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新宋·全 >

第59部分

新宋·全-第59部分

小说: 新宋·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的成功人士,介绍经验,提醒考生注意事项,专门做了个“省试专题”。相比之下《新义报》就死板得多,三位状元主笔的优势都不会利用,让桑充国等人很不理解。不过这却是题外话——那些考试要的注意事项和经验,参加省试的贡生们自然是大为欢迎,踊跃购买,让《汴京新闻》的销量一路攀升,但是对于田烈武来说,却未免有点索然无味。
  好不容易把这些东西全部读完,报搏士清了清嗓子,捡出一段新闻,摇头晃脑的读道:“本报最新消息,白水潭学院第一届技艺大赛定于九月十日在新建体育场开幕,为期十五天……比赛项目分马术、剑术、格斗、射箭、蹴鞠、毽子……单人团体共三十六项,第一名可得金质奖牌与钱三十贯之奖励……以上云云。”
  这段新闻立即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吕大顺喝了一口酒,呼道:“报博士,这比赛是怎么个比法?报纸上说了没有?”
  报博士朝这边做了个揖,笑着回道:“这位客倌,这个我也不知道。不过报纸上说欢迎参观……”
  吕大顺不以为然的说道:“读书公子踢踢毽子,玩玩蹴鞠也就罢了,怎么会去比剑术、格斗呀?”
  他这句话显然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连不少读书人也在交头接耳,议论着白水潭搞的这个什么“技艺大赛”是不是有辱斯文。
  却听酒楼西边有一个年青人站了起来,朗声说道:“各位不曾读书吗?孔圣人也会剑术的,大丈夫出则将,入则相,须当文武全才。国朝读书之人久不习剑术技击,桑山长的见识,让在下佩服不已,届时在下一定要去看看的。”自然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是石越的主意。
  田烈武抬起头打量这个人,只见他二十二三岁,剑眉星目,脸色略显苍白,身材清瘦,身穿一袭白色棉布长袍,虽然显得很旧,却洗得干干净净,腰间系着一条黑色布带,扎了一个漂亮的结,腰带上插着一根绿色的竹箫,虽然一看就知道不是富家子弟,但是整个人神采飞扬,顾盼生辉,气质清雅得紧。
  这个年青人见田烈武在打量他,便朝这边点头一笑,田烈武也不禁点头微笑致意。又听他说道:“白水潭学院乃是天下学院之宗,在下今科若不得中,还要投入白水潭学院读书呢。诸位存在下此想之人,只怕亦不在少数吧?”
  当下很多人轰然称是。的确不少人打了这个主意,听到这番话,心里暗自点头的不少。除了一些老书生,指望着连试三科不中,朝廷恩赐同出身的之外,只怕十个有九个想到白水潭就近读书。
  田烈武见这个书生气度不凡,心里顿生结交之意,但是自己终究只是一个小捕头,粗人一个,和读书人结交,未免有点高攀的感觉,当下心中迟疑,却见一个身穿白色丝袍的书僮走到那个年青人面前,行了一礼,说道:“这位公子,我家主人有请,不知可否赏光?”
  那个年轻人倒是怔了一下,不过马上从容问道:“不知贤主人是?”他见这个书僮就能穿丝袍,其主人非富即贵,自己是个穷书生,父亲早死,由寡母辛苦带大,自然是不认识这样的人的。
  书僮微微一笑,用手指了一间雅座,笑道:“我家主人就在里面,公子见了就知道。”
  当时读书人入京考试,无不想结交名流以抬高声誉,大部分都是欲求一个引路人而不可得,有这种机会送上门来,这个年轻人便是清高,亦不能不心动。当下抱拳道:“如此有劳带路。”
  这一番对答田烈武因为自幼习武听力胜过常人,故此虽然远了一点,却听得清清楚楚,他目送着书僮把那个书生带入东边的一间雅座,心里不禁好奇心起,那个主人是谁?这么神秘。正在想着要怎么样去偷听一下,忽然吕大顺捅了他一下:“田头,你看……”
  田烈武连忙循声望去,原来竟是那天在小酒铺插话的年轻人走了上来,今天他一袭白色丝袍,更见飘逸,跟在他身后的,还有四个黑袍儒服的人,两个年纪稍轻,二十四五岁,两个年轻略大,有三十四五岁了。这一行五人走到东边,寻了一张桌子坐下。那个年轻人经过田烈武身边时,嘴角不易觉察的露出一丝微笑。
  会仙楼在很多年后,改名“群英会”,而发生在这个酒楼上的事情,也成为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是大宋历史上颇具戏剧性的一幕。
  在会仙楼楼上东边的一个靠窗的雅座内,一身便服的石越朝侍剑引进来的年轻人抱拳说道:“适才见公子气度不凡,大为心折,故冒昧相邀,还望公子恕罪。在下石越石子明,不敢请教公子尊姓大名。”
  那个年轻人本来想到这里面的人物肯定非富即贵,但是走了进来,还是吃了一惊,算上三个书僮打扮站立侍侯的,一共七人,其中竟有三个佩金鱼袋的,另有一个布衣,虽然神情憨怠,但是一双眸子亦可见其气度,绝非凡品。这时石越站起来说话,只有那个布衣跟着站起,另外两个坐着一动不动,虽然都是常服,但是身份之尊贵由此可见。而石越自报名号,几乎把这个年轻人吓得一怍。
  石越石子明,桑充国桑长卿,大宋年轻人眼中的双璧,而尤其是石越,在年轻人眼中,完全和一串褒义词连在一起。现在这个传说中的人物这么平易的和自己说话,自称“在下”,年轻人不由一阵激动,他缓和了一下紧张的情绪,长揖答道:“在下高邮贡生秦观,草字少游,见过石大人。”
  他这么自报名号,倒把石越吓了一跳,不过石越脸上却是丝毫不动声色,心里快速的计算着,秦观是有名的词人,但是现在肯定还没有拜在苏轼门下,石越依稀记得他是元丰年间的进士,离现在还有许多年,这么年轻就考上贡生了?
