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隋暴君传奇 >

第8部分

大隋暴君传奇-第8部分

小说: 大隋暴君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他所奏请的,则是非常敏感的话题——迁都。原来,隋王朝继承关中本位,继续建都长安。但是这座城市仍是汉代兴建的古城,规模太小,破旧不堪,已经难以与隋王朝蒸蒸日上的国势相匹配。因此,苏威多次上书,奏请迁都,于现有长安东南的龙首原南开阔地带,另建新都。
    隋文帝杨坚静静地听完苏威的奏请,脸上没有流露出什么表情,却转头对左仆射高颎淡淡地道:“独孤,你对无畏所言,有何看法啊?”
    高颎字诏玄,曾是大司马独孤信的幕僚,被赐姓独孤。而独孤信又是隋文帝杨坚的岳父大人,因此隋文帝杨坚与高颖关系非浅,每次见面,都亲切称呼高颖为“独孤”。
    高颎素来谨慎,适才听苏威侃侃而言的时候心中便有些感慨,苏威本是他推荐上来的,短短时间已身居高位,尤其对迁都这等大事也毫不忌讳,放胆奏对,难免令高颖生出一丝奇怪的感觉来。要知道他曾担心自己权势太大,功高震主,为了避嫌,于数月前奏请隋文帝,请求辞去左仆射之位,由苏威继任,隋文帝竟然也答应了。后来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说高颖推荐苏威有功,只有受奖赏,岂有辞去官职之理?于是又令高颖复职,继续担任左仆射。帝王之心,诚不可测也。
    此时听得隋文帝问询,高颖不敢怠慢。他知道隋文帝几次说过梦见洪水淹城,心中其实是很想迁都的。但他仍小心翼翼地寻求着合适的字眼:
    “臣以为,苏大人所言不无道理。迁都之举,应已成必然之举。然营建都城是国之大事,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须周全考虑,以做到上应天象,下应四时。臣已携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大人,对新都之工程作了细致谋划,臣请由宇文大人详细奏知陛下。”
    “卿家所言甚善。”隋文帝杨坚赞许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他向来欣赏高颖这种务实的作风。属下臣子,固然需要苏威这种敢言敢做之人,却更需要高颖这种踏实做事的大臣。
    于是,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请内侍将一张新都的规划草图挂起,开始向隋文帝杨坚讲解新都建设的初步设想,大致是在现长安东南的龙首原南区,兴建一座相当于现有长安城两倍规模的,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的新都。
    宫城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东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崇三丈五尺。皇城在宫城南面,由一条横街与宫城相隔,东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为军政机构和宗庙所在地。郭城东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其崇一丈八尺。全城由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划分为一百零八个里坊和两个商市,形成棋盘型的布局。城门15个,东墙由北向南有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南墙由东向西为启夏门、明德门、安化门,西墙自北向南为开远门、金光门和延平门,北墙中段即宫城北墙,宫城以东为丹凤门,宫城以西为华林门、景耀门和光化门,玄武门和安礼门与宫城共用。
    隋文帝杨坚认真倾听着宇文恺描述,时不时提些疑问。等宇文恺讲述完毕,殿中已添加了两次烛火。隋文帝虽觉疲惫,却没想到高颖和宇文恺已经做了如此详细的规划,心中甚是高兴。长身而起,笑道:“好!如此甚好!此城承载我大隋兴旺之愿,待筑成之后,就叫大兴城,如何?”
    高颖、苏威、宇文恺齐声称善。隋文帝杨坚又吩咐高颖和宇文恺继续做好新都营造的准备事宜,待数月之后再正式颁诏动工(注: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颁诏,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煲为监丞,开始营建新都)。
    此时,殿外进来一内侍,奏报说奉车都尉长孙晟奉旨求见。隋文帝杨坚舒了一口气道:“让他进来!迁都一事就议到这里。孤独和苏卿家留下来吧!”自有内侍引了宇文恺出去,又带了长孙晟进来。
    高颖和苏威虽然身心疲劳,却均知长孙晟乃是朝中最熟悉突厥情况的大臣,联想到日前关于突厥的兵情,知道接下来所议之事必定与突厥有关,当下振作精神,危襟正坐。
    隋文帝杨坚却转入内间,洗了把脸,清醒了一下头脑,这才出来,拿了两个折子,让三个大臣先行翻看。
    第一个折子,是关于天水、武威等地的军情通报,高颖、苏威、长孙晟均已知晓,望了一眼便自放下,心道果然是关于突厥的事务。
    第二个折子,却是晋王杨广的奏折。上面称突厥将于近期纠结兵马四十万,以北齐降将高宝宁为先锋,全面进犯天水、武威、安定等地,请朝廷早作准备。并附晋王杨广所作《平戎论》一篇,请朝廷以长孙晟为突厥事务之主持。
    若说第一个折子只是让三人印证了这次议政的主题,这第二个折子则着实令三人又惊又奇又喜。惊的是如果折子所言属实,突厥四十万大军入侵,足以震惊朝野,动摇社稷。奇的是晋王身处并州,怎会对突厥军情如此熟悉。喜的是晋王所作的《平戎论》谋略高超,可谓是对付突厥之良策,只需按计实施,平定突厥之乱指日可待。
    “都看过了吧?”隋文帝杨坚喝了口茶水,却出人意料地没有询问诸臣对折子的看法,只转向奉车都尉长孙晟,笑道:“长孙晟,眹素知你射技精巧,不过听说曾于草原之中,一箭射中双雕?是否真有此事啊?”
