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200部分

顺明-第200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姓周的锦衣卫脸上青白不定,显然不知道对方知道这个消息,老成看到他这个模样,呵呵的笑了出声,开口说道:
    “那五千两银子,我成海不要了,全送给周兄弟又如何,周兄弟也是有家小的人,日子紧张。”
    当年成海和这周姓锦衣卫却有些利益的牵扯,两人合伙做了个案子,可成海却被官府盯上,只能是亡命逃出京师,那笔作案的银子却留在这周姓锦衣卫地手里,这周番子本来想着成海回不来,自己独吞了这笔钱,谁想到这成海又回来。而且居然不要这笔银子,事情越发的透着蹊跷。
    但周姓锦衣卫确实是得罪不起这个成海,成海当年就是京师有名地亡命徒,又有身好武艺,而且方才亲切的提到他的家小,以这个成海凶戾狡猾的性子,鬼知道会不会有同伙一起。
    那五千两银子周番子早就是花了个干净,想还也根本还不上,不过听这成海说的如此慷慨,这周姓锦衣卫心中却更加的忐忑不安,心想哪有这等送上门的便宜,何况对方当日为这些银子亡命出京五年。
    谁想到接下来的话,更是有大便宜,成海笑着说道:
    “咱们兄弟好久不见,哥哥这次来,不光是和你叙旧,还有桩富贵要送给兄弟呢?”
    越说越是让人害怕,周姓锦衣卫却还要挤出个笑容,问道:
    “不知道成大哥到底有什么富贵,要和小弟分享。”
    成海高深莫测地摇摇头,故作神秘地小声说道:
    “你是看守诏狱的班头,保定总督孙传庭现下是在狱中被押着吧!”
    周姓锦衣卫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只是随意地点点头,这消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也不是什么秘闻,那成海端起酒碗喝了一大口,动作却是愈发的鬼祟,用更小的声音问道:
    “哥哥我想拜托兄弟你个事情,能不能把孙传庭从诏狱里面弄出来!?”
    “成大哥的事情,小弟当……”
    周番子刚笑着客气。猛然反应过来,好像是屁股被刀扎了一样,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身体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上,结结巴巴的说道:
    “成……成大哥,这,这可开不得玩笑。”
    成海端坐在椅子上,拈起根酥炸的肉条放入嘴中,咀嚼几下之后用酒送了下去,笑着说道:
    “老弟,你成老哥是开玩笑的人吗?”
    这周姓地锦衣卫手都已经放在了腰间的刀柄上,上身弓起。但依旧是惊慌无比的模样,口中嘶声说道:
    “诏狱那是朝廷关押钦犯地地方,那孙传庭更是万岁爷下旨关押的,成海你吃了豹子胆。居然敢打这个主意。”
    成海嘿嘿笑着,也不理会对方马上就要暴走的状态,轻松的说道:
    “周老弟,你这刀拔出来,咱么可不讲什么兄弟情分了,你还是小心点的好啊!”
    说话间,那周姓的锦衣卫突然听到身后有脚步声响,回头一看,却是一人端着个火铳正在瞄着这边,火器的威力再怎么小。二十步的距离也足够造成杀伤了,而这成海的武技更不是他能抵挡。
    想都这里。浑身的那股硬气立刻都散了,低头跟成海恳求道:
    “成大哥,兄弟当年对不起你,这五千两银子现在砸锅卖铁,我给你凑出来,这事情就不要让扯上小弟了吧,小弟现在就走,今天没见过大哥。行不行。”
    说完看着成海地神色不像是要阻拦。这锦衣卫转身朝着屋外就走,那名拿着火铳的人却也不阻拦。等待着成海发布命令。
    “周兄弟,弟妹和侄子侄女,方才已经是接出城外了。”
    周番子脚步一停,随即晃晃脑袋,继续朝着门外走去。
    “这次事成,现银五千两,保你全家平安。”
    脚步依旧不停。
    “六千两。”
    宅院不大,可这番子出门后还没有出院子,成海也不着急,在身后喊道:
    “八千两!”
    周姓锦衣卫的肩膀颤了颤,脚步却放慢了许多,但仍没有回头,成海笑了出来,在后面喊道:
    “一万两!”
