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772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72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轿。
    瑶族人结婚要“哭”,可解释是“悲”,悲伤的是生身父母把自己养育
长大,现在要分别了;也可解释是“喜”,喜的是和心上人结婚,幸福的新
生活就要到来。
    捆新人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是在新娘家里举行的。结婚的那天早上,新郎由亲戚
和一群伙伴陪着骑马去新娘家。去的时候,带一只宰好的小山羊,在离新娘
家不远的地方举行“叼”羊比赛。新娘家附近的年轻人也可以参加,最后由
男方的一个小伙子把这只小山羊扔在新娘家门口,然后下马。
    这时,女方的亲友立即把身着礼服的新郎“捉拿归案”,捆绑于毡房外。
过一会儿,新娘也被绑,而且和新郎拴在一起,互相看着对方,引起围观者
的哄笑。这时,新郎的父亲只好向女方家的亲友们“苦苦哀求”,献上新郎
用马驮来的烤全羊和其他礼物,一对新人才得到“获赦”。然后,女方请新
郎和亲友们入毡房,开始举行婚礼仪式。
    自由的阿注婚
    在云南西北高原上的泸沽湖边,居住着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摩梭人。
这里十分偏僻,交通闭塞,原始气息十分浓厚,仍保持着母系氏族社会遗风
的阿注婚姻。
    阿注是纳西语,是“朋友”、“伴侣”的意思。摩梭人的青年男女参加
社交活动和结交阿注有一定的规矩,一般在儿童满 13 岁时,女孩、男孩分别
要举行“穿裙子”、“穿裤子”的仪式,标志着童年时代已结束,开始享有
社交权利。女子十五六岁,男子十七八岁,就开始结交阿注了。
    摩梭人的社交和婚姻十分自由,不受外人干涉,只要男有情女有意,通
过交换头帕、腰带、戒指等信物礼品,就可以建立阿注关系,成为夫妻。这
种婚姻关系很不稳定,结交的双方,关系好可继续往来,关系不好就分开,
彼此再另找阿注。
    阿注婚姻所生的子女都属女方,由女方抚养,男子无抚养教育责任,父
子之间不保持任何联系。男子在家庭中没有自己的子女。因此,这种家庭都
是按母亲的关系组成,财产也由母系继承。在这种家庭里没有祖父和父亲,
只有外祖母、舅舅和姨母。有的孩子只知道母亲,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解放以后,摩梭人的阿注婚姻逐渐向一夫一妻制过渡,这种古老的婚俗
已有所改变。
    锁媒人
    普米族是我国一个人数较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与四川省交界的
兰坪、丽江等地区。
    普米族传统婚礼中的“锁媒人”很有意思。举行婚礼的当天早上,女方
的送亲队伍往新郎家走后,男方的媒人被女方家扣押下来,锁在一间房子里。
房外有两位姑娘把守,而屋内一位女方的唱歌能手用各种歌词考媒人。如果
媒人唱赢了,守门的姑娘就开锁放人,媒人便能追赶送亲的队伍;如果媒人
不能巧妙作答,唱输了,就得去向新娘父母敬酒,或送一点钱,才能脱身。
    媒人走到村寨口,还要过一道难关:寨子里每家背一坛酒在寨口守候,
媒人必须要把每家的酒喝上一口才能走。有的媒人喝得烂醉如泥,被抬着送

回去。而机智的媒人一般是不会被灌醉的。
    打女婿
    打女婿,是西北地区部分回族中盛行的一种婚礼习俗。
    新婚那天,男方家包括新郎和一名年轻陪客在内,要来女方家娶亲。当
新郎走到新娘家门口时,早已聚集在一起的顽童(有些地区还有小伙子),
用土块或雪球等朝新郎打去,新郎这时只能躲避,不能还手。相传,这种规
矩是唐朝时流传下来的,慢慢成了习俗。
    打女婿实际上是当地男女老幼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示对新郎的热情欢
迎。

