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陈健民上师-佛教禅定(一至七章) >

第10部分

陈健民上师-佛教禅定(一至七章)-第10部分

小说: 陈健民上师-佛教禅定(一至七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我们以新生上学为例吧。上学前,学生本人或其父母都得做许多准备:选学校、向校方申请入学、和校长会面、参加入学考试、买新衣服等。在小孩正式入学成为新生之前,有一大堆事要顾及和处理。为了一件世间俗务就需要做这么多准备,那么想证得三摩地,岂不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吗?
  再回到这个例子上来。每个阶段的训练都是这个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了小学教育的基础,他可以准备进语文学校或是专科学校,然后还可以再上大学。所以我们不该以为前行和成果是静态的因素,而要视修行是为更进一步的修行而练习的。这样生命才能有丰硕的成果。
  有一首诗,谈到饭食之前的预备工作。 
  陈先生微笑着,按着他的笔记开始朗诵。听了第一句,听者和笔者也笑了起来,因为我们听到的是:海象说:“我们最需要的是一条面包,再有些胡椒和醋就真是太好了。亲爱的牡蛎,如果你已准备好了,我们就开始用餐吧。”(路易斯卡罗所写的《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陈先生开怀地笑了起来,感染了我们二人也跟着笑了。接着他很严肃的说: 

  这里要问的是:“你准备好了吗?”若仔细检讨,我们的一生似乎都在问这个问题。即使在很匆忙的时刻,如赛跑者在比赛前蹲在草地上准备起跑时,也被询及:“准备妥当了吗?”在这么紧张的一刻,准备也是必要的。 
  此外,无论何时及如何发生,当我们辞世时,有好多事还没做,却少有准备,就如同雪莱(Shelley)在他的悲剧作品《仙希》(The Cenci)中所描述的一样。在剧尾,女主角临刑前,很有尊严地说: “我亲爱的主人,主教,别给您自己不必要的痛苦。母亲,请为我扎上发带,用个简单的结将我的头发束起来,什么样的结都好!我看到你的头发是松散的。我们曾为彼此扎上多少次的发带,但现在,我们将无法再如此做了,我的主人啊!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嗯!很好!”她回答了这个问题,她是已经准备好了。 
  本章的目的是要使大家相信,在要想获得禅修的成就之前,先要实修,而在实修之前,种种前行的坚定根基必需建立起来。为了清楚起见,本章的内容就摘要如下: 

