他们也会“愉快地、欣喜地投入俄罗斯之鹰的巨翼”。他还预
料,沙皇的铁蹄将会“势不可挡地冲向万恶的德国人,而且冲向整个欧洲”。
    不用赘述了。《忏悔书》的问世像一把钥匙,解开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扰
人们的历史之谜:巴枯宁到底是人是鬼,是革命家,还是无耻的叛徒,人们
自然会作出公正的判断。还应该指出的是,当巴枯宁写完了《忏悔书》后,
在政治上便完全投靠了沙皇。从以后的所作所为看,他确实没有辜负主子的
宠爱与厚望。在他重新混入第一国际后,继续扮演着假革命,真内奸的卑鄙
角色,起着沙皇特务所起不到的破坏革命的作用。

        隆美尔死因的疑案

    历史的真相往往被一层令人烦恼的迷雾笼罩着。它使很多好人蒙受冤
屈,也使许多恶人误享殊荣。
    纳粹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的被赐自尽后,很多人便据此给他戴上了一顶
迷人的桂冠,称赞他是反希特勒的英雄。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然如此吗?
    希特勒的一员骁将
    被誉为“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原系普鲁士陆军军官。从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后到 1933 年希特勒上台期间,他先后担任过驻斯图加特某步兵团射击
连连长和德累斯登步兵学校教官。他以忠诚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上司的青
睐而逐步升迁。
    希特勒上台后,隆美尔受到特殊的宠信,曾多年负责他的安全与保卫工
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被委以独当一面的重任。这位被宠信的将军
也确实没有辜负主子的厚望。1940 年初,他担任第七装甲师师长,奉命入侵
法国,击退英法联军,直抵英吉利海峡。他后又率军恢复北非局势,先后荣
获铁十字勋章和栎树叶铁十字勋章。在北非广阔无垠的大沙漠上,他以较少
的兵力与英美联军周旋,他机智果断,神出鬼没,避实就虚,英勇善战,创
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成功战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他为希特勒立下了
赫赫战功。这期间隆美尔平步青云,一跃成为纳粹德国最年轻的陆军元帅。
1942 年初,他再次进攻,直抵尼罗河三角洲,进入到离亚历山大港只有 70
公里之遥的阿拉曼地区。
    然而,海潮也有退落的时候,人的一生自然也是这样。这位显赫一时的
传奇式将军却在大战结束前的几个月,惨死在曾经百倍宠信过他的希特勒手
上。这个不曾预料的结局,自然又给他的一生蒙上了一层悲壮而又神秘的色
彩。

    他扮演了什么角色

    最终将他送上西天的是“七·二○”事件。这还得从头说起。1943 年,
苏德战场上,德军累遭失败,西线盟军实力增强。然而一意孤行的希特勒不
顾前线将士的安危,以严厉的军令,禁止任何撤退或突围,盲目冒进和固守,
使将士伤亡惨重。在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在西线苦苦挣扎的隆美尔不得
不从埃及撤退。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隆美尔亲自飞往希特勒的最高统帅部,
以精辟的见解劝告希特勒放弃北非,然而遭到了怒斥。非洲失守后,希特勒
任命他为西线 B 集团军司令。这时,盟军利用掌握在手中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对西线德军展开了立体攻势,隆美尔请求增援,又多次遭到希特勒的奚落与
斥责。灰心与失望,开始笼罩在他的心头。他对最高统帅的冒进战略与独断
专行的作风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
    这时,军内情绪波动,密谋活动时有发生。1944 年 2 月,隆美尔回国渡
假期间,反希特勒的密谋者施特罗林曾与他接触。回到前线后,他们又试图
通过新任参谋长斯派达尔谋求隆美尔的支持。1944 年 6 月 6 日,盟军在诺曼
底登陆成功,这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德军的末日已将来临,根本无力保住大
西洋漫长的海岸防线。他又一次恳切地向希特勒痛陈利弊,要求结束西线战
争,并在 7 月 15 日给他发出了最后信件。这时,他已拿定主意,准备在法国