    长孙晟脸色黝黑,皮肤粗糙,两撇粗髯,虽然穿着官服,却难掩风霜之色。他官阶不高,虽以精通突厥事务著称,但是并无资格这样面对面与皇帝议事。此次很显然也是因为晋王杨广的推荐,才得以直接面对隋文帝,并与两个中枢大臣同殿议事。
    此时见询,刚才已经见礼的长孙晟,急忙再次跪拜,垂首道:“回陛下,臣早年间曾作为副使,护送前周千金公主前往突厥,滞留近一年时间。期间确有一次与突厥可汗摄图外出打猎,见有二雕飞而争肉。摄图取两只箭与臣,恰逢双雕纠缠于一起,臣侥幸以一箭贯穿双雕。此乃托陛下之洪福,确也对突厥部众起了震慑之作用。”
    “好!”隋文帝杨坚放声长笑,“好一个一箭双雕!也该让那些荒外蛮族看看我天朝出神入化之箭术!我儿杨广另有致信于我,信中用此新词‘一箭双雕’,还怕朕不解词意,又附述爱卿之事迹,原来果真有此事,好啊!”
    长孙晟道:“蒙陛下与晋王殿下见爱,臣不胜感激!”
    隋文帝杨坚心情甚好,笑道:“你起来回话吧!晋王奏报突厥之军情,又作《平戎论》,你熟知突厥事务,感觉如何啊?”
    “谢陛下!”长孙晟立起身来,道:“突厥分多个部落管制,摄图取代原他钵可汗之子庵罗,出任新大可汗,突厥各部均有不服之意。摄图为收众人之心,率众来攻我朝,并不出奇。而晋王殿下所作之《平戎论》,可谓是切中要害。以臣对突厥之了解,也难以提出更好的对策。”
    “陛下,晋王殿下秉承陛下之英明神武,所提之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分而击之,正是我大隋朝征服突厥之良策,令臣拜服!臣恳请陛下,以晋王殿下之《平戎论》为对付突厥之国策,逐步实施之,如此不出十年,北方将大定矣!臣愿为马前一卒,尽绵薄之力,助朝廷彻底平西域,解除朝廷北方之兵患!陛下!”
    长孙晟越说越是激动。他正准备向朝廷奏行分化突厥之策,谁知今日见到晋王杨广所作的《平戎论》,句句说到自己心坎,又蒙晋王推荐,皇帝召见自己,显然是准备实行。眼见多年梦想便要成为事实,心中似有一团火焰燃烧,难以抑止,却哪里想得到晋王杨广对付突厥的大计,竟是从他身上“抄袭”过去的。
    “好个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分而击之。”隋文帝杨坚抚掌叫好,“区区十二个字,已道出了《平戎论》之精髓。依你之见,此次突厥来袭,应如何具体应对之?”
    长孙晟对突厥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当下口陈形势,手画山川,状写虚实,将突厥可能来袭的方向及战守对策详细解说,最后道:“当务之急,应立即遣使往诣达头可汗,赐给狼头纛,以分化突厥内部。另外,摄图之弟处罗侯,即突厥人称突利可汗的,表面与摄图关系甚好,其实两者之间猜疑重重,臣在突厥期间,处罗侯曾与臣私立盟约。此时亦可遣使与之重申前约,诱令内附。如此明备兵事,暗里分化,突厥之袭可解。”
    隋文帝杨坚大喜过望,却不愿过多表露,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淡淡说道:“朕看此计可行。长孙晟,朕封你为车骑将军,此次应对突厥诸事,由你主持,你可有信心?”
    长孙晟只觉得一阵热血冲上头脑,扑通跪下,朗声道:“谢陛下隆恩,臣必当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不负陛下盛望!”
第十二章 设立特区
    隋文帝杨坚微微一笑,道:“行了,起来吧!”又征询高颍与苏威的意见,一起商定了许多细节。待诸事敲定,已是三更时分。隋文帝吩咐长孙晟离去,却又把高颍与苏威留了下来,说是还有事情要议。
    高颍和苏威对视一眼,暗自苦笑,心道这主子精力真是充沛。
    隋文帝杨坚知道这两个大臣均已疲惫,便吩咐御膳房熬了白粥,赐两人各一碗,他自己也喝了一碗。这才又拿出一个折子给高颍和苏威传阅,道:“这还是晋王的折子,里面提议废除入市税以鼓励工商,并主张朝廷将并州列为‘特区’,试行一些新政,若有成效,再作推广。你们都看看,议一议,看是否可行。”
    “特区?”高颍和苏威颇为惊讶,没想到今天所议之事,竟有几件都与晋王相关。一篇《平戎论》已经令人刮目相看,现在又要搞什么“特区”。两人心中好奇,快速看了折子,苏威起身道:“恭喜陛下!”
