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370部分

顺明-第370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地王承恩偷眼瞧过去,发现皇帝的脸色又是变得潮红,在御座边上地他也能听到崇祯逐渐变粗的呼吸声音,大太监王承恩知道,这位勤勉圣明的天子又要发火了。
    王承恩能发现,下面的朝臣们自然也能看得明白,可大家仍然不愿意起头说话,枪打出头鸟的俗语,大家还都是明白的,这种事还是缩一点的好。
    “众位爱卿为什么不说话了,朕听后宫的小宦官说,眼下京城内外都在沸沸扬扬的传闻,说是岳王显圣,率领天兵天将把鞑虏大军全歼在河间府?”
    着说着,崇祯皇帝的嘴角居然还挂上了一丝笑意,但诸位大臣的态度却更加的恭谨,谁都知道,这可是皇帝要发作的先兆,这笑意果然只是在崇祯皇帝的脸上出现了一瞬,马上整个人的脸色都是阴沉了下来,开口冷笑着说道:
    “不都是说,山东一个总兵把那鞑子大军全歼,好大的胜利,而且还是腊月初的事情,二十多天,这等大事,朕今天才知道,而且还是在后宫之中,听一名劳役的宫女所说,各位,你们执掌的那些衙门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一点消息也没有!?”
    若说这天子之怒,这么冷冷的质问,的确是让人惊惧,可在朝堂上的这些大臣们,都是在官场上打混了多少年的老油条,怎么会被这崇祯皇帝吓到,众人还都是在那里保持沉默,没有人出声。
    每次这种滚刀肉不出声的态度,都让崇祯皇帝暴怒。但却是无可奈何,这次也不例外,崇祯皇帝重重的拍了一下书案,猛地站起:
    “要你们还有什么用,河间府和山东的情况到底如何,就没有人给朕一个答复吗?……废物。废物,朕要把你们全部革职。”
    全部革职,这样地重话崇祯皇帝可是第一次说,说明他的愤怒已经是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边上的王承恩久在跟前伺候,自然明白其中的分寸,看了看下面唯唯诺诺的众位大臣,不少和他亲厚地都在那里用眼神恳求。
    王承恩心里暗骂了一声,心中琢磨了下。却绕到崇祯皇帝的御案之前,恭恭敬敬的跪下,尖着嗓子开口说道:
    “陛下。京师周围各路兵马严防死守,务求完全,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守得如同金汤铁桶一般,这外面的消息,自然是慢了不少,这说明各路兵马忠心用事,各位大人想必也不是有心的瞒报。”
    这番话倒是油滑。替下面的众人开托,下面的诸位大臣一听纷纷就坡下驴,跪下在那里诚恳地说道:
    “陛下,臣等知道消息并不比陛下早太多,臣等已经是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加急快马,想必现在就应该有回信了!”
    按说这话给双方下台阶都留下了足够的余地和空间,但崇祯皇帝地怒气更盛,直接是把书案上的东西统统扫落到了地上。站起来大声的吼道:
    “都是你们这些饭桶和糊涂蛋,朕的大明才搞成了这般的模样,国将不国,你们,你们都该杀……”
    这下子,就连跪在前面的王承恩都糊涂了,心想大家都是这么说,基本把河间府的大声消息确定了下来,怎么皇帝还有这么大的火气。而且能听出来。这火气明显是变大了许多,到底是为什么。
    朝中的大臣都是战战兢兢地跪了下来。这次皇帝可是真的走到一个极端了,不过右都御使赵玉来却磕了个头说道:
    “陛下,打探消息的人虽然没有回来,不过按照京师传言和种种迹象,这大胜怕有九成的把握,在这里还要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鞑虏凶焰嚣张,我大明有虎将痛击之,这都是陛下的圣明,列祖列宗的护佑啊!”
    这话善祷善祝,把这大胜的功劳完全是归在崇祯皇帝的身上,毕竟这大胜是振奋人心的好事,何必这么大火气,应当是论功行赏才是。
    没想到这句话激起了崇祯皇帝更大地愤怒,他站在御案后面,身体晃了几下,险些又摔回到龙椅上去,伸出手指着跪在前列的赵玉来,手都已经是颤抖了起来,显然是已经气极,说话的声音都是尖利起来,开口怒喝道:
    “有什么好喜的,一名总兵得胜,二十多天朕才在民间得到了消息,他眼中还有没有朕,这奴才眼中还有没有朝廷!!!”
