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367部分

顺明-第367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袁时中可是个少有的心中有民族,有国家大局地流民军头。李孟带兵急行军去往北直隶迎敌,这举动在他眼中是不是明智未必,但却是为了国家不计私人得失的举动,那李孟是个野心家,袁时中也是心中有数,可鞑虏大军南下,最好的方法就是避战,保存自己的实力,然后趁势接收更大的地盘才是正确的做法。
    但李孟偏偏选择了最傻的迎敌。这就很说明李孟的为人和气概,别人有一省之地,十万之尚且能如此。自己手中实力微薄,为什么不能呢!
    袁时中确定了立场之后,河南归德府的局面就稳定下来了,不过闯王和曹操都是派人来这边收拢那两个杂牌地营。
    这杂牌的营在归德军中虽说战力最弱,但如果加入闯营和曹操军就还真能算是能打的部队,而且可以带来很多胶州营独有地训练体系和方法,好处多多,所以这两边都是许下了颇为丰厚的条件招揽。
    认为山东大势已去的这两个营也不停劝阻,决意要离开归德府。去往开封府西南,那边也有闯营的兵马来接应,那边前途更是远大。
    袁时中、贾大山都是统一了意见,胶州营这边是正规军队,哪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坚决不让,这种争执肯定不会有什么结果,到最后肯定要兵戎相见。
    归德军中的那两个杂牌营头清楚自己的实力,知道若是野战。恐怕是一战击溃,他们先跑到归德府和开封府的交界处,他们知道要是逃走,肯定会被身后的兵马追上,索性是用先逃争取的时间,在边界处大肆地修筑工事,准备依靠工事守御来防守。
    那边已经和闯王的流民大军联络好了,只要是在边界这里支撑一段时间,那边就会派出军队来接应。
    归德军和胶州营的其他部队不同。他们的重型火器和攻城的装备都是极为的缺乏。这也是杂牌的两个营选择固守的原因。
    腊月十五那天,距离除夕节日还有十五天。本来归德府难得有了这两年的好年景,大家都想着太太平平,高高兴兴过个年,谁想到还是要开打了,话说回来,河南地界,也不知道多少人没有过好什么年了。
    但这个事情解决地同样是出人意料,双方就在边界处准备拉开架势开战的时候,从济宁州出发的报捷信使乘着快马来到了战场中间。
    本来这报捷的文书是先送到归德府城去的,但在那里却听到了这个消息,归德府城,灵山商号在府城分号的掌柜大胆出了个主意,说是既然处处听到这捷报都是凛然安静,那不如把这消息直接带到战场上去,没准会有好效果。
    这报捷的文书是胶州营内部的信息传递,和地方官无关,按照规矩,本来就应该传递到归德府名义上的军事长官归德府守备袁时中那里。
    几名报捷地骑马盐丁也是没有二话,直接是换了马之后朝着战场而来……
    大捷地消息被袁时中和贾大山知道,开始一片安静,然后是欢呼,然后是阵前所有部队的欢呼和呐喊,那几名报捷地骑马盐丁被袁时中安排到两军之间又是大声的宣读了胜利的消息。对面那两个杂牌营一片寂静……
    差不多过了一炷香的功夫,这两个杂牌营的工事中变得喧闹无比,袁时中和贾大山还以为他们忍不住要出战,纷纷下达了准备战斗的命令。
    然后,杂牌营的士兵们喧哗着,把营中的十几个头目一并捆了出来,丢在阵中,然后跪下认错请降……
    这么看来,归德府上下应该是能过个不错的肥年了,当然,在战场宣布捷报的时候,归德府城和黄河北岸的那些区域。已经开始庆祝。
    相比于李孟可以完全掌控的山东境内,还有相对弱小的河南归德府,南直隶的各处可就闹哄哄地厉害了,但这个闹,在军事层面上却没有什么波澜,陈六率领的淮杨军、流民军队的革左五营、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率领的南直隶官兵。还有马罡率领的青州军犬牙交错,彼此牵制威胁。
    这种相对平衡的势力对比,让这里地局势很难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时代的落后条件下,一些消息却依旧是传播的很快,比如说鞑子的大军已经到了北直隶,比如说李孟带着大军急行军北返迎击。
    种种都是对山东兵马不利的消息,革左五营在这两个消息流传开之后,动向和动作明显是有了变化。本来他们要进攻南直隶的兵马,在李孟撤退之后,保持着不起大战的原则。可小规模的骚扰必须要进行。
    但不管一方如何催促,革左五营完全不动了,好像是个缩头乌龟一般,把自己所有的兵力都是回缩到营盘之中。