与盟军单独媾和。
    7 月 17 日,隆美尔在乘车途中,遭到了盟军飞机的袭击,受了重伤,被
送往医院抢救。在治疗期间,震惊世界的“七·二○”谋杀希特勒的事件发
生了。对这次事件,隆美尔没有表示过赞同。他说:“谋杀希特勒的企图实
在毫无意义。我们怕的不是这个人的作为,而是他个人在德国人民眼中所显
示出来的偶像地位。”他的妻子和儿子在战后都发表过声明,否认隆美尔参
加过这次谋杀事件。
    隆美尔到底在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从上述事实中自然可想见一斑。

    是屈死鬼,还是英雄

    “七·二○”谋杀事件,使希特勒差一点命丧黄泉。他的秘密警察在“七
月阴谋”后的清洗中牵涉到了隆美尔。一般看来,问题已经很清楚。深入地
研究,也不过是他与谋反集团合作的程度问题。据此,一些历史学家、传记
作者都顺理成章地将他描绘成反希特勒的英雄。有些书中,把他说成是谋杀
集团的成员,并有他们合作的详细描绘。数次再版的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
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中也确认了隆美尔与谋杀集团的合作,还说谋反
集团打算在希特勒之后,推选隆美尔为政府首脑。
    然而,在斯奈德的《第三帝国百科全书》的一篇文章中说:在 1944 年 6
月 17 日和 29 日,隆美尔两次见希特勒并想说服他结束战争,这样德国还可
以保留相当可观的军事实力,但这位面色苍白、浑身发抖的元首用愤怒和讽
刺来回答他的坦诚。1944 年 7 月,也就是盟军诺曼底登陆后,英军飞机击中
他的汽车,他身负重伤,被送回家乡尤姆养病。这时,隆美尔日渐觉悟……
这个坦率、单纯的军人,开始转向政治,他反对计划中对希特勒的谋杀,因
为这会使希特勒成为英雄……隆美尔从未在“七月阴谋”中担任积极角色。
    看来,谋反分子内定在行动成功后由他担任政府首脑,只不过是他们的
一厢情愿。谋杀失败后,一个谋反分子在处决之前被希特勒的秘密警察挂在
一个吊肉的钩子上,在极度痛苦之际,他将隆美尔扯进谋反分子的名单中,
是不足为奇的。这也许就是他厄运的根源。
    1977 年,英国传记作家大卫·欧文在他的《狐狸的审判》一书中,发表
了虽与上述观点略同,然而又肯定得多的论断。他认为,隆美尔是一个单纯
的军人,他自始至终忠于他的元首希特勒,从未参加过谋反活动。他虽和阴
谋分子有过交往,但反对谋杀希特勒。他认为,日暮途穷的他,还能在政治
上找到一条生路;他并不知道他的同事中有人参加了谋反活动;隆美尔的死
是由于被捕的谋反分子有意供出一些效忠希特勒的元帅,为真正的同谋打掩
护。为此,大卫·欧文还引证隆美尔夫人 1945 年 9 月发表的对她丈夫曾参加
谋反集团进行否定的声明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的作品问世后,立即遭到了
一些人的反对。反驳得最起劲的就是唯一幸存下来的原隆美尔部队的参谋长
斯派达尔。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隆美尔不仅发表过结束战争的言论,
而且要推翻纳粹政权。因此,他声称隆美尔是属于谋反集团的成员。
    不过,仔细想起来,欧文的观点也并非证据十足。如果说隆美尔缺乏政
治头脑,是一个只知道效忠元首的“单纯的军人”,又怎能想到在激战之际
与西方盟国签定停战协定,以便在东方战线开辟新的局面?为什么他与谋反
分子接触交流后,不将情况向他效忠的主子报告呢?所以要证明他没有参加

