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大学问加小窃门 >

第34部分

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大学问加小窃门-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地华商在中华总会的领导下,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虽然林绍良不是最有钱的那一个,但却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乱世出英雄,少时熟读史书的林绍良预感到自己大显身手、独闯天下的时机到了。他确信,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必将属于印尼人民,而自己的事业或许能在这场战争中找到一个契机、一个新的生长点。 
就在这时,有一位高级领导人为摆脱荷情报人员的追捕,潜入古突土镇隐蔽,中华总会对林绍良很是信任,就把这项重要的掩护任务交给了他。而这位名叫哈山·丁的领导人在林家藏匿了1年多,与林绍良结成了莫逆之交。事后他才知道,哈山·丁是印尼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正是通过哈山·丁的关系,林绍良结识了很多部队上的人,当然也包括印尼的首任总统苏加诺,而当时苏加诺只是一个师的上校团长。 
在当时,由于殖民军的封锁,共和国军队的军火、药品奇缺,林绍良看到这种情况,很是忧虑,如果持续下去,肯定无法抵挡住荷兰殖民者的侵略,于是他决定做起这方面的生意,为军队提供必要的军用物资。而在当时,这样做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要不怕风险,胆大心细。 
林绍良先和共和国军方谈了自己的想法,受到了热烈支持,双方一拍即合,认真而又慎重地研究了运输路线。不久,林绍良冒着生命的危险,用帆船载着从新加坡购买的武器及军需物品,凭着对地形和海路的熟悉,左右回旋,巧妙地越过荷军封锁线,把一批军火安全地运到了中爪哇印尼军中。就这样,林绍良押运军火,一次又一次地穿越荷军的封锁线,如入无人之境。每次运抵前线,印尼官兵都向他欢呼致意。不仅他从军火生意中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同时又与苏加诺等印尼军官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这为他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贩运军火、药品的同时,林绍良敏锐地发现了另一宗可获大利的买卖——丁香生意。当时,中爪哇生产的丁香烟远近闻名,销路很畅,由此导致生产香烟原料的丁香需求大大增加,每年需要量高达2万多吨,远远供不应求。丁香生意利润确实诱人,但风险也很大。当时丁香盛产于印尼东部的马鲁吉群岛,要把丁香运抵中爪哇,必须穿越荷兰军队的重重封锁线,弄不好就人财两空。在这时,林绍良和军队的友谊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军方的保驾护航下,丁香生意顺利地做成了!林绍良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富豪! 
 
 

