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翔 >

第426部分

宋翔-第426部分

小说: 宋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惺导释菩行路ň榈脑懒氐鞯剿拇ɡ矗蹒睿构ぷ鳌R欢ㄒU暇绶ǖ乃忱凳
    圣旨下达之后,众人各自上任。而王炎这一次回建康,肯定是出任执政大臣,因此也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向刘珙进行了交接之后,带着西夏赔偿的白银和马匹,加上返回建康。杨炎也派殿前司催锋军护送王炎和白银、马匹。同时也托王炎带回一封家书,报告平安。
    刘珙正式上任之后,就开始在四川五路推行新法,首先自然是推行经界法,核查土地,户籍。由于有战西夏的余威,而且又有湖南路的民变在先,知道破坏新法会得到什么结果,所以四川各地的豪强势力虽然大多心有不甘,但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朝廷的决策。
    同时刘珙和岳霖都有相当的推行新法经验,首先从成都府路开始湥耍疑厦娑⒌媒袅耍旅姘焓碌墓僭弊匀灰膊桓业÷踩季⌒木≡穑宀楣ぷ鹘械幕贡冉纤忱2还拇ǖ胤教螅业胤绞屏ε谈斫冢淙徊桓曳炊裕簿霾换崂侠鲜凳瞪媳ㄒ氐奶锊Ъ虼艘膊皇悄敲慈菀拙湍懿榍宄模谧畛醯牧礁鲈吕铮蹒詈驮懒匾豢桃膊桓曳潘桑悦恳坏厍耐恋囟既险娌槭担邢负硕浴
    而杨炎也开始付责整编四川的御前驻军,四川原来就有三支御前驻军,都统制分别是兴州孟宗政、兴元府王大节、金州李好义,现在也全部留任,而新增的两支御前驻军中,由杨昌鹏出任兰州御前驻军都统制,杨巨源出任成州御前驻军都统制。
    在大宋复国之后,杨昌鹏一直镇守兰州,这一次对西夏的战争也是战功绰著,而杨巨源是因平定吴曦叛乱之后崭露头角,后来出川作战,也立下不少战功,此前一直任兴州御前驻军的第一统制,由这两人出任新设的御前驻军都统制也是众望所归。
    而核定人马总数分配是,兰州御前驻军三万人,兴州御前驻军三万五千人,兴元府御前驻军二万人,天水军御前驻军一万五千人,金州御前驻军二万人。共计是十二万人马。因为四川要同时面对金国和西夏两国的边境,因此人数多一些,也是应该的。
    不过四川原来的御前驻军编制基本都保持不变,只是在核定人数上有些增减,使各驻军之间的人数更加平均,因此也没有多少反对情绪,整个整编过程都十分顺利,两个月以后,也都基本整编完毕。而所留下来的马匹加上从西夏军都里夺来的马匹补充了禁军的损失之后,还有七千多匹,也按各军的人数比例,分发给各支御前驻军。
    由于对西夏作战的需要,大宋在西夏的情报网络机关为了配合宋军,也暴露了不少,所有被暴露的人员和机构也全都被撤回大宋本土安置。而赖文政、朱雀、赵草等人也在努力重新恢复情报网络,不过因为现在大宋能够与西夏通商,又有原来的基础,因此新的情报网络建立起来也十分快捷,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初建成效了。
    同时杨炎也没有放弃对蒙古的情报收集,得到了不少有关草原各部落的历史、现状,互相之间的关系。因此杨炎虽然没有去过草原,但对草原上的大致情况也都了然于胸了。
    而在对西夏的战争期间,阿里曾经又有两次带着商队进入草原,而经过这几次接触之后,阿里多少也透露了一点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来蒙古的目地,铁木真见他果真是宋朝的密使,也十分高兴,开始和阿里商谈了几次与宋朝结盟的事情。
    这一次是由赵草陪同阿里一起去蒙古部,铁木真得知以后,也亲自接见了两人。在得知宋朝大败了西夏,以经取得了在西夏的通商权,尽管蒙古与宋朝并不接壌,但来往也方便得多了,因此铁木真也认为时机成熟,派出了札八尔火者和豁儿赤两人为使,跟着赵草和阿里一齐来到大宋,希望能够和大宋朝廷取得联系。
    出了草原之后,赵草依然留在西夏,阿里带着札八尔火者和豁儿赤两人来到了兰州,面见了杨昌鹏,说明了情况。杨昌鹏也不敢怠慢,立刻派人通知了杨炎。
    杨炎接到这个消息,也十分高兴,立刻命人将阿里和札八尔火者、豁儿赤请到兴州来。正好这时四川御前驻军人马整编以完成;而且经界法施得也十分顺利;朝廷下旨;调杨炎等人率大军返回建康。于是杨炎就带着阿里和札八尔火者、豁儿赤等人一起返回。
七十三战利之后的建康(一)
    开春之后,建康府依旧被一遍喜悦之气包围着,一方面是因为新年刚刚过去,节日的气氛依还在,一一方面也是因为去年年末,大宋对西夏的战事取得了完美的胜利。