谋反活动,理由还显得不够充分。
    另外,如果说隆美尔之死是谋反分子苦打成招的结果,那么,希特勒又
怎么会如此轻信呢?隆美尔多年效忠希特勒,而且战功显赫,甚至赐死以后,
还得装模作样地给予他国葬的殊荣。据此,我们能说希特勒轻信胡编的供词,
而错杀了他吗?
    不过,将各种说法进行比较研究后,接近真实的结论应该是隆美尔在战
争形势发生急转的情况下,产生了比较成熟的、企图挽回败局的战略设想,
当遭到希特勒的斥责与奚落后,由失望而引发对元首的不满甚至怨恨,而在
另一些完全不同的问题上与反希特勒集团也有分歧。由于暗杀行动的失败,
隆美尔受到牵连被逼自杀。他的死,只能说成是他个人的“悲剧”,至于到
底是屈死鬼,还是反希特勒的英雄,这两顶帽子戴在他的头上看起来都不怎
么合适,特别是后者。

       墨索里尼的人生轨迹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这是法国巴斯卡的一
句名言。
    墨索里尼依靠武力起家,然而毁灭他的最终还是武力。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缺少“正义”,用自己的武力去屠杀人民,去发动灭绝人性的侵略战
争。

    从投机发迹到倒台

    从 1901 年到 1912 年,在这短短的 11 年里,墨索里尼从一个默默无闻的
小学教师,一跃成为意大利社会党左翼多数派的领袖、工人运动中的头面人
物。
    但是,这位政治上的投机商、冒牌的社会主义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后,很快暴露出其社会沙文主义的狰狞面目,投靠了大资产阶级,成为他们
的忠实奴仆和代理人。他疯狂地叫嚣用“血浴”的手段改造意大利社会,鼓
吹意大利应站在协约国一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与其同伙组成了“参战
同盟”。这些违背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叛逆行为,遭到了社会党人的坚决抵
制,他被清除出党后,于 1919 年 3 月,在米兰组织了一个法西斯团体“黑衫
党”。这个法西斯战士团以革命的面目出现,提出了自己的纲领,如“实行
平等选举”、“保证八小时工作”、“对资本课税”、“没收教会财产”、
“取消常备军”等。这些欺骗性的口号,对群众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因此,
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器重和保守派的支持。其成员最初只有 150 名,多为退
伍军人。他们狂妄地宣称:“这些从前线活着回来的人,要求取得统治意大
利的权力”,并扬言要用暴力粉碎“赤色分子”的恐怖,建立法西斯专政。
在当时的背景下,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运动就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开来。
1921 年 11 月,法西斯党正式成立,接着又建立了“国民工会”。他的组织
由一个松散的运动很快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化的有严格纪律约束的政党。
1922 年,法西斯党先后控制了波伦亚和米兰市政府,并迫使 64 个地方议会
解散。10 月,墨索里尼在那布勒斯法西斯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布了向罗马
进军的总动员会。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墨索里尼就迫使国王任命他为意
大利政府总理。11 月 15 日,国王又授予他独裁的权力。墨索里尼轻而易举
地夺取了“元首”的桂冠。
    一步登天的他,对内推行法西斯恐怖政策,逐步取消了除法西斯政党以
外的一切政治团体,血腥地镇压共产党和工会的进步活动;对外则执行赤裸
裸的侵略方针。1923 年 8 月,墨索里尼的军队占领科孚岛,9 月占领阜姆,
同时在利比亚和索马里进行镇压民族解放的战争。
    由于意大利资本主义的脆弱与阶级矛盾的尖锐,用刺刀鲜血造成的局部
稳定也是很短暂的,到 1926—1927 年间,经济危机又笼罩了全国。这期间,
意大利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从未停止。1924 年的议会选举中,反对派获得了
很多席位,取得了可喜的胜利。这表明了法西斯统治基础的脆弱。
    就在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发展的同时,为了转移人民的视线,1937 年 11
月,意大利又加入了德日发起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从而在国际舞台上正
式形成了以“柏林——罗马——东京”为轴心的侵略集团。从此墨索里尼便

将意大利国家的命运绑在了德国法西斯的战车上。他的矛头直指非洲,妄图
用战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