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105部分

顺明-第105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刘泽清发难。李孟担任参将后收缩兵力进行整编和训练。地方上的那些豪强士绅们都有些蠢蠢欲动,被李孟和胶州营系统整治的井井有条的私盐贩卖体系就好像是个聚宝盆一样。外人都觉得只要是自己能多深入一些就可以捞大钱,这些墙头草,目光短浅的地方豪强们眼红好久了。
    李孟的骑营来往于州县乡镇之间,歇脚地地方自然都是在这些贩卖私盐地据点…………那些豪强们的庄子和大宅院,见到这些披甲的精锐骑兵,那种训练有素的做派,和冷森森的沉默气质,胶州营的一些传闻在这些人的脑中重新清晰了起来,仅有的那些异心和蠢动也都是烟消云散。
    斧枪的打造并不难,特别是李孟手上还有一套样子,郭栋这边甚至不需要影响制造火铳地进度,学徒们就可以供应这两千多人的使用了,火铳对铁料要求相对较高,还有质量的严格把关,产量始终上不去。
    到现在胶州营也才有八百支火铳,让李孟特别头疼的是硝石火药,虽说南京武库那边已经是送来了两船,可几次的射击训练之后都是耗费地差不多了,郭栋曾经小心翼翼地给李孟提过建议,说是火铳的射击方法传授下去,等到战场时候再射击,这样不是节省弹药吗?
    这个提议很多人觉得很对,纷纷赞成,李孟却毫不犹豫地否定掉,没有经过实弹射击的士兵上战场,那不是去送死吗?这可是新兵训练中必须要讲到的内容。
    但训练虽然勉强维持,作战时候每名火铳手最多也就是有三发弹药,李孟只能是把作战经验最丰富的一些人调拨到火铳手这个类别之中,这些人除却火枪之外,还要带着肉搏的刀斧兵器,随时作为近身肉搏的兵种出现。
    所以火铳兵的军饷比起长矛兵和骑兵要高出三成,却也没有人有什么意见,操作武器需要技术难度最高的是火铳兵,最靠近敌人的也是火铳兵。
    郭栋毕竟只是一个工匠而已,能做到眼下这个地步已经有些勉为其难了,李孟本来还是要造炮的,可这里压根没有工艺基础,甚至连火药都是满足不了,只好是做罢。
    说起来,在南京带回来的那个黄平,本来是千户的级别,说句玩笑话,在整个胶州营的官兵之中,身份最高的就是他。不过李孟没有给他什么统领一方的职位,只是给他个亲卫的身份,在王海率领的亲兵护卫队中担任个把总。
    胶州营的训练,编制甚至兵器,都和大明官军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想要真正融入这个团体,要学习很多才是。
    黄平倒也没有什么怨言,他本就是外人,虽说也在胶州呆过一段时间监视李孟,但对于这个军队的真正了解不过是些皮毛,真正进入其中才发现这里面有好多闻所未闻东西,有心做点事的黄平如同一名穷人进了宝库,每天如饥似渴的学习和了解都觉得时间不够,他这等在大明核心军队成长起来的世代军官,对这类东西的理解和认识比起赵能他们自然高出许多,甚至连马罡也不可能这么深刻。
    在李孟的主持下,下面的带兵官马罡,赵能,陈六还有王海,骑兵营分成两队,几个人率领的部队轮换着在胶州进行比武演习,李孟这才是发现,部队无战,在驻守之中确实是有些疲了,几次轮换之后,部队在行军,比武,演习,加量的训练中渡过,士兵们的精气神果然是有所不同,虽说各个部队都有些狼狈,可总比在战争的时候暴露这些问题的好。
    李孟这边开展大练,山东境内的其他兵马则都是一副太平景象,出海五天之后,救援朝鲜的船只就灰溜溜的回来了,在海上从渔船那边得来了消息,朝鲜陷落……
    不过登莱总兵实际上心里很轻松,出海作战本就是风险极大,何况是和那些野兽一样的鞑子打,其实,要是过一个月两个月,他们会更加的高兴些,因为二月,西安附近,陕西巡抚孙传庭和总兵曹变蛟和李自成鏖战七日之后大败闯军,而安庆附近的张献忠部也被左良玉击败,而且左良玉还射中了张献忠,如果不是一堵墙孙可望救援,恐怕就要被左良玉砍死了,看起来,又是“太平有望”。
    要说官僚的拖延果然是出神入化,而今可不是总兵训斥都司,而是总兵攻击参将纵兵为匪,这两个人一在西,一在东,手下都有兵将近万,谁也得罪不起,朝廷和山东巡抚衙门能做的,不过是调节而已。
    刘泽清给朝廷的奏折颇为的激烈,说是自己四千多兵马被人砍杀击溃,大好士卒,平孔有德之乱时,未曾为国捐躯,谁想到却死于同袍之手,李孟此人贼子野心,朝廷理应从重惩治,有功将士之心。
