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192部分

顺明-第192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虽然是俗气,但对于那些想要下注赌富贵或者求平安的人来说,这样地人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左良玉、贺人龙之辈,也是拥兵数万,嚣张跋扈的大将,但若是和这种武将勾结,等于和虎狼为伍,说不准什么时候,对方就会把你连皮带骨头一口吞下,连个渣都不剩。
    可李孟不同,从起家到现在,最起码还是守规矩的,做生意从没做过不守信的事情,这点让人总归是放心些。
    而且对于商人们来说,李孟也是一名商人,他是山东最大的盐商,这种在同一个***地身份更加地让人安心,也让人觉得容易把握。
    从前李孟自己看不到这一些,孔三德和周扬郑重的表示对他的看重或者是投靠,李孟还多少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现在已经是不再这样了,盐商方家找上门来,并不让他多么吃惊。
    只不过是这方家眼光好,提前联系上了自己而已,对方凭空上门送给自己一笔大好处,自己靠的是什么来回报。靠的就是自己手中地刀枪,自己手下的几万雄兵。
    方应仁看见对方神色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愈发觉得此行地正确,下注与否先不说他,搞不好眼前就有大便宜可赚。他停顿了下,身子挺直,笑着开口,此时方应仁地立场和态度已经不是方才谈话那么拘谨,而是真正站在了平等的地位上。
    “小人在家地时候。家父时常讲到,而今两淮盐业,虽说兴旺发达已经是快要百年,但却并不稳定,参与在其中的人太多太杂,彼此争夺,恶意争斗,本应该更大的盘子却被局限住了,若是有人整饬一番,定然会更上一层楼。”
    李孟笑着点点头。开口说道:
    “盐业整饬,那是南直隶盐运衙门和户部的事情,本座是个武将,又是镇守山东,管不了那么远,那么多!”
    听到李孟地回答,方应仁哈哈的笑了几声,就像是没听到的一样,自顾自的扯到了别的话题:
    “方家愿与灵山商行合股开办盐栈,所占股份。灵山商行六成,方家只要四成,两淮盐业的盘子几百万两还是有的,因为一直是混乱,还有许多的空子可以发掘,整饬之后。总能从盘子里面扣出一两成。到时候方家和灵山商行合股开办的盐栈,就做这一两成的生意。”
    方应仁笑嘻嘻地说的极为轻松,但两淮盐业的一两成生意,那就是上百万、几百万两的买卖,实在是大利。看着李孟的眼睛渐渐亮起来,方应仁却愈发的放松,继续说道:
    “扬州府的同业诸家,小人虽然是操持贱业。可家中也有些在官府做事的亲戚。平时照应着,小人家一贯是懂得规矩方寸。不过也有些同业商户,家中没人在官家做事,没人教导,难免有人失了规矩,忘了如何做生意了。”
    随便一个人进来,听到两个人对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糊涂半天,方应仁每句话都是没有联系,可李孟脸上笑意却越来越浓,觉得颇为有趣。
    若想成为别人下注的对象,而不是成为棋子,实力很重要,聪慧同样重要……
    话说到这里,貌似双方都已经是了然,这个话题再也不提,改谈一些风花雪月地事情,这方应仁虽然精干,可在扬州繁华地,又是豪门富家子,对这些享受和玩乐的门道很精通,说起来那可比方才打哑谜强太多了。
    说起来,李孟还要比这方应仁小上几岁,不过方老二曲意逢迎,双方谈的很是尽兴,眼见着到了吃饭的时间,方应仁知道这初次相见,已经是谈的足够多,谢过李孟的留饭邀请,告辞去客栈居住了。
    送出门地时候,方应仁好像是响起来什么,回头笑着说道:
    “有件事情好叫大帅知道,家父说过,这盐货是官卖地生意,不管怎么做,总归是要在官面上过得去。”
    李孟板起脸来回答道:
    “省得、省得,本座也是堂堂朝廷命官,自然知道万事要守王法。”
    看到李孟板起脸来,方应仁一愣,等到李孟说完才放松下来,两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
    方家多少年的生意坐下来,这次来山东,除却观察形势,和李孟见面之外,自然还有些现实生意上的考量,和李孟面谈的时候,也提到了要在胶州和济南两处开设商铺的请求,并且请李孟恢复方家在济宁州的几处产业。
    李孟对这个自然没有什么异议,这些请求实际上都是给灵山商行增添收入的,他当然大力赞成。