    却派出使者到胶州营淮杨军地营中乞求,说是军中发现疫病不能出战,还请宽限几天,登恢复过来再做打算,不过随后陈六就从山东盐帮的密探那边了解到,革左五营的老回回马守应派出了亲信。携带厚礼去求见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去商谈什么倒也不言自明。
    大帅率军去往北面迎击鞑虏,马罡和陈六这等亲信大将倒是没什么太担心地,可这毕竟是个变数,还是要按照计划原地待命。
    尽管革左五营的小动作不断,但淮杨军和青州军,还是保持着相对的安静态势。
    南京镇守太监率领的几万兵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和副将黄得功却在寿州城中跳脚大骂,话说回来。自从太监卢九德领军出战之后,好像没有大骂的时候反倒是少。
    朝廷没有一丝一毫的军饷给山东兵马,可这山东兵马为何是不缺粮草,这些东西都是怎么运来的,那些两淮的豪商怎么一点也不顾全大局,这淮水和运河上大批的运货船只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骂归骂,一分力气也是用不上,南直隶军队正当面是敌军,背后是比敌军还像敌军地友军。想要派兵去阻拦运河上的运输船只那是千难万难。而且害怕自己这种举动,破坏了来之不易的安静局面。
    南直隶的兵马可比在凤阳府南边这个区域的所有兵马都需要休养生息。
    实际上。在凤阳府南部的淮杨军和青州军,他们目前的给养已经不是两淮盐商们共同的供养了,而只是扬州的方家一家在供养。
    对于李孟急行军北上抗击鞑虏,两淮盐商自以为见惯了风浪,自以为看到了结局,本来还是在灵山商号地组织下,通过水路,把大军需要的各种物资输送过去,可这件事情一出,各个都是撂挑子不干。
    本来方家的二公子已经是在家中取得了继承人的地位,可被打发回去看守祖坟的方老大在族中却又有人提出来大老爷也有他的优点和长处,这么被打发开革,未免有些不公平。这时候方老太爷,却体现出来了他风风雨雨领导两淮盐业这么多年的养出来的智慧。
    所有人都等着他拿主意的时候,他老人家却“病”了,另一方面,却说目前主事地方家二公子事情太多,未免有些忙不过来,特意地安排方家老三帮忙,自己贴身的老管家也是要参与进来。
    能独立支撑几万大军地军需,一来是两淮和兖州的屯田田庄还有那些仓库兵站的供给和运转,而来的确是需要富可敌国的方家补充,原来李孟率领大军在南直隶的时候,方家人人以为自己或许能称为次一等的吕不韦,怎么花钱也是愿意。
    现在眼看这个山东兵马的事业如同昙花一现,这花钱的劲头立刻是弱了下来,就算是方家二少准备豁出去赌一次,方家老三和其他人也不愿意花钱给出去,在各项费用上层层的审查克扣。
    灵山商行在两淮的负责人已经是急上了天,大军在前线,后勤补给稍微跟不上那就是大祸,事到临头,一切以保证军需为主。这名分号的掌柜把屯田田庄和几个盐场的地契都给拿出来了,作为抵押交给了方家。
    这些田庄和盐场差不多是两淮地面上的金矿,的确是有足够的价值,有了这足够地担保,方家终于可以继续给大军输血了。
    腊月十五那天消息到达了扬州,腊月十八那天消息到达了凤阳府寿州一带。当然只是通报的和胶州营相关的方面,南京城和南京镇守太监卢九德这边反倒是不知道,腊月二十那天,革左五营对南直隶官兵,已经沉寂了快一个月的小规模攻击骚扰,又是重新开始。
    在扬州盐商首领方老爷子,在临近过年的时候,他的病终于是养好了,出来重新理事。对前段时间自己三儿子和管家在府中“胡作非为”地勾当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并且做出了一定的惩罚。
    方老爷子亲自去灵山商号那边和一个小小的分号掌柜赔罪道歉,而且还退还了所有放在方家的地契和凭证之类的东西。方家族中那些为方老大说话的人,则都是被发回了老家的庄子,去那边看守祖坟。
    刚刚冷淡下来的两淮豪商们,又是满脸笑容地贴了过来,每一名豪商都是许下了大批的免费物资,都说是前面这段时间,因为年节将到,物资周转不灵,眼下已经没有这些难处了。可也耽误了大军的使用,这几批地物资就当作补偿吧。
    在一个月之前,李孟率领大军来到南直隶的时候,这些配合胶州营运送物资的商人们已经是获得了李孟的笑容,尽管他们现在的主业是盐场,并且目前和胶州营的山东盐业有某种程度上的竞争。
    但他们的收入实际上在这期间是有略微的上涨,因为胶州营通过自己地战斗已经是把除却鲁盐和淮盐之外的地方上小私盐都给彻底的赶出了市场,自从崇祯年间大乱以来,许多地方因为变乱。盐路断绝,导致行销天下的淮盐市场逐渐的萎缩,盐商们的总收入实际上一直在减少。