  F。 入门之必备条件概要 
  个人的基本条件。
  遵循佛法的人,至少要善于履行部分如下的条件。下面所列的最后四项,对那些下了决心且出离心强的人而言,应随缘起修。前述各项则是所有佛教徒应该实践的。
  两件每个人都要深深体会及长久忆及的事:对死亡的恐惧及身体的无常。 
  每个人应该相信死后有来生或转世。如果以为人死后,这个“人”所造作的行为及结果是没有延续下去的,这不但是一种断灭邪见,而且祸害无穷。一旦有此断见,就不认为有做任何前行的理由。相信有来生,才有为自己早做准备的最大动机。 
  每个人应该要追求良好的来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它的存在)。透过对佛法彻底的了解,才可以妥善地达到这个目标。对许多人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阅读一些佛教方面可靠的论著以及现有的译本。所有伦敦巴利原文学会出版的书都应该研读,而且完全吸收,便可以充分了解小乘的教法。大乘方面,可以研究冈波巴大师的《解脱庄严宝论》(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和铃木大拙的《佛法精华》(Essence of Buddhism);还有牛津版由伊凡温思(W。 Y。 Evans…Wentz)主编所译出的《西藏丛书》(Oxford Tibetan Series)四册,对金刚乘的教法有清楚的介绍。(注意:只读这四本书的译文即可。因为其中添加的评述及导论常是错误的指引,又与佛法无关)。禅的方面,可以看保罗累斯(Paul Reps)的《无门关》(The Gateless Gate)和我写的《禅海塔灯》(The Lighthouse in the Ocean of Chan)。此外,也该把你的这一本书读一读。 
  笔者停顿了一下,不知道陈先生口中“你的”指的是谁。陈先生说:“就是指这一本书嘛!”“这本书是你的。我的演讲只是声音,它早已消失了,因为本性空的缘故。而你的文字记录使读者可以永远受用。”“不、不!”笔者提出异议:“这本书是您的,是您修行与证验的结晶。”(因而有此更正:对禅修的全貌感兴趣的人,应该读陈先生的这本书。)陈先生接着讲: 
  读过这本书,因为书中所谈的都和修习禅定有关,所以就有了一点实修的基础。 
  若不能放弃世俗生活而成为僧人,至少俗务要减少,把多出来的闲暇用来定课地习定。 
  若不能出离一切牵绊去依止善知识,则要紧的是至少要经常亲近善知识,从他受皈依法,这样他就成了你的上师,从此依教奉行,多多益善。(看附录二,A,2) 若不可能长期闭关,也应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独居修行,即使短暂的周末和假期也要利用。(见附录一,Part 1; B。 4; b。 c。) 
  若未曾参礼佛教圣地,并在当地寻着适合闭关的地点,至少也应选择孤寂的地方来闭关。 
  谈到这里,我们就进一步来说一说关房的条件。 
  关房的条件(参阅附录一,Part 1; C。 6) 
  可容易取得食物。 
  关房要能免于各种环境因素可能带来的危险。 
  陈先生举出一些例子:如盗匪、虎狮等猛兽,各种现代运输工具制造的噪音、核能电厂、军营、以及机场等。 
  关房不该设于疫区。
  能轻易找到医生,得到医疗。
  关房应该选择风水好的地方。
  关房后面有较高的山可以倚靠,像椅背一样。 
  关房正前方近关房处应地势平伏,向远方逐渐升高。 
  溪流应蜿蜒地自远方流向关房。 
  左右两侧应有小山,环抱关房。 
  关房前方应有一片宽坦的绿草地。 
  这些是一般条件,还有许多细节不能在此逐一讨论。 
  陈先生说:“我的岳丈曾跟随许多中国有名的地理风水师学风水。他花了大笔金钱,历经多年,终于成为一位堪舆师。他能清楚地了解一个地点的地理吉凶,但是(陈先生很伤心地说)他还来不及一展所长,就被共产党杀害了。” 
  当地的地神应拥载你的禅修,且愿守护你。 
  四项普通条件 
  在每个宗教里,这四项条件都被认为是习定不可或缺的背景。这四项条件是: 
  法:对佛教徒而言,对佛法要有良好的知见与教导。对任何层次的习定者而言,指的是要能明白习定的内容。 
  侣:要有善友的拥护(而不是阻挠),而且这些法侣应具有正知见;至少要能随喜你的修行大愿。 
  财:有足够维持生活所需的经济来源。最好是能有施主承担一切所需,使瑜伽士可以无忧无虑地习定。 
  地:在吉地修行。我们应该选择风水佳并且曾经特殊法会洒净过的吉地。对佛教徒而言,像菩提伽雅(Bodhgaya)(译注:佛成道处)、王舍城(Rajagriha)(译注:佛说法最多之处)及鹿野苑(Sarnath)(译注:佛初转法轮之处)都是适合修行的圣地。 这四个普通条件是道家所强调的,然而对任何实修的佛教徒也很重要。 
  对西方人的特别条件在西方国家,习禅的人会遭遇到一些特别的障碍。他们应该把这些障碍弄清楚,并心存警惕: 
  习定时需要纯净、新鲜的空气;也就是说空气不要被工业废气所污染,也不要受暖气或空气调节设备弄成温度太高或太低。 
  不要用塑胶寝具或塑胶坐垫,因为空气无法流通。 
  塑胶鞋会引起脚病,应该避免,并以皮革或布料材质者取代。
  不要穿着尼龙纤维质料的衣物,也不要拿来做窗帘,因为容易着火。 
  在需要取暖或烹煮食物的情况,使用煤炭、木炭或木材。不要用电炉或煤油炉。用后二者产生的热能只有火大的性质,不适于人体,而木材和煤炭产生的热能,是融合了地大、木大和水大三者的性质,较为均衡(这是经验之谈,这种热能不会引发阻碍修行的热病)。 
  烹饪用品和餐具不可用铝制品,其他如铁、钢、磁和陶器制品都很合适。因为铝会和食物中的酸起化学作用,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不应吃罐头食品,且食物要尽量新鲜。不要食用可能受农药污染的食物或其他有害健康的人造食品。除此之外,修行人应该对生物具有慈悲心,不可鼓励受政府支持的农夫们,为了赚钱而进行杀生的行为。 
  习定时服装要宽松,不紧绷,使肌肉能完全的放松,利于达到瑜伽坐姿。比丘的宽大僧袍当然格外适于习定时穿着,但只有正式的出家众才能穿着。在家行人可以穿袖子大,腋下宽的宽松外套,和中国式的宽裤子,很舒服。东南亚国家穿的“纱笼”─一种宽松下裙,也很适合。天冷时,有一种藏语称为博古(boku)或朱巴(chuba)的实用外套很适于禅修。它有一片很宽,边上打折的裙,以及重叠覆盖的前面。 
  西方男士应避免穿硬领的衬衫、系皮带、穿紧身夹克或长裤;女士应避免穿束腰的裙子或是紧身上衣。总之,任何不能使人感到舒适或松弛的服饰都应避免。 姿势是很重要的。前面(第二章,第四节)已经提过七支坐了。我们已经说过身体姿势对心理状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习定时,无疑地,双跏趺坐是身体方面使瑜伽成就的一大助力。有些人主张不必如此,他们建议只要在椅子上,脊椎挺直,舒适而放松地坐着就可以了。但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行者应努力练成双盘。觉得双盘很难的西方人应该改穿中国式的宽裤子,每天一点一点的练习,可以在屁股下加一个坚实的坐垫,从单盘开始练。单盘练成了,只要有耐心和努力,就可以练好双盘。 
  我到二十七岁才能双盘,所以对三十岁以下的西方人而言,应不难学。 