    说起来有些好笑,浙江有良港,可惜是控制在浙江海商的手中,南直隶也有良港,可惜不允许私人使用,能取得海贸货物地渠道,相对经济核算地居然是胶州,江南奢华地,对外洋的东西需求比较大,方家做这些生意也算是贴补。
    三天后反正就要出发,李孟索性是让方应仁去找侯山去谈,这些细务他就没必要关心了。
    眼下地侯山也在忙着搬迁的事情,侯山的地位跟着李孟水涨船高,从前见到孔府的孔三德,侯山要称“老爷”,后来则是“德爷”,现在,侯山的称呼里面要是再有个“爷”字,孔三德是肯定不让,说是两人年纪差不多,兄弟称呼就最好了。
    几天后,李孟和家眷们在亲兵营、马军还有两营兵马的护卫上路,赶往济南,因为许多灵山卫、鳌山卫出身的兵卒家眷都是在济南府那边被授予田地,全家搬迁了过去,李孟手下的军兵们也没有表现出来什么不舍。
    女眷和老太监他们都是马车,一路上倒也没有什么疲惫,李孟骑马率军护卫,这一路上走的都是官道,沿途上都有屯田田庄和依附于胶州营系统的地主士绅,给养扎营这类的事情倒是不用愁。
    这一路上,李孟都是在想方应仁谈的那些话,张江率军进驻淮北之前和现在,黄平的情报系统花费了很大力气在两淮盐商身上,方家在扬州盐商之中是个什么地位,李孟还是明白的。
    那天方应仁说的话虽然是遮遮掩掩,可对于李孟来说,到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那些没人教授规矩的盐商,显然都是些没有官方背景,或者是其后台已经是败落的。
    这样的盐商无依无靠,下手也是最容易和最没有阻力的,所谓整饬盐业市场,在里面扣出来一两成的份额,恐怕就是要在这些盐商身上打主意了。
    至于要守王法,那当然就是说暗地里用什么方法来吞并这些产业无所谓,但明面上一定要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只要是合法合理的把这些盐商的产业吞并,他们的出产和销售全部是方家来负责,所得的收入和利润,则是给李孟六成。
    这件事情看起来好像是方家给山东总兵送了个大便宜,但方家也是凭空的扩充了一大块家业,而且见血动手的体力活还要李孟来干,别看方家是四成,但在两淮盐商中所占的份额加大,附加的好处可远远的超过那一成。
    李孟也是得到了进入两淮盐业的机会,两淮盐业和现在的山东私盐销售不同,这种纯粹的,只属于这个时代的盐业生意,李孟和手下人或者是外行或者是半懂不懂,也需要方家这样一个代理人。
    方老太爷的确是老奸巨猾,找了个很好的切入点来和李孟这边结盟,并且提前表示了自家的善意,这的确是互惠互利的好事。
    至于如何动手,李孟实际上在方应仁突然登门之前,就已经是有了方法,要不是方家老二讲述的足够有说服力,当然,更主要的是来的及时。要不然,李孟的这个法子也会用在他们方家身上了,方家的运气真是不错。
    距离济南城还有一天多路程的时候,来自济南的传令兵快马和李孟这支队伍会合,带来的消息很是突然,京师的传旨钦差已经是到了济南,旨意的大概意思也已经是弄清,要求山东总兵李孟,入河南平贼。
    正文 第二百九十四章 翁婿之谊 一视同仁
     更新时间:2009…4…4 10:23:32 本章字数:10882
    崇祯年,江北各省连年的大灾,北直隶、山东、河南、陕西、山西都是民不聊生,不过最为凄惨的还是河南。
    要说自然灾害的程度,河南并不比山东和其他各省厉害,但是人祸酷烈,河南中州地,若在寻常日子,地处中原,交通四通八达。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也算是一等一的好地方,结果断断续续的,大明朝廷在河南封了八个藩王,其余的皇亲国戚,还有致仕官员更是多不胜数。
    这些亲藩勋贵占据大量的土地,最为财雄势大的福王,当年封王就藩的时候,河南省的田地甚至都不够封赏,还要到其他的省份去分划。这还是朝中大臣和万历皇帝力争的结果。
    这么少的人占据这么多的土地,偏偏因为这些人的身份功名,他们的土地和佃户是不用缴纳朝廷的赋税和服徭役。
    可大明的任何一次加赋,比如说练饷、辽饷都是把河南包括在征税的范围之内,这些税赋,承担者只能是那些无地和少地的贫民百姓,而且层层加派的这个弊政,在河南尤其的厉害。
    每一次加赋,都有大批的农民破产,这些农民的田地自然是被藩王,皇亲,勋贵们侵吞掉了,这些农民大部分成为流民,成为大明帝国祸乱的根源,剩下的农民更少,所要负担的税赋和压迫也就更重如此这般的恶性循环,让河南的平民百姓的生存生态已经是变得极为的脆弱,根本承受不起一点点的风吹草动。