  石越心中,一方面固然是猛然见到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的惊讶,虽然他已经见得太多,但是像秦观这种人,却是要另当别论的;另一方面他的热情却褪色不少,因为对历史上秦观的印象,让他认为秦观不过是一个温婉的词人,这样的人物,在政治上能对自己有多少帮助,石越深表怀疑。何况秦观还考上贡生了,明年中不中,谁能一定知道呢?历史因为自己,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刚才在雅座听到他谈吐不凡,石越记起李丁文的话,本来颇有招揽之意……
  这些想法本是一瞬间的事情,秦观能知道的,是石越依然笑容可掬的说道:“原来是秦公子。请入座,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冯执政大人,这位是刘庠刘大人,这位是李丁文李先生。”
  原来这却是石越和冯京在此为刘庠接风洗尘,刘庠虽然被贬,但是他毕竟不比别人,他对于当今皇帝,是有拥立之功的,邓绾一倒台,石越和冯京就为他求情,趁着王安石心情大好之际,刘庠终于可以换个好地方了——权知郑州。现在王安石正在如日中天,刘庠也不愿意声张,低调绕道回汴京一趟,见几个人就赴郑州任上。
  秦观连忙一一见礼,特别对冯京十分尊敬,须知冯京是大宋少有的几个三元及第的人物,所谓三元,就是解元、省元、状元,三场考试,场场第一。这样的前辈,自然很让正准备参加省试的秦观尊敬。更何况,冯京还是参知政事,富弼的女婿,朝中旧党硕果仅存的旗帜……
  石越等他们答礼完毕,便请秦观坐了,问道:“秦公子一向做的什么学问?”
  在石越和冯京这样的人物面前,虽然年岁只比石越小几岁,但是秦观也只能执弟子礼——再猖狂的年轻人,见了这样的大人物,也不能不收敛。当时坊间流传几句口号:“通达六经王介甫,天下文章苏子瞻,若谓二人皆不足,孔孟之后有子明。”这种口号虽然称不上雅训,对石越也颇有抬高,但是大宋士人的心中,这个年轻人的地位尚在王安石与苏轼之上,却是不争的事实。
  此时这样的“大人物”和自己说话,秦观不由得变得谦逊起来,当下敛容答道:“学生所习,无非六经,亦读《论语》、《孟子》,此外石大人《三代之治》、《论语正义》、《七书》亦略有涉猎。”
  石越点了点头,老气横秋的说道:“秦公子年岁尚轻,能尽通六经,亦很了不起。”
  秦观苍白的脸上闪过一丝红晕,连忙解释道:“绝不敢谓尽通六经,学生资质平庸,仅于《诗经》略有所得。”
  刘庠是有点刻薄的人,否则也不至于当年面辱邓绾,他见秦观拘谨,忍不住在旁边笑道:“那亦不错,唐人谓三十老明经,秦公子二十多岁能通一经,亦不算太老。不过公子是要考进士,还是要考明经呀?”