    这可是直接摆出自己的功劳要挟朝廷,这个法子对统兵大将来说极为的好用,著名清流刘宗周弹劾刘泽清贪鄙,祸害驻地的时候,总兵刘泽清直接上表反驳,言辞激烈,朝廷最后也只能调解。
    不过这次不同,李孟在南京城的霸占民女(倒也说不上是民女)的恶名已经被江南文人纷纷扬扬的传到了京师,京师的东林党在朝廷的却都是闭口不言,或者是轻描淡写,只有那些没有官职的喊得厉害。
    刘泽清抨击李孟的奏折一上,兵部的给事中就先在手中压了几天,然后不声不响的送到了内阁那边,首辅温体仁见到是山东参将李孟,这么快的提拔速度,他那里印象可是深刻异常,自然知道是“阉党”中人。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七章 一地鸡毛
     更新时间:2009…1…23 10:54:14 本章字数:3453
    首辅温体仁,这“仁”上未必有什么本事,这个“温”可是朝中闻名,轻易不会得罪人,这奏折很快就是到司礼监和御马监那边。
    大太监们一看,这不是老刘的侄子吗,那样的大好人的子弟,可要帮衬帮衬,上下一打听,原来前段时间,李孟那边教训了刘泽清一顿,让对方吃了亏。上面立刻是有了决断,难得的雷厉风行了一次…………发回,交由山东地方自行处置。
    来回快马传递,倒也是不花太多时间,可这文书回到山东巡抚这边,一帮人各个为难,心想,怎么不在半路拖延几天,可让山东衙门去找自己境内这两个军头的麻烦,他们也是不愿意,何况这两个人都是出名的刺头。
    不如先压下来,等到风头过去,双方火气消了再说,等到三月份,这文书才被转到了李孟手中,同时看似很多余加上了一句“请参将李某自行纠察”。
    有这句“自行纠察”,整个文书变得好像是一个笑话。
    要是从前,李孟只会闷声的忍了,或说私下琢磨个法子去找回场子,不过这时候则是找来师爷,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奏折,同样是加急的手段送到了京城,说是本官镇守莱州府,东昌府与此地相隔青州,怎么会越境。
    而且刘总兵手下兵丁素来号称精强,怎么十几日之间,手下的四千余兵马就在死伤溃散,这样的战力,要是河南贼人从鲁西过来,岂不是长驱直入,末尾还说。若是刘总兵自觉驻守不力,胶州营兵丁虽少,却愿意顾及同袍之义,协助镇守。
    这封奏折倒是上下流通的快,虽说参将和总兵的奏折文书应该是经过崇祯皇帝那里,可皇帝日理万机,自然顾不上这等“小事”。很快,按照当日的流程,很快地发到了刘泽清的手中。
    这次可不是自行纠察了,兵部可是在上面重重的责备,四千兵马死伤溃散,刘泽清你之前为什么不报。这是如何治军。
    朝堂之上交锋,刘泽清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是吃瘪了,看着兵部的申斥很是严厉,虽说心中愤怒,可还是连忙去各处托人花钱,疏通关系。
    此次冲突,李孟小胜一阵。可他也不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在李孟看来,委实是无关痛痒。
    要说这奏折的作者,却是周举人写的,自从李孟提了参将之后,还有些拿腔拿调的周扬对李孟地态度一下子变得有些热乎了,做到参将这个位置,可都是一方镇守,山东不过是三个参将,两名总兵而已。
    像这等单独镇守一府的只有李孟一人。这也就是个总兵的职权,能给这样的人做个幕僚,没准将来就是牧民一方的县令知府,而且双方本来就有交结,说过许多大逆不道的话题。关系也是近些。
    李孟虽说眼下官职是三级跳到了参将地位置上。可私盐贩子这个出身,还有阉党这个帽子都是压在身上。文人唯恐避而远之,可一些军务之外的东西,确实是需要一名相对有学识的文人来经营,周举人的出现正是时候。
    眼下,每月在宁师爷和罗西统计的饷银俸禄的单子上,周扬已经正式的名列其中,名目是“参赞”和“参议”,李孟看到这名字之后很是惊叹了一下,真不知道这些怎么想出来地。
    距离罗西过来请示迎春地家宴已经是过去了两个多月,眼看就要进三月了,李孟这边才算是清闲了下来。
    所谓的闲下来也就是可以在府中办理政务的时间更多了些,不用出去忙碌,那位邓格拉斯做教头做的眉开眼笑,这军饷拿得高,地位也尊贵,手下几千人都在跟他认真的学习,这种日子不要说是在南京落魄,就算是在西班牙当雇佣兵的时候,也未必会有这么快活的时候。
    不过这人的人品确实是很一般,比如说罗卓已经是私下和李孟禀报过几次,这邓格拉斯在胶州的青楼里面给一女子赎身,养在家中,经常去张屠户那边开地赌坊耍钱等等的劣行,好在教授还算是用心。