              民俗心理

    讨口彩
    1988 年 8 月 8 日,香港、广州等地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商店专等这
一天开张营业,许多经济合同偏等这一天签订,情侣们也都将这一天选为结
婚的日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8”在粤语中与“发”音近,而这一
天有 4 个“8”连在一起,这当然是千载难逢的好日子。这种“讨口彩”在近
些年十分盛行,“8”和“6”及其组合数字,成了人们竞买的所谓“吉祥”
数字。
    讨口彩的例子不胜枚举。除夕的餐桌上总少不了鱼,是取其“年年有余”
的吉利。新年里家家吃年糕,也深含一个吉利主题:“一年高似一年”。年
节里小孩子不慎将碗打碎,大人赶紧说一句:“岁岁平安”。汤圆和月饼之
所以总受欢迎,是
    因为它具有“团团圆圆”的含义。送给新娘的鲜花是祝新人“花好月圆”,
初生的孩子洗澡时用几棵葱是为了他的“聪明伶俐”等等。
    讨口彩是利用语言的谐音和一些事物的特性,人为地加以创意,从而获
得新的寓意,来寄托人们的某些良好的心理愿望。它反映了各阶层的人们对
不同生活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生价值观的间接反映。
    讨口彩的反面就是形形色色的语言禁忌。如亲人间不能分食一个梨,就
是为了避免“分离(梨)”。人们讨厌“4”这个数字,因它同“死”谐音,
出租车司机上牌照或家里安电话都不愿意带“4”的号码。钟与“终”同音,
所以绝对不能送给别人作为礼物。上海人探望病人不送苹果,因为上海话中
苹果与“病故”同音。这种语言禁忌与讨口彩一样,也是出于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渴望,因此对不祥事物尽量躲避。
    中国民间传统禁忌
    中国民间的传统禁忌颇多。由于人们普遍追求成功与幸福,害怕失败与
不幸,因而各种各样的禁忌几乎渗透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
人们把一些自然物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不准指点日月,称狐为“大仙”、
“仙姑”等;祭神祭祖是最庄严的举动,不允许任何贱物或不洁物接触;人
生旅途中也有不少禁忌,如怀孕时不能吃兔肉以免生下来的孩子是兔唇,命
名时讲究五行不能相克,婚配时不能属相不合,做寿时切忌使用白颜色,热
孝在身不可随意串门等等;各行各业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渔民忌翻沉之类
的话,煎鱼不准翻面,裤脚不准翻起。商家忌坐柜台上,也不允许背朝店门

坐;人际交往中的禁忌更是无处不在。对长辈或自己尊敬的人不可直呼其名,
而代之以尊称。慰问死者家属不直言死,而用亡故、辞世等委婉语。
    死的别称
    “死”的同义词很多,常见的有去世、过世、逝世、故去等。在古代,
“死”的别称不但众多,而且从中能够窥见等级观念、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色
彩。
    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
    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
“薨”。
    大夫之死叫“卒”,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
通百姓死,才敢称“卒”。
    古时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死”的别称上,出现了诸如“归天”、“厌
世”、“下世”、“上仙”、“归净土”、“入冥”,甚至直言“下地狱”、
“见阎王”、“上西天”等。
    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白刃横于前而宁死不屈,为国家赴汤
蹈火,其死堪称英烈。人们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
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
    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盗匪贼寇等,往往称其死为“毙
命”、“毙”、“绝”、“灰灭”等。大众化的贬词还有:“一命呜呼”、
“蹬腿了”、“断气了”、“完蛋了”、“见阎王去了”、“下地狱了”,
等等。
    关于“死”的别称,数量最多的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诸如:
“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
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
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
西方人习惯于说死是“见上帝去了”,而有些共产党人习惯把最后的归宿喻
为“去见马克思”。
    古代人未及 15 岁而死,称“夭”,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
折”、“夭折”等别称。
    至于“杀”、“诛”、“戮”、“醢”、“战亡”、“病没”、“弃市”、
“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正法”、“凌迟”、“戮
首”、“腰斩”、“寻短见”、“自经”、“自缢”、“自溺”、“遇害”、
“遇难”、“牺牲”等,都属于死的不同方法,不能视为死的别称。

             各种葬俗

    天葬
    天葬是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葬前,将死者放在
屋内角落处停一至数日,请喇嘛念经一次。葬时,尸体忌从房门抬出,只能
从窗口运出;如果在楼上,尸体用绳索吊下。天葬场是习惯形成的。专司天
葬者将尸体用畜驮或背扛方式,运至天葬场。碎尸时,焚柏杖,烟缕升起,
群鹰趋烟而至争相啄食。尸骨以食尽为吉祥,若有残余,送葬亲友则将其焚
化。死者用过的器材和穿戴,归司天葬人所有。除藏族外,中国的部分裕固