    目前这些盐商之所以没有这种感受,只不过他们这些年来一直在吞并弱小的,靠着夺取他人的市场份额来补充自己因为各种原因减少的,这样地弱肉强食,自相残杀之下,存活下来的盐商,还感觉自己的份额和收入是不断的上涨。
    而现在。胶州营差不多实现了南直隶、山东和北直隶大部分区域的安定。并且用强大的武力保证胶州营庇护下的商队和各项生意都能顺畅的进行。
    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两淮盐商一年或者两年之后。就不用担心来自山东私盐的竞争,因为盐业这块蛋糕对于目前这些商人来说足够地大,而且胶州营还可以让他变得越来越大,大家发财。
    这仅仅是盐业,这些获得了李孟笑容地商人们有资本有经商的经验,在胶州营将来地商业构思中,他们也属于得利最大的那一阶层。
    但在鞑虏入侵,李孟北上,人人避之不及的这种态度中,现在和将来的所有红利,都将距离他们远去。
    很多机会错过,就错过了。
    李孟率领大军进入南直隶,接到急报紧急回转,随军的非战斗官员,特别不是胶州营系统的那几位,都是被留在了山阳城,也就是淮安府的府城。
    淮安府虽然是江北之地,但毕竟也算是南直隶的一处,也是江南士子,东林文人的影响所在,这些士子文人对在漕运上收取厘金的李孟都是深恶痛绝,此次鞑虏大军南下,很多人不是为国忧心,反倒是幸灾乐祸,大有李孟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意思。
    人都说爱屋及乌,众人厌恶李孟,连带着这身为东林名士却毫无风骨的山东巡抚一并厌恶上,颜继祖就是被留在山阳城的那批人之一,一时间成为淮安文人的众矢之的。
    腊月初一早晨,山东巡抚颜继祖的下人在宅院门口的墙上发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代山东总兵李某巡抚山东及南直隶地方都察院副都御史”这后半部分没有问题,可前面的代,若是有提及,则都是“代天”,也就是代替天子巡抚地方的意思。
    而这挂牌子的人则是写成了“代李孟”,这分明是讽刺颜继祖身为文官名士,却甘愿做武夫李孟的奴仆,全无脸面体统。
    看见了这个块牌子的巡抚颜继祖,脸色铁青,闭门不出……
    正文 第四百一十一章 胜未必喜
     更新时间:2009…7…23 1:19:45 本章字数:10543
    自从这块木牌被挂在山东巡抚颜继祖的宅园门口之后,这几乎成了江北的一个景点,除却淮安府、扬州府的文人士子过来观看之外,甚至还有南京城和江南的文人特意渡江来看热闹。
    颜继祖的下人和护卫亲兵几次都是把木牌摘下,谁想到到了晚上又被人挂上,而且还有人留下便笺,说是如果再把木牌毁掉,就会在外面整面墙上都写上这个“代山东总兵李孟巡抚地方……”的大字,让他更增羞辱。
    更加让人生气的是,颜继祖派师爷去淮安知府衙门报案,请求当地的官差解决此事,帮忙看守宅院,毕竟李孟根本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兵丁护卫,山东巡抚颜继祖在这里也不会有什么危险。淮安知府衙门上下,见到报案的人之后,态度都是不冷不热,打着哈哈说要解决,可根本不予理睬。
    看着有如市集般热闹的宅院外面,颜继祖实在是惊怒异常,尽管前段时间他跟李孟表明了投诚的态度,可到现在他才发现,原来自己能从崇祯十三年的那次大难中解脱出来,并且太太平平的到今天,所倚靠的全是李孟的兵威。
    没有李孟,他什么也不是,意识到这点的山东巡抚颜继祖心中有了几分恐惧,因为北上抗击鞑虏,败多胜少,若是这胶州营败亡,恐怕自己的太平日子就过到头了,接下来还不知道会有什么祸患上身。
    想想将来,眼下这小小的折辱倒也不算什么了,还是忍忍过去吧,山东巡抚颜继祖无奈的命令自己的下人奴仆不要理会,每日间就是大门紧闭,除却购买生活必需品之外,没事绝不出门。
    若是这局面一直这么下去。或许史书和明人笔记上会有这样的记载“颜某有辱斯文,屈身武夫,甘为驱使,然一朝事败,客居山阳,有义民手书代山东总兵李某巡抚山东及南直隶地方都察院副都御史木牌于门前。江南士民共耻笑之,颜某心中惭愧,惶惶然不敢出……”。
    在颜继祖居住的宅园门前。这样的闹剧持续了整整半个月,一直到腊月十五。
    颜继祖和随身地这些奴仆下人们都已经习惯了外面的这些热闹,根据出去买菜的下人们说,门外已经有卖零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