    李孟找过这洋人来看过自己的火铳,邓洋人看了射程和威力之后,说是和西班牙的重型滑膛枪威力已经相差不多,至于构造的细节还有发射地姿势之类地东西,他倒是很老实的说,自己用过火铳,不过不太熟悉,一来是用地不多,二来是用的时候很少注意这些东西。
    知道和重型滑膛枪威力差不多之后,李孟这边也算是放下些心,中国的火器在明清的时候走了死胡同,既然是差不多,说明自己这边的路子还没有走错。
    费德勒神甫那边,因为身体虚弱产生的病症在生活条件变好之后,恢复的很快,这神甫倒是安静异常,每日仅仅在自己的院子中祈祷,这种收敛自制的行为倒是让盐政巡检宅院的人颇有好感。
    苏安琪今年六岁,这个年龄李孟在把小孩子领回来的三个月后终于知道了,宁师爷人虽然市侩贪鄙,却对苏安琪这个小孩极为喜欢,每日里看着只要是小安琪做完早课和祷告,肯定是派人领过来。
    处理公务的时候,顺便教授小孩字的文字知识,而且在他的推荐下,苏安琪作为李孟的书童,进入李孟的书房。
    那里是机要之地,寻常人不会放进去,李孟向来都是自己整理,因为他不准备让丫鬟在房中收拾,而胶州营系统的年轻人都是在忙碌军务,有这么个小孩子,一来是不但心会有泄密,二来是一直培养,将来或者是个机要之才。
    李孟难得有时间坐在书房之中,济宁那边的铺子送来了一封信笺,说是二月中旬,从河南那边过来的青盐数量几乎是翻了两倍还要多,这次对方要求的货物主要是以药材为主,并且试着要赊账。
    虽然在济宁的香盐铺子按照李孟的要求,尽力满足对方的要求,可大批的药材被购买,济宁本地的衙役,还有盯着码头的锦衣卫,肯定会觉察到什么,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满足对方三分之一的用量。
    青盐卖家肯定是有些不满,不过还是拿到药材迅速离开了济宁,香盐铺子那边有些忐忑,所以来信询问。
    李孟的回答很简单:无所谓,这件事情能去卖人情就卖,不能卖的话也无所谓,实际上最近让他感觉到最感兴趣的是南京郑家派人送来的信笺,上面说硝石之类的物品,如果李孟需要,他们那里从吕宋和西洋人手中大量的购买,到时候可以用海盐来折抵就可以。
    这买卖固然是对双方都有利可图,不过郑家人经过南京的见闻之后,一直想要和李孟搞好关系,知道李孟的需要之后,一直是用心的帮忙操办,这硝石本就是西洋船只和大明贸易的大宗物资之一,只不过因为对于海商们来说,这等粗重的物品利润实在太低,一直无人问津是真的。
    以郑家雄霸海上的实力,想要做这个实在是轻而易举,至于这硝石是制造火药的材料,李孟要这些火药又不是用来造鞭炮,一个分守莱州府参将要这么大量的火器做什么,压根没有人去问。
    外面的下人通报了一声,在逢猛镇铁匠头目郭栋夫妇二人求见,李孟应允之后,却突然觉得有些怪,郭栋来求见就罢了,怎么还带着老婆。
    说起来,郭栋在辽东匠户的地位很高,他的婆娘也在领着那些匠户和兵丁家的女眷们李孟的宅院里面做些家事。
    不过终究是男女有别,这些女人一般都是伺候木云瑶和赵能的母亲,或者是洗衣做饭,李孟尽量避免和她们见面,总归是避嫌。
    郭栋夫妇进来之后都是恭敬的磕头问安,他们夫妇从快要饿死的边缘拉扯回来,现在夫妇二人虽说一个仍然是匠户,另一个是仆妇,可郭栋手下也有几百工匠,每月几千两银子过手,就算是马罡,赵能见到了也都是客客气气的叫句“郭师傅”,下面的人一般都是叫“郭大爷”的,他老婆的地位和罗西差不多,都是管理胶州营系统的内务后勤。夫妇两个劳作,可他们几个孩子也有下人伺候。
    想想几年前从辽东一路逃到登州,又从登州逃到胶州城边,在胶州这边几乎是完全绝望,却被还是个寻常人的李孟收留,这几年跟着水涨船高,也算是人生际遇无常。郭栋一家自然是对李孟死心塌地。
    郭栋站起来恭恭敬敬的说道:
    “昨日按照大人的吩咐,把火绳和火媒两样做了个实验,若是火媒在竹管里盖上塞子,到时候打开吹几口气就能烧起来,若是敞着盖子,确实是不如火绳燃烧的长久。”
    每次看到自己说起武器,李孟全神贯注听着的模样,郭栋就感到这辈子没有白活,从前在辽东,自己可见过一个千总这么客气对自己吗?
    正文 第一百八十八章 轻重
     更新时间:2009…1…24 11:55:28 本章字数:3447
    郭栋那边说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