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个80生人几年来的思考 >

第82部分

个80生人几年来的思考-第82部分

小说: 个80生人几年来的思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资产已达21。69亿,占总资产的76。4%,公司经营收入和其他资金来源大部分都转化成了固定资产投入。 
  
    蓝田强大的现金流也是被质疑问题之一,2000年销售收入18。4亿元,而应收账款仅857。2万元。2001年中期销售收入8。2亿元,应收账款3159万元。 
  
    蓝田股份辩解称,固定资产投资过大的问题是蓝田作为农业企业的真实情况,时任蓝田股份董事长的保田同时指出:“蓝田的配股申请3年来都迟迟得不到批准,但相关工程却已经立项开工,造成固定资产投入进一步增大;第二,国家对蓝田的基础设施没有一分钱的投入,输电、道路、通讯、供水全由蓝田自建。”对于现金流,蓝田则称:“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因此‘钱货两清’成为惯例,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低。”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表示了信任和支持。 
  
    但证券市场、媒体对它的质疑却没有停止,蓝田的各种解释也没有让证监会信服。 
  
    迷局破解与旋涡 
  
    当时《粤港信息日报》的记者苏征兵更是将这种质疑带到了蓝田所在地湖北洪湖,调查令他备感震惊,“蓝田股份水产基地异常冷清”,这使他更加相信蓝田在造假。 
  
    苏征兵的调查也佐证着刘姝威的判断。刘姝威《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报告就引用了苏征兵的调查报道。 
  
    这导致了蓝田神话的破灭,也令刘姝威、苏征兵陷入面临诉讼甚至恐吓的危机之中。 
  
    该报告刊发24天后,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来了两个陌生人——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副总裁陈行亮。 
  
    瞿兆玉拿着本应是机密级的《金融内参》第16期复印件怒气冲冲地对刘姝威说,你的这篇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让全国所有的银行都已经停发对蓝田的贷款了。 
  
    瞿兆玉甚至还说:“中国证监会调查蓝田,银行都没有停发贷款,但是一位领导在你的文章上签字了,所有的银行都停发贷款了,我的资金链断了,我们都快死了!” 
  
    刘姝威似乎并不理解瞿兆玉的“激动”,她回应道:“银行停发你贷款不会影响你的业务呀,蓝田的资金量不是很充足吗?我看到蓝田的财务报表,至少在2000年,光是水产品的现金收入就有12。7亿元,这就相当于每天有380多万元的现金收入,你们怎么会缺钱呢?” 
  
    争吵之后,瞿兆玉、陈行亮拂袖而去。 
  
    2001年11月26日,刘姝威把她对蓝田股份的分析过程又写成了一篇更详细的文字报告,递交给了有关方面。在报告内,刘姝威特别强调:“在我写给《金融内参》的600字文章中,其中100字的现场描述引自《粤港信息报》记者苏征兵的一篇文章,其他的是我研究的结论。” 
  
    然而,到了12月1日,刘姝威在互联网上看到了湖北 《农村新报》登载的一则报道,说蓝田已起诉苏征兵,是因为他发表了刘姝威引用了100字的那篇文章,而且向苏征兵索赔20万元。 
  
    这再次让刘姝威震惊与不安。 
  
    接着,2001年12月13日,刘姝威接到了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的传票,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诉刘姝威名誉侵权。传票由洪湖市人民法院民事庭庭长送达。 
  
    法院的传票彻底打破了刘姝威平静的研究生涯。 
  
    从2002年1月10号开始,刘姝威陆续收到了来历不明的四封恐吓信,信称 “1月23日是你的死期”。 
  
    这把刘姝威推上了风口浪尖,她不得不面对并与之抗争。 
  
    12月17日上午8时,刘姝威给瞿兆玉发去了一份传真。刘姝威说:“如果你不撤销对我和苏征兵的诉讼的话,我将向全世界公开我的分析过程。” 
  
    当天下午5时半的时候,瞿兆玉很高兴地亲自给刘姝威家来了个电话,告诉她《金融内参》第19期发表了声明。后来刘姝威才知道,12月12日,《金融内参》第19期发表了声明:本刊第16期刊载的 《应立即停发蓝田股份贷款》一文,纯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 
  