    这话说完,众人可都是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这皇帝的怒气因何而来,诸位大臣别看处理政务国事都是糊涂,可这等事都是人精中的人精,他们早就是想到了这件事情,武将跋扈又不是山东一家。
    那平贼将军左良玉自从河南退进湖广一地来,就连湖广原来的官兵都有写奏折上来诉苦的,说是湖广地方被外军荼毒甚惨,民间怨声载道,已有人言,与其如此,还不如流贼入楚,没准还能有一番活路。
    湖广地方上的官兵,在楚地地名声极差,地方官多次弹劾,这次居然他们也来上奏诉苦,可见这平贼将军左良玉和手下地兵马到底是折腾到什么地步,宁可迎贼,也不愿意再和友军共处一地。
    可这样跋扈的武将,朝廷还不是下旨抚慰,并且“鼓励”他去迎击闯贼,那山东地兵马不管如何还是打了胜仗的,怎么,连一点的奖励话语都没有,却让这位自称英明勤勉的万岁爷如此的愤怒。
    想想也正常啊,当年陈新甲凭空弄出这么多的整治手段,都是加在了那胶州营身上,换谁也会心中有大怨气。
    其实这般的局面,诸位大臣的心中都是没有想到一件事,那就是他们已经自觉不自觉的把中央朝廷和山东相提并论了。若是在从前,地方上闹出这样地事情来,现在朝臣们商议的就是该如何把山东的这武将杀头抄家的问题了。
    而如今却不同,朝廷的权威已经是丧失殆尽,朝臣们已经不觉得中央朝廷有什么了不得的威权。
    不过知道了皇帝为什么生气,众人却也知道如何应对。内阁大学士陈演和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换了一下眼神,骆养性咬咬牙,跪在那里大声地喊道:
    “陛下,小臣有要事禀报!!”
    今天崇祯皇帝的怒气已经是成功的震慑了群臣,众人都是跪在那里静默无声,就怕谁再多说一句,这位万岁爷就要喊出来:着大汉将军拿下诏狱打着问”,正在这安静的尴尬时候,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的开口让大家松了一口气。
    锦衣卫都指挥使是皇帝近臣。非心腹辛勤不能担任,骆养性这边咬着牙喊出有事禀报,倒是分散了崇祯皇帝的注意力。那边骆养性偷偷抬头看着上面,见到崇祯皇帝注意力转过来,连忙又是低下头,开口禀报说道:
    “陛下,小臣前日接到桩子的密报,首辅内阁大学士周延儒,督师期间,从未离开过通州一步,每日间和门生故旧饮宴作乐。虚报捷报文书,蒙骗圣上!!”
    这番话说完,朝堂上真正的寂静下来了,崇祯皇帝抬起手,指着下面的人想要说些什么,到最后却吐出一口气,什么话也没有说出来。
    崇祯皇帝颓然地坐在了龙椅上,下面的诸位大臣在稍微安静,马上就是蜂拥而起。你一眼我一语的开始攻讦这周延儒地错处,什么毒死复社的首领张溥,到在朝堂上收受贿赂,任用私人,甚至还有勾结鞑虏的罪名,都是纷纷的扣在了这位首辅的头上。
    本以为这河间府全歼鞑虏,满城狂欢,自己却不知道一点消息,这已经是被蒙骗的厉害。谁想到今日间却突然间听到当朝首辅周延儒闻所未闻的罪名。天知道还有多少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
    看看下面的群臣,人人兴奋莫名。争先恐后地情景,崇祯皇帝突然觉得浑身无力,什么也不想做,到最后只是用虚弱的声音下旨道:
    “派锦衣卫捉拿进京,下诏狱,三司会审吧!”
    相关各个衙门连忙领旨,不过继任者是谁众人也能猜到是谁,众人已经是把热切的目光看向了内阁大学士陈演,心想等退朝之后,应该怎么去套套近乎,扯扯关系。
    在紫禁城的西门,在那里守卫的禁卫和小宦官正在谈笑风生的闲聊,说的无非是河间府那场大快人心的大胜,却见到几名骑兵在官道上急速的打马而来,紫禁城地这些禁卫和小宦官都是知道,这些骑兵都是在去河间府打探消息的,加急传递一天一夜足够来回,现在看来,就是这消息传过来了。
    人人都是兴奋异常,在那里翘首以盼,当先的那名骑士翻身下马,冲着几名小宦官和禁卫点点头,喘着粗气,却说不出话来,一名小宦官直接是端起一碗水递给这名骑士,那打探消息的骑兵一愣,心想这些内官什么时候这样客气,不过也是干渴之极,接过碗咕咚咕咚的大口喝了下去,然后递给身后下马的同伴,急忙的开口说道:
    “这位公公,在下是在锦衣卫当差的,去河间府打探战况的……“
    宦官和禁卫们顿时是睁大了眼睛,放下了手中地活计围了上来,热切等待答案,那骑兵吞了口气,用尽可能响亮清晰地声音喝道:
    “山东兵马在河间府全歼鞑虏四万大军,呈现首级和献捷的文书都已经是在路上了!”
    身后下马地那几个人纷纷的点头,确认此人所说无误,看他们身上的号衣,皇城的禁卫也是认得,这都是东厂、刑部各个衙门的差役。
    既然这么多人确认,想必这在京中传扬的消息并不是假的了,大胜,大明兵马对鞑虏的大胜,这名小宦官越想越是兴奋,冲着身后交待了几句。转身朝着皇城内跑了进去,边跑边喊:
    “陛下大喜,陛下大喜,山东兵马在河间府全歼鞑虏四万大军,报捷文书已经在路上了!!”
