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770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70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午节便形成了赛龙舟、吃粽子、戴艾蒿、挂菖蒲、带香包、驱五毒、饮雄黄
酒、缠五色丝等习俗。
    七夕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传统的“七夕节”。“七夕节”源于民间传
说中牛郎织女美丽的神话爱情故事。
    传说织女在天池洗澡,衣服被牛郎拿走,无法回天庭,于是就嫁给了牛
郎,二人生活得十分幸福,并有了一双儿女。他们后来被王母娘娘拆散,牛
郎带上儿女追赶织女到了天庭,狠心的王母娘娘便拔下玉簪子划银河为界,
使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相见。天上人间同情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于是
每年的七月初七,所有喜鹊便衔柴搭桥,人称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
相传这天晚上要降小雨,这是二人的眼泪。在寂静的瓜架下面,若仔细倾听,
你还能听见二人的窃窃私语呢。
    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佳节。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一季中又
分成孟、仲、季三个月。八月份是秋季中的仲季,而十五又是这个月中间的
一天,所以农历八月十五就叫中秋了。

     秋天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瓜果满市,粮棉丰收。“月到中秋分外明”,
据说中秋之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姣洁明亮的。我国民间把中秋圆圆大大的
月亮作为团圆的象征。所以每到中秋之夜,按照传统习俗,家家户户在庭院
摆上桌子,买来月饼、瓜果,合家团聚,边赏月边吃瓜果、月饼,祈祝花好
月圆,人寿年丰,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中秋之夜是赏月的好时机。每到中秋,夜幕降临,玉兔东升,全家人便
在清澈的月光下赏月叙谈,讲述有关月宫的美丽传说,分享祭月礼品。人们
还通过观看中秋夜的阴晴,推测第二年正月的天气。有这样的谚语:“八月
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一项重要节俗活动。
     月饼的风味由皮、馅和制作技艺构成,最初在家庭制作,后来有了专门
作月饼的作坊。其常用皮类有酥皮、浆皮、混糖皮、硬皮几种。馅类则多种
多样,技艺也各有千秋。如今,月饼的制作风味各地不同。月饼给人们带来
了吉祥、幸福、美满和快乐。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九月九等。九月,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九九艳阳天,使人们对重阳节历来怀有特殊的感情。
在民间,重阳节的重要活动有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登高等习俗。重阳
这天,现在已被定为老人节,全家扶老携幼,登高赏菊,孝敬老人,共享天
伦之乐。
     龙船节
     龙船节是盛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诸省水乡地区的群众性节日,又叫
龙舟节。龙舟竞渡的时间因地而异。南方各省,有的在元宵节时举行,有的
则在端午节。云南傣族则按傣历在清明节后 10 日左右泼水节时赛龙舟;贵州
清水江一带苗彝的龙舟节在阴历五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举行。世俗相传的这
一节日的意义,或在于祈求丰年,或在于避瘟逐疫等。
     赛龙船是龙船节的最重要的活动。参加“龙船赛”的人由鼓头、锣手和
水手三部分人组成。鼓头是位长辈,他坐在龙颈处,面向水手,比赛时击鼓
指挥。锣手都由一名男扮女装的少年担任,他坐在鼓头前面的龙头和母船的
接合处,应声击鼓,协助指挥。水手们全由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担任,其中 1
人手里拿着三响火铳,站立在母船前面,负责放炮和篙水;预备划手 2 人,
坐在母船上打杂应急;母船后面是 4 个中年划手,各持一柄短桨,再后面是
1 名舵手;主划手共有 32 人,每人手里握 6 尺长的划撑两用的桨棒,分别站
在两侧的子船上。
     比赛时,鼓锣一声紧似一声,只见船头的鼓头、锣手、篙手,随着船势,
前俯后仰,船尾的舵手趁势猛蹬,众人齐力挥桨,一时浪花伴随着疾驶如飞
的船体,犹如腾云驾雾,十分壮观。
     赛完龙船,在密布白色帐篷的河坝上,人们又展开了彩鼓舞、踩笙芦舞、
赛马、斗牛以及球类等比赛活动,一直玩到深夜,还久久不愿离去。
     “三月三”节
     “三月三”是海南岛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为
期 1 天。这一天,黎族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一清早,黎族姑娘穿上艳丽
的眼装,提着五香饭竹筒,向五指山汇集。小伙子则在节日前进深山密林中
打猎去了,节日这天,他们返回村寨,向姑娘们讲述打猎经过,描绘自己如

