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西方哲学初步 >

第40部分

西方哲学初步-第40部分

小说: 西方哲学初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处。

    通过悬搁,穿在事实身上的观念之衣被加以“剥脱”与“拆卸”

    ,最终值得我们面向事实本身,“面向事实本身”便成了现象学方法论的第一原则。事实本身即是在明证性、在绝对的所予中给出的东西。

    因此现象学不构造任何的理论体系,不进行任何的抽象思辨,它只是忠实于他所见到的一切现象,并将现象依其自身呈现的样子而如实描述出来。

    我见到一个酒杯,这个杯子究竟真地存在与否,它有多重,它的体积有多大,它的化学构成如何这一类的常识与科学的习惯统统被存而不论了,我只留心它如何呈现于我的意识之中的。我从不同角度看它,看到的东西并不尽一样,我还可以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刚才看到的酒杯的样子,在这关于杯子的种种意识活动中,杯子作为对象突现出来。实际上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想总要想点什么,看点要看点什么,爱总要爱点什么,恨总要恨点什么……意识活动总要牵涉到一个意识对象,意识的这种属性即是“意向性”。意向性

 310

    603西方哲学初步

    (intentionality)源于“intentio”

    ,原与箭术有关,指箭指向靶子的行动,后来成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一个术语。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首先将它带进了现代哲学中。他提出意向性概念以区别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物理现象比如一块岩石即是一块岩石,不多也不少,它即是它自身;而心理现象比如“我感觉”

    、“我想象”

    、“我爱”

    、“我怕”等等它总要牵涉到不是它自身的一个某物,这个某物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我怕鬼”

    ,尽管鬼不存在。

    胡塞尔借助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概念来指意识行为的特征。他认为在意向行为中尚存在一种非意向的感觉与料。比如说我看到面前这个乳白色的酒杯,在这一意向行为中“乳白色”只是一“实在的感觉与料”

    ,我实际看到的是这感觉与料之外的酒杯本身。这个使实在的非意向的质料产生作用的因素就叫“意向作用”

    ,由意向活动所产生的对象就叫“意向对象”

    ,非意向的质料与意向作用是意识体验的实在部分,意向对象则是意识体验的理念部分,它并不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对象,果园中的苹果树可以烧掉,但被知觉的苹果树却不能烧掉。这样整个意向行为的存在地位也就一清二楚了:质料与意向作用是实在的(real)

    ,它们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具体的意识行为之中;意向对象则理念的(ideal)

    ,它是意向地(intentionaly)存在于意识行为之中;外界的对象则是实际的(actual)

    ,它实际地存在于自然态度下的自然界中,它与意向行为无关,已被现象学悬搁所搁置。

    通过现象学悬搁所披露出来的即是此意向性的领域,是纯粹的意识之流。

    由于我们已把常识与科学系统搁置一边,这使我们第一次得以将意识现象作为意识来描述。我们再也不

 311

    西方哲学初步703

    必关注意识的生理基础,更不会将意识归结为自然的物事,悬搁使一切实体化的思维、使一切将意识自然化的冲动均被抑制住了。现象学家便可在原初的意识现象领域,依意向对象极与主体极两方向对意向性加以描述与分析。

    意向对象并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东西,后者是自然态度设定的东西,现象学对之并不感兴趣;意向对象也不是心理活动中实在的东西,酒杯的颜色对我目光的吸引,酒杯中散发出的酒香对我嗅觉的刺激,这些都是心理活动的实在的东西,然而当我说“这是一个酒杯时”

    ,我并不是在报道我的目光与嗅觉的实际状态,就像我说1+1=2时也并不是在报道我本人的内在心理的计数活动,意向对象是超越具体的内在心理活动之流的。

    意向对象不受具体的、个别意识行为的制约,相反一切具体的个别意识行为都受到其相应的对象类型的规导。我见到一个酒杯,酒杯作为对象类型便规导着我进一步的意识行为的展开,我尽管只看到的一面,但我预期它的背面如何如何,它的底部如何如何,这个“如何如何”安全是由酒杯之对象类型预先规定好了的。对象类型作为本质的规定性是由当下直观直接把握到的。我并不是先看到一堆纯粹知觉,然后将这堆知觉与以往关于杯子的知觉加以比较,发现它们有某种相同性,然后才说“我见到了一个酒杯”。不,本质是直观到的,本质直观当然要借助个别事例,但却并不局限在上面。在本质直观中想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杯子,它没有杯把,当然它仍然是一个杯子,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个杯子它的口部相当宽而它的底部又出奇地窄,