    隋文帝杨坚一愣,问道:“喜从何来?”
    苏威正色道:“今日看了晋王的两个折子,均是立足朝廷大局,构思新颖,谋划精巧,令臣大受启发,心中甚是感触。因此可喜之事有二。一者,平定突厥诸策及设立‘特区’以试行朝廷新政,臣认为都是高屋建瓴,若能有力实施之,必能对朝廷大有裨益,令我朝实力大大增强。”
    “二者,晋王殿下放任地方时日不多,但用心可嘉,且所提之策立意深远,切合实情,可圈可点,正是秉承了陛下之才华,加以时日,必将大放光芒,成为国之栋梁!此二者,岂非可喜可贺之事耶?”
    苏威这番话虽有当面溜须拍马之嫌,但是极合隋文帝杨坚的心意。尤其称赞晋王杨广一段,更是令他心怀大开,试问哪个为人父母者不愿意听到别人称赞自己的子女呢?何况杨广还是他极为喜爱的一个儿子。口中却笑道:
    “无畏言过其实了。小儿杨广在这几件事上虽花了些功夫,但毕竟年岁尚幼,就算所提策略不错,也是一众幕僚之功,哪里称得上什么国之栋梁!如此看来,无畏你是赞同晋王之议,将并州设为‘特区’了。独孤,你又怎么看?”
    虽不同于苏威直接开口赞叹,高颍心中也在惊叹晋王杨广之才,就算是幕僚之功,也须晋王想做事并虚心纳言才行。仅今夜这两个折子,已经足够在朝廷内外树立起晋王志大才高之形象。相比之下,其他几个册封藩王的皇子就显得大大不如了。哪怕太子杨勇,虽然年岁较晋王为长,却何尝表现出来过如此的才情?
    高颍清了清嗓子,着意压下这个令人不安的想法,回奏道:
    “臣看晋王殿下这个折子,总的来讲是设立‘特区’,实则又分几件事情。其一,废除入市税。臣以为晋王所言有理,此税利大于弊,我朝眼下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废除此税,有助于商业之繁荣,可尽快实行。”
    “其二,关于应否设立‘特区’。臣以为,除弊革新乃必然之势,而新政是否合理,是否合乎时势,合乎民心,先于某地试行乃是良策。晋王殿下所提‘特区’一词虽有些奇特,但其本意不过是将朝廷新政在并州试行而已,设想十分周全,属老成谋国之道。臣认为亦可行之。”
    “其三,则涉及‘特区’之政纲,晋王殿下以‘固农本,兴工商,强兵马’三句话概括之,臣以为大善,此亦应成为我朝之政纲。其中晋王所提之兴修水利、壮大手工作坊等举措,均可试行之。然府兵入籍所在州郡一事,关系重大,牵涉良多,臣以为应慎行之。”
    这一路分析下来头头是道,听得隋文帝杨坚频频点头。苏威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只顾夸赞晋王,过于泛泛而谈。不过他适才笼统而言,已含有全面肯定晋王的意思,此时再来改口,已经来不及。望了高颖一眼,道:“仆射大人分析详尽。不过臣以为,兵民异籍,导致兵源有限,战力不强,将府兵入籍所在州郡,利大于弊,并无不妥。”
    高颖满怀深意地望了苏威一眼,他刚才一路肯定晋王杨广的各项提议,仅在最后轻描淡写地反对府兵入籍所在州郡,是有所用心的。当时隋朝的府兵制继承自北周,府兵是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有专门的兵籍,与一般民籍是分开的。这种情况下,府兵兵源不足,士兵及其家属往往居无定所,部队战斗力和稳定性不强。因此,将府兵入籍到所在州郡,确实有现实意义。但是毕竟这是军制改革,如果晋王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就,相当于增强了晋王在军方的地位。若是日后晋王不服太子,岂非……
    偏偏这一番话又不能直说,偏偏这个自己推荐的苏威苏大人竟然还抓住这点与自己唱对台,高颖不禁有些恼火,正在思索应如何说项,隋文帝杨坚笑道:
    “两位卿家所言均有道理。兵民异籍乃是战乱期间权宜之举,迟早要改为兵民共籍,一则保障兵源,二则使均田制与府兵制紧密相合。因此晋王所提之举乃形势所趋。然正如独孤所言,兵制变革是国家大事,必须慎重而行。朕看改还是要改,但仅限在并州试行,看看效果再说。你们认为如何?”
    他这等于将两人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