    此时的刘姝威备感孤立。 
  
    12月28日,刘姝威向洪湖市法院发去了一份管辖异议书,提出:“根据《保密法》,洪湖市的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接触 《金融内参》,所以关于《金融内参》刊登我这篇文章的民事诉讼是不归洪湖市法院管辖的。” 
  
    接二连三的消息,让刘姝威产生了不祥之感,她作好了应付各种情况的打算。 
  
    神话破灭 
  
    随着媒体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事态的发展超出了刘姝威与蓝田股份的控制范围。 
  
    2002年1月12日,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瞿兆玉的继任者、董事长保田等10名公司管理人员被拘传。而此前改任中国蓝田总公司总裁的瞿兆玉也接受了有关部门的调查。 
  
    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生态农业(前为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当天下午全线跌停。 
  
    3月18日,生态农业股再度停牌一天,股票简称由生态农业变为ST生态。 
  
    1月22日,刘姝威收到洪湖市法院通知书,被告知其提出的管辖异议法院尚没有裁定,所以1月23日的庭审中止。随着蓝田案的继续深入,刘姝威的诉讼也被撤消。 
  
    2003年5月2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向ST生态发出了终止上市的通知,ST生态跌跌撞撞的复市之路到此走到了尽头。 
  
    2003年12月31日,保田、瞿兆玉、黎洪福等蓝田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因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虚假注册资金等罪名,被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半至三年。 
  
    2005年9月,农业部财务司原司长孙鹤龄也因蓝田案违纪被开除党籍。 
  
    据悉,时年66岁的孙鹤龄已卸任5年,但1996年蓝田股份上市时,孙鹤龄担任农业部总经济师兼财务司司长。孙鹤龄利用职务便利,在帮助蓝田上市后的1996年至1999年间,以其女儿的名义购得大量蓝田股份内部职工股获取巨额非法利益。 
  
    来自专业财经媒体的报道称,蓝田股份涉嫌业绩造假金额高达10亿元,相关各方借此从股市大肆 “圈钱”。而生态农业、蓝田经济开发公司(蓝田股份原第一大股东)以及蓝田总公司(蓝田经济开发公司的母公司)所欠银行贷款的总数曾一度高达30亿元。 
  
    2005年12月30日,83位股民起诉蓝田股份,一审胜诉,法院判令“蓝田股份”等被告赔偿540余万元。这拉开了ST生态其他股民的漫长诉讼,并持续至今。 
  
    公司治理之乱 
  
    事实上,中国股市的造假者并非蓝田一家。 
  
    从银广厦、中科创到蓝田,中国股市的公司治理一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以蓝田来说,其实监管层完全可以更早地制止其乱局。 
  
    1999年10月15日证监会宣布,已查实蓝田股份伪造股票发行申报材料。蓝田被查出上市时涉及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伪造银行账户,以及压缩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等一系列违法行为。 
  
    当时,蓝田股份的造假行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批评。 
  
    1999年11月3日,《中国经济时报》刊登的《蓝田造假怎么罚》一文曾指出,“蓝田股份造假的数额之大,已属严重的经济犯罪,假若对这种‘包装’行为打击不力的话,必然还会出现后继者”。 
  
    根据《刑法》第161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以罚金。《刑法》第177条也明示,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然而,蓝田只是被警告并罚款100万元,直接责任人瞿兆玉也只是被处以警告并罚款10万元。 
  
    造假被放纵,蓝田的业绩神话也得以继续。 
  
    蓝田事件爆发之后,证监会将2002年定为“公司治理年”。 
  
   
  



作者:ljbwin2000 日期:2007…11…08 11:50
  2001年的银广夏sina 2007年10月28日 11:30 经济观察报
    郭宏超
  
    下午三点,银广夏以一个小十字星的走势慵懒地结束了当天的交易。自从7月份大盘急跌以来,银广夏股价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它依然以超级蓝筹股的姿态睥睨着整个市场。
  
    这一天是2001年的8月2日,似乎是平常的夏日。
  
    这个时候市场上所有的人都不会想到,银广夏将被卷入到一个惊天大漩涡中。当天晚上,即将出版的《财经》杂志率先在互联网上刊登出记者凌华薇和王烁采写的《银广夏陷阱》的一文摘要,认为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银广夏)股价过去两年暴涨的背后,“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银广夏的黄金面具应声脱落,并由此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长达数年的整肃风暴。
  