 312

    803西方哲学初步

    在我关于杯子的自由想象的变更中,杯子的具体部分可以不断变换,杯子仍不失为一个杯子。但这其中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一旦越过这个界限,杯子就不再是杯子了。正是在这种自由想象的变更中,这个界限得以显示出来,这个界限即是杯子的本质。

    事物如果缺乏这本质它就不是该事物了。

    因此现象学描述并不关心具体的经验事实,现象学尽管也描述具体的意向行为,但这种描述完全是作为本质描述的一个“范例”而已。由经验事实向本质领域的转移就叫“本质还原”。

    还是让我们回到酒杯上来。当我们见到一酒杯时,我们实际知觉到的只是它的一个侧面。

    即使我看到了整个杯子,这一看见也是透视的,比如说杯子的内壁靠底的部分就没有实际看到。为了看到整个杯子,就得绕它一圈,或者干脆把它放在手里把玩一番,我的透视方向不断变化,杯子的其他侧面便不断呈现于我意识之中。因此作为意向对象之杯子要比在任何具体的给予方式的显现之物有更多的东西,然而“这个更多的东西”

    并不是随意的想象,它受一定的规则支配,它有一个预先描划出来的可能性,这就是“界域”。我见到一个待者向我走来,我实际所见的只是他的正面,他的背面我并没实际见到。但在“界域”中他的背面与其正面被我的意向行为共同指向了,我预期到他有一个如此这般的背面、它不会是树的背面,也不会是酒杯的背面。当然我的预期意向也有落空的时候,本来我见到待者向我走来,但他一转身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背后竟是一堆机械的物事,他的动作也不像人那样自然,原来它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器人。

    这

 313

    西方哲学初步903

    时我原先意识中人的意向便落空了,一个新的意向即机器人的意向便产生了,进一步的意识行为将充实这一新的意向。

    由此可见,由于空间性的品格,物的给出总是在轮廓(adum-bration)

    中进行的,它总是单方向给出的。

    在一个侧面的实际给出外,还有一个尚未完全确定的共同给予的“界域”

    ,这就使新的知觉成为可能。物的给出是“不充分的”

    (adeguate)

    ,总有可能被进一步的经验变更或取消其已被设定的存在。

    物只是一假定的存在(presumptive)

    ,物的给出必以意识行为的和谐统一为前提。

    既然物的给出总是暂时的、不充分的,我们总可以设想未来的经验会取消以前的经验,我们甚至可以设想所有呈现“物”的各种意识行为完全相互冲突无法和谐相处,经验“爆炸”了,这时物也就根本无法呈现了。世界无比的设想总是可能的,但意识不存在的设想却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物的存在是相对的、依他的,意识的存在是绝对的、自律的,世界的呈现完全依赖于意识,世界是由意识构成的。

    这是一个容易让人误解的命题。说世界是由意识构成的并不像是说酒杯是由玻璃构成的,自然态度下所讲的构成均是因果性的。实体性的,桌子是由木头构成的,是说木工通过对木头加工制成了一张桌子。现象学悬搁已将此自然态度彻底抑制住了,因此,我们千万不要从自然态度来揣摸胡塞尔的思想。

    “构成”完全是在现象学意义上的,说物是由意识构成的无非是说物是在意识中得以显现、出场的。显现也并不是说先有现成的物这个东西在幕后,又有现成的意识舞台,物之显现即是从幕后走向舞台。物之为物恰恰是在显现于意

 314

    013西方哲学初步

    识的过程中呈现为物的。在物呈现为物的过程中,意向行为已发生种种赋予意义的作用了。因此说物呈现于意识中,并不是像说钢笔在文具盒中一样,物是构成于意识之中的。谈论意识之外的物自体如同谈论圆的方是一样荒谬的。同样,“意识”

    也必须在现象学的意义上得到理解,意识完全被剥脱了世间性的品格,它不再与任何世间的生理与心灵的实在发生关系,它完全是纯粹的绝对的先验意识。为了获得此纯粹绝对的先验意识就必须实施“现象学的先验还原”。