    比如说崇祯十二年和十三年地大旱灾,山东有类似军事专制体制的集体农庄,兴修水利,合理调控各项地资源。勉强能顶过去,但河南有什么。只有张献忠的屡次侵扰,大明总兵猛如虎和左良玉的残暴搜刮,当然还有好像是没有尽头的剥削和压迫。
    崇祯十三年三月间,河南省已经路无行人。百里无人烟,大股大股地流民啸聚在一起,杀官造反。
    在几年前李自成在河南大会群雄之后,河南地本来再没有什么成气候的乱兵盗贼。可如今几万人以上的大团伙就有十几个,河南地除却靠近北直隶和靠近湖广两处的州县之外。其余地地方都是乱成了一团。
    官兵和地主士绅们都是呆在城池之中。依靠黄河和伊水等大河的运力保持进出,依靠城池地工事来确保安全。
    河南上下对这些大伙盗贼地态度是,只要是在乡间的话,就当做不存在,官兵能剿灭则剿灭,不能剿灭则不予理睬,每天只是一封封的告急文书发到朝廷去,可朝廷在湖广四川一带、北直隶锦州一带。集中了大明七成左右的兵马。根本抽不出什么余力来剿灭,只能是坐任横行。
    但情况即便是如此的危急。却没有人想缓和这样的局面,土地兼并,无节制的税赋收取,这些恶政没有人想着去改善。
    曾有某士人建言朝廷,建议朝廷中枢均田地,抑制兼并,却被崇祯皇帝驳斥说道:此策人情所不容。还有洛阳府某官言辞恳切的劝福王能否减低王庄田地地田赋和徭役,却被福王喝骂道“我朱家田地,我朱家子民,孤如何做,关卿何事。”
    本来杨嗣昌给崇祯皇帝地谏言里面说道,湖广和四川对张献忠和李自成罗汝才的围剿,不仅仅是围剿这几名大贼,而且在剿灭大贼地同时,震慑天下的贼人宵小,让他们不敢有妄动的心思。
    谁也没有想到,张献忠的大败,罗汝才的走投无路,对河南的平民百姓丝毫没有什么震慑的作用,反倒是闹得更加厉害。
    几万人以上的大团伙之中,比较著名的有“宋江”和“李振海”“破天王”等等的大股,既然罗汝才用“曹操”作为绰号,那用“宋江”就也不算稀奇了。
    河南地这些啸聚的乱民中,有三四股是陕西老八队,也就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在河南活动的时候留下的残余。这些人的实力最强,也最有战斗力,聚集起来的民众也就是最多。“宋江”说不上是最大的,也说不上是战斗力最强的,但却是打败仗最少的,而且他还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朝廷的征剿旨意之中。
    因为从崇祯十三年的二月开始,“宋江”这一伙就开始在开封城周围活动,有几次城头上的官兵都能看到“宋江”部的人马,结果开封城眼下白天开放城门不敢超过三个时辰,稍有风吹草动就立刻是紧闭城门。
    要知道河南大灾,本地的收成满足不了本地的需要,必须要依靠黄河水路上的补给,可“宋江”这伙人这么整日间出没在城池周围,城外的粮食和给养补充不进来,城内可是日间的窘迫。
    而且“宋江”这伙贼兵在开封城周围可是实实在在的尝到了甜头,如今河南大乱,居住在城池的周围,在紧急的时候可以朝着城内跑,安全性比起乡下那些土围子要好很多,而且城内的物资丰富,在城外的生活也比在乡间好些。
    这样就有大批还有些资财的平民百姓,甚至是小地主居住在城外,这些人好歹比那些出了一条命之外没有东西可抢的农民要肥许多,“宋江”几次来回都是颇有收获。
    偏偏守卫开封城的副将陈永福,此时正在南阳府守卫大军的后勤辎重,开封城极为的空虚,好在这周王和一毛不拔的福王大不相同,这名藩王舍得花钱出粮,动员起来城内外的大批壮丁据城而守。
    用民兵守城,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出什么漏子,可总归是让人不放心,更准确的说是心惊胆战,周王几次派出使者,去往京师求援求救。但崇祯皇帝已经是被鞑子的那次入塞吓坏了,北直隶的兵马虽然众多。却一个也不想派给河南。
    南直隶的兵马在凤阳、庐州、安庆一代全力的戒备,也是抽调不出来一点兵马,山西地边兵一是消耗在前几年和蒙古还有女真鞑子的战斗之中,二来要戍守大同关口。同样是无法抽调兵马。
    至于湖广、陕西地兵马,则还在湖广、四川一带追剿张献忠和罗汝才,也是无法抽调。
    这件事情说起来颇为的有趣,山东的兵马几乎是被所有人无视了。当日间鞑子入寇北直隶和山东的时候,杨嗣昌调动兵马有误。又和太监高起潜合伙逼死了主战地督师卢象升。事后评定功过,又是大杀北直隶和山东两地的督抚、将领,用来推卸责任。
    要说杨嗣昌差不多把所有的责任都是推给了别人,崇祯皇帝继续给他毫无保留的信任,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