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上帝掷骰子吗 >

第28部分

上帝掷骰子吗-第28部分

小说: 上帝掷骰子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化学工业,他们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原子的裂变现象 
就是两个德国人——奥托•;哈恩(Otto Hahn)和弗里兹•;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在前一年发现的,这两人都还在德国,哈恩以后会因此发现获得诺贝尔化学 
奖。当然不止这两人,德国还有劳厄(1914年诺贝尔物理)、波特(Bothe,1954诺贝尔 
物理)、盖革(盖革计数器的发明者,他进行了α散射实验)、魏扎克(Karl von 
Weizsacker)、巴格(Erich Bagge)、迪布纳(Kurt Diebner)、格拉赫(Walther 
Gerlach)、沃兹(Karl Wirtz)……当然,他们还有定海神针海森堡,这位20世纪最伟 
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所有的这些科学家都参与了希特勒的原子弹计划,成为“铀俱乐部” 
的成员之一,海森堡是这个计划的总负责人。 
 
然而,德国并没能造出原子弹,它甚至连门都没有入。从1942年起,德国似乎已经放弃整 
个原子弹计划,而改为研究制造一个能提供能源的原子核反应堆。主要原因是因为1942年 
6月,海森堡向军备部长斯佩尔(Albert Speer)报告说,铀计划因为技术原因在短时间 
内难以产出任何实际的结果,在战争期间造出原子弹是不大可能的。但他同时也使斯佩尔 
相信,德国的研究仍处在领先的地位。斯佩尔将这一情况报告希特勒,当时由于整个战场 
情况的紧迫,德国的研究计划被迫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方略,也就是不能在短时间,确切 
地说是六周内见效的计划都被暂时放在一边。希特勒和斯佩尔达成一致意见:对原子弹不 
必花太大力气,不过既然在这方面仍然“领先”,也不妨继续拨款研究下去。当时海森堡 
申请附加的预算只有寥寥35万帝国马克,有它无它都影响不大。 
 
这个计划在被高层放任了近2年后,终于到1944年又为希姆莱所注意到。他下令大力拨款 
,推动原子弹计划的前进,并建了几个新的铀工厂。计划确实有所进展,不过到了那时, 
全德国的工业早已被盟军的轰炸破坏得体无完肤,难以进一步支撑下去。而且为时也未免 
太晚,不久德国就投降了。 
 
1942年的报告是怎么一回事?海森堡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答案扑朔迷离, 
历史学家们各执一词,要不是新证据的逐一披露,恐怕人们至今仍然在云里雾中。这就是 
科学史上有名的“海森堡之谜”。 

二 
 
索尔维会议是由一位比利时的实业家Ernest Solvay创立的,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第一届 
索尔维会议于1911年在布鲁塞尔召开,后来虽然一度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打断,但从1921 
年开始又重新恢复,定期3年举行一届。到了1927年,这已经是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了,也 
许,这也将是最著名的一次索尔维会议。 
 
这次会议弥补了科莫的遗憾,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人都如约而至。目前流传得最广的那张 
“物理学全明星梦之队”的照片,就是这次会议的合影。当然世事无完美,硬要挑点缺陷 
,那就是索末菲和约尔当不在其中,不过我们要求不能太高了,人生不如意者还是十有八 
九的。 
(here's the picture of the Dream Team 
homes。stat。unipd。it/mgri/solvay/solvphoto。html) 
这次会议从10月24日到29日,为期6天。主题是“电子和光子”(我们还记得,“光子…ph 
oton”是个新名词,它刚刚在1926年由美国人刘易斯所提出),会议议程如下:首先劳伦 
斯•;布拉格作关于X射线的实验报告,然后康普顿报告康普顿实验以及其和经典电磁 
理论的不一致。接下来,德布罗意作量子新力学的演讲,主要是关于粒子的德布罗意波。 
随后波恩和海森堡介绍量子力学的矩阵理论,而薛定谔介绍波动力学。最后,玻尔在科莫 
演讲的基础上再次做那个关于量子公设和原子新理论的报告,进一步总结互补原理,给量 
子论打下整个哲学基础。这个议程本身简直就是量子论的一部微缩史,从中可以明显地分 
成三派:只关心实验结果的实验派:布拉格和康普顿;哥本哈根派:玻尔、波恩和海森堡 
;还有哥本哈根派的死敌:德布罗意,薛定谔,以及坐在台下的爱因斯坦。 
 