    “还原”

    (reduc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re-ducere”意为“返回到源头”。现象学还原就是从现成的知识系统与日常习惯返回到源始的现象。还原实际上是“解构”与“剥脱”

    ,它将一切意识构成的对象加以层层拆卸,透过意向行为造成的“意义积淀”

    ,而直逼意义的源头——先验自我及其前谓词的遭遇。

    那么,什么是先验自我呢?先验自我是所有意向行为的辐射源,它是意向行为的主体极。它不是机体的我,也不是经验自我,甚至也不是心理自我,先验自我完全与世间性的机体、经验、心理毫不相干,后者完全是在世界之中的物事,是实体化的东西。先验自我不是世界中的对象,不是世界中的一部分,毋宁说世界是它的对象,先验自我是世界的主体。

    在还原之先是物转我,在还原之后,是我转物。先验自我生存于不断变化的纯粹意识之流中,它并不是一个空虚的同一极。每一自我的意向行为都在先验自我中留下“痕迹”

    ,我可以如此这般做出决定,但这一决定一旦作出,我就是做出这种做定的自我,我即是这些行为积淀的载体,这些积淀的习

 315

    西方哲学初步113

    性构成了我行为的巨大界域。

    因此先验自我的纯粹意识生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有一个内在的时间结构,先验自我的本质即是“时间性”。

    “时间性”

    (Tem-porality)不是常识说的时间(time)。常识的时间是一维的,现象学的时间性是三维的,每一现在的意识都拥有一过去与未来的界域意识。比如说我听一首音乐,如果没有三维的时间意识,我们只能听到一个个孤立的声响,我们之所以能听一首有着完美旋律的音乐完全应归功于时间性:在我听到当下声响同时,已过去的声音作为记存(retenBtion)缠绕在我当下意识的周围,这个记存是原发的,它与次发的主动的回忆(recolection)不同;同时,我当下的意识也向未来开放着,未来的预存(protention)也缠绕在我当下意识的周围,这个预存也不同于主动的预期(expectation)。实际物的呈现也有赖于先验自我的时间性,如果没有时间性,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不连续的感觉印象,正是由于时间性,尽管每一个当下我实际所见到的只是酒杯的一个侧面,但这个当下的实际所见却拥有一过去记存与未来预存的界域,这使得我们说:我看到了一个酒杯。先验自我发出的每一个意向行为都不是孤立的,都在时间性与别的意向行为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综合意识之流。于是先验自我在其意向生活流动不居的多样性中与被意谓的对象一道构成了“单子自我”。

    单子自我囊括了我的整个意向生活,先验主体性是普遍的又是绝对具体的,是“可能意义的宇宙”

    ,所有的意向行为以及意向行为的对象都最终是由先验自我构成的。这样每一可设想的意义,每一可设想的存在都最终落入了先验主体领域内。

    任

 316

    213西方哲学初步

    何将真实存在的整体设想为外在于可意识、可能知识、可能明证整体之外的尝试都是荒谬的。

    先验自我成了最后的根基,成了可以设想的最高的合理性,任何再向先验自我背后还原的努力都是徒劳与荒谬的。现象学达到了最终的彻底性,达到了最后的源头,现象学成了一门“自我学”

    ,成了“第一哲学”

    ,成了“先验唯心主义”。

    人们要问:现象学还原将一切还原至“自我本具的领域”

    ,他人何在?

    世界之客观性何在?

    这岂不是一种唯我论吗?

    我们应先明了在自然态度他人存在,世界是客观的、公共的,这是不成问题,胡塞尔对此也并不感兴趣。问题是如何在先验意识中呈现出另一个先验意识,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

    他人的给出与物的给出不同,物总是以单面的直呈与其他侧面的附呈(apresented)给出的,通过我身体的运动这一附呈的侧面便会转化为原初的直呈;他人无疑也是以其身体直呈于我的,他的意识生活则附呈的于我的,然而这附呈的东西永远无法转化成我原初的直呈,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他与我就无别了,他就不是他了。这倒真正成了唯我论了。他人给出是如此之特殊,一方面他必须在我的意识中得到构成,另一方面,他又必须被构成为有着先验意识的他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