    惊梦
  
    2001年8月3日一大早,朝阳门外泛利大厦10层的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办公大厅里,所有的人都已经知道即将出版的《财经》杂志的那篇文章,大家的脸上满是惊讶,同在一间办公室,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财经》对银广夏“下手”,而且调查已经持续了一年有余。
  
    8月2日晚上,银广夏的高管人员得知了这个消息,立即向深交所连夜申请紧急停牌,并于8月3日召开董事局临时会议。
  
    此时《财经》发稿之后,已经第一时间通知了中国证监会。随后,又把有关材料转交给了证监会。8月3日;中国证监会对银广夏正式立案稽查,并于8月5日派稽查组抵达银川。时任证监会稽查局局长的肖远才依然记得8月3日:“那是个星期五,看到 《财经》揭露银广夏造假的新闻后,我立即召集负责调查上市公司案件的一个副局长和一个处长商议,决定紧急抽调人员组织一个十人调查小组,周六去天津,周日进入天津广夏公司现场。”
  
    证监会这一次展现出了极高的效率,结果,这些调查人员用9天时间基本查清了天津广夏的问题。
  
    8月3日晚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银广夏董事局和监事会成员都赶到了银川,夜里11点,12位董事及4位监事(含委托代表;各缺席1人)召开了董事局和监事会临时会议,商议对策。
  
    随后银广夏自己的核查小组8月4日进驻天津广夏公司,8月8日,银广夏公告承认,“天津公司的确存在产品产量、出口数量、结汇金额及财务数据不实;问题严重;涉及面广,需要彻查”。
  
    银广夏股票于8月9日起停牌30天。
  
    9月10日银广夏复牌,到10月8日的15个交易日里连续跌停,股价从30。79元一路狂泻到6。35元,跌幅达78。7%,市值蒸发67。96亿元,期间换手率高达71。33%。这只2000年全年涨幅高居深沪两市第二的股票;一个月的时间就天上人间了。
  
    造假
  
    随着事情的逐渐清晰,银广夏的业绩造假惊天大案浮出水面。
  
    2001年9月1日,实在不能再拖延的银广夏中报出台,中期业绩大幅下降,亏损近2000万元,每股收益为…0。039元。银广夏2001年中报还显示,总资产22亿元,负债已超过16亿元,这些负债包括银行贷款15。2亿元,还有银广夏于1999年发行的为期3年的企业债券8000万元。
  
    半年之后的2002年4月23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对银广夏的调查结果:银广夏自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构销售收入104962。6万元,少计费用4945。34万元,导致虚增利润77156。7万元。其中,1998年虚增利润1776。10万元,由于银广夏主要控股子公司天津广夏1998年及以前年度的财务资料丢失,银广夏1998年度利润的真实性无法确定;1999年、2000年、2001年 1至 6月分别虚增利润17781。86万元、56704。74万元和894万元,当期实际亏损分别为5003。2万元、14940。1万元和2557。1万元。此外,公司还存在隐瞒下属公司的设立、关停情况,虚假披露配股资金使用情况及对外投资情况等违规事实。
  
    银广夏的神话是从1999年末开始的。
  
    1999年年末,银广夏的股价突然启动,从13元一路涨至36元,经过一次“10转赠10”的优厚分红后,再次从17元涨至38元。股价疯涨的背后必然有“业绩”支撑。
  
    根据银广夏1999年年报,银广夏的每股盈利当年达到前所未有的0。51元;其股价则先知先觉,从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启动,一路狂升,至2000年4月19日涨至35。83元。次日实施了优厚的10转赠10分红方案后,即进入填权行情,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较一年前启动时的价位上涨440%,较之于1999年“5·;19行情”发动前,则上涨了8倍多;2000年全年涨幅高居深沪两市第二;2000年年报披露的业绩再创“奇迹”,在股本扩大一倍基础上,每股收益攀升至0。827元。
  
    银广夏业绩的奇迹性转折,是从1998年发端的。这一年,银广夏传出了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