何机智勇敢,以博得姑娘们的赞赏。节日里,青年男女们欢聚在一起,唱起
山歌,跳起“打鹿舞”、“打柴舞”等。歌声一停,姑娘们纷纷走到自己喜
爱的人面前,小伙子则赶快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花伞,一对对并肩走去。若双
方情投意合,小伙子则要给姑娘戴上鹿角发簪,姑娘也要回赠小伙子自己织
的美丽彩带作定情信物,然后双双坐在草地上,津津有味地吃五香饭,倾吐
爱慕之情。“三月三”被黎族青年视为定情的节日。
    火把节
    火把节是中国西南部彝、白、哈尼、傈僳、纳西、普米、拉祜等民族的
传统节日。火把节因以点燃火把为节日活动的中心内容而得名。节日时间多
在农历六月初或二十四、二十五日前后,一般连续 3 天。火把节的产生与人
们对火的崇拜有关,人们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期间,
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于寨中,各家门前竖小火把,入夜点
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周,将火
把、松明子插于田边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的周围弹唱、跳舞,彻夜
不息。节日期间,各地区还举行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
歌舞等活动,并开设集市贸易。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年节。它的时间在清明节后,相当于农历的四月十
三日至十五日之间。
    泼水是傣族年节的主要喜庆活动。在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
去身上一年的污尘,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泼水有文泼和武泼之分。文泼
是对长者,舀起一勺清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
流下,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
用盆、用桶都可以,互相追逐,劈头盖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
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也就越是高兴。
    泼水节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大地由一个火魔统治着,
他是一切生命的敌人。火魔有 7 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决心要杀死这个万恶的
父亲,为民除害,可是苦于找不出办法。后来她们得到释迦牟尼(佛教中的
佛祖)的帮助,知道只有用火魔头上的一根头发,才能杀死火魔。七姑娘最
聪明勇敢,她趁着火魔熟睡的时候,拔下这根头发,勒住火魔的脖子,火魔
的头就滚下来了。可是,脑袋落地,滚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祸害仍旧不
能消除。七姐妹被弄得形容憔悴,满身污秽。她们利用紧张的空隙用水冲洗
身体。就这样,一直到火魔的脑袋变成尘土为止。从此,泼水就成了纪念 7
个大义灭亲的姑娘和互相净身洗尘的祝福仪式。
    除了泼水,傣族的年节活动还有赛龙船,男的划,女的也划;敲起象脚
鼓,跳起孔雀舞(傣族人民把孔雀当做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表示美好的
愿望);还有“丢包”,在村边广场上,未婚男女青年,分别站成一排,用
一种装满棉子的菱形布包,向自己爱慕的对象掷去。
    开斋节
    开斋节是中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柯尔克孜、乌孜别克、
塔吉克、塔塔尔、保安等民族的共同节日之一。开斋节在新疆地区亦称“肉
孜节”。按伊斯兰教的规定: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凡是成年男女穆斯
林(有患病等情况者除外)都要入斋。每日从黎明到日落不饮不食,这一月
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教历十月一日为节日。

届时,各地穆斯林都要举行礼拜和庆祝活动,走亲访友,互相祝贺。家家炸
油香馓子等食品,招待客人和互相赠送。虔诚的穆斯林还沐浴净身,在清真
寺做礼拜和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分头上坟,悼念亡人。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中国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盛会。“那达慕”意为娱乐、游戏。
那达慕大会源于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活动。“敖包”以石块堆积而成,原
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成为祭祀场所。祭“敖包”最初带有宗教色彩,
意在通过祭祀,祈求吉祥多福,人畜兴旺,同时也举行一些体育娱乐活动,
以后逐渐演变为那达慕大会,成为欢庆丰收和畜牧业兴旺的节日盛会。那达
慕大会每年多在夏秋季节由一旗或数旗联合举行。
    在那达慕大会上,最精彩也最引人注目的节目是摔跤、赛马和射箭,被
称为蒙古男儿的“三竞技”。
    当赛马比赛就要开始的时候,只见青年骑手们一字儿排开,腰扎彩带,
头缠彩巾,威风凛凛,神采奕奕。在赛马场的起点和终点,插满了各种鲜艳
的彩旗。只听号角一吹,就见骑手们纷纷飞身上马,一时红巾飞舞,如万箭
齐发。那万马奔腾的场面真是壮观极了!
    改革开放以后的那达慕大会,白天除了进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等
活动外,晚上还举行歌舞、电影、杂技、说唱等庆祝活动。会上还要表彰劳
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营商业部门、供销社还在现场组织物资交流,在会
上摆摊设架,经营绸缎、布匹、日用百货、节日食品等,并收购牧民们的牲
畜、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真是购销两旺,一派繁荣的景象。