 
第116节:印尼巨鳄(3) 
康丽
林氏企业王国 
印荷之战,终以共和国军队获得胜利而告终。随着印尼的独立,百废待兴,有许多市场空缺等待去填补,1952年,林绍良决定把自己的贸易公司迁到首都雅加达,开创战后的新天地! 
在仔细分析了国家的经济形势之后,林绍良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需要着眼,从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入手,打开局面,然后再看准机会进入其他领域。 
衣食住行,衣是首要位置,林绍良便从投资纺织业入手。1952年,林绍良先后在尼默和布拉巴亚建立两座独资纺织厂。后又与人合资在古突士和万隆创建了“慕利亚纺织厂”和“达鲁玛纺织厂”。这样,就形成了有一定实力的纺织集团。 
然后,林绍良利用当地丰富的橡胶资源,开办轮胎厂,以适应当时印尼汽车工业的需要。 
接着,他又投资了一些非常不起眼,但又存在极大发展空间的行当,例如当时市场上十分短缺而所需资本又甚少的铁钉、自行车的一些零部件等等。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林绍良的商人三把火一样恰如其分,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营活动中,林绍良还在不断思考,事业越大,他越体会到,无论是经商还是办厂,都必须得到金融界的支持;要想实现自己的宏愿,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金融机构。 
1957年,他在泰国的金融巨头陈弼臣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有了银行做后盾,林绍良在生意场上如虎添翼,自如地应付企业资金的周转。至此,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初显雏形。 
1967年之后,林绍良迎来了事业上又一个高速发展期。这一年苏哈托出任印度尼西亚总统,次年政府颁布了国内投资法令,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国内外企业家提供了发展机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林绍良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利用他与苏哈托总统以及其他军政官员的良好关系,在事业上大展拳脚。 
1968年,林绍良经营的“美卡有限公司”和“宇宙之塔公司”,获得了政府给的丁香进口专利权。早年,他靠丁香起家,现在丁香又为他赚取更加丰厚的资产。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丁香大王”。 
接着,林绍良又向面粉进军。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政府每年要用大量外汇进口面粉,给国家造成很大负担。1969年,林绍良向政府建议在国内建立面粉加工厂。他的请求很快得到政府批准,并给了他拥有全国面粉生产2/3的专利权。林绍良自筹了资金,还在国家银行得到一大笔贷款。在雅加达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化面粉加工厂。到80年代中期,林绍良的面粉加工厂已能满足国内面粉需要量的80%,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公司。 
从1975年起,林绍良开始投资水泥生产业,目前所有该类企业合称“印度尼西亚洋灰水泥公司”,是印尼最大的水泥企业集团。现在印尼已成为东盟国家中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和出口国。林绍良的水泥产量占整个印尼总产量的60%以上。 
80年代初,林绍良又开始进军重工业。1983年初,林绍良联合另一华人企业家,投资8亿美元建立了芝勒贡大型轧钢厂,成为东南亚第一家年产钢材85万吨的轧钢厂,结束了印尼主要依赖进口钢板的局面。 
此刻,他早年建立的中央亚细亚银行已经成为印尼最大的私营银行。除了在香港、澳大利亚等城市设立分行以外,中央亚细亚银行还与国际一些著名的大银行组成多国金融公司,经营中长期贷款业务。有了雄厚的资本和良好的信誉,1977年它被印尼政府批准为印尼10家外汇银行之一。目前,中央亚细亚银行同世界上20多家大银行有通汇协定,成为世界第六大银行。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央亚细亚银行已打入了美国金融界,1982年它控制了旧金山爱尔兰银行股份中80%的股权,林绍良从而被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月刊称为“世界银行巨头”。 
到今天,林绍良的事业正向多元化发展,经营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拥有纺织、水泥、化工、电子、林业、渔业、航运、保险、金融、房地产、黄金宝石、酒楼饭店、医疗器材、电讯设备、钢铁等行业。林氏集团的活动中心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下属60多家公司企业,分布在印尼、新加坡、香港、利比里亚、荷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跨亚、非、欧、美四大洲的国际财团,由此他又多了一个称呼——“亚洲的洛克菲勒”。 
50年的时间,林绍良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其速度是惊人的,当然不可否认,他与军方的关系为事业提供了不少的帮助,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林绍良善于抓住机会,有胆有识,有慧眼,而他战后的发展更是与印尼的经济发展不可分割,林绍良的集团四面出击,多种经营可以说为印尼填补了多项空白,一方面,我们可以说他赚得了巨额利润,但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扎根印尼,立足于国计民生,努力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为政府排忧解难,这是林绍良经营思想中的核心部分,也为他赚取大量利润取得强有利的保证,一家菲律宾报纸说:“林绍良的企业起到了‘应民族经济之所需,补民族经济之缺’”的作用,这样,既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又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随着印尼的振兴,林氏集团无疑会大发展。 
林绍良自己也经常说:“创基立业,一半靠运气,一半靠自己努力”,“勤俭奋发是华 人的美德,方向、意志和策略是第一要素,不怕失败、奋斗不懈、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和深思熟虑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正是有了这种信念,林绍良才从底层的小贩奋斗成为一位华人为之无比敬仰的企业家。 
成功秘诀 
一半机遇,加上一半奋斗。 
总能与人交上朋友,包括政府首脑。 
 
 