    周姓锦衣卫的身子一震,这时候院子地门被推开,这翠华楼的伙计唱着菜名“客官,您的烤肉上来了”,这周姓锦衣卫愣怔了下,突然是笑着转过身,开口说道:
    “成大哥,咱们兄弟可是好久不见了,今天一定要好好喝几杯。”
    成海,天启年为御马监四大营小旗,素以骁勇著称,崇祯七年在京师做下大案,孤身潜逃出京,在山东登州府落草。
    崇祯十年,自带马匹投胶州营,被选入马队,崇祯十二年被统领招入山东盐帮。
    在京师的一家小商铺里面,柜台后面的掌柜翻看的账本上面没有什么数字,却是这样的介绍。
    这名掌柜一口的莱州土话,人也是干干瘦瘦的,不过坐在他对面的成海,可没有在翠华楼那时候地嚣张,很是恭谨的半边屁股坐在椅子上。
    成海也算是胶州营地老兵,来之前听上司说过,京师灵山商行分号的掌柜,当年是李大帅百名盐竿子起家时候的成员,年纪大了,本来是要去屯田田庄做个庄头的,但这掌柜不愿意去管民政,又是心思缜密,头脑灵活的人,被黄平和侯山选中,安排到京师来。
    当然,对于黄平和灵山商行这边,京师虽然是天下要地,却没有需要太多关注的地方,老掌柜过来也算是养老休闲。
    “这件事是老太爷吩咐下来的,内账房那边也都是核准了,你这里可千万要慎重,莫要出了漏子。”
    听到那老掌柜说话,成海连忙的站起来,客气地回答道:
    “有劳姜掌柜费心,在下晓得厉害,临来地时候,副统领那边交待过,这非同小可,来的兄弟都是咱们胶州地老弟兄,绝对可靠。”
    “确实是不好做,小心为先,要是出了问题,千万不要留下什么痕迹。”
    成海听到这话,也是慎重起来,沉声说道:
    “姜掌柜说的有道理,来的弟兄们心里面都是有数。”
    接下来,成海有些拿不准的补充说道:
    “老太爷也说了,在京城里面,只要把银子花下去,什么事情都能办成。”
    正文 第二百九十九章 步步连环 后继有人
     更新时间:2009…4…9 10:49:06 本章字数:8765
    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在京师风光过几年,但被御马监推荐给皇帝,带兵去湖广一带支援剿贼之后,军旅生涯确实是辛苦异常,而且还要受督师文臣的指使,友军那些武将军头的跋扈,日子过得很不舒服。
    直到莫名其妙的坐上了南京镇守太监的位置,这日子一下子从地下变到了天上,卢九德尽管不知道其中的关窍,可毕竟是好事。
    在南京镇守太监的位置上坐了不到三天,就派人给京师司礼监的大太监王承恩送了一笔重礼,这差不多把他这几年的积蓄花掉了八成。
    本来大太监王承恩是为了拿下刘福来临时找了卢九德这样一个人选,司礼监和御马监一文一武,彼此之间还是有些矛盾在的,不过这笔重礼送过来,王承恩发现这卢九德倒也是知趣,索性是留他在位置上了。
    不过卢九德也是不亏,在南京镇守太监的位置上两个月,花出去的银子就全部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且还多了几成。
    南直隶的确是太平,凤阳中都、庐州府、安庆府那边驻扎大军,北面是山东兵马,南面是浙江地,环绕之下,这边根本不会有什么兵戈事,平日里也是清闲的很,在这江南繁华之地享受便是了。
    可卢九德这太平日子也没有过几天,崇祯十三年六月十三,南京镇守衙门接到急报,说是有流寇从河南归德府方向突入南直隶,沿路告急。
    这消息被传信的亲兵报上来的时候,卢九德正在宅邸里面听曲品酒,南京城内几个职司太监一旁作陪,听到这个消息。卢九德呆呆的立在那里,手上的酒杯掉在地上摔碎都没有发觉。
    南直隶的兵马除却镇守南京、中都凤阳以及长江几个要点地之外,其余的都在湖广和河南南阳府与南直隶的边境部署。
    当日间张献忠率乱军突入中都凤阳,烧皇陵,饮酒狂欢三日,结果南直隶各级文武官员。监军太监等人,大批被砍头和撤职。后来者当然不愿意重蹈覆辙,结果现在的南直隶西部,屯驻重兵,层层防御。
    尽管张献忠现在是在四川狼狈逃窜。可随时有可能窜回湖广,所以南直隶的防御重心就是放在凤阳、庐州、安庆三府。特别是庐州和安庆,更是有所侧重。
    反倒是在河南、山东、南直隶三省交界的地方。防御并不是那么严密,因为那边从来没有什么乱贼突入,徐州那边因为是枢纽。素来都是驻扎重兵,加上那边地防护,山东和河南的兵马也有职责,所以卢九德一向不太注意那边。
    但今日急报突至,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才反应过来,徐州兵前段时间被打的伤筋动骨,河南据说兵力全部集中在豫南豫西一带,而那山东总兵李孟。又是从来不理会外面事情的。明明是驻扎重兵的地方,现下居然是最空虚地。
    这天接到急报的。可不光是这镇守衙门,南京守备和南京兵部尚书自然也都是接到了徐州那边传信。