  秦观听他取笑,骨子里的狷介性情便忍不住发出来了,当下不亢不卑的答道:“刘大人,现在省试进士亦要考五经,不考诗赋了,明经一科亦已取消,学生是没有机会做老明经了,也比不得当年刘大人少进士的风采。”
  刘庠虽然少有文名,八岁能诗,但中进士却比较晚,当年因为岳父遗奏补将作监主薄,入仕之后才参加进士考试,虽然终于进士及第,但的确不是少年得志之人。他取笑秦观二十三四岁才通一经,读书不够用功,差一点点就变成“老明经”了,秦观便以牙还牙,笑骂他中进士太晚。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秦观这里说他是“少进士”,是语带讥讽的。
  这等话在坐的谁听不出来,当下冯京便皱了皱眉毛,心里暗骂秦观轻佻;石越虽然早知道秦观必有这种书生狷介之性,但也忍不住有点担心刘庠生气;李丁文似笑非笑的看着秦观和刘庠,摆明了看热闹。
  不料刘庠却并不生气,嘻笑道:“秦公子伶牙利齿,只怕自己未必不做少进士。”
  秦观自恃的一笑:“能不能中进士,那自有命数。学生今科不中,便当往白水潭读三年书,三年后卷土重来亦未可知。”
  他这时少年意气,自然说话间挥斥方遒,总觉世间一切事皆是容易。冯京心里虽不以为然,但他既不喜欢秦观的性子,便自持身份,不去搭话,若不是看石越的面子,早就拂袖而去。石越和刘庠却喜欢他这份少年锐气,当下刘庠笑道:“若能在白水潭学得三年,出来亦不失为一真书生,养好这份书生之气,将来虽然不能为一方面干吏,却是个好御史。”
  石越本来和刘庠并不是太熟,不过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要为刘庠说好话,算是在政治上对旧党的回报,这时听他对秦观的鼓励,不由大起好感。
  秦观心中也有几分感动,起身长揖一礼,朗声道:“多谢刘大人教诲,学生自当铭记。”
  石越虽然心里有了个成见,认为秦观不过一才子词人,不堪大用,却也觉得他总是个才子,刘庠又说秦观能做好御史,他也很认同,当下便有几分招揽之意,于是温言笑道:“你是贡生,朝廷法度在上,我行事亦多有忌讳,汴京居住太贵,秦公子可到白水潭附近去住,写点文章给几份报纸投稿,一可扬名,二有稿酬,或者在义学兼份教职,亦可养活自己,男儿大丈夫,不怕出身贫贱,就怕没有志向……”
  他这话虽然琐碎了点,却是说得诚恳,秦观更加感动。他此番来京,的确盘缠不多,都是同窗接济,以石越今日之身份,和他说这些话,显见石越的关心。他却不知石越本来有意让他住在自己府上,但是早有消息石越是钦点的考官之一,他不能不避这个嫌,御史中丞蔡确蔡大人,正在虎视眈眈盯着他呢。
  一座屏风之内,石越等人开始谈古论今,刘庠颇知古今史事,和石越相谈甚欢,而李丁文之广博机敏,冯京之典训雅正,秦观之清新机智,碰在一起便是经常引起众人欢快的笑声,除了石越外,众人对秦观诗才敏捷,都非常的惊讶。
  而仅仅就在这座屏风之外,白袍书生和四个黑袍儒生围成一桌,一齐举杯痛饮。
  “允叔,你真的决意去高丽?”一个三十多岁年纪的黑袍人问道。
  那个叫允叔的人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黑袍人,他微微笑道:“已经说好了,我们曹家本来就是商人,我对经书没什么兴趣,诗辞歌赋更加不愿意读。在功名上多半是无望了,不如做个富家翁也罢。”
  “总是可惜了,以你的聪明,今年虽然没有考上贡生,但三年后却肯定有希望的。”那个黑袍人依然感叹。
  叫曹允叔的年轻人豪爽的笑道:“子云,你真是个痴人。你考了几科了?连试两科不中,今年再不中,你真指着朝廷赐你个同进士出身?当官当官,还不是为了钱财?我家在钱塘有商行,一船丝绸运到高丽,回国之后,利润有数万贯,你当官得多少年才挣得来?”
  那叫子云的中年人显见是和曹允叔极熟的,当下笑道:“我是痴人不假,可是海上风浪巨大,又有海盗,你一介书生,利润虽巨,风险亦大,怎比得读书挣功名,可以光宗耀祖,报效国家。”
  “就是啊,就算真的无意功名,想做陶朱公,亦不必去远涉风浪,开钱庄、办印书坊、织棉布,怎样不行?就是开家水泥坊,利润亦不在少数,何须自苦如此?”另一个黑袍年青人也对曹允叔一定要去海外不以为然。
  “仲麟兄,你也这么看吗?”曹允叔对那个黑袍年青人笑道,又转头向另一个黑袍中年人问道:“子柔兄,你的意见呢?”
  叫子柔的中年人笑道:“允叔既然决定了,我有什么好说的?我看你志向虽然不在功名,只怕也未必在高丽的数万贯利润。”
  曹允叔拊掌笑道:“还是陈子柔知我。”
  白袍书生见他如此,忍不住微笑道:“你曹友闻曹允叔的志向,谁又不知道呢?读了石九变的书,想看看大海之外的世界,做梦都在说这个,还以为是秘密呀。”
  曹友闻笑道:“这有何不可?大丈夫当持三尺剑横行天下,埋首书丛,皓首穷经,我可不屑为。何况出海一次,利润数以万贯计,陶朱之富,不逊于公孙之封,我在白水潭格物院读了一年书,眼界顿开,很多想不明白的事情,现在都无比清晰了。”
  众人见他竟然说陶朱公比白衣拜相的公孙弘还要好,不由好笑。叫仲麟的年青人笑问:“既是如此,为何不和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