    这紫禁城地规矩,如果有皇帝关切的大事。并且要让群臣知晓的,一般都是口口相传,层层通报,一刻也不要耽误。这名小宦官这么高兴的大喊,又是如此的大喜之事,马上就是人人都跟着喊了起来。
    “山东兵马在河间府全歼鞑虏四万大军……”
    “山东兵马在河间府全歼鞑虏四万大军……。”
    随着那小宦官在皇城内奔跑,这捷报的速度却以比他奔跑更快传向朝会地大殿,朝堂已经是陷入了安静之中,众人刚刚落井下石的把周延儒打入万劫不复之地。正是要喘口气休息休息的时候,这边却传来了殿外的呼喊。
    大胜的消息确定了,京师彻底无忧。鞑虏遭受重创,大喜,在朝臣后列的几名年轻御史满脸兴奋的站出来,刚要说什么,却看见整个的大殿安静异常,方才热火朝天上奏皇帝的那些重臣大佬,此时都是口鼻观心,一句话也不说。
    这些年轻地御史觉得不对,都是悄悄的又是站回了自己的位置。朝堂上地众位大臣已经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这时候,大殿关闭的大门“吱呀”一声,被奔跑着来报信的小宦官推开,这小宦官满脸的喜意,他想着如果这个消息被皇帝和大臣们听到,肯定也是惊喜异常,没准还能得个赏赐什么的。
    但也算他见机的快,推门进来,刚要充满惊喜的喊什么。却见到殿内一片死寂,皇帝瘫坐在龙椅上,朝中大臣们都是低头肃立在一旁,想来他们已经是听到了捷报,可眼下的这种模样,倒像是打了败仗的模样。
    这小宦官也是个头目,记得当年杨嗣昌自尽,朱仙镇大败地时候,皇帝和大臣好像都是这个模样。这到底是怎么了。明明是大喜事……。
    已经站起来在皇帝身后的王承恩看见这兴冲冲跑进来的小宦官,自然知道这人到底是为什么跑进来的。可这时候根本不是说这个的好时候,这小宦官也是他自己的亲信之一,本来是想着今天锦上添花的。
    可皇帝这般想法,那就不要火上浇油了,崇祯皇帝几乎是半躺在龙椅上,闭着眼睛,好像是睡着了一样,王承恩皱着眉头,举起一只手拼命的向外挥着赶人,那报喜的小宦官也已经反应过来,低着头,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
    站在门边的两名大汉将军又是把门关上,除却这声门关闭的响声之外,在殿内已经是听不见别的声音了。
    那小宦官出去之后肯定是说了什么,能听到殿外喜气洋洋报捷的声音,以大殿为中心,逐渐的远去,慢慢的消失不见。
    胜利大捷的消息却已经是在京师中传扬开来,原本民间就是在庆祝,经过各个衙门探听的人确定,这狂欢地气氛更是高涨了一层。
    噼里啪啦地鞭炮声已经是响起,皇城在京城之中,京城的动静在皇城之中也是听得清楚,外面喜庆地气氛十足,但这皇城之中的气氛却好像是在办丧事一般,皇帝闭着眼睛瘫坐在龙椅上,下面的大臣们却在飞快的交换眼神,山东总兵李孟居然能全歼入关那四万多鞑虏大军,就算是战报虚假,打个三折,总归也是大胜了。不知道将来会如何,这军将可是比那左良玉要强很多,值得交往啊!
    而且这李孟除却当年听说有阉党做后台,在朝中没什么奥援,这不是互补吗,下朝的时候除却跟那内阁大学士陈演套套近乎,还要琢磨琢磨这件事。
    崇祯皇帝终于是睁开了眼睛,在那里有气无力的说道:
    “诸位爱卿,山东总兵李孟立下如此大功,自当封赏,你们看,应该给个什么样的赏赐呢?”
    左都督、山东总兵、援剿两淮军务并且有镇东将军的封号,尽管李孟不声不响的窝在山东,可这些年军功积攒,大功小功积攒在一起,按部就班的封赏。所谓山东李二郎已经是镇守山东的一品大将。
    因为唐宋时节,将军号极为泛滥,所以明朝立国之后,对武将的称号控制极严,轻易不得有加将军号,即便是九边重镇的统兵大将也不是全能加将军号。李孟所在的山东,在天启末年才设立地总兵,更是和将军无缘。
    能一步步的走到现在,则是数次击败流民军队,并且齐河县那一战斩杀鞑虏千余,加上当时因为刘福来的关系,在朝中可以运作一番,内因外因得了个镇东将军的加号。
    这对于李孟来说,不过是正式场合上唱名的时候又要多念几个字而已。可对崇祯皇帝和下面的众臣而言,却是个实实在在地大难题。
    今日间在朝廷上所说的事情,所牵动的内内外外的局势太多太多。每个站在这里的大臣和宦官,总是代表着这样那样的势力,他们的表态,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