 
第117节:聚财之神(1) 
康丽
聚财之神——蔡万霖 
财富档案 
从1989年到2002年,蔡万霖一直被《财富》杂志评为台湾首富,台湾国泰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霖园关系企业集团核心人物,有“聚财之神”的美名。其个人财富超 过60亿美元,而其整个家族的资产总值则高达3000亿美元。 
企业类型 
银行业。 
成长记录 
说到台湾的超级富豪家族,总不出辜振甫的辜氏家族、王永庆的王氏家族和蔡万霖的蔡氏家族。它们控制了整个台湾的经济命脉、甚至于政治大权。而在这些家族中,蔡氏家族是目前台湾最大的金融资本家族,代表人物蔡万霖更是当今台湾第一超级富豪,蔡氏家族的崛起是一个传奇,从它的身上,可以看到台湾经济发展的脉络。可以说,蔡氏财团是台湾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 
兄弟共创业 
蔡氏集团的兴起是从二哥蔡万春开始的。蔡氏家族的父辈均是农民,父亲蔡福安,母亲蔡甘尽,生有五男三女。五位儿子依次为蔡万生、蔡万春、蔡万霖、蔡万才与蔡万得;三个女儿分别是蔡玉串、蔡玉兰与蔡玉梅。除长子英年早逝外,其余四子都曾驰骋商场,有着不凡的业绩。而真正将蔡家带出穷困,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的,首推二子蔡万春。 
1916年12月20日,蔡万春诞生于台湾苗栗县竹南镇狮山庄。家境尽管不佳,父母还是省吃俭用,将蔡万春送进竹南公学,虽然蔡万春的成绩很好,但是没多久,因为家里没钱,还是辍学了。然后全家人搬到台北市,这时蔡万霖才8岁。 
如果说蔡万霖是家族事业的发扬光大者,那么哥哥蔡万春就是最好的开创者,也是他最好的启蒙老师。最初他们以贩卖大米、杂货起家。因为看到山里农民的粮食丰收却没有销售渠道,蔡氏兄弟看准这一行情,进山收购大米,转手卖到城里,从而赚取差价。以此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历程。 
有了家底,雄心勃勃的蔡万春,开始经营酱油醋之类的食品杂货。1938年,23岁的蔡万春正式设立了大万商行,此后,由于日本投降,蔡万春又在旅店业、矿业、橡胶业等方面各个进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957年,42岁的蔡万春在多位商界名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出任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简称“十信”)理事会主席,这成为他发家致富的又一个新起点。当时台湾有73家信用合作社,十信业务排名第61位。在蔡万春的领导下,三年后,十信一跃而成为全省第二名,不久又登上第一位的宝座。 
之所以这样成功,是因为蔡万春的一次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举措。1960年2月,蔡万春宣布“只存一元就可当十信的客户”,开创了一元开户的“幸福存款”储蓄运动,这个措施甚至获得了首脑蒋介石的赞赏,蒋介石为此亲自到十信开户,鼓励民众节俭储蓄,一时间“十信”名声大震,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存款金额高达170亿新台币,一跃成为台湾最大的信用合作社,创造了当年的奇迹!蔡氏家族由此在政商两界都十分走红。 
1960年,台湾当局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决定向民间开放保险公司的设立,使得蔡万春开始在金融保险行业大展拳脚。1961年3月16日,已是议员的蔡万春与商人林顶立合资共同成立了国泰产物保险公司,林担任董事长,蔡万春担任副董事长与总经理,谁也没想到“国泰”日后成为蔡家事业的代名词,造就了蔡家发达的先机。 
蔡家能达到如此辉煌的业绩,当然与蔡氏兄弟的密切配合与能干分不开。蔡万春是典型的创业者,生性聪明,小事不大管,也不计较,做事业非常有眼光。蔡万霖是谋士型的人物,不爱在外露面,而是在背后出主意。所以在创业之初,凡是出面与人打交道、接洽、谈判等事宜,都由口才极佳的蔡万春出面。蔡万霖则在家管账。“人家欠我们多少钱,我们欠人家多少钱,蔡万霖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人们如此评价蔡万霖。正是在几个兄弟的互相帮忙之下,蔡氏集团才有了这么大的成绩! 
 
 

 
第118节:聚财之神(2) 
康丽
春天过后是甘霖 
到了70年代初,以“国泰”为名的蔡氏家族企业已逐渐成为集团企业。1973年底,以蔡氏家族为核心的国泰集团的主要关系企业已有9家,资产总额达108亿元,原先由林顶立担任董事长的第一家“国泰”也早已在蔡氏集团的控制之下了。 
1979年,二哥蔡万春因中风患病,难以再继续掌舵,决定将权力下放,在家族内以交换股权方式分家分业,于是国泰集团“六分天下”;蔡万霖分得国泰人寿、国泰建设、三井工程等企业,号称霖园集团,其他国泰产业则由弟兄子侄们均分。 
正在“六分天下”之后的蔡氏集团发展之际,一场风暴无情地打击了国泰金融王国。 
分家之后,蔡万春的长子蔡辰洲负责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的业务。蔡辰洲刚开始接手时,集团发展很快,吞并了不少亏损企业,为了维持经营,他开始以高利率吸引民间资金。迅速聚敛了不少民间游资,因为“蔡氏十信”的名气,加上蔡辰洲的“立委”身份,没有人不相信这种投资的可靠性。 
通过这种方式,蔡辰洲虽然取得了不少社会资金,但利息压力也很沉重,久而久之,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只好利用职权将“十信”资金挪用到他的关系企业。这引起内部职工的强烈不满,没过多久,中央银行就对“十信”实施项目调查。存款客户闻风后,纷纷涌向“十信”,要求取回自己的钱。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金融风暴”就此揭开序幕。 
这次风暴带来的打击是无比沉重的,最后蔡辰洲死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