    大概地情势终于是搞明白了,说是大股的流寇从开封府地方向沿着黄河边一路南来,归德府一共官兵才有五百人,都是龟缩在府城之内不敢出来,在归德府却偏离了黄河的方向,在永城一带进入南直隶。
    在南京城内凡是看到这个消息的武将都是大骂,这伙流寇那来那么好地运气,居然从凤阳府和徐州两处的空隙穿过,凤阳府的大兵仓促间调拨不上去。
    而徐州兵马因为遭受过失败,眼下保护徐州这个水陆运输的枢纽,兵力就已经很紧张,也不敢分兵南下,万一被对方断了后路,漕运受到影响,那事情就越发的大了。
    兵部尚书、守备和镇守太监三人合议之后,加上在南京城中的诸位大将的意见,得出结论,说是这伙流寇乃是饥民流民,为求食而来,肯定是要朝着富裕地方走来,凤阳府、徐州和淮安府都不会是他们停驻的目标,江北能去地地方,特别是在南直隶之中地范围,也就是扬州府是目标了。
    当下的目地就是派兵把流民堵在凤阳府的北面,南京和凤阳中都两处各出兵马,合力堵截,彻底消灭。
    对于这支流寇部队的战斗力,卢九德和南京城内的军方大将都没怎么高看,南直隶的兵马灭掉这股流贼,那还是轻松之极的。
    南京三人合议之后,可以直接调拨南直隶各处兵马,事后和京师请旨即可,当即一道道军命文书发了出去,城内的带兵勋贵和城外的军将,都是整理兵马,急忙的出城渡江,前往扬州府和凤阳府交界。
    但调兵的文书发了五天之后,徐州又有信使快马送信来,这次的消息让南京城内的诸人又是目瞪口呆,大股的流民经过徐州之后,没有南下,反倒是朝着东边大海而去,去往淮安府北面了。
    按照这信笺消息往来需要花费的时间,搞不好这些流民现在已经是过了宿迁,他们去那里做什么?
    这不是大问题,真正的问题,大军都在赶往扬州府西边,都在泗州,盱眙一带集结,再调兵恐怕时间会来不及,怕是等待应对之策拿出来,这边已经要进淮安府北面了。
    不过着急归着急,但却不如前面那段时间慌张了,东面的大海乃是死地,淮安府北面又是民风强悍之地,大族的家丁和私兵也会给流寇们造成不少的阻力,而且那边还有驻扎在淮北的山东兵马。
    一个个消息从北面不断的传到南京城来,又通过明里暗里的消息渠道传到南直隶的富贵之辈耳中,现在最着急的是扬州城内的盐商了,好不容易摆脱了海寇地祸害,怎么又来流寇,而且这些流寇不去那些富裕地方。怎么专门奔着淮北方向去了。
    那边可都是盐场和盐业生产的庄园,各家盐商的命根子啊!
    天下大灾,南直隶并非无灾,因为南京和凤阳多皇亲勋贵,其余府县多贵官亲戚,土地兼并是大明最厉害的地方之一。无地破产的农民当真是不少,从河南地有大股的流民窜来,这些活不下地南直隶平民也都是纷纷跟随。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过宿迁之后,流民的规模从原来的不足万人。陡然变成了将近三万,已成大祸。
    淮安府仓促纠集了四千多人的兵马前往阻截。盐商可是他们地衣食父母,上司里面的上司。眼下马上就要去盐商们在淮北地那些盐场了,盐商们都是震怒。
    这四千多兵马,毫无悬念的被流寇们冲垮。连带队地将官都是死于乱军之中,侥幸逃回来的士兵说,贼兵之中有大批的马贼,开战之后乱马冲来,根本无法压住阵脚,接下来往往就是崩溃。
    这股流寇再怎么糊涂,再怎么去往临海地绝境,这个都不重要了。目前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守住海州一带的盐场。
    盐商们当然是坐不住了,现在海州和赣榆一带最能打的兵马是谁。当然是胶州营淮北军的五千部众,这五千部众,一千军兵都能顶住几千马贼的围攻,这些流寇算得了什么。
    淮安府的官员。海州盐运使衙门的使者,盐商们地手下,流水一般地去往淮北军的驻军所在,请求这支兵马出兵,迎击贼寇。
    淮北军地张江今年不过二十几岁的年纪,可做派却是带了多年兵的老油子,满嘴的官腔,说什么“本将所率鲁地军马乃是客军,所守范围乃是海州城池,各位乡老放心,有本军在海州城池定然无忧,只是这其他地方……”
    海州城池能守好,可海州知州和盐运使丝毫没有什么高兴的意思,海州一个城池守好有个鸟用,外面的盐场盐田,运盐河边上的盐仓船只才是真正的大头,这些要是毁了,恐怕下半年的淮盐的出货又要受到影响。
    眼下湖广的西边已经开始用川盐了,堵了上百年,却在这段时间出了问题,要是这次在被破坏,恐怕连南直隶都要吃外省的盐货了。
    但不管盐商和官府们如何的劝说,张江就是巍然不动,说的也是大义凛然“本将是总兵李大人委派,归山东颜巡抚统领,不听他处的命令”,硬生生的把这些人都给堵了回去。
    现在的盐商们真是彷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