  G。 礼敬 
  讨论完了西方人的特殊问题之后,我要致献词。在西方世界,可欲的东西很多,恶业不断滋生(见第一章)。西方国家有如物质主义的地狱。当然,有些东方国家也差不多一样了。
  这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只有三宝和您们这些大菩萨才能救度。正如地藏菩萨以大愿和大勇,到地狱中去救度那些苦恼的众生一样,您(指笔者)在笔录这本书,以便把许多人从物质主义的大地狱中解救出来。
  另外,除一切忧冥菩萨具有降伏诸魔和遣除一切障碍的能力。他会为修行者铺设道途。
  在达到三摩地的证悟之前,在前行阶段发愿和消除障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这一章要献给这两位大菩萨。

  H、 结语 
  法性本来空寂,也本来现成,当然也找不到所谓“唯一的前行”的法。但是为了修行(这是证悟前必需做的事),我们必需做好前行。为了便于记忆,可以把它称为“三P”。(这是与上一章所提的“三C”相对应的。)“三P”指的是:前行(prepare)、修行(practice)、及进步(progress)。进步会成为下一阶段修行的前行,依此类推。在佛法中,前行并非指一次做完便告结束的某一绝对因素。三P是相互关联及衔接的。
  开始学习佛法后,初学者学了很多,但切不可以认为在日后稍有进步时,就可以把先前学的东西置诸脑后。先前所闻思的一切,会成为进一步实修和进程的因,这点在上面已说明了。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道理。乐谱上有多(Do),雷(Re),咪(Mi)等音阶。任何一个音符都可以叫做Do来开始。所以,这一阶的”Re”,可以是下一音阶的”Do”。援引此例,我们可以轻易地了解前行是没有界限的。因此我们应该谨记下列三项教授:
  (一) 要希求得更高的果位,所需做的前行就愈多。
  (二) 完成的前行愈多,成就才会愈高。
  (三) 前行愈扎实,成就愈早达。
  法身遍及一切众生及一切处,但我们要随时醒觉此点,并除去障碍以完成准备。我们应当随时做好准备。 
  春往夏去,季节的流逝都在提醒我们:“准备好了吗?”秋天降临,枯黄的树叶被微风吹得四处飘零,它们也同样地问着:“你准备好了没有呢?” 
  陈先生以颤抖的声音说:“您们有没有听过邻居为了小孩或老人的过世而哀号?他们的哭声像是不断在我们耳里重复着:‘你准备好了吗?你准备好了吗?’当黑发转白,也是同样在问:‘你准备好了吗?’我们周遭的一切都一直在如此催询我们;但几个人会去理会它?虽然人皆有死,但人们总是只为生活准备好了,而不肯为死亡做好准备。” 
  “我来为你们念首中国诗”瑜伽士闭上双眼,以大慈悲心唱出了这首诗:
    悯众 
  天胡留我在人间?
  悯众徒然泪欲潸;
  我隔灵山犹恨远,
  况还隔我数重山! 
  陈先生把它译成英文,我们表达了深切的感谢。“因此之故,我愿每位西方人都能准备好要习定。”陈先生以此话结束了今日的开示。

 
第五章 
作者:陈健民口述 


敬礼 观世音和普贤菩萨摩诃萨
第五章 佛教不同哲理有何相关性以及它们如何以习定为中心 
  我们又如往常一样,步行到了陈先生的关房。陈先生以他一向愉悦的态度招呼我们,我们就坐下开始做初步的讨论。因为上一章的篇幅较长,产生的问题也较多,所以笔者多花了一些时间。在前一天晚上来请教陈先生一些问题时,我还答应要带一些泰国邮票给一个集邮的中国男孩,可是却把这件事给忘记了。这个少年对日本邮票特别感兴趣,因为日本邮票很多都设计得很精美,还有些佛、菩萨的像呢。(陈先生已为他收集了一些此国的邮票,少年朋友应该不会失望才是。) 
  尊者也同意这些邮票很精美,但他说西藏人认为在佛、菩萨的圣像上盖邮戳是很不恰当的。西藏的佛弟子绝不损毁上师的圣像。依佛教的思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