    其实这次对西夏的战争无论是持继的时间,规模还是重要性,写两年前的宋金战争相比,都远远不及,既使是与对西夏的事情相比,甚至也远远不如元丰四年(1181年)的那次大宋五路伐夏的战争,但对于大宋来说,这场战利却依然有着不同于寻常的意义,这是大宋历史上少有的主动出击,在别国的领土上作战,并且能够大获全胜的战斗。
    大宋建囯两百余年,大小战争不下数百场,给人的印像总是胜少败多,实际上如果仔细核查,就会发现其实宋军并非不堪一击,胜利的时候也不在少数。只是宋军的胜利,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抵抗敌国的进攻时取得,少有主动出击,开彊避土的胜利。
    偶尔有几次主动出击,但往往也是战事一开始时尚能节节胜利,然后深入敌境之后,师老兵疲,结果被敌军抓住时机,反击得手,导致全面溃败,损兵拆将,之前取得的胜利果实也随着一败而全都付之东流。太宗时期的伐辽之战,和神宗时期的伐夏之战,都是这样。
    因此在大宋的历史中,也只有熙宁四年(1171年)王韶开拓熙河,和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的胜利,才能与这次对西夏的作战胜利相提并论。但王韶开拓熙河时,面对的对手其实只是一些吐蕃的部落头子,不足为惧。而岳飞北伐到是面对金军主力,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胜利,但结局终究是因为受到赵构和秦桧的阻挠,最后还是功亏一篑,不得不撤军而回,放弃了所有的胜利成果。
    而这一次对西夏取得的胜利,虽然战果未必有那两次那么辉煌,但却是面对一个此前大宋从未战胜过的西垂大国,不仅在军事取得了完胜,扩地数百里,而且还通议和手段取得了西夏的大量赔偿,并且每年获得进贡七万两白银和八千匹马,可以说是善始善终。这也是大宋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事实上在决定发动这场战争之前,尽管中书省和枢密院通过决议,但在朝中还是遭到许多官员反对,既使是在杨炎取得了黄河一役的大捷之后,还是有不少官员认为把西夏军打退就行了,应该极时收手才好,以免发生意外,画蛇添足。甚至有一些官员大谈什么“圣人当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皇帝能够谨守圣人之道,不动兵革,外夷便会自动来降”之类的言语。
    赵忱虽然对此不予理会,一直都坚决支持杨炎作战,但确实也是承受着不小的压力,现在终于取得了圆满的胜利,心情自然十分舒畅。
    这时以经进入了建兴四年(1174年),不知不觉,赵忱以经做了三年的皇帝,而且大宋复国之后,定都建康也以经过去了两年多。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赵忱推行新法,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除了四川向五路之外,其他各地的土地、挟户的清查工作都以经基本完成,查实出来的土地几乎增长了近一倍,使得朝廷的税赋来源得到了极大的增加,而农民的负担却有所减轻,国库中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算是国泰民安了。
    现在又取得了军事上的巨大胜利,一时之间朝野上下对皇帝的颂扬之声不断,秦皇、汉武自然不在话下,唐宗、宋祖也亦有所不及,只把赵忱形容得如德配三皇,功高五帝一般。还给赵忱赠上了无数尊号。好在赵忱自己还保持着清醒,并没有忘乎所以,连下三道诏书,严禁各级官员给自己再上尊号,这才止住这股风潮。
    而对于这一次又立下大功的杨炎,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还是与原来一样,认为杨炎是宗室,长期掌军对朝廷不利,还是应该免除兵权,闲置为好,而另一种则是认为,杨炎为国立下大功,应该给予嘉奖,甚至有人建议朝廷,破格启用杨炎出任枢密使。
    按赵忱心里来说,他到也是希望由杨炎来出任枢密使,因为现在宰相中,只有陈俊卿一人,现任的枢密使韩彦直可以顺理成章出任宰相,正好可以给杨炎腾出位置来。不过一直没有宣布,一方面是因为赵忱也知道这个决定必然会遭到群起的反对,在没有把握之前,还是不要冒然决定。而另一方面,赵忱也想对目前的官员人选、制度进行一个大调整,在洠в腥炭悸乔宄埃幌胗腥魏尉俣
    其实赵忱的这个想法甴来以久,目前朝廷的官员和制度基本都是沿用孝宗时期的旧制,赵忱对此并不是很满意,但他也清楚改变官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自己刚刚继位,还没有自己可以特别信赖而又有能力的大臣,因此只能暂时还是沿用旧制。因此在梁克家和洪适受湖南路民变而罢职之后,赵忱并没有任用新的宰相和参政,就是想找个机会,彻底改革官制。