           服饰文化

    旗袍
    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一种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被
称为旗人,因此称其长袍为旗袍。满族先民原居住在东北长白山和黑龙江一
带寒冷地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袍,分为单、夹、皮三种。他们穿用这
种长袍时,习惯用布带束腰,以便于骑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旗袍的
式样逐渐有所变化,如在领口、衣襟、袖口等处镶花纹或彩牙儿等,使服装
更美。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穿旗袍,样式由肥变瘦,紧腰身,长及
膝下,直领,衣袖由宽变窄,并有长短袖之分,两侧开衩,显得更加美观大
方。
    藏袍
    藏袍是中国藏族的传统服饰。样式是宽领敞口,肥腰广袖,右侧掩襟,
缝缀扣襻或襟带,长可及地。藏袍用毛皮、氆氇以及各种呢、绒、绸、缎、
麻布、棉布等为衣料,制成单、夹、棉、皮长袍。藏袍在衣领、袖口、襟衩、
下摆等处,镶有细毛皮或花氆氇及诸色绒、布宽边。牧区牧民睡眠时,将皮
袍腰带解下系于底襟,再将袍领提至头顶,作为被袋使用。藏袍的款式因地
区不同而稍有差异,牧区皮袍多不挂袍面;西藏中部农区的妇女所穿藏袍和
东部一些地区居民所穿藏袍有的是无袖袍。
    蒙古袍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毡、皮、革、帛等制作,衣肥大,长及
拖地。蒙古袍的男女式样相似,牧区男女均穿用。蒙古袍分夹、棉、皮三种,

冬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用布、绸、缎、丝等为原料的夹袍。
蒙古袍一般用红、黄、紫、深蓝色。蒙古袍袖长窄,下摆不开衩,衣襟及下
摆多用绒布镶边,边宽约 6~9 厘米。蒙古袍穿着时稍向上提,以红、紫色绸
缎紧束腰部,两端飘挂腰间。穿蒙古袍骑马放牧,能护膝防寒,夜宿可当被
盖,瘦长袖筒可防蚊,束上宽大腰带,还能保持腰肋骨稳定垂直。
     擦尔瓦
     擦尔瓦是中国四川和云南大小凉山一带彝族男女使用的披衫。这种披衫
与原始游牧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擦尔瓦的样式分有流苏(穗状饰物)和
无流苏两种,各自流行于不同地区。擦尔瓦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
并织有方格纹、斜纹、水波纹及南瓜籽纹等花纹。缝制一件擦尔瓦,需 7 幅
或 9 幅毛料,上端采用羊毛编成的粗绳缩口,下端有数目众多的长达 30 厘米
的流苏。男女老幼,不论寒暑,终年披用擦尔瓦。它白天可用来抵御风雨,
夜间则可用来作被子盖。
     恐怖的蒙面
     在台湾海峡的澎湖列岛上,居住着一些奇特的居民。
     澎湖妇女的装扮很怪,她们爱好蒙面,不是普通的“蒙”,而是好像受
了重伤裹扎般的“蒙”,令人多少有些恐怖感。她们习惯用两条大巾去蒙面,
一条从背后过肩包下方,另一条向上缠卷,仅在眼部留空一条窄缝。她们劳
动时头罩竹编的斗笠,手戴胶套,脚登水靴,更是密不透风。

     澎湖妇女的怪异装扮是有其原因的。原来澎湖地平、雨少、风大,早年
就叫“风岛”。这里每年除 6~8 月是吹南风外,其余月份都吹东北季风;尤
其以 10 月至翌年 3 月,平均每隔 3 日便刮一次台风,风速每秒可达 20 米。
台风挟带着海水,吹刮一夜,就会将大地变成枯黄,故称“火烧风”。妇女
爱美,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保护娇肤,便不得不密密包裹了。
     惠安女的奇特服饰
     福建惠安女的衣服很特别,她们头上低低地戴一顶金黄色的斗笠,用一
块由红、黄、绿三个底色构成的鲜艳印花头巾,将头脸包得严严实实的,只
露出眼晴、鼻子、嘴巴和一部分脸庞。他们身上穿的传统蓝布上衣,又窄又
短,把肚脐都露了出来,黑绸的裤子却又肥又大,还要系上三四条腰带。
     她们把头脸包得这样严实,而对肚皮却又很开放,难怪外地人戏称她们
是“封建头,民主肚。”
     惠安女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这大概跟惠安妇女的审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