族和少数门巴族也行此种葬俗。
    水葬
    水葬是部分藏族、门巴族在建国前实行的葬法。西藏地区的藏族多数实
行天葬,唯凶亡者和一些传染病亡者被贬用水葬;另一些地区的藏族因地处
草原,缺乏燃料,除农奴主行火葬、天葬外,一般也行水葬。水葬有固定的
场所,多设在江河急流之处。人死后,请喇嘛念经,由司水葬者或近亲,将
尸体层层捆扎,背至水葬场,在其前胸绑一巨石沉水。死者生前的穿戴用物
归司水葬者所得,其余财产半数交地方封建政权,半数交寺庙。由于治丧待
客花费大,许多人因而负债累累,有些家庭甚至破产。
    火葬
    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因民族不同,火
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
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
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
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
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
日益普遍。
    土葬
    土葬是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土葬有多种形式,
如竖穴墓、大石墓、瓮棺葬、石板墓、洞室墓、木椁墓、船棺葬等等。
    树葬
    树墓亦称风葬,具体葬法颇多。如有的在树权上把树枝搭成鸟巢状或在
几个树杈上搭放横木,将死者陈放其上;有的在树上建造窝棚状小屋,将死
者置其内;有的将死者悬挂或捆于树上。中国东北、西南等地区曾有这种葬
俗。树葬习俗的产生,同游牧经济有关,也与远古人类的“巢居”有关。
    崖葬
    崖葬是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遗体的一种葬俗。中国的崖葬主要分布
在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山区及湖南、四川东南的
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和台湾各岛屿。
    崖葬大体可分四种类型:一是将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二是将葬具放
入山崖层的罅隙里;三是在悬崖上凿孔钉木桩,搁置葬具;四是将葬具放置
在开凿的山崖窟龛中。

             环宇风情

             节日庆典

     圣诞节
     “圣诞节”是欧美国家一年中最重要、最热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节
日。每年 12 月 25 日的“圣诞节”是纪念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的节日。在
这一天,各国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圣诞节”最常见的庆祝方式有:
     一、互相寄赠圣诞贺卡。这是表示节日祝贺的最普遍方式,特别是对平
常不大见面的朋友或远地的亲友,一般提前寄出,预期在节前寄到对方。
     二、赠送礼物。“圣诞节”中总有一位不寻常的客人出现在人间,他就
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圣诞老人。据说,他在每年的圣诞节由遥远的北方坐着
驯鹿驾御的雪橇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分送礼物。“圣诞节”前夜,孩子们
通常把长统袜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会在夜里从大烟囱中下来,给他们
带来满袜的礼物。第二天早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到壁炉前,果真得到了
满满一袜子的各种礼物。其实,这些礼物都是他们入睡后父母赠送的。在“圣
诞节”,成人之间也互相赠送礼物。
     三、圣诞树、烧木头及其他。欧美人过圣诞节时,最突出的一个标志,
就是家家户户都摆有一棵圣诞树。圣诞树也叫基督树,通常是绿色杉柏之类
的塔形小树,并点缀上各式彩灯,每到夜晚,它光芒四射,绚丽多彩,为节
日之夜增添无限的情趣。
     四、圣诞晚餐。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在一起吃一顿丰盛团圆的
晚餐。除一般节日的美酒佳肴外,各民族还有些特殊的传统食品。例如,美
国人吃火鸡;英国人吃烤孔雀和猪头,吃马槽形的馅饼;德国人吃烤鹅;意
大利人吃炸鳗鱼;挪威人吃烤饼;瑞典人吃鱼;亚美尼亚人吃炸或煮的芹菜。
     麦加朝圣
     一年一度的伊斯兰教朝觐大典在伊斯兰教历 12 月上旬(公历 10 月末 11
月初)举行,各国的穆斯林朝觐者从世界各地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麦加是沙特阿拉伯王国西部的一个城市,它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的诞生地。
     大清真寺是麦加城最著名的圣地。它高达 24 米,有 25 道门,门上镶嵌
着各种装饰品。此外,还有 6 道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