    而且经过了两年多的执政,赵忱对朝中的大臣也都了解了不少,并成功的陪养出了一批有能力的年轻大臣,而且新法推行成功,和现在对西夏的重大军事胜利,也使赵忱的君位稳如磐石,可以说各方面的条件都以经成熟了。因此赵忱希望借这个时候,连同杨炎的问题,一起处理。不过事关重大,这些事情只在赵忱的头脑中,对别人都没有说起。
    但在这一天朝会上,尚书左朴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俊卿向朝廷提出辞呈,请求致仕。
    这一下令赵忱觉得十分意外,陈俊卿虽然年过七旬,但身体一直很好,大宋历来也不乏高龄宰相,如神宗、哲宗时代的名相文彦博,徽宗时代的权相蔡京,都是年近八旬,依然担任宰相,执掌朝政。赵忱虽然有意要调整执政大臣,却从没想过要动陈俊卿,在他的计划中,还希望陈俊卿继续出任宰相,至少两三年之后,再找人来取代。因此赵忱接到辞呈之后,立刻当殿挽留,并将辞呈退回给陈俊卿。
    原来陈俊卿对推进新法,和对西夏用兵虽然并没有强烈反对,但都持有相当的保留意见。但这两年多以来,眼见对新法推行比较顺利,对西夏的用兵也取得了完美的胜利,自己所担心会出现的问题都没有发生,而且见皇帝虽然年轻,但却聪明睿智,行为果敢而又不独断专行,大胆革新而又能虚心纳谏,确实有一代明君的素质,其余大臣如韩彦直、赵汝愚、刘珙也都是忠正贤良之辈,因此也十分放心了。
    而现在自己的年岁也不小了,虽然说身体还算硬朗,但每天外理繁忙的朝政,也有些力不从心之感,加上觉得和年轻人相比,自己的思想、行动也都有些跟不上了。陈俊卿并不是贪恋权位的人,因此决定辞去宰相的位置,让给年轻人去干吧。不过见皇帝出言挽留,他也不好当殿拒绝,只好收回了辞呈,但对是否再致仕,也不置可否。
    按照礼仪,朝廷如果对某位大臣表示尊敬,对于他的辞呈应该是三辞三拒,因此赵忱知道,陈俊卿虽然收回了辞呈,并不表示他就不再请求致仕了。不过现在赵忱也没有什么挽留陈俊卿的好办法;只好先这么着;然后再见步看步了。
    散朝之后,赵忱并洠в邢然鼗使侨チ舜饶ハ蛑芴笄氚病U谜再蝗缃纯赐芴螅悄缸咏愕苋怂淙灰材苁背<妫绞巧儆姓庋ザ老嗑鄣氖焙颍虼苏猿谰土粼诖饶杏猛砩牛乙膊挥霉谑趟藕颍挥兴悄缸咏愕苋恕
    赵忱又问候了自己的两个小外甥的情况,然后有些歉然,道:“姐姐刚刚生育,我却派姐夫出外征战,不能在家里陪伴姐姐,连过年也不能回家,实在是有些于心不安。”
    赵倩如笑道:“朝廷事大,自然是要先顾大局而后顾小家,这仗不是也打赢了吗?也算是值得啊!而且我在府里也过得很好,有了两个孩子,时间到是好打发多了。”
    这时周太后笑道:“官家,这一次战胜西夏,你姐夫又立下了大功,听说现在有不少人再为你姐夫请封,你到是说说看,打算怎样奖励你姐夫。”
    赵忱心中一动,他知道母亲和姐姐都是极有政治眼光和见识的人,只是碍于身份,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自己不主动开囗询问,她们也都极少发表意见。现在自己正想着改革官制、调整官员,但身边正缺能够商量的人,到不如听一听她们的意见。于是道:“母亲、姐姐,实不相瞒,我打算让姐夫担任枢密使。”
    周太后和赵倩如互相看了一眼,脸上都显出担忧的神色来。赵忱看在眼里,不甴一怔,道:“母亲、姐姐,你们认为不妥吗?”
    周太后点点头,道:“确实有些不妥,官家,你是否考虑湥С恕!
七十四胜利之后的建康(二)
    赵忱只当她是恪守大宋武将不能出任执政大臣的旧制,于是将自已打算改革官制、调整官员一五一十,全都说了一遍。
    周太后听完之后,道:“官家,你所想得非常有道理,而且也非常有必要,只是对你姐夫的任命,还需要再仔细斟酌一下。”
    赵倩如在一边也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赵忱一怔,道:“为什么?以姐夫的功劳和能力,做个枢密使是完全能够胜任的,武将不能出任执政大臣,虽然是大宋祖制,但也是可以改变的。难道……”他顿了一顿,忽然有些明白,道:“难到母亲、姐姐以为,我会对姐夫生出猜忌之心吗?”
    周太后摇摇头,和道:“官家,我相信你绝对没有这个心思;但你如果一定要任命子昊为枢密使;只会让他为难;难到你不记得当年狄襄武公的教训了吗?”
    赵忱沉默了一会儿,才道:“姐夫的功绩,远胜过狄襄武公,出任枢密使也是理所当然,而且请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