会议的气氛从一开始便是火热的,像拳王争霸赛一样,重头戏到来之前先有一系列的垫赛 
:大家先就康普顿的实验做了探讨,然后各人分成了泾渭分明的阵营,互相炮轰。德布罗 
意一马当先做了发言,他试图把粒子融合到波的图像里去,提出了一种“导波”(pivot 
wave)的理论,认为粒子是波动方程的一个奇点,它必须受波的控制和引导。泡利站起来 
狠狠地批评这个理论,他首先不能容忍历史车轮倒转,回到一种传统图像中,然后他引了 
一系列实验结果来反驳德布罗意。众所周知,泡利是世界第一狙击手,谁要是被他盯上了 
多半是没有好下场的,德布罗意最后不得不公开声明放弃他的观点。幸好薛定谔大举来援 
,不过他还是坚持一个非常传统的解释,这连盟军德布罗意也觉得不大满意,泡利早就嘲 
笑薛定谔为“幼稚”。波恩和海森堡躲在哥本哈根掩体后面对其开火,他们在报告最后说 
:“我们主张,量子力学是一种完备的理论,它的基本物理假说和数学假设是不能进一步 
修改的。”他们也集中火力猛烈攻击了薛定谔的“电子云”,后者认为电子的确在空间中 
实际地如波般扩散开去。海森堡评论说:“我从薛定谔的计算中看不到任何东西可以证明 
事实如同他所希望的那样。”薛定谔承认他的计算确实还不太令人满意,不过他依然坚持 
,谈论电子的轨道是“胡扯”(应该是波本征态的叠加),波恩回敬道:“不,一点都不 
是胡扯。”在一片硝烟中,会议的组织者,老资格的洛伦兹也发表了一些保守的观点,an 
d so on and so on…… 
 
爱因斯坦一开始按兵不动,保持着可怕的沉默,不过当波恩提到他的名字后,他终于忍不 
住出击了。他提出了一个模型:一个电子通过一个小孔得到衍射图像。爱因斯坦指出,目 
前存在着两种观点,第一是说这里没有“一个电子”,只有“一团电子云”,它是一个空 
间中的实在,为德布罗意…薛定谔波所描述。第二是说的确有一个电子,而ψ是它的“几 
率分布”,电子本身不扩散到空中,而是它的几率波。爱因斯坦承认,观点II是比观点I 
更加完备的,因为它整个包含了观点I。尽管如此,爱因斯坦仍然说,他不得不反对观点I 
I。因为这种随机性表明,同一个过程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结果,而且这样一来,感应屏上 
的许多区域就要同时对电子的观测作出反应,这似乎暗示了一种超距作用,从而违背相对 
论。 
 
风云变幻,龙虎交济,现在两大阵营的幕后主将终于都走到台前,开始进行一场决定命运 
的单挑。可惜的是,玻尔等人的原始讨论记录没有官方资料保存下来,对当时情景的重建 
主要依靠几位当事人的回忆。这其中有玻尔本人1949年为庆祝爱因斯坦70岁生日而应邀撰 
写的《就原子物理学中的认识论问题与爱因斯坦进行的商榷》长文,有海森堡、德布罗意 
和埃仑菲斯特的回忆和信件等等。当时那一场激战,讨论的问题中有我们已经描述过的那 
个电子在双缝前的困境:如何选择它的路径以及快速地关闭/打开一条狭缝对电子产生的 
影响。还有许许多多别的思维实验。埃仑费斯特在写给他那些留守在莱登的弟子们(乌仑 
贝特和古德施密特等)的信中描述说:爱因斯坦像一个弹簧玩偶,每天早上都带着新的主 
意从盒子里弹出来,而玻尔则从云雾缭绕的哲学中找到工具,把对方所有的论据都一一碾 
碎。 
 
海森堡1967年的回忆则说: 
 
“讨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的决斗:当时的原子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 
看成是讨论了几十年的那些困难的最终答案呢?我们一般在旅馆用早餐时就见面了,于是 
爱因斯坦就描绘一个思维实验,他认为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哥本哈根解释的内部矛盾。然 
后爱因斯坦,玻尔和我便一起走去会场,我就可以现场聆听这两个哲学态度迥异的人的讨 
论,我自己也常常在数学表达结构方面插几句话。在会议中间,尤其是会间休息的时候, 
我们这些年轻人——大多数是我和泡利——就试着分析爱因斯坦的实验,而在吃午饭的时 
候讨论又在玻尔和别的来自哥本哈根的人之间进行。一般来说玻尔在傍晚的时候就对这些 
理想实验完全心中有数了,他会在晚餐时把它们分析给爱因斯坦听。爱因斯坦对这些分析 
提不出反驳,但在心里他是不服气的。” 
 
爱因斯坦当然是不服气的,他如此虔诚地信仰因果律,以致决不能相信哥本哈根那种愤世 
嫉俗的概率解释。玻尔回忆说,爱因斯坦有一次嘲弄般地问他,难道他真的相信上帝的力 
量要依靠掷骰子(ob der liebe Gott würfelt)? 
 
上帝不掷骰子!这已经不是爱因斯坦第一次说这话了。早在1926年写给波恩的信里,他就 
说:“量子力学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并不是真实的。这个理论产 
生了许多好的结果,可它并没有使我们更接近‘老头子’的奥秘。我毫无保留地相信,‘ 
老头子’是不掷骰子的。” 
 
“老头子”是爱因斯坦对上帝的昵称。 
 
然而,1927年这场华山论剑,爱因斯坦终究输了一招。并非剑术不精,实乃内力不足。面 
对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他顽强地逆流而上,结果被冲刷得站立不稳,苦苦支撑。1927年 
,量子革命的大爆发已经进入第三年,到了一个收官的阶段。当年种下的种子如今开花结 
果,革命的思潮已经席卷整个物理界,毫无保留地指明了未来的方向。越来越多的人终究 
领悟到了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奥义,并诚心皈依,都投在量子门下。爱因斯坦非但没能说 
服玻尔,反而常常被反驳得说不出话来,而且他这个“反动”态度引得了许多人扼腕叹息 
。遥想当年,1905,爱因斯坦横空出世,一年之内六次出手,每一役都打得天摇地动,惊 
世骇俗,独自创下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时少年意气,睥睨群雄,扬鞭策马,笑傲江 
湖,这一幅传奇画面在多少人心目中留下了永恒的神往!可是,当年那个最反叛,最革命 
,最不拘礼法,最蔑视权威的爱因斯坦,如今竟然站在新生量子论的对立面! 
 
波恩哀叹说:“我们失去了我们的领袖。” 
 
埃伦费斯特气得对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我为你感到脸红!你把自己放到了和那些徒 
劳地想推翻相对论的人一样的位置上了。” 
 
爱因斯坦这一仗输得狼狈,玻尔看上去沉默驽钝,可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在他一生中 
几乎没有输过哪一场认真的辩论。哥本哈根派和它对量子论的解释大获全胜,海森堡在写 
给家里的信中说:“我对结果感到非常满意,玻尔和我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了,至少没人提 
得出严格的反驳,即使爱因斯坦和薛定谔也不行。”多年后他又总结道:“刚开始(持有 
这种观点的)主要是玻尔,泡利和我,大概也只有我们三个,不过它很快就扩散开去了。 
” 
 
但是爱因斯坦不是那种容易被打败的人,他逆风而立,一头乱发掩不住眼中的坚决。他身 
后还站着两位,一个是德布罗意,一个是薛定谔。三人吴带凌风,衣袂飘飘,在量子时代 
到来的曙光中,大有长铗寒瑟,易水萧萧,誓与经典理论共存亡的悲壮气慨。 
 
时光荏苒,一弹指又是三年,各方俊杰又重聚布鲁塞尔,会面于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三年 
前那一战已成往事,这第二次华山论剑,又不知谁胜谁负? 
 
 
********* 
饭后闲话:海森堡和德国原子弹计划(二)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形成两面夹攻之势。到1945年4月,纳粹德国大势已去,欧 
洲战场战斗的结束已经近在眼前。摆在美国人面前的任务现在是尽可能地搜罗德国残存的 
科学家和设备仪器,不让他们落到别的国家手里(苏联不用说,法国也不行)。和苏联人 
比赛看谁先攻占柏林是无望的了,他们转向南方,并很快俘获了德国铀计划的科学家们, 
缴获了大部分资料和设备。不过那时候海森堡已经提前离开逃回厄菲尔德(Urfeld)的家 
中,这个地方当时还在德国人手里,但为了得到海森堡这个“第一目标”,盟军派出一支 
小分队,于5月3日,也就是希特勒夫妇自杀后的第四天,到海森堡家中抓住了他。这位科 
学家倒是表现得颇有风度,他礼貌地介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们,并问那些美国大兵,他们 
觉得德国的风景如何。到了5月7日,德国便投降了。 
 
10位德国最有名的科学家被秘密送往英国,关在剑桥附近的一幢称为“农园堂”(Farm 
Hall)的房子里。他们并不知道这房子里面装满了窃听器,他们在此的谈话全部被录了音 
并记录下来,我们在后面会谈到这些关键性的记录。8月6日晚上,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消息 
传来,这让每一个人都惊得目瞪口呆。关于当时的详细情景,我们也会在以后讲到。 
 
战争结束后,这些科学家都被释放了。但现在不管是专家还是公众,都对德国为什么没能 
造出原子弹大感兴趣。以德国科学家那一贯的骄傲,承认自己技不如人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还在监禁期间,广岛之后的第三天,海森堡等人便起草了一份备忘录,声称:1。原子裂 
变现象是德国人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1938年发现的。2。只有到战争爆发后,德国才成立了 
相关的研究小组。但是从当时的德国来看并无可能造出一颗原